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七年级语文上册 3.11《竹林深处人家》作业检测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3
《竹林深处人家》课后练习和答案课后练习和回答[原标题](1)长江以南没有其他植物,但是竹子太多了,你似乎有一种印象,那里除了竹子没有其他植物。
其实不是我没有,而是我看不到。
从远处看,有几座小山排成一排,从山脚一直到山顶。
不,从平地上看,所有的小山都被竹子覆盖着。
一层又一层,不仅分不清竹子的枝、茎、叶,连房屋、小路、桥梁都看不见,仿佛都被竹海淹没了。
一阵风吹来,竹海上暗波涌动,推着一波又一波,冲向远方。
你很难知道竹海有多深,但如果你看竹波的波动和动量,就意味着它很深。
我们沿着路边有小溪的碎石路深入竹海。
两边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到底部,遮住了道路上方的天空。
此刻,阳光猛烈,但我在这里却完全感受不到,仿佛我正走过竹海海底隧道。
如果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我恐怕很快就会迷路,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路和小路甚至竹林里的路和小路都差不多,路上也没有标志和街道名称。
有时候看到前面有一堆像屏风一样的竹子挡住了去路,我觉得它已经走到了尽头。
但是前面那丛竹子突然像xx风景一样搬走了,我们发现又有一条山路放出来了,有点像‘又一个前途光明的村庄’。
(3)穿过一片x密度的竹海,我们来到一个更高的竹码头,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前面道路上的竹子树顶之外越来越高的地方。
看看周围,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前面有一座又一座的山,但是你看不到山和一点土,也看不到通往山后面的竹坞深处有缺口,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有竹子。
我和一个画家一起去的。
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非要我画,我真的很无奈。
你看,这么茂密的竹林里没有等级之分,好像整个大自然都是竹林做的。
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满意地笑了。
他没有从画家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画家的话只说明这里的竹林枝繁叶茂,是名副其实的竹子之乡。
这不就意味着这里的竹子和竹笋大丰收吗?这当然是好事。
他是一个以竹乡为家的护林员。
他负责种植竹子和保护竹林。
在竹坞里,面对着广阔的竹海,可以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除了附近的竹叶在微风中摇曳,听不到其他声音。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⑤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________入竹海里,________山涧,________竹桥,________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3.吟咏竹的诗句很多,请你调动你的积累写两句咏竹(或诗中含有“竹”字)的古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欣赏]4.本文以“竹林深处人家”为题, 文章的内容如何切合主题?。
5.文章用了很多比喻去描写竹林的茂密旺盛, 试列举三个例子。
6.作者的两位朋友——画家和护林员, 对这茂密的竹林, 各有什么看法?哪个人的看法属于间接描写?为什么?,。
[迁移运用]仔细阅读张兴旺的《竹子精神》,回答问题。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
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
然而,梅毕竟有“花”。
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
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
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竹林深处人家【疑难解析】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竹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一派丰收景象,形成竹的海洋。
·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
家家户户用的,无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
——竹乡人用竹是如此的彻底。
·竹乡人勤劳朴实,热情纯真,生活闲适而安静。
2.细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海景象的。
甲生:先写“远望”的整体感受,竹林如海,平地、山麓、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乙生:接着写“深入竹海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好像“屏风”。
丙生: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所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3.作品结尾写了竹乡人家,呈现的是一片怎样的氛围?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思路:作品结尾写竹乡人家,呈现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
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到达竹乡之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
由家禽的鸣叫写到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由村民用盐笋干、碧螺春招待我们,写到拾竹箬的少女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
作品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4.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写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用意何在?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表现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而且也与文题中的“深处”二字切合。
【重点品析】1.“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
”句中“铺”字能否换成“长”字?“铺”字写出了竹林绵延不绝、无边无际的势态,富有表现力,换成“长”字就显得平淡。
2.“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上涌着,一浪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竹林无边无际,轻风吹拂,竹林一齐向一个方向轻摇,用“竹海”“暗浪”来形象此情此景,形象贴切,既写出了竹林的宽广,又写出了竹海的深沉。
竹林深处人家习题A 基础储备卷: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1、解释下面词语:(8分)(1)举目四顾:。
(2)束手无策:。
(3)名不副实:。
(4)名副其实:。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0分)(1)把本文划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意思。
(5分)。
(2)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面貌的?(5分)。
(3)作者在写人家时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竹林人家的生活的?(5分)。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5分)。
3、重点问题探究:(18分)(1)作者是怎样描写“远观”竹林的景象的?(6分)。
(2)作者“近观”竹林时用了哪三个比喻?突出了竹林怎样的特点?(6分)。
(3)本文第四和第八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4、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4分)。
B 综合提升卷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1)没()(2)屏()()()(3)钻()(4)几()()()2、理解加点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4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A、“涌”“推”:B、“深沉”:3、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8分)(1)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2)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3)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4)但是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的多。
()4、问题探究:(12分)(1)本文作者在写竹农生活时主要从“住”“用”“穿”“吃”四个方面来写的,请具体说明一下。
(4分)①住:②用:③穿:④吃:(2)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茂密的?(4分)①②③④(3)作者是怎样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竹林的韵致的?(4分)。
竹林深处人家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屏.风(píng)山岚.(lán)鲜嫩.(nuèn)B.竹坞.(wù)淹没.(mò)器皿.(mǐn)C.沏.茶(qī)拨.开(bō)忙碌.(lù)D.竹笋.(sǔn)隧.道(suì)竹坞.(wù)提示:“嫩”注音应为“nèn”。
答案:A2.填空。
(1)黄蒙田,当代家________、__________家。
(2)作者起初在竹海看不到人家,其后看见__________处有__________,才发现竹林深处人家所在。
答案:(1)画散文(2)山麓的竹林上缕缕炊烟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2)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3)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
()(4)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提示:注意反问和设问的区别,反问是无疑而问,设问是自问自答。
答案:(1)比喻(2)反问(3)排比(4)设问4.下面这个病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请你改好它。
(每种改法只能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
修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此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
答案:(1)去掉“一切”;(2)在“野生动物”后面加上“的行为”。
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第2、3两段(即从“我们沿着小溪边的石子路深入到竹海里去”至“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完成5—7题。
