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液体压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苏科版液体压强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液体的压强南京育英二外谢凌[设计意图]:本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应全面体现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评价证据。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2.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具和学具]:1.教具:大试管、PV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2.学具: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剪去瓶底的矿泉水瓶、气球膜[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物理教学参考资料》8年级下册[教学评析]:该课是典型的科学探究的实验课,虽说是以学生实验为主,但老师在新课的教学当中的引入,和实验的器材和实验的过程要有仔细而全面的把握,尤其是本节的压强计的介绍,液体压强的探究过程很重要,所以在实验中,要由学生独立的去完成,老师只给予指导作用,让学生去体验该实验的每个步骤,老师只需要在实验之后的总结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起液体压强的系统概念。
苏科版物理初二下册10一、设计思路1.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力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把握了差不多的物理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形成了初步的观看、实验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时,形象思维仍旧是学生采纳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学生对周围的物理现象专门感爱好,喜爱动手操作,乐于探究。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力、力与运动、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加深和拓展,又是学习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本节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阻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设计思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第一通过实物创设认知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归纳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压强。
再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组织学生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并联系实际明白得运用。
结合学生及教材实际,采纳“边探究、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形式更富吸引力,课堂具有更多的生成性。
在每一环节中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恰当、适时的评判,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自信,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充分展现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进展。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材编写意图,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本节课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过程,体会用操纵变量法研究问题,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探究未知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阻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物理的魅力,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液体的压强概念,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液体压强的概念,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液体压强计、实验桌、实验凳、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液体压强的概念:(1)教师讲解液体压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
3. 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1)教师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4. 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5. 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教师提出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进行解释。
(2)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液体压强的概念及其特点2.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及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及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液体压强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液体压强计、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船的浮沉、水坝的设计等,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及计算公式,通过示例讲解液体压强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利用液体压强计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压强的变化,巩固对液体压强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液体压强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液体压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如水坝的设计、船舶的浮沉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液体的压强1. 概念: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
2. 特点: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3. 计算公式:p = ρgh4. 应用:实际问题中的计算和解决。
七、作业设计1. 液体压强的计算: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一容器中水的深度为2m,求容器底受到的压强。
答案:p = ρgh = 1.0×10^3 kg/m^3 × 9.8 N/kg × 2m =1.96×10^4 Pa2. 液体压强的应用:解释为什么船只能在水面上漂浮。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下册10.2《液体的压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下册的10.2章节,主要讲述了液体的压强概念、液体的压强特点以及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液体的压强概念: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容器底和侧壁产生压强。
2. 液体的压强特点: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 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液体压强公式p=ρgh,其中p表示压强,ρ表示液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液体深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液体压强特点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概念的建立,液体压强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液体压强计、水、盐水、玻璃管、U型管、压力计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生活中液体压强的现象,如水塔、潜水员等,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液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液体压强的现象,进而引入液体压强的概念。
3. 特点讲解: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液体压强的特点,如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 计算方法讲解:介绍液体压强公式p=ρgh,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并进行计算练习。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
7.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液体压强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液体压强1. 概念: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容器底和侧壁产生压强。
2. 特点: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10.2液体的压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液体的压强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1. 液体的压强概念:介绍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阐述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 液体压强公式:介绍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包括p=ρgh,并解释各符号的意义。
3. 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阐述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规律。
4. 液体压强的应用:介绍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船体结构、潜水设备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 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4. 了解液体压强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公式及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运用和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水、容器、压强计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潜水员潜水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液体内部的压强现象。
