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14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简介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简介【摘要】: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简要介绍语域理论中,语域的界定及其制约因素,即语场,语旨,语式。
语域的功能和它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语域;语场;语旨;语式1.语域的定义语域一词最早是Reid在1956年对双语现象进行研究是提出的。
随着语域概念的提出,语言学家开始定义语域。
在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一书中,夸克(1972)认为语域是在某种语篇中根据不同的话语主题出现的变体。
在1981年,Leech的Style in Fiction中提出语域是非方言类型的语言变体,如政治语言与家庭语言,口语与书面语,宗教,法律语言等。
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20XX)中,语域是指由相同职业或兴趣爱好的特定人群使用的语言变体,如,医生,集邮爱好者。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得知语域是一种语言变体。
这一观点在Halliday 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1964年,Halliday等人在对“语言规划框架”时,认为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并随着功能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由功能区分的语言功能变体就是语域。
如,在法庭使用的语言和学校上课时的用语不同,两者属于不同的语域。
1978年,Halliday改变了之前的观点。
他认为语域是和某种情景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是因情景语景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本文采用了后者的定义。
2.语域的影响因素语域与情景语境的关系密切,语域体现语境,语境影响语域。
影响语域的情景语境主要有三个方面: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
话语范围或语场是指交谈的主题以及交谈发生的背景场地等情景因素。
话语范围可以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两大类。
技术性话语是指某一行业或专业的话语,如,商务谈判,法律咨询等。
语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摘要: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对改变目前沉闷、死板的英语教学方式,从而为跳出学语言就只是学词汇语法的桎囿起到有利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语境化、社会化、功能化和适用化,为中国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语言人才。
关键词:语域;语境;大学英语教学一、语域理论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
20世纪80 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奠基人韩礼德将语域定义为“与某一情景组成(situational configuration) 语场、语旨、语式有关的语义组成(semantic configuration)”,即:1.情景语境包含三个变量;2.语域是这三个变量组成产生的语义集合(Halliday & Hasan, 1985:35) 。
我国学者李运兴说“语域是语篇针对特定的交际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功能变体,它是多种参数——语篇语场、语式和基调——的综合体现,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篇方式变体”;而李延福则认为“语域是指根据语言使用的社会情景定义的一种语言变体,如科技语体、艺术语体、法律语体、网络语体等。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首先,语言使用总是发生在某个具体的情景语境中,因此需要考虑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等因素对语义的制约。
系统功能语言学高度重视对语域的研究,以探索语言符号系统本身与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加强对自然语言的功能特征和使用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并将之与语域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向人们传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做到语言得体的知识和原则,以帮助人们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和恰当的交际对象就恰当的话题说恰当的话。
语言的运用通常不是正误问题,因为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不成立,所以说不存在语言使用绝对正确的问题,而应该是在某种语域中是否恰当的问题。
语域理论概述1964年,依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 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而功能变体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把语域看作一种意义潜势,这种潜势由具体的情景语境决定。
不同语篇中语域有着不同的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体现语言意义。
由于语境决定语域,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来预测语篇,即预测什么样的意义有可能在这一语境中交换。
因此,韩礼德说:“语域这个概念是预测的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知道语境,知道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预测出大部分所用的语言,而且这种预测很可能是正确的。
”即我们可以根据语境预测语篇意义进而预测语篇结构甚至词汇语法等;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语篇来预测语境,即根据语篇的某些特征来预测出所交换的意义和产生这一语篇的语境,从而实现从语境到语篇,从语篇到语境的双向预测。
而这一双向预测功能正是通过分析语域来实现。
韩礼德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
1976年,格里高利( Gregory )的语境理论,说明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三个语境因素:话语范围( field of discourse ),话语基调( tenorof discourse )和话语方式( mode of discourse )。
1978年,韩礼德改变了原来的语域概念,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 situation type )相联系的意义结构。
”即一种“意义潜势”,语言的意义系统。
韩礼德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或称作“行为潜势( behavioral potential )”。
即一整套在行为上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
文化语境决定这一整套可选择系统环境,而情景语境则是对这一系统所作的某一具体选择的环境。
行为潜势既包括语言行为,也包括非语言行为,当行为潜势和句子,单词联系起来就变成了“语言潜势 ( linguistic potential )”,即整个语言系统。
语域理论及在师范生教师口语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一、语域理论简介语域理论是指每个人活动的人际交往空间和其对不同陌生场景的个人适应能力,即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行为特征和交际行为的范畴。
它包括了语言环境、群体心理、交际目的和情境等要素。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人的语域能力越强,越能获得成功的文化交际,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语域理论在教育和语言学中有广泛应用。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人才,他们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在大学学习期间积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因此,在师范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语域理论,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域理论在师范生教学中的应用2.1 加强口语课程教学,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一种跨文化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特别是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在师范生的口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过程。