5.作者为什么把江南竹乡的竹林比作竹海?这一比喻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比喻的相似处入手去进行分析,“海”来表现数量多、面积大。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复习内容预览: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一、应掌握的词语山麓lù 隧suì道屏píng风山岚lán 竹坞wù 器皿mǐn 竹箬ruò 匾箪dān晾liàng 沏qī 气势深沉碧螺春密密匝匝zā 名副fù其实束shù手无策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1、山麓:山脚。
2、密密匝匝:很稠密的样子。
3、山岚:山林中云雾。
4、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5、竹坞:竹林茂盛的山间平地。
坞,四面高中间凹下去的山地。
6、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副,符合。
实:实际。
7、束手无策:束:捆绑。
策:办法。
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三、应掌握的文学常识。
黄蒙田:1919年生,当代作家,散文家。
四、与课文有关的古诗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有关竹的成语、词语【成语、词语】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竹马之好青梅竹马竹苞松茂丝竹管弦书功竹帛金石丝竹竹头木屑竹篱茅舍哀丝豪竹名垂竹帛罄竹难书竹报平安丝不如竹竹柏异心竹篮打水竹马之友吹竹弹丝成竹在胸丝不如竹东南竹箭茂林修竹【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劲节生来瘦,高村老去刚;竹青怀素志,梅龙秉芳心。
为天地生春,抚长存终古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避寒心.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
初一下册语文《竹林深处人家》试题第一部分:1.给加点字注音。
饼饵( ) 山麓( ) 山岚( ) 道( ) 竹2.课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竹林的茂盛和竹乡人家丰收时的喜悦,想一想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远处所见:深入竹林所见:登临竹坞所见:5.作者对竹子的描写很有特点,按下列要求从课文中找出同竹子相关的句子。
从色彩上找:从声音上找:从气味上找:6.把下列词填入空缺中,依次是。
⑴其实,在她那江南女子的秀气中,却蕴含着几分。
⑵不知是喘息了一会儿,还是来了一股,招娣练球练得完全忘我了。
⑶小李也冒火了,一上来,就不顾一切了。
(备选词语:愣劲野劲邪劲)7.你能在下面句后括号内用某种动物来比喻此种类型的人吗?例如: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⑴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⑵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⑶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⑷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 )⑸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 )⑹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 )⑺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⑻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第二部分:(一)说是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不过实在太少,而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除了每根竹子上有一个登记的号码以外,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同步练习卷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屏.风(píng)山岚.(lán)鲜嫩.(nuèn)B.竹坞.(wù)淹没.(mò)器皿.(mǐn)C.沏.茶(qī)拨.开(bō)忙碌.(lù)D.竹笋.(sǔn)隧.道(suì)竹坞.(wù)2.根据《竹林深处人家》填空。
(1)黄蒙田,当代家、家。
(2)作者起初在竹海看不到人家,其后看见出现了,才发现竹林深处人家所在。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2)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林和竹笋的丰收吗?(3)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
(4)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4.下面这个病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请你改好它。
(每种改法只能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
修改(1):修改(2):。
二、阅读理解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沿着小溪边的石子路深入到竹海里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
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
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
《竹林深处人家》阅读答案《竹林深处人家》阅读答案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音。
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
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
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
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
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知道山村近了,再后来又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我们已经踏在村庄的街道上了。
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
竹乡里的竹材早就运到外地去支援经济建设了,只有这两样东西留在乡里进行加工。
有一点我是猜到的,竹乡里的房子,是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
可是我却没有想到,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或者说不会想到用竹用得这样彻底。
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
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部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做的。
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
主人从门外把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干更和谐更有情调的了。
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
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
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竹的女孩子回来了。
竹林深处人家
一、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屏.风(píng)山岚.(lán)鲜嫩.(nuèn)
B.竹坞.(wù)淹没.(mò)器皿.(mǐn)
C.沏.茶(qī)拨.开(bō)忙碌.(lù)
D.竹笋.(sǔn)隧.道(suì)竹坞.(wù)
2.填空。
(1)黄蒙田,当代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2)作者起初在竹海看不到人家,其后看见__________处有__________,才发现竹林深处人家所在。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
(2)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
(3)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
()
(4)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
4.下面这个病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请你改好它。
(每种改法只能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
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
修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中国人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中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1、【竹生活】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列举几例人们对竹子有怎样的利用。
2、【竹文化】竹已深深渗入我国的文化中
(1)请写三个带竹的成语:、、
(2)请写出两位爱竹的名人:、
3、【竹精神】劳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它就是:
三、类文阅读:
一棵小桃树
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
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
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
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竞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
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
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我渐新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
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客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侯,在窗下坐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竞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大家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在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足偏苦涩涩地笑着。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可怜的小桃树儿!
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
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剩脱。
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得是灼灼的吗?我亲爱的,件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1.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3.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