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4
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因素研究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程度的自我评估,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教育环境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际关系、学习环境、教育政策、教师的教学方式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提升学生的整体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中与同龄人、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互动,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友谊和社交支持被认为是增强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拥有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学生更有可能感到幸福和满足。
这不仅体现在学校环境中,家庭支持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重要。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更具韧性。
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学校的物理环境和氛围,包括课堂管理、校园设施、休闲空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安全、舒适和鼓励探索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相对而言,拥挤、嘈杂或缺乏必要资源的学习环境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焦虑和压力,进而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其与学生的互动也显著影响学生的被重视感和归属感。
积极的教师行为,如关心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都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相对而言,严厉的管理方式、缺乏支持的学习氛围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学习兴趣的下降。
此外,教师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氛围,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教育内容和评估方法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开放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性,从而增强幸福感。
相反,重视应试的教育模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感到沮丧和不安。
教育机构应思考如何在课程设置和评估体系中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情感发展,使教育不仅关注学业成绩,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
个人因素方面,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自我认知、自尊水平等都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能够增强主观幸福感。
个人的目标设定和成就动机也会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学生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会得到提升。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来自支持性和睦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学校因素方面,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高质量的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文化价值观、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网络的广泛和稳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干预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也可以开展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心理概念,主要描述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状态。
新形势下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高职贫困生群体的增加,他们身处经济困境,面临诸多困难。
高职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备受关注。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自身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健康状态等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职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变得尤为重要。
了解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现状,探究引起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高职教育对其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还能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以期为改善高职贫困学生的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贫困学生在高职教育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主观幸福感相较于其他学生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高职教育对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揭示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同时提出提高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为高职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内部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1.3 研究意义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和需求,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研究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机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贫困学生的现状和问题,指导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
探讨提高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生活,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浅析高校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而在高校女生中,主观幸福感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那么,影响高校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展望未来?一、影响因素1.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影响高校女生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钱是硬道理,足够的经济支持可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因此女生们的经济条件往往决定了她们的主观幸福感。
在目前的高校女生中,家庭条件的优劣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2.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也是影响高校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和家人的和睦关系可以带来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定,让人们感到被喜爱和支持。
相反,家庭问题会让女生们感到沮丧、孤独和不安。
3.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没有身体健康的支持,无论在其他方面再好,恐怕也难以享受主观幸福感。
身体健康可以带来活力和力量,有助于克服困难和挑战,提高幸福感。
4.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同样是会影响高校女生主观幸福感的一项因素。
学业上的成就带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幸福感,相反,在学习方面得失不平衡或是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往往会使得个人体验到压力和负面情绪。
二、展望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正在逐步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健康关注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高校女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心理辅导服务也越来越完善,这些都是大力提升女生主观幸福感的有力举措。
2.经济独立意识增强当前,女性个人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她们渐渐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经济独立。
她们也越来越体会到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这一点也逐渐成为提升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助推器。