采用互动教学法的同时,也要注重课程中师生的语言交流互动,帮助师范生在实战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调整课程内容,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分层次教学:师范生的口语课程设计需要进行针对性分层教学,例如按照学生作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不同年纪进行分层,按照学业要求分层,以及按照独立能力分层等。
这能够更好的培养师范生在不同情境下采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提供模拟和实践机会:可以提供诸如模拟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测试环境等的机会,让师范生能够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模拟实际领域的情境,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2.2 强化文化教育和国际化教学,增强师范生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和能力语域理论中强调了群体心理、情境和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素养和能力。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旨在让儿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中,“语域”理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可以提供有益的教学启示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儿童语言表达。
一、关于“语域”理论“语域”是指特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环境,包括语言的使用者、使用场合、语言的所涉及的具体话题或内容。
在“语域”中,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语言,实现对话、交流等目的。
“语域”理论强调了语言使用环境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指出同样的语言,如果在不同的“语域”中使用,其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语境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语言使用环境的变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注重环境营造,创设适宜的语境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创设适宜的语境,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环境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教室、活动室等场地,设置适宜的语言运用场景,让儿童在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表达。
另外,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细节。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和活动中不断引导和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儿童逐渐融入语言交流的环境中。
2.针对不同语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3.注重实践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实践训练,帮助儿童通过实践锤炼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各种语言运用活动,如语音练习、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让儿童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关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三、总结。
语域理论_语域理论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语域理论_语域理论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摘要: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语域理论体现了语境对语言的制约关系。
它力图研究和揭示语言随情景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及规则,以帮助语言使用者了解和掌握语境对语言的制约规律。
本文在梳理语域理论的形成、模式、发展及局限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语域理论在交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语域理论交际应用语域概念最初是Reid在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来的。
目前语域一词已成为语言学领域常用术语之一。
但是在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里,它的含义是有差别的。
普通语言学里的语域主要针对词汇而言。
在社会语言学里,语域指“根据使用目的而形成的语言变体”(Hudson,1996:45)。
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对语域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语域理论。
一、对语域理论的认识1.语域理论的形成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语境”(context)这个术语,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
弗思(John Rupert Firth)接受了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语境”这个术语,他将情景语境因素归纳为参与者的有关特征、相关事物及言语活动产生的影响。
韩礼德从弗思的“情境语境”得到启示,于1964年提出“语域”(r egisters)这个术语。
将语域定义为“语言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2.语域理论的模式韩礼德认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是一个统一层面的两种表现形式。
文化语境是潜在的抽象的;情景语境是具体的,直接与语言发生关系,是语言活动以语篇生成的直接环境。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作为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域”理论旨在探讨语言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规律和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
从教育角度来看,语域理论对于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以及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可以制定更科学有效的语言教学策略,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从语域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
一、理论概述语域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鲍姆斯特(Eugene Albert Nida)于1964年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和语用规则,而这种特定的语境和规则即构成了该语言的“语域”。
语域涉及到语言的语法、词汇、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它不仅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还与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儿童语言的习得和表达也受到语域的制约,其语言表达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认知水平的双重影响。
要想有效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需要从语域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研究和教学实践。
二、教学启示1.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语域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对于语言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特点和潜能。
