下腔静脉畸形的64层CT表现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39
下腔静脉解剖变异图谱,赶紧来取啊!01下腔静脉解剖结构下腔静脉是体内最大的静脉干,为下腔静脉系的主干,在第5腰椎平面,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升,经肝的后方,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腔,进入右心房。
收集下肢、盆腔和腹腔的静脉血。
当下腔静脉阻塞时,在腹壁的两侧、脐平面以下可见到曲张血管。
下腔静脉是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回右心房,是人体最大的一条静脉干,平第4~5腰椎高度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
在腹主动脉的右侧上升,经肝的腔静脉窝再向上穿膈的腔静脉孔达胸腔,注入右心房的后下部。
其入口处的左前方有一不太明显的下腔静脉瓣。
下腔静脉的前方自下而上与右髂总动脉、小肠系膜根部、右精索内动脉、十二指肠第三段、胰、门静脉和肝相邻;后方与脊柱腰段、右肾动脉、右腰动脉、右肾上腺动脉和右膈下动脉相邻;左侧下部与腹主动脉相邻而伴行,上部与肝尾叶和右膈脚相邻。
下腔静脉及其属支构成下腔静脉系。
凡来自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都属于下腔静脉系,最后都通过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
02下腔静脉的变异类型下腔静脉变异根据胚胎发育期下腔静脉异常水平可将分为3大类型,即肾上段、肾段及肾下段(1)肾上段:下腔静脉肝段缺如伴奇静脉代偿引流至上腔静脉发生率0.6%;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左右肾静脉合流后,汇入奇静脉,经膈脚进入胸腔,汇入上腔静脉:肝静脉汇入右心房;性腺静脉汇入肾静脉;(2)肾段:A.环主动脉左肾静脉:发生率8.7%;双左肾静脉;上肾静脉通过主动脉前缘汇入下腔静脉;生殖静脉汇入下肾静脉,经主动脉后方、脊柱前方汇入下腔静脉;距离约1-2cm;B.主动脉后左肾静脉:发生率2.1%(3)肾下段1.左侧下腔静脉:发生率0.2-0.5%;肾下段下腔静脉位于左侧:2.双下腔静脉:发生率0.2-3%,出现左侧肾下段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左肾静脉前跨主动脉后同右肾静脉汇入肾上段下腔静脉;可出现管径明显不对称。
3环下腔静膝输尿管:也称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常发生于右侧,右输尿管绕过右下腔前脉下行;易发生输尿狭窄、梗阻、感染;复杂型:双下腔静脉,主动脉后肾静脉,左、右肾静脉汇入半奇静脉。
下腔静脉成像——一条很少走的路Harsh Kandpal, MD • Raju Sharma, MD • Shiva Gamangatti, MDDeep N. Srivastava, MD • Sushma Vashisht, MD许多先天变异和病变都可累及下腔静脉(IVC)。
大部分先天变异都是无症状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存在和影像表现以避免给予错误的描述。
影像学在诊断继发于肝段IVC膜性阻塞所致的布—加综合症(BCS)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IVC的原发恶性病变远远少于邻近器官恶性肿瘤沿腔静脉蔓延,影像学方法可以准确的判断癌栓的存在及其程度,这些信息对于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极为关键。
然而,放射科医师应该知道IVC的CT和MR上出现伪充盈缺损是与真正的栓子极为相似,必须要将其区分开来。
其它影像学表现如扁平IVC和IVC的早期强化对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很有用。
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而言,熟悉多种可以影响IVC的先天性和实体性病变的影像特征是首要的。
【绪言】在多种累及IVC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影像学都可起到关键的作用,US(包括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在最初的评估中是有效的手段,在诊断BCS和描绘肿瘤栓子及栓子的头部时可以对CT和M R起到补充作用,并可以帮助鉴别诊断伪充盈缺损和真的血栓。
然而,US需要依靠操作者,并且在观察IVC(尤其是肝内段)时,可能由于脂肪和肠气的影响而受到干扰。
在确定病变的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时CT和MR是必须的。
对于IVC而言,CT没有明确的扫描方案。
通常IVC的评估是在门脉期(以3-5ml/s注入100-15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后60-70s),如果有其它病变(如肾细胞癌)时需动态多时相扫描观察。
在门脉期,由于肾的静脉回流而使肾和肾上段的IVC内对比剂浓度高于肾下段的IVC。
这种情况必须始终牢记以避免出现失误(在后续讨论),并且,就可能出现的充盈缺损而言,必须要作延迟相。
最新一代的多层螺旋CT具有各向同性的容积数据,这就使多平面重建图像有很好的质量,而这在表现IVC病变是极为有用的。
病史:患者,男,53岁,因腹痛就诊。
如图1-3腹部CT增强延迟期。
图1图2图3基础解剖影像: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4-11所示分别为正常人纵膈窗轴位增强静脉期。
图4所示为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注射对比剂图像,左侧头臂静脉因注入对比剂呈高密度血管影(黄色箭头),和右侧头臂静脉共同汇入上腔静脉(蓝色箭头),最终进入右心房。
图5所示纵膈最前方为左侧头臂静脉与右侧头臂静脉交汇流入上腔静脉,背侧从左至右依次为左侧锁骨下动脉(棕色箭头)、左侧颈总动脉、右侧头臂干动脉。
图9-11所示下腔静脉自右心房向下走行于腹主动脉右侧,较腹主动脉略粗,所示三个层面分别为下腔静脉出口、肾上段、肾段(红色箭头)。
图1图2图3图1-3所示腹部CT增强延迟期。
影像描述:下腔静脉肾段及远端缺如。
下腔静脉自右心房下行至肾上段经腹主动脉前侧向左侧分出左侧肾静脉(白色箭头),后紧邻腹主动脉左侧走行至盆腔,分为左右髂总静脉。
影像诊断:永存左下腔静脉。
知识点:1.静脉窦形成:胚胎第4-8周,静脉窦位于原始心房尾端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角,各与左、右总主静脉、脐静脉和卵黄静脉相连。
原来两个角是对称的,以后由于汇入左右角的血管演变不同,大量血液流入右角,右角逐渐变大,窦方孔也渐渐移向右侧;而左角则渐渐萎缩,其远侧端成为左房斜静脉根部,近侧端成为冠状窦。
2.静脉窦血管形成:胚胎第4-8周期间,左右卵黄静脉尾段分支吻合,发育成门静脉,左卵黄静脉头段消失,右卵黄静脉头段则形成下腔静脉头段(黄色箭头)。
右脐静脉以及肝和静脉窦之间的左脐静脉退化消失,从脐至肝的一段左脐静脉则一直保留至出生,并与脐带内的脐静脉相连,将从胎盘回流的血液经肝内形成的静脉导管直接导入下腔静脉,继而流入静脉窦右角。
在左右前主静脉之间形成一吻合支,从左至右呈斜向走行,左前主静脉血液经此吻合支流入右前主静脉。
吻合支成为左头臂静脉,右前主静脉的近侧段和右总主静脉成为上腔静脉(蓝色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