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10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历程1. 背景广播电视产业是现代媒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产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历程进行介绍,以展示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2. 广播电视产业的起源广播电视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当时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是以传统模拟技术为基础的,受限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仅能实现有限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播出。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得以普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3. 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3.1 模拟时代在模拟时代,广播电视信号通过模拟调制技术传输。
广播电视台对信号进行编码、调制后通过天线传送到用户家中的收音机或电视机上进行接收和解码。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输技术相对简单,内容以音频广播和影视节目为主。
3.2 数字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产业进入了数字时代。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广播电视信号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扩大了频谱利用效率。
通过数字技术,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输得以更高效、更灵活地进行。
数字化还使得互动和多媒体应用成为可能,为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3 高清时代随着高清技术的兴起,广播电视产业进入了高清时代。
高清技术通过增加图像分辨率和改善音频效果,使观众能够更真实、更清晰地感受广播电视节目。
高清技术的运用提升了广播电视产业的体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观看和听取效果。
3.4 4K、8K技术的应用近年来,4K和8K技术开始在广播电视产业中得到应用。
4K和8K技术相较于传统高清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图像和音频的质量。
4K和8K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在细节表现和视觉效果上有了更大提升,为用户带来了更加真实、更加震撼的观看体验。
4. 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成果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成果。
首先,广播电视产业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和信息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早期(1958~1966),“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这是史学家们习惯使用的从事业发展角度出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理论上的分析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局外人”对电视的看法。
假如,我们把中国电视的一开始就作为竞争格局下的媒体形式,或者说,从中国电视的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把之作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竞争的媒体形式。
那么,这46年5个月17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分析的角度和方法,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说的主题:中国电视的频道化进程。
我更愿意从竞争的角度将中国电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58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1. 引言1.1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传媒工具,承担着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是政府宣传思想政策的重要传播渠道,通过广播电视,政府可以向全国人民传达重要政策、新闻信息等,增进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广播电视还是社会公共信息的主要来源,为人们提供及时、权威的信息,促进社会的公共意识和舆论引导。
广播电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电视节目的播出,传递国家文化和价值观念,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广播电视还是文化艺术作品的展示窗口,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1.2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漫长历程。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广播电视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从单一的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的发展、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使广播电视的清晰度和画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广播电视行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各个节目频道竞相涌现,内容丰富多样。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广播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吸收外国先进的制作理念和技术手段,展现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风貌。
广播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文化建设、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民族精神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些发展历程中,广播电视始终扮演着与时俱进的重要角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达到2000字要求,结束】。
2. 正文2.1 广播电视改革开放初期的挑战与突破广播电视改革开放初期的挑战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政策、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
在政策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广播电视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的官方媒体体制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广电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题库一、广电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题库1.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那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电波来传输声音和图像呢。
最初的广播只是简单的音频传输,就像早期的电台,只能听到声音,还很模糊。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出现了,这可是一个大飞跃,它把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了。
在发展过程中,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这不仅仅是颜色的改变,背后是一大堆技术的革新呢。
而且广播电视的传播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本地的小范围传播,到现在可以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
2. 广播电视的类型按照传播方式分,有地面广播电视,就是通过地面的发射塔来发射信号的那种,很多地方台就是这样的。
还有卫星广播电视,通过卫星来转发信号,这样就能覆盖很大的范围,甚至偏远地区也能收到信号。
从内容类型来看,有新闻类的广播电视节目,这是大家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途径。
娱乐类节目也很受欢迎,像各种综艺节目、电视剧啥的。
还有教育类节目,对学生和想要学习新知识的人来说很有用。
3. 广播电视的制作流程首先是选题策划。
制作团队要想好了做什么节目,是做一个关于美食的节目呢,还是做一个科技访谈。
这个选题得符合观众的口味,还得有新意。
然后是拍摄或者录制。
如果是电视节目,就得用摄像机去拍摄各种画面,要注意光线、角度这些东西。
要是广播节目,就是用录音设备录制声音了,主持人的声音得清晰、有感染力。
接着就是后期制作了。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要剪辑画面,加上特效、字幕什么的。
广播节目也要对声音进行处理,去掉杂音,调整音量。
最后就是播出了,把制作好的节目通过广播电视的发射系统播出去,让观众和听众能看到或者听到。
4. 广播电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广播电视领域,有很多法律法规来规范节目内容。
比如不能传播不良信息,像暴力、色情、反动的内容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是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视听环境。
还有关于版权的规定,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音乐、视频素材等都要合法取得版权,不能随便乱用别人的东西。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起步阶段,主要特色是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公司和中国电视公司,并且广播电视媒体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直接掌控,垄断经营模式成为主要特色。
二、改革开放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主要特色是市场化和多样化。
随着政府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控制力度的松动,广播电视行业逐渐迈向市场经济,并且逐渐放开了对私有资本的限制,引进了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竞争化的趋势,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体制改革阶段:1980年代初,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进行体制改革。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局,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推动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化和多样化发展。