对于不同个体的儿童,可以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其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设置不同难度和形式的语言表达任务,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2. 关注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语域理论强调语言的使用和习得是有目的的,语言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产生和使用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儿童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进行语言表达,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注重语境和语用规则的培养语域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特定的语境和语用规则的制约,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需要逐步理解和掌握这些语境和规则。
语域理论与语篇翻译一、语域与语篇翻译语域理论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包括语言发生环境、谈话话题以及参与讲话者的整个活动;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语旨指参与讲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20世纪90年代,哈的姆和梅森等人将语域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
他们认为,语篇含义并不仅仅由语言体系自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的情景语境和交际功能来决定,翻译过程中所追求的,不能只是脱离语境形式上的对等,或是单纯语义等值,而是和语境或语域密切相关的交际功能的等值。
将语域理论引入翻译领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描述某些超语言因素的规范,帮助我们在翻译中成功地实现意义转换(周俊青,1996:11)。
语域理论给文本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而译者对源语语篇文本的理解,显然受到源语语篇语场、语旨、语式的影响。
同样,译者在生成目的语语篇时,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
译者要翻译一个语篇,必然首先是源语言语篇的阅读者,同时是目标语篇的生成者,译者很自然地成为了联系源语言语篇和目标文本语篇的纽带,无论是源语语篇的解读,还是其后目的语语篇的生成,都是在构建相应的语篇语境的过程中完成的(刘兴林,2005:67)。
因此,要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必须正确分析、转化语域。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句,说明语域三要素是如何能够影响并指导翻译过程的。
二、不同语域类型的语篇翻译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和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
在翻译过程中,对语篇语场、语式和语旨的认识和把握,是译者决策及操作中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辅相成,保证信息传译中的适切。
就语篇的语域而言,译者面临两个任务。
第一,作为读者,他必须对源语语篇的语场、语式和语旨在篇章、句群及信息单元等语篇基层上的具体体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二,他必须对译语语篇的相应特点,尤其是不同于源语语篇之处,有清楚的了解。
(李运兴,2001:67)(一)不同语场的语篇翻译因为使用的领域和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语篇,比如文学、新闻、广告语篇的翻译,不同领域的文本总有一套独有的语言系统,包括一些常用词汇、句式、语法结构和语篇模式,这就要求译者对不同语言中同种语场的联系与区别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
语域理论与语篇翻译作者:李洁林立红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5期一、语域与语篇翻译语域理论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包括语言发生环境、谈话话题以及参与讲话者的整个活动;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语旨指参与讲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20世纪90年代,哈的姆和梅森等人将语域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
他们认为,语篇含义并不仅仅由语言体系自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的情景语境和交际功能来决定,翻译过程中所追求的,不能只是脱离语境形式上的对等,或是单纯语义等值,而是和语境或语域密切相关的交际功能的等值。
将语域理论引入翻译领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描述某些超语言因素的规范,帮助我们在翻译中成功地实现意义转换(周俊青,1996:11)。
语域理论给文本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而译者对源语语篇文本的理解,显然受到源语语篇语场、语旨、语式的影响。
同样,译者在生成目的语语篇时,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
译者要翻译一个语篇,必然首先是源语言语篇的阅读者,同时是目标语篇的生成者,译者很自然地成为了联系源语言语篇和目标文本语篇的纽带,无论是源语语篇的解读,还是其后目的语语篇的生成,都是在构建相应的语篇语境的过程中完成的(刘兴林,2005:67)。
因此,要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必须正确分析、转化语域。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句,说明语域三要素是如何能够影响并指导翻译过程的。
二、不同语域类型的语篇翻译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和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
在翻译过程中,对语篇语场、语式和语旨的认识和把握,是译者决策及操作中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辅相成,保证信息传译中的适切。
就语篇的语域而言,译者面临两个任务。
第一,作为读者,他必须对源语语篇的语场、语式和语旨在篇章、句群及信息单元等语篇基层上的具体体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二,他必须对译语语篇的相应特点,尤其是不同于源语语篇之处,有清楚的了解。
(李运兴,2001:67)(一)不同语场的语篇翻译因为使用的领域和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语篇,比如文学、新闻、广告语篇的翻译,不同领域的文本总有一套独有的语言系统,包括一些常用词汇、句式、语法结构和语篇模式,这就要求译者对不同语言中同种语场的联系与区别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
语域理论概述作者:郭小娥何娟孙小焕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语域定义,语域变量,语域理论发展以及国内外语域理论实践的简要回顾,以期为中国未来英语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语域理论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1964年,依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而功能变体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把语域看作一种意义潜势,这种潜势由具体的情景语境决定。
不同语篇中语域有着不同的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体现语言意义。
由于语境决定语域,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来预测语篇,即预测什么样的意义有可能在这一语境中交换。
因此,韩礼德说:“语域这个概念是预测的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知道语境,知道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预测出大部分所用的语言,而且这种预测很可能是正确的。
”即我们可以根据语境预测语篇意义进而预测语篇结构甚至词汇语法等;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语篇来预测语境,即根据语篇的某些特征来预测出所交换的意义和产生这一语篇的语境,从而实现从语境到语篇,从语篇到语境的双向预测。
而这一双向预测功能正是通过分析语域来实现。
韩礼德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
1976年,格里高利(Gregory)的语境理论,说明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三个语境因素: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
1978年,韩礼德改变了原来的语域概念,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相联系的意义结构。
”即一种“意义潜势”,语言的意义系统。
韩礼德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或称作“行为潜势(behavioral potential)”。
