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会计准则视角下_ST公司债务重组摘星手段思考_以ST浪莎案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4.42 KB
- 文档页数:1
新债务重组准则下ST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作者:黄诗杰来源:《商场现代化》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上市,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增大,竞争也愈演愈烈。
部分上市公司由于管理不善或是其它因素,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甚至资不抵债的现象。
因此有些ST公司试图利用现有的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扭亏为盈,从而避免被暂停上市的风险。
本文就我国ST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展开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ST公司;新债务重组;盈余管理2007年1月1日起,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经过修订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与原有的准则相比,其在定义、公允价值处理、债务人会计处理、债权人会计处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这项修改对上市公司尤其是亏损严重的ST公司来说,是一则“福音”,他们可以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增加税前利润,因而扭亏为盈。
一、ST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新的准则把“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了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把“让步”作为债务重组的必要条件,提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在此背景下,基于不同动机,ST公司千方百计进行盈余管理。
1.避免退市2014年11月实施的《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被称为最严的退市制度,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强制退市,对股市这是实现优胜劣汰,提高市场有效性的利好消息。
而对于ST公司而言,让人极其不安,因为连续的亏损他们将被退市,失去融资平台,陷入财务困境。
因而,ST公司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新准则下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使得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扭亏、避免摘帽、保牌的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
2.满足融资需求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负债权益比率越高,公司的管理人员越有可能将报告期的盈利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期,降低负债权益比率,粉饰财务报表。
新准则实施对ST公司资产重组的影响分析2007年1月1日起,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全面实行。
将新准则与2001年的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公允价值、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换和企业合并及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等诸多方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尤其是其中受到证监会特别处理的ST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或契机,使得他们退市、继续ST、还是“摘星”、“摘帽”将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论题之一,具有可研究性。
本文主要是针对ST公司资产重组,就是在这个研究背景下,对于ST公司面临新准则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所做的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容乐观,其中一定数量的企业是挣扎在退市的边缘,另外的一些需要筹集资金进行发展的企业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得到上市资格。
这样,在上市与退市之间就出现了资产重组这一现象的发生,当然,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尚需调整的过渡时期,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已经上市的公司不想退市,而其中业绩不理想的公司恰恰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考验。
因此,改善业绩最快速、效果最明显的方式就是资产重组,通过资产重组,将内部劣质资产与外部优质资产交换,或者减少债务数额,或者合并其他公司等各种方式来实现财务转亏和业绩的提升,进而达到“摘星”、“摘帽”的目的。
新准则的实施,使得ST公司在资产重组的时候选择了何种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进行重组成为本文要分析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对于新准则实施前和实施后重组方式选择中的偏好比较上,本文选取了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沪深两市A股ST公司资产重组方式的选择比较数据来分析说明新准则在资产重组方式选择偏好这一点的引导和趋向。
新准则的变化以及资产重组方式改变的这种趋势产生的一些问题将会对我国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起到很大作用。
那么,本文就新准则在资产重组有关方面的不足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建议,从而对新准则和ST公司资产重组的规范化做到一定的改善。
浅谈ST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ST公司是中国电子行业的一家知名企业,由于公司运营困难,导致债务危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T公司需要进行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ST公司在债务重组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债权人的利益矛盾。
债权人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债权受损而不愿意配合债务重组。
对于这个问题,ST公司可以采取多种对策。
可以与债权人进行沟通和协商,解释公司的经营困难和债务重组的必要性。
公司也可以提出合理的还款计划,以确保债权人能够获得回款。
公司可以考虑给予债权人一定的利益补偿,鼓励他们配合债务重组。
ST公司的债务重组中,还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债务重组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ST 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并不好,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T公司可以采取一些融资措施。
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或者信用担保,以获得短期资金支持。
公司还可以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出售股权来获得长期资金支持。
公司还可以考虑发行债券或者其他金融产品,以筹集资金。
ST公司在债务重组中还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业务调整和人才流失。
债务重组往往伴随着公司业务的调整和精简,这可能导致员工的流失和团队的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T 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留住核心员工。
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福利和薪酬优待,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公司还可以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变化和重组的必要性,增强员工的信心和支持。
ST公司在债务重组中还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市场反应。
债务重组往往会对公司声誉和股价产生影响,可能引发投资者的不满和恐慌。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ST公司可以加强对外宣传和沟通,及时向投资者和公众解释债务重组的意义和前景。
公司也可以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关切和需求,及时回应投资者的问题和疑虑。
ST公司在债务重组中面临的问题较多,但都可以通过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通过与债权人协商、融资措施、人才激励和市场沟通等方式,可以帮助ST公司顺利进行债务重组,实现企业复苏和发展。
ST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摘帽方法探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ST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摘帽方法的相关问题。
在背景介绍中,介绍了ST企业存在摘帽需求的背景和原因。
在盈余管理手段分析部分,对ST企业可能采取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接着,在摘帽方法探究部分,探讨了ST企业实际操作中可能采取的摘帽方法,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ST企业如何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成功摘帽的实例。
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建议ST企业在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摘帽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策略。
综合以上内容,本文旨在探讨ST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摘帽方法的相关问题,为企业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ST企业、盈余管理、摘帽、方法、探究、背景介绍、案例分析、实施建议、结论1. 引言1.1 ST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摘帽方法探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ST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摘帽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ST企业在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摘帽方法上的具体做法和效果,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文还将探讨摘帽方法在盈余管理中的应用。