3.社交圈子扩大高校女生的社交圈子也逐渐扩大,这使得她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到新的事物,结交更多的朋友,发现更多的乐趣,从而提升了其主观幸福感。
此外,在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女生们的社交圈也已经进一步扩大和多样化。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伴随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
高职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观幸福感关系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
当前,针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尚不充分,亟需深入探讨以制定有效提升策略。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探讨提升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明确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
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高职生全面健康发展。
研究方法与结构采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梳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报告。
应用问卷调查法,以大样本的方式获取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第一手数据。
通过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提升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策略与方法的实际效果。
论文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等部分。
02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和差异。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高职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一定差异。
总体状况概述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差异。
与其他职业教育相比,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差异。
与不同人群的比较VS影响因素分析社会支持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学校支持等。
生活事件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
心理健康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绪调节、心理韧性、自我认知等。
个人特质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乐观、控制点等。
03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03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干预,保障学生的安全与稳定。
心理干预与辅导策略01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0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新形势下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和助学政策的加大力度,高职贫困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然而,社会援助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则更为重要,因为它关乎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态度,而正是内心的满足和乐观才能更好地面对困难。
因此,对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经济条件贫困是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往往无法规避经济问题,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差距很大,经济上的压力会令他们感到困扰和不安。
2.家庭背景家庭背景也是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有些学生的家庭较为复杂或没有家庭,这样的学生往往比家庭完整的学生更加孤独、焦虑和不安。
3.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另一个因素。
由于学生的学习阶段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业压力较大,尤其是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感到压抑和消沉。
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学生得到社会上的关爱和支持,包括政策上的助学金等,会让学生感到温暖和信心,从而提高幸福感。
提高学生经济生活水平是全面提高高职贫困学生幸福感的关键措施。
需通过增加贫困学生的奖助学金、打破区域内不利经济隔阂等方式加以解决。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和观察,可以作出诊断,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建议,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指导、开展老师与学生互动活动等方式对学生实行相关的压力缓解措施,以使学生减少焦虑和负担,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需要改进现有的助学政策,加强对高职贫困学生的照顾和帮助,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给予学生帮助和照顾,使学生感到社会的温暖,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幸福感。
三、结语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家庭背景、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对高职贫困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为高职贫困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广阔研究者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方面讨论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总结影响大学生主观性幸福感的因素,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大学生是社会团体中很重要的一局部,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社会未来开展中的主力军。
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这对社会开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在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研究方面,受到国内外大局部学者和专家认可的是Diener的研究。
他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某种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估。
这是从心理方面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人口统计学变量是指大学生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所在地等情况。
通过分析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仅仅使用人口统计学变量来反映主观幸福感是不完全、不科学的。
采集的样本数据不同,所显示的调查结果也不同,有些结果甚至是相反的。
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关系。
家庭经济收入比拟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相对较高,二者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
但是,有些调研的情况却与这个结果相反。
有些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的大学生也同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二者呈现较少的相关性。
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这些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大学生相比收入较高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目前的生活,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标准相对较低,同等消费水平下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因素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起到的影响。
这种社会支持可能作用于客观因素。
比方,当人口统计学变量受到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的时候,往往会对原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增强的,也可能是减弱的。
家庭因素对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符兵王木生(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南昌330052)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对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方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对江西省4个高职院校5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发现父母完整和谐型婚姻的高职大学生在健康关注、利他行为和自我价值维度得分上显著高于父母离散型(F值分别为3.25、3.21和2.52, P值均<0.05);②家庭不同子女数的高职大学生在健康关注、利他行为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72和3.69, P值均<0.05);③家庭月收入不同的高职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幸福指数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64和2.80, P值均<0.05);④不同成长环境高职大学生在负性情感、生命活力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3.88和2.81,P值均<0.05)。