提问:潜水员在潜水过程中,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如何变化的?2. 概念讲解:介绍液体压强的概念,解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阐述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3. 公式讲解:介绍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解释各符号的意义。
示例讲解:假设液体密度为1.0×10³kg/m³,深度为5m,求液体内部的压强。
4. 实验分析:进行液体压强实验,观察压强随深度变化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正比的结论。
5. 应用拓展:介绍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船体结构、潜水设备等。
提问:液体压强在工程设计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6.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10.2液体的压强》教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下面,我将结合本节课的主题“液体的压强”,以第一人称口吻,为您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案。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液体的压强课时,我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液体的压强,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压强计的示数变化,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在学生对液体压强产生兴趣后,我适时引入液体压强的相关理论知识,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以及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之间的关系。
3. 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液体压强计测量不同液体在不同深度下的压强,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5. 应用拓展: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解释潜水员潜入深水压力的变化等。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影响了实验效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学设计。
下面是我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并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不仅能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学会计算液体压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液体压强计、水、玻璃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压强的现象。
我会拿出一个液体压强计,里面装满水,然后让学生观察当我挤压液体压强计时,液体的液面是否发生变化。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解释液体压强的概念,并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我会用公式p = ρgh来解释液体压强的计算,其中p表示压强,ρ表示液体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液体的高度。
3.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液体高度下的压强值。
我会引导学生使用液体压强计,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读取压强值。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液体压强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深海中的鱼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如果发现有学生还存在问题,我会个别辅导他们,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2液体的压强一、教学内容1. 液体的压强概念:介绍液体压强的定义,即液体对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2. 液体压强的特点:讲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如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等。
3. 液体压强的计算:介绍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即利用公式p=ρgh(其中p为压强,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体深度)。
4. 液体压强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的浮力、水坝的设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液体压强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和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液体压强计、水槽、石头、测量工具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液体压强计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压强计的示数变化,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液体压强的定义、特点和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过程。
3. 例题讲解:分析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的浮力、水坝的设计等,让学生学会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液体压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10.2液体的压强2. 板书内容:(1)液体压强的定义:液体对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2)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3)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p=ρgh(其中p为压强,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体深度)。
(4)液体压强的应用:船的浮力、水坝的设计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液体压强的计算已知液体密度ρ=1.0×10³kg/m³,重力加速度g=9.8N/kg,液体深度h=2m,求液体压强p。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液体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以及液体压强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通过对液体压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
2.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液体、容器、压强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液体压强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液体压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布置液体压强的相关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液体压强的关键信息。
包括:1. 液体压强的概念2. 液体压强的特点3. 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4. 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液体压强的计算题。
(2)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题。
2. 答案:(1)液体压强的计算题答案。
(2)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通过这些环节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液体压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了大量心血来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课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液体的压强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知道液体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液体压强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液体压强计、水、容器、尺子。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液体压强计,水、容器、尺子。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液体压强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
2. 观察实验:孩子们用液体压强计进行实验,观察液体压强随着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变化而如何变化。
3. 交流讨论: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液体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5. 实践操作: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液体压强的规律。
6. 巩固知识:进行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液体压强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写下了他们对本节课的感想和收获,发现他们普遍表示对液体压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也深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孩子们在家中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境引入在情境引入环节,我选择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
10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一、教学内容1. 液体压强的概念:介绍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2. 液体压强的计算: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 = ρgh,其中 P 表示压强,ρ 表示液体的密度,g 表示重力加速度,h 表示液体的高度。
3. 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探讨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深度(高度)的关系。