2.技术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引进数字技术,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接收。
这一技术创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得到了提高,为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内容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注重内容创新。
政府鼓励广播电视媒介机构加强自主创作,提高节目质量,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和纪录片。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也加强了与国外媒体的合作交流,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国外节目,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
总之,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具有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的起步阶段特色,以及市场化和多样化的改革开放阶段特色。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等重要阶段,不断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
我国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是重要的传播媒体,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媒体传播手段之一。
广播电视是以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作为技术支持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传播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把握其发展历程,可以对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 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1.1 初始期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平稳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陷入停顿状态,文革结束后,广播电台才被恢复,并迅速成长起来[ 1 ]。
我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当时的广播电视技术不先进,只能播放黑白电视节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各省创立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引进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迎来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
1.2 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会,进入繁荣时代。
在这一时期,我国引进了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建立了卫星地面收转站,使广播电视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1.3 竞争期所谓的竞争期,是指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广播电视实行产业化管理。
广播电视的广告开始增多,为产业的经营带来很好收益。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更加先进,应用了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创设了有线电视台和无线电视台,使广播电视普及到千家万户[ 2 ]。
1.4 整合期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处于整合期,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方电视台都在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国家为了统一管理,将宽带、有线和无线电视网络进行融合,以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和资源。
2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演变2.1 无线电波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开始应用的技术便是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的广播技术以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输为载体,将电视广播信号发射出去。
因此,在应用无线电波技术时,首先应该建设一个无线电波的发射台,发射相应的电视广播信息,其次听众需要具备接收无线电波的设备,通过固定的频段收听信息。
广电发展历程
广电发展历程如下:
20世纪20年代,广播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第一批广播
电台。
这些电台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传播新闻和娱乐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电视技术开始发展,并在一些国家开始广播
电视节目。
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获取新闻和娱乐内容。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广播电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彩色电视和立体声音效。
这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使得
电视节目的选择更加丰富,人们可以观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节目。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广电媒体进
一步融合。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和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和获取新闻资讯。
与此同时,广电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各类视频网站兴起。
这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广电媒体的发展。
总之,广电发展经历了从无线电到电视,再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技术革新。
这一过程中,广电媒体不断创新,逐渐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娱乐和信息选择。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资料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20 世
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为
国家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0 年,我国在西安发射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始了国家广播电视的历史,并于 1962 年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广播电视发展的机构。
1969 年 7
月份,中央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在西安正式开播,拉开了我国电视台的开播序幕,中央
电视台后来发展为一个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台。
1973 年,中央电视台开播全国联播,使
中国电视节目覆盖了全国。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
1987 年,第一套教育台中国
教育电视台正式开播,1991 年,新世纪九一一视频技术及联播卫星电视技术于中国首次
使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此外,随着直播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国家有线电
视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收视者的数量持续增长,2016 年有线电视收视率已达到 98.7%。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媒体,推进电子媒体的生产、出版和播放的规范化
管理,积极推广多媒体应用,形成了以网络电视为核心的新型媒体传播体系,让公众更多
的有效获取社会资讯。
近两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完整的电视发
射覆盖网络,给全社会带来全新的信息次元。
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还
将继续加快发展,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快社会发展作
出积极贡献。
广电发展历程及精神
广电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无线电广播时代。
当时,以无线电技术为基础的广播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
最早的广播节目主要以新闻、音乐等内容为主,受众范围相对较窄。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解闷的主要途径之一。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电视技术开始普及,电视广播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人们通过电视节目了解世界,享受影视娱乐。
同时,电视广播也成为政府和宣传部门的重要工具,用于传播国家政策和社会价值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广电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网络直播、移动传媒等新兴形式的出现,为广电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信息和娱乐内容,传统广播电视面临观众流失的问题。
然而,虽然广电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广电精神却一直被强调和传承。
广电精神强调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注重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广电媒体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风尚。
广电精神还强调创新和进取精神。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广电媒体应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形式,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服务。
同时,广电媒体也应该注重舆论监督,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报道和批评引导。
总之,广电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广播电视还是现代的新媒体,广电精神一直是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注重社会责任和创新,广电媒体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娱乐内容。
