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总结第九章
- 格式:pdf
- 大小:331.42 KB
- 文档页数:1
第⼆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略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重要⽬标。
依法治国是邓⼩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平⼀贯强调民主和法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来解决民主的问题,主张推进法治、否定⼈治。
在注重制度建设⽅⾯,邓⼩平有⼀个⾮常深刻的见解,就是要从肃清封建影响的⾓度去考虑制度的改⾰。
他认为,"我们好多年实际上没有法,没有可遵循的东西。
""我们的⼈民、我们的党受封建主义的害很重",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彩","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 江泽民根据邓⼩平的民主法制思想,1997年第⼀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略提了出来。
这是对邓⼩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治国⽅略的重⼤进步,反映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的要求,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了依法治国的新阶段。
胡锦涛在⼗七⼤报告中进⼀步提出要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的要求。
2.依法治国的涵义和内容 ⼀般⽽⾔,法治是相对⼈治⽽⾔,是指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它同法制即法律制度既有区别⼜有联系,如果仅有法律制度⽽依⼈办事、依⼈治国,还不能说就是法治;⽽只有在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基础上实⾏依法办事才能称之为法治和依法治国。
⼗五⼤报告揭⽰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意义。
(1)依法治国的涵义 依法治国,就是⼴⼤⼈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作都依法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的改变⽽改变,不因领导⼈看法和注意⼒的改变⽽改变。
大学生期末毛概作业1500的学习笔记第九章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萌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代表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形成时期土地革命前中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代表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3、成熟时期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代表著作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
4、继续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代表著作有《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1、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人民民主专政1、国体:国家的阶级性质政体: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体现在:第一,性质相同。
都是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
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坚持人民民专政的实质就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2)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根本不同:第一,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区别。
体现在对谁负责和选举方式。
第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有着本质区别。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1)为人民提供了最好的而组织形式(2)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陆的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联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3、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涵义:国体是指国家的性质,即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三)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性质相同---它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实现共产主义。
(四)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五)现阶段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会弱于资本主义;二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不可能短期内消除,有时还会很尖锐;三是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也不可能杜绝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四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化和颠覆的图谋没有改变。
(六)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一)涵义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
那么,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民主道路应该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色?它的优势在哪里?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而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毛概讲义要点第九章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
(2)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保证。
(3)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2、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
3、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民主、自由、人权的涵义
2、任何民主、自由和人权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第九章:知识点及练习题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重要知识点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2.实现中国梦的路径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5.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并引用三句诗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的明天,“()”。
A.人间正道是沧桑B.雄关漫道真如铁C.敢叫日月换新天D.长风破浪会有时2.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A.国家的梦B.人民的梦C.民族的梦D.世界的梦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相统一的梦。
A.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B.国家情怀、民族情怀、社会情怀C.民族情怀、世界情怀、人民情怀D.国家情怀、家庭情怀、人民情怀4.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说的是()A.中国梦是世界梦B.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机会C.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D.梦想成真必须实干5.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
A.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路B.社会发展之路C.人民民主专政之路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
A.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C.中高速增长的经济力量。
D.保障有力的军事力量7.()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不懈奋斗。
A. 伟大精神B. 爱国主义C. 民族团结D. 改革创新8.“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是()。
A. 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B.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D.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问题,分别于1997,1999年迎来它们的回归。
但台湾问题由于美国直接的插手,至今仍处于分离状态。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
(美国政府策划的“两个中国”“划峡而治”的图谋失败)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
1978年,中美建交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
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示范作用。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的方针
1992年九二共识,开启两岸事物性商谈
21世纪初“台独”民进党上台
习近平提出的四点意见:
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2.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核心为巩固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
则)
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