4.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学习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即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深度的关系,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研究。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深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液体压强计、水、盐水、高度尺、数据记录表格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液体压强计,水、盐水、高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液体压强计进行实验,观察液体压强计的液面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的概念。
2. 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示例讲解,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液体压强。
3. 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深度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液体密度、液体深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
4. 讲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5. 课堂练习:出示一些液体压强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液体压强的概念2. 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P = ρgh3. 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深度的关系4.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液体压强的计算:已知一个液体压强计在液体中的深度为0.5米,液体的密度为1.0×10³ kg/m³,求液体对压强计的压强。
苏科版物理八下《液体的压强》word 教案【学习目标】1.明白液体压强的产生的缘故。
2、明白得液体压强的特点。
3、会依照液体压强的特点说明简单的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1、液体内部有压强2、阻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难点:猜想阻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素。
【教学资源】微小压强计、水、烧杯、盐水、水槽、塑料可乐瓶 【知识回忆】1压强的运算公式是_________,Pa 10的物理意义是 。
2、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我们差不多探究了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有没有压强呢? 演示课本P81活动10-4]1、用手指触及注满水的塑料袋表面,你的感受是什么?2、在向玻璃管注水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现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自学指导】1、液体压强产生的缘故如图所示,A 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B 图在侧边开口处扎上橡 皮膜,会显现右图所示的现象。
分析:液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向 的压强;另一方面液体具有流淌性,因此液体对容器 也有压强。
[猜想与假设]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探究】3、探究阻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1.你认为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2.阅读课本P82相关内容。
讨论: ⑴如何样观看液体压强的大小?⑵要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应保持 不变,改变 ,比较 ;要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保持 不变,改变 ,比较 。
3.依照以上思路,设计实验。
器材:压强计、烧杯、水、盐水、刻度尺 4.按照自己的设计分组进行实验。
序号 液体 深度 /cm 橡皮膜方向 压强计液面高度差 /mm 3 水3向上2 6 向上3 9 向上4 9 向侧面5 9 向下6 盐水9向下3、总结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_,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另外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_. 【典型例题】例1.工程师们什么缘故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下窄的形状?分析:拦河坝是为抵御水产生的压力,水对拦河坝压力的作用成效可用压强表示,拦河坝的形状确信与水产生的压强有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2液体的压强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液体的压强概念,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掌握使用公式计算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的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2.实验器材:容器、水平仪、水银柱、注射器等。
3.实验材料:水、油等液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1)引入问题:你有没有发现,潜水员在深海能够承受海水的压力?这是什么原理造成的?(2)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自己的想法。
2. 实验观察(1)实验现象:将水银柱两端放入不同液体中,可以观察到水银柱所受的压强不同。
(2)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液体的压强实验,观察不同液体对水银柱的压强影响。
(3)实验步骤: - 将水银柱两端分别放入水和油中,固定好水平仪。
- 观察水平仪的指示是否发生变化。
- 将水银柱两端放入其他液体中,重复观察实验。
(4)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观察,学生总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种类、高度有关。
3. 模型建立(1)教师引导:通过实验观察的结果,将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高度联系起来,建立压强的概念。
(2)板书设计:液体的压强公式P = ρgh,其中 P 为压强,ρ 为液体的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液体的高度。
(3)引导讨论: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高度成正比?引导学生思考。
4. 计算练习(1)教师示范: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指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学生练习:布置一些液体压强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5. 实际应用(1)教师引导:将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计算鱼身所受液体压强、容器底部承受压强等。
江苏省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理解液体的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压强; - 掌握液体的压强与液体高度、液体密度以及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 能够应用液体的压强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 液体的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液体静压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 教学重点•液体的压强的计算公式;•液体的静压力的计算方法。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入液体的压强的概念: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当我们用打气筒给车子的轮胎充气时,为什么要用利用杠杆原理来增大力的作用面积?这是因为气体也像压力一样,有压强。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液体的压强吗?步骤二:呈现新知识(10分钟)•出示液体的压强公式:压强=P/S,其中P为液体对单位面积的压力,S为单位面积上的垂直力的大小。
•讲解液体的压强计算公式,并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步骤三:实践与讨论(25分钟)1.提出问题:设有一个高为h的容器,底面积为S,容器中盛有液体。
请问,液体对容器底面所给的压力P等于多少?2.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与同桌讨论。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享思想。
4.随机选择几组同学进行发言,并指导他们分析讨论结果。
步骤四:拓展应用(10分钟)•提出新问题:当液体高度为h,液体密度为ρ时,液体对容器底面所给的压力P是多少?•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与同桌讨论。
•随机选择几组同学进行发言,并指导他们分析讨论结果。
步骤五:解题练习(20分钟)1.放映一组液体压强计算题目的题干。
2.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自主解题,并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引导、解答。
3.针对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逐一讲解并指导。
4.收集学生的解题结果,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液体的压强
南京育英二外谢凌
[设计意图]:
本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应全面体现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评价证据。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
(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
2.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具和学具]:
1.教具:大试管、PV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
2.学具: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
台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剪去瓶底的矿泉水瓶、气球膜
[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
《物理教学参考资料》8年级下册
[教学评析]:
该课是典型的科学探究的实验课,虽说是以学生实验为主,但老师在新课的教学当中的引入,和实验的器材和实验的过程要有仔细而全面的把握,尤其是本节的压强计的介绍,液体压强的探究过程很重要,所以在实验中,要由学生独立的去完成,老师只给予指导作用,让学生去体验该实验的每个步骤,老师只需要在实验之后的总结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起液体压强的系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