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 格式:pdf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描写、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来体现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
社会各个层面的传统风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的总称,是一个民族保存和传
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个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1. 郁达夫的《长楼》:这是一篇以老北京民俗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长楼胡同内各种俗民生活的描写,如骑行车夫的声音、小贩的叫卖声、饺子馆的独特味道等,展现了
老北京的传统风貌和独特韵味。
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还通过节日庆典的描写得以体现,如清
明节上的扫墓活动、冬至时的吃饺子等,为读者展现了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2. 余华的《活着》:该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来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民俗文化。
小说中描写了丰收时的合家团圆、丧事时的厚道乡邻、祭祀时的敬神
活动等,展现了中国农村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仪式礼俗。
小说还通过描写农村的口头传统、
谚语和歌谣等来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余秀华的《穷爸爸》:这是一部以乡村和城市的剧烈冲突为背景的小说,也是对中国当代农村现实的批判。
小说中通过描写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差异和冲突,展现了中
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群体文化的不同。
小说中描写了农民工回乡过春节、社区里的婚丧嫁娶
等传统习俗,展示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延续。
通过以上几个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样性,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
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
民俗文化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作家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现,使其作品获得了更加深刻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展开讨论,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民俗文化的呈现形式、价值观和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呈现形式多样。
许多作家选取各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元素来丰富自己的作品,例如《红楼梦》中的四大名著、《草原情歌》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围城》中的北平的生活习俗等等。
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巧妙地将传统的民俗文化元素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感。
许多作家还特意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以此来呈现民俗文化,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都成为中国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绘和反映,塑造了一系列身世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传承。
民俗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道德情操和处世哲学。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呈现,作家们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热爱,深刻揭示了中国人传统智慧和生活哲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作家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这不仅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文化底蕴,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许多作品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展现,呼吁人们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统与创新。
民俗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涉及到节日、音乐、舞蹈等方面,还包含着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经常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情节和表达主题,给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首先,在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被用来描述人物的形象。
当我们读到一篇描写婚礼场景的小说时,往往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丰富的细节和场面的热闹。
婚庆习俗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的喜庆、团结和美好心愿。
作者通过描写新人的艰辛旅程、家人的努力筹备以及盛大婚礼的盛况,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心情以及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这样的描写使人物更加立体、鲜活,增强了读者对人物的共鸣和情感的投入。
其次,在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被用来展现情节。
民俗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点,是人们与自然、与社会互动的时刻。
作家们善于运用民俗节日的背景和元素来推进故事情节。
比如,传统的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个时刻团聚、庆祝、交换祝福。
在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写家人团聚,挂灯笼、贴春联、包饺子等活动,展现出家庭的温暖和团结,同时也展现了传统节日的庄重和喜庆。
这样的情节设置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对作品的内容更加感兴趣。
此外,在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被用来表达主题。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文学作品通过对民俗文化的表达,呼唤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强调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培养情感、增强归属感的重要性。
在一部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村民们传承和保留民俗文化的努力,以及这些传统活动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启示,表达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珍惜,呼吁读者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既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在情节和主题的展示中。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和表达,作家们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分析了民俗文化在文学中的意义和表现。
首先介绍了民俗文化的根源和传承,探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对民俗文化的描写。
随后分析了民俗文化在文学中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最后探讨了这些作品中民俗文化符号与象征的意义。
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价值。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民俗文化, 意义, 表现, 根源, 传承, 描写, 演变, 发展, 影响, 符号, 象征, 重要性, 永恒价值.1. 引言1.1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意义,是指作品通过描绘和探究民俗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传承了民间智慧和价值观念。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道德以及生活方式,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和呈现,作家们表达了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同时也展现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作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塑和再现,有的作品则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演绎和延伸,展现了现代性与传统的对话和融合。
民俗文化对现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不仅在于情节和背景的选择,更在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发掘和表现,作家们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普世价值,同时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
1.2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表现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多种多样,既有以传统习俗和节日为题材的作品,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有以传统民间故事和传说为源泉的作品,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和表现,中国现当代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视角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以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重要的文学题材。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传统节日、民间故事、习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描写和表现。
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就以中国北方的农村土地改革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展现,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热血的时代故事。
又如贾平凹的《秦腔》以古老的秦腔文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乡村婚事的故事,将中国北方的民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民俗文化千姿百态,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点。