语域理论语域理论与英语教学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和个人思维的重要工具。
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不仅在于运用正确的语法遣词造句,还在于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际,即根据交际情景选择语域的能力。
对英语本族语者而言,区分并使用正确的语域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对于没有经过专门的、有意识训练的非本族语者而言是相当困难的。
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是在非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再加上没有太多机会游历母语为讲英语的国家或与当地人们深入接触,所以缺乏一定的语域意识,经常出现语域混淆、语域误用的现象,造成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局面,或是交际无法正常进行的严重后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侧重向学生传授诸如单词、语法等语言知识,只注重学生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是否正确,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场合和情景进行交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域理论深刻分析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且把语言的变体与社会语境变化联系起来,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二、语域理论所谓语域(register),就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变体。
语域理论发源于“英国的语境主义”。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30年代先后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指出人类的语言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语境中,语言的使用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语境,但言语交际要获得成功,尤其是当交际活动发生在讲不同语言的人之间时,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而后弗思(Firth)将语境概念发展为“语义存在于语境”的理论。
韩礼德(Halliday)继承并发展了弗思的语境理论。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情景的语境中,语言的使用都受到三个变量的制约,即语场、语式和语旨。
语场,指的是交谈的话题及场地等情景因素。
话题可能是技术性的,也可能是非技术性的。
技术性话语包括科研报告、产品说明、医疗指南等;非技术性话语包括小品文和日常会话等。
语场对词汇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例如,英语中的动词cleanse一般只出现在广告中,汉语中的名词“燃点”一般只出现在与化学相关的文献当中。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儿童语言表达的能力对其整个人格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中,了解并应用“语域”理论视角对儿童语言表达进行指导,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儿童语言表达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语域”理论出发,探讨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
一、“语域”理论的概念及特点“语域”理论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交际场景中,按照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要求,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人们使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以满足不同的交际需要。
这种按照交际要求和场景差异运用语言的能力,即是“语域”。
“语域”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语言使用者可以灵活运用语言,产生多种表达方式。
2. 灵活性:语言使用者能够根据具体情境,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满足交际需求。
3. 实用性:语域理论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注重语言与实际交际活动的结合。
二、儿童语言表达的特点及问题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些特点和问题,主要包括:1. 语言表达能力单一:儿童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常常使用相同的词汇和句型,缺乏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2. 交际场景受限:儿童在特定的交际场景中表达能力较强,但在其他场景中表达能力较弱。
3. 缺乏语用能力:儿童在语言表达中,缺乏对语用规则的理解,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4. 缺乏实践经验:儿童缺乏实际应用语言的机会,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基于“语域”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为儿童的语言表达教学提供以下启示:1. 创设多样化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和日常交流中,创设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使儿童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拓展语言表达能力。
2. 强调语境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帮助儿童理解语境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引导他们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运用不同的语言策略。
3. 提供多样化的语言输入:教师应当为儿童提供多样的语言输入,包括各种形式的语言文本、多种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建立丰富多彩的语言知识体系。
试论考研英语写作语域理论运用概要:在考研英语作文中必须使用准确规范的语域,在语场的范围内,确定相关语义场;然后根据语旨确定正确的语气和用词,选择贴切的句式结构;最后再根据语式的要求,注意书面用语的正式与非正式选择,同时在合理概括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应该更加关注述位新信息的增加,对题目中的文体合理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切忌滥用胡乱套用模板。
只有在充分的理解语域内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多加运用,才能写出内容丰富,语篇连贯,语域恰当的高分作文。
“语场”指的是实际发生的事,或者说是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的话题。
“语旨”是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
“语式”是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比方说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
这三个组成部分趋向于决定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胡壮麟等,1989,175)语言有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指语言对讲话者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内在心理活动和间接地从经验中取得的抽象逻辑关系的表达;人际功能指语言对讲话者的身份、态度、动机及听话者之间的关系的表达;语篇功能指语言对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组织方式的表达(张德禄,1990)。
这三种元功能对讲话者的影响会在词汇和语法层面上得到体现,影响着对于语言的及物系统、语气和主位系统的选择。
同时这三种语言元功能受到语境三因素的影响。
一、语域理论在考研英语写作中的运用1.1 根据语场确定作文主题语场指的是谈话或是语篇的主题或内容。
语场影响词汇和话语结构的选择与作用,话语的范围,交际的性质都由语场决定。
比如14年考研英语(一)的大作文题目是“相携”,从漫画内容和题目要求可以看出,语场即作文的主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携。
全文语言必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在这个特定的语域中选择相关的语言相组织文章。
接着考生就应该围绕所选定的主题把相关的概念组成语义场,形成语义的联想,形成作文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