结论:家庭因素对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应该根据不同家庭因素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以提高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家庭因素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ing,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大体上对其生活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
家庭是塑造人格的基本环境。
我国学者就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比较多[2][3][4]。
而专门就家庭因素对高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笔者专门就家庭因素对高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江西省内4个公办高职院校2个年级14个专业共56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650份,收回问卷598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数据566份。
其中,男性171人,占30.2%,女性395人,占69.8%;年龄最小15岁,最大22岁,平均年龄19.09±0.98岁。
1.2方法:以院校为单位,采取整群取样法,采用苗元江博士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5]及自编的主观评价问卷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MHQ包括1个指数(幸福指数),2个模块(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9个维度(生活满意、自我价值、生命活力、友好关系、人格成长、利他行为、健康关注、负性情感、正性情感)50个项目。
综合幸福问卷9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 系数)为0.6742~0.9056,各分量表分半系数为0.6603~0.8835,问卷信度系数符合要求。
1.3研究过程。
采用集中团体测试方式,测试前用同样的指导语讲明测试目的和相关要求,为了获取真实的信息,学生匿名独立填答。
问卷收集、整理、筛选后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2.1 父母婚姻状况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影响方差分析发现:父母婚姻属于离散型的高职大学生在健康关注、利他行为和自我价值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完整和谐型婚姻。
表1 父母婚姻状况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影响(M±SD)维度完整和谐型离散型t生活满意 3.52±1.11 3.55±1.21 -0.16正性情感 3.76±1.00 3.43±1.21 1.92负性情感 2.29±0.82 2.46±1.39 -1.15生命活力 4.41±1.19 4.11±1.35 1.44健康关注 5.52±1.17 4.86±1.60 3.25*利他行为 4.80±1.11 4.18±1.34 3.21*自我价值 4.89±1.09 4.39±1.34 2.52*友好关系 5.48±1.32 5.26±1.71 0.94人格成长 4.47±0.89 4.31±0.96 1.02幸福指数 5.76±1.35 5.35±1.09 1.81注:*为p<0.052.2 家庭子女数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影响方差分析发现:家庭不同子女数的高职大学生在健康关注、利他行为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多重比较分析(LSD)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的高职大学生在生命活力、利他行为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高职大学生在健康关注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多子女家庭。
表2 家庭子女数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影响(M±SD)独生子女2个子女3个或3个以上子女F生活满意 3.74±1.22 3.51±1.12 3.40±1.05 1.47正性情感 3.76±1.03 3.88±1.00 3.70±0.96 1.92负性情感 2.28±0.94 2.30±0.99 2.28±0.87 0.43生命活力 4.64±1.21 4.24±1.21▲ 4.26±1.15▲ 1.49健康关注 5.32±1.32 5.71±1.16▲ 5.73±1.18▲ 2.72*利他行为 4.87±1.22 4.46±1.11▲ 4.42±1.12▲ 3.69*自我价值 4.93±1.15 4.84±1.12 4.75±1.10 0.45友好关系 5.52±1.40 5.50±1.31 5.45±1.29 1.48人格成长 4.59±0.91 4.43±0.98 4.40±0.99 0.89幸福指数 5.95±1.53 5.80±1.36 4.44±1.42 2.26注:*为p<0.05,▲与独生子女比较2.3 家庭收入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影响方差分析发现:家庭月收入不同的高职大学生在生活满意维度上得分及幸福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多重比较分析(LSD)发现月收入2~3千元、3~4千元的高职大学生在生活满意维度上得分及幸福指数显著高于贫困家庭;贫困家庭的高职大学生在负性情感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月收入3~4千元(中等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的高职大学生在生命活力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除月收入>4千元(较富裕)家庭外的其他家庭;月收入3~4千元家庭的高职大学生在自我价值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除月收入2~3千元和较富裕家庭外的其他家庭。
表3 家庭收入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影响(M±SD)贫困<1千元/月1~2千元/月2~3千元/月3~4千元/月>4千元/月F 生活满意 3.31±1.40 3.37±0.94 3.59±1.05 3.72±1.02▲ 3.81±1.28▲ 3.68±1.23 2.64*正性情感 3.58±1.10 3.80±0.95 3.73±0.97 3.74±1.07 3.70±1.06 3.93±1.13 0.84 负性情感 2.51±1.07 2.30±0.72 2.26±0.94 2.22±0.82 2.05±0.61▲ 2.40±0.95 1.56 生命活力 4.28±1.35● 4.35±1.19● 4.29±1.07● 4.44±1.24● 4.96±1.26 4.58±1.16 1.89 健康关注 5.24±1.59 5.52±1.16 5.47±1.05 5.52±1.17 5.68±1.02 5.63±1.17 1.03 利他行为 4.69±1.37 4.84±1.11 4.77±1.00 4.67±1.07 4.83±1.31 4.75±1.28 0.37 自我价值 4.75±1.26■ 4.79±1.06■ 4.72±0.99■ 4.93±1.11 5.30±1.98 5.08±1.27 1.94 友好关系 5.29±1.60 5.42±1.31 5.43±1.34 5.63±1.28 5.65±1.03 5.57±1.27 0.87 人格成长 4.43±1.05 4.40±0.86 4.36±0.85 4.56±0.85 4.59±1.00 4.70±0.86 1.43 幸福指数 5.41±1.49 5.67±1.19 5.74±1.28 6.03±1.39▲ 6.14±1.13▲ 5.64±1.51 2.80*注:*为p<0.05,▲与低保比较;●与3~4千元/月比较;■与3~4千元/月比较2.4不同成长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影响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成长环境高职大学生在负性情感、生命活力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多重比较分析(LSD)发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负性情感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生命活力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城镇和农村。
表4 不同成长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影响(M±SD)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F生活满意 3.69±1.13 3.59±1.15 3.59±0.99 3.44±1.11 1.31正性情感 3.61±1.19 3.88±1.00 3.70±0.96 3.73±1.00 1.22负性情感 2.16±0.83▲ 2.21±0.87▲ 2.11±0.65▲ 2.42±0.93 3.88*生命活力 4.67±1.32 4.51±1.17 4.23±1.12● 4.28±1.20● 2.81*健康关注 5.59±1.28 5.34±1.29 5.43±0.98 5.54±1.23 1.02利他行为 4.91±1.22 4.66±1.12 4.63±1.12 4.81±1.13 1.38自我价值 4.99±1.19 4.72±1.19 4.74±0.98 4.87±1.08 1.59友好关系 5.65±1.20 5.42±1.45 5.48±1.19 5.42±1.38 0.66人格成长 4.56±0.79 4.45±0.90 4.46±0.92 4.44±0.91 0.39幸福指数 5.76±1.57 5.79±1.43 5.82±1.21 5.68±1.26 0.38注:*为p<0.05,▲与农村比较;●与大城市比较3 讨论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因素可以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影响大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