比如莫言的作品《丰乳肥臀》以东北乡村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东北人的豪爽与热情;巴金的《家》则以四川乡村为背景,描绘了四川人的淳朴和豁达。
通过对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的描写和表现,中国现当代作家们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文学体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比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农村民俗文化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命运沉浮,也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又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东北乡村土地改革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变迁,也让读者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闻·观59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张晶晶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融入民俗文化。
本文分析了民俗文化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使用手法,供各位文学创作者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引言民俗文化就是民间风俗文化,具有非常浓重的地域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组成。
民俗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风土气息,民俗文化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可以增加作品灵气,使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民俗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学术学家一致认为文学的产生离不开实际生活,也就是离不开民俗文化,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加入民俗文化更有利于作品的传播。
一、民俗文化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民俗文化包含的种类非常的多,比如乡土文化、生活文化、礼节文化等等,这些民俗文化都可以当做文学创作素材。
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为例,他的作品中就融入了很多的民俗文化,更加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
将不同的民俗文化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将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
通过阅读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可知,在文学作品中融入民俗文化的手段与方式是非常多的,加快了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脚步。
从文学创作角度进行分析,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现当代社会特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作品影响力,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要尽可能详细的描述民俗文化。
二、民俗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文学与民俗文化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大部分作家会选择在文学作品中融入民俗文化,使得作品更加饱满生动,但是还有一部分作家喜欢通过其他写作方式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作品。
本文以莫言、陈忠实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对民俗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做出简单介绍:1.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体现,而且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也非常的多,分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其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常常成为作家创作的重要素材,被用来勾勒人物形象、描绘生活场景和反映社会风貌。
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著名作家鲁迅的《阿Q正传》中就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年节风俗、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乡村民间的民俗传说。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也充满了中国北方农村的民俗风情,描绘了农民的生活习俗、宗族观念以及土地神信仰。
余华的《活着》中也深入刻画了中国农村的民俗文化,通过对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社会图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呈现了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为中国文学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作用十分重要。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它不仅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素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绘,作家们不仅能够勾勒出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还能够塑造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人物形象,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通过对中国传统民俗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可爱又可笑的阿Q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朴实性格和乐观精神。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对北方农村的民俗文化的描写则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地方色彩,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生动。
余华的《活着》则通过对农村民俗的刻画,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民社会图景,深刻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坚韧与顽强。
民俗文化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使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感。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的多
元性和丰富性。
民俗文化通常是指传承于民间的习惯、风俗、信仰、节日等传统文化元素。
它是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具有历史、民族及地域的独特性,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
的元素。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作者们常常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和探索来表现社会与生活的
方方面面。
比如,钱钟书的《围城》中,以城下的民俗文化为背景,描写了上海人与国统
区内地移民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这种手法反映了当时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另外,中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就是节日文化。
在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角色和场景,往往充满浓烈的文化气息。
比如,张爱玲的小说《大风歌》中描写了一个民国初年的春节故事,不仅透露出当时社会
的繁荣与兴盛,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节日文化以外,中国文学中的饮食文化也是一重要的民俗文化元素。
在一些文学
作品中,作者经常将食物与情感联系在一起,借助对食物的描述,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或
情感变化,从而深入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状态。
比如,一名中国古代文学大师——苏
轼的《东篱乐府》中,通过对取菜、洗菜、烹饪等细节的描写,反映了一种生活质朴、纯粹、自然的生活态度。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学中的元素之一,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品经常描绘传统文化背景下,人物的社会经历、情感体验等主题,让读者跟随人物的经
历和体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摘要】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现当代文学创作背景和民俗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入手,详细探讨了民俗文化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文学形式中的体现方式。
民俗文化的主题与元素为文学作品注入了丰富的生机与内涵,同时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塑造。
结论部分指出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并强调进一步挖掘与传承民俗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持续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创作、民俗文化、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主题、风格、传承、创新1. 引言1.1 现当代文学创作的背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背景主要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和文化运动,文学创作也随之不断变化。
新文学运动、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文学等文学流派相继涌现,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在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文学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现当代文学创作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作家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思想与体验,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弊端,探索人性和生命的深层次意义。
现当代文学作品也不断吸纳和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对话。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文学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
民俗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不仅扩展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