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历程
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
这标志着中国电视行业的起步,电视节目开始在中国传播。
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缓慢,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电视节目的数量和内容受到极大限制,只能宣传政府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内容。
1978年,随着开放的开始,中国电视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引进海外的电视节目、技术和设备,并与国外电视台进行合作。
这一时期,中国的电视剧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引起了大量观众的追捧。
1995年,中国推出了全国性的有线电视网络,并开始向更多的家庭提供电视节目。
这一举措大大推动了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并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电视节目。
21世纪初,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电视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电视节目的种类和数量开始大幅增加,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成为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
同时,电视台开始积极开展跨界合作,将电视剧、电影、小说等内容进行跨媒体发展。
如今,中国的电视行业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中国拥有众多的电视台和电视频道,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内容得到了极大改善。
并且中国的电视节目也开始走向国际,一些优秀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被引进到国际市场。
总的来说,中国电视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最初的电视台成立到现在的百花齐放,中国电视行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
传播的重要渠道,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中国电视行业将继续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它标志着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积极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从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组织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新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通过接管、改造旧中国的广播电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创、建设人民广播电台,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广播事业奠定基础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广播电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为中央电台),承担着对国内和国外广播的繁重任务。
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党和政府仍很关心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
一、新中国的建立——“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一)、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创建1949年6月5日,经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广播事业局,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领导。
新成立的中央广播局遵循党和政府的指示,积极、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1949年11月29日第一次举行局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确定了中央广播局的具体任务。
中央广播局的任务是:1.领导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2.直接领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内和国外的广播;3.普及人民广播事业;4.指导和管理各地私营广播电台;5.培养和训练广播事业干部。
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领导和管理所在地方的广播事业和广播工业。
①左漠野《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上)第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1949年12月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归中央广播事业局直接领导。
1950年1月4日,中央广播局发出《关于规定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由中央广播局直接管理外,各大行政区的各人民广播电台及私营广播电台,均有各该大行政区管辖,华东区仍有华东军政委员会广播管理处负责》。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
1983年3
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
这一方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
到1990年底,中国有电视台509座,比1980年增长了13.4倍,电视覆盖率达到了79.4%。
各地建起的卫星地面收转站,使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都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
198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转播的世界杯足球赛,成为了中国球迷的盛大节日。
1984年,在传统的旧历年除夕夜,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形式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全面发展的政策指引和机遇,对于中国这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来说,的确是普及广播电视的一种好办法,迅速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将党中央的声音传遍全中国。
三、市场竞争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也由原来的纯事业向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对影视节目的需求带动了我国电影,尤其是电视节目制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媒体,广告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发达地区、运营较好的电视台逐渐由原来需要事业经费支撑向赢利阶段过渡。
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开始受理广告业务。
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
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
到1983年时,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据中国广告协会统计的数字,全国电视台1998年电视广告为132.57亿元,1999年收入为156.15亿元,2000年广告收入为168.91亿元,据媒体报道,2001年电视广告收入有所下降,约为162亿元。
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大约可占全国广告营业总额的1/4左右。
进入90年代,有线网络与卫星技术应用在电视上,在加强覆盖的“四级办台”的方针及寻求市场发展两方面因素的同时作用下,出现了有线与无线、事业与企业、综合与专业的种种电视台,还有许多县以下的村镇也办电视的局面。
到90年代末,中国电视已经基本形成中央和地方、卫星、无线和有线向结合的现代化电视传播网络,无线电视台达到4943座,有线电视台1285座,共播出1005套电视节目,其中卫星频道三十多套。
国际频道信号已送往全球。
中国的电视机拥有量已经超过了3亿,电视观众也超过了10亿。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有线电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下一步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数字无疑体现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一些并不具备办台条件的地区也一哄而上,一些具备办台条件的也没有在加强覆盖和市场发展二者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这样就不免带来一些问题。
一是硬件的重复建设;二是无序竞争的产生,一个城市有几个电视台、几十个电视台同时播放一个节目、广告收费互相压价等情况不断出现;再者,电视台的管理也出现新的问题,“治散治滥”成为一项不得不进行的工作任务。
四、整合与数字化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存在问题的暴露和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育,随着WTO的加入,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
以国办[1999]82号文为标志,广播电视业新一轮改革启动了。
数字化、网络化给广播电视的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
这一轮改革的特征是整合分散实体,无线电视与有线电视合并,解决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的内耗,摆脱“内挤外压”的局面,组建电视集团,打造广播电视业的“航空母舰”。
自2003年启动有线数字电视以来,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发展迅猛。
截止今年上半年,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突破5000万大关;而各省市广播电视台内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省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制播系统的数字化率已达90%以上,许多省级台和城市台已经完成全台业务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为广播电台、电视台从单一业务模式向多种业务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8个奥运比赛城市的地面数字电视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正在逐步深入开展起来。
除此之外,CMMB、直播星等领域也在近几年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在广播电视的中央一级管理机构方面,建国以来,机构设置、建制也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具体情况可参见附录中的“机构沿革一览表”,可以了解不同发展时期的情况。
附录:广播电视管理机构沿革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