1.2 民俗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民俗文化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民众的生活情感,包含丰富的传统经验和价值观念,能够为文学作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文学创作中常被运用的素材和题材之一。
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被广泛地运用到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中,并成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小说、散文、诗歌三个层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小说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也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小说创作中,民俗文化常常是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灵感来源,同时也是塑造小说人物及小说场景的必要素材。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描写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特有文化和习俗,如佛会、醮会等。
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传说,也是许多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这些传说中的神话、鬼怪、神仙等,不仅丰富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让小说更具有历史文化的底蕴。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中,就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民间传说的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散文散文是文学创作中最灵活的一种文体,创作形式也极其多样化。
在中国现当代散文中,民俗文化通常是散文的主题和表现对象。
散文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如游记、随笔、杂文等,生动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
例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之风,逐一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样的,张爱玲的散文《金锁记》中,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制度和女性角色的变迁,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诗歌诗歌是文学创作中最为精神和语言艺术化的文体,体现了语言的美感和文学的深度。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民俗文化也是重要的创作元素之一。
诗歌不仅可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景象,也可以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反思,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雅趣的追求。
例如,余光中的诗歌《送行者的归来》中,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和龙舟竞渡的场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以独特的诗意。
高等教育2019 年 8 月
250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幅员辽阔的地区以及多元化的民族,给我国民俗文化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民俗文化在中国当代的文学创作中被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来说,其需要借助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地域特征,所以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不能脱离民俗文化,而且在中国当代文学对民俗文化的使用也创新了民俗文化的传播途径,得到了双赢的效果。
一、中国当代文学以及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1917之后的五四运动中,胡适和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中发表了文章,也代表着中国文学创作进入了现代化。
对于民俗文化来说,群众在民间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生活习性和言行举止。
而在中国当代文化创作中融入了民俗文化,强化了对民俗文化的宣传,优化了当代文学作品。
[1]
二、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内在联系
1.民俗文化和文学创作的起源关联
文学的起源没有明确的定义。
从古至今,我们的前辈就已经创作了一些文化,像鬼神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创建一般都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活动或者是传承习俗,这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而且在一些文学的创作中也会突显出当地文化的特征,以及人文风情,所以说,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民俗文化在起源上就有紧密的联系。
[2]
2.民俗文化与文学发展中的关联
民俗文化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文学作者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过:一般文学创作的语境分为两种,其一是情境;其二是文化,其中说的情境就是文学作品的发展背景,一般指的都是民俗文化,包含人物的生活习性、发展特色以及民族精神。
而且民俗文化是通过诸多文学语境提炼出来的,给读者传达出来多种形态的语境以及文学表现形式。
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素材一般都是从民俗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带有民俗文化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论是从文章质量还是从情感传达方面都能够得到优质的推广。
[3]
三、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1.乡土乡情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对于民俗文化来讲,“乡土乡情”属于其重要组成的部分。
所谓“乡土乡情”指的就是普通大众在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所养成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及其载体,其拥有非物质形态以及物质形态两种表现方式。
融入乡土乡情民俗文化进行现当代文学作品创作,可以有效完成民俗文化的彰显,并完成作品所处时代背景下的有效表达。
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所创作的《红高粱》这部知名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就蕴含了大量的东方民俗文化,像是姑娘出嫁需要乘坐的花轿就是我国民俗文化里面婚礼特有的事物,代表了吉祥以及喜庆。
而书中余占鳌等人吃酒的态度更是表现了北方人不拘小节的粗犷特点,完成了故事发生地区的充分展现。
2.礼仪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探究
知礼仪懂礼貌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很多现当代文
浅谈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何 易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摘 要: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民俗文化得到了重视和弘扬,特别是一些文学创作中突显出了其特征,优质民俗文化的融入给当代文学作品添加了更多文化底蕴,增强了读者的民俗思维,为我国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做出铺垫。
此文简要地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基本含义和内在联系,探索了两者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以此推动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民俗文化 体现学作品中都得到了有效体现。
以陈忠实所创作的知名作品《白鹿原》为例,其中就融入了大量的礼貌、礼节以及礼制等礼仪民俗文化,而且和莫言先生所创作的《红高粱》这部作品相比,更是完成了不同民俗文化差异的充分展现。
像是在对白母等人的葬礼描述上更是充分展现了礼仪民俗文化。
如,白母死亡的时候,白嘉轩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厚葬母亲,然而因为所处乱世的原因,这一愿望没有办法实现,但是他依旧在母亲灵前许下了太平以后,为其唱戏的诺言,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礼仪的重视以及白嘉轩对目前的敬重。
另外,书中还对白父以及白妻等人的葬礼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他们所处背景不同,但是都不缺乏基本礼节,这种情况也代表了我国“厚葬”的民俗传统。
同时,陈忠实先生更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我国人生礼仪文化的有效诠释,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精神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探究
民俗文化里面拥有顽强拼搏、勇敢以及忠义等精神素养。
像莫言先生所创作的《红高粱》这部作品一样,通过对余占鳌的成长描写将勇敢以及忠义等精神民俗文化充分展现了出来,从最初的年少轻狂,到慢慢意识到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重要责任,勇敢的投入到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当中,让读者对英勇、爱国等精神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而小学课本里面收录的陈忠实先生所书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这部作品则描述了在青海高原恶劣环境的一株普通柳树,其并没有抱怨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命运的艰难,而是和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勇敢抗争,成了高原上面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在这篇文章里面,“柳树”实际上是一种喻体,代表了生存在恶劣环境的人民的抗争方式,反映了坚毅、勇敢以及不屈的民俗文化特质。
上述两种情况都充分表现了融入精神民俗文化能够让读者的思想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让他们对民俗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
结语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引导和丰富,不论是从当代文学的精神情感传达,还是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传播等都表现出了民俗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所以说优质的民俗文化能够增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化涵养,突显出文学作品的创作魅力。
参考文献[1]张瑾.试论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J].赤子(上中旬),2017(6):88-89.
[2]金生翠.民俗学视域下的甘肃当代文学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7-11.
[3]袁俊华.试论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14-15.
[4]周水涛,江胜清.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