摘帽方法是一种有效管理盈余的手段,通过适当调整盈余结构和运用财务工程手段,使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达到摘帽的目的。
我们将深入研究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实际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行业现状的调研,我们将为ST企业提供相应的实施建议,帮助其更好地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摘帽,实现稳健的发展。
最终,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将总结ST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摘帽方法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为ST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提供参考。
2. 正文2.1 背景介绍ST企业是一家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其财务状况不佳,经营业绩持续下滑,面临着被监管部门摘帽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来改善财务状况,以避免被摘牌,重振企业发展的信心。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合法的财务操作手段,调整盈余的数额,以达到一定的目标和利益。
对我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问题的思考我国2007年开始执行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中所得税会计准则和债务重组准则都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有所调整,同以往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旧会计准则下,由于会计和税法处理方法的不同导致债务重组问题处理产生较大的所得税差异,本文将围绕所得税差异,思考如何在新会计准则下进行债务重组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新准则的国际趋同1、新所得税会计准则革新之处我国有关所得税的第18号新会计准则,在内容和会计处理上同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IAS No.12)趋同,规定只能采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所得税问题,而取消了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和损益表负债法;对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计入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在概念上取消时间性差异。
新准则也同1992年12月发布的美国会计准则第109号《所得税》(FAS No.109)内容基本相近。
由于应付税款法处理方法简便,易于理解,在我国得到普遍应用,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相对复杂,这就需要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水平。
2、新债务重组准则的革新之处我国关于债务重组的第12号新会计准则也实现了国际趋同,对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损益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用非现金资产或股权偿还债务时,采用公允价值替换原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修改债务条件时,应计算未来应付金额的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旧准则无此处理方法。
新旧准则对债权人的处理方法的最大差异也是采用公允价值入账和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
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单独的债务重组具体准则,但在第36号——《金融工具》中涉及债务重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损益等相关规定,相比之下,我国准则更具体且更具可操作性。
二、债务重组在所得税问题上对会计和税法的影响1、债务重组问题在旧会计准则和税法处理上的主要差异根据国税总局2003年执行的第6号令《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或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清偿债务时,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将来应付金额(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时)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浅谈ST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ST公司是中国上市公司中的一员,但由于其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降低,所以出现了债务重组的情况。
债务重组是一种重新安排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手段,旨在减轻或消除企业的债务负担,恢复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稳定发展,但债务重组需要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债务重组面临的问题1.管理困难:由于ST公司的经营效益不佳,导致其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如何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公司结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法律纠纷:债务重组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涉及到公司的股权、债务、资产等,极容易引起法律纠纷。
如何合理、公正地解决纠纷,确保公司的正常经营,是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难题。
3.资本市场风险: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公司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债券价格波动会影响债务重组计划的完成。
如何应对资本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是债务重组需要面对的风险之一。
二、解决债务重组的对策1.提升管理水平:债务重组是一次再造公司的机会,ST公司应该借助债务重组的契机,采取适当措施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公司架构,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2.加强沟通协调:商业债务重组牵涉到许多利益相关者,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确保重组计划的顺利实施。
3.合理规避风险: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公司存在很多风险,需要制定合理的规避风险计划,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政策环境、市场风险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提高债务重组的成功率。
4.寻求外部支持:债务重组需要太多的资金和资源,ST公司需要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包括融资、配资、股权转让等方面,以确保债务重组计划的实施。
5.加强内部建设:ST公司应该加强内部建设,重新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提升员工素质和意识,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经营管理。
综上所述,ST公司的债务重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充分考虑其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综合应对并降低风险,不断推进债务重组的进程,力求实现债务重组的成功。
浅谈ST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ST公司是一家在中国非常知名的大型企业,由于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债务,这给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T公司需要进行债务重组。
本文将从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债务过大,难以偿还。
ST公司由于多年发展,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导致了公司的负债率非常高。
这给公司的经营活动带来了很大的限制,无法进行正常的运营和发展。
由于债务过大,公司很难通过自身的收入和利润来偿还债务,必须依赖于债务重组来解决这个问题。
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债权人利益分歧大,协商难度高。
由于ST公司的债务规模巨大,债权人分布广泛,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
不同的债权人对于债务重组的方式和条件有着不同的意见和诉求,这就使得债务重组的协商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
在协商过程中,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导致债务重组工作的推进受到很大的阻碍。
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政策环境复杂,导致操作难度大。
中国的金融政策和公司债务重组的相关规定非常复杂,需要涉及到多个机构和部门的合作和协调。
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ST公司必须与政府、银行、证券交易所等多个利益主体进行沟通和协商,以求达成一个相对优惠的债务重组方案。
而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操作难度非常大。
针对这些问题,ST公司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公司可以寻求与债权人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协商,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意见,并尽量减小利益分歧。
通过增加债权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可以提高债务重组的成功率。
公司可以积极与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合作,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政府机构可能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来帮助解决债务重组问题。
公司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减少债务规模,例如出售一部分资产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等。
这样可以释放一部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减轻公司的负债压力。
ST公司债务重组面临着债务过大、债权人利益分歧大和政策环境复杂等问题。
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研究目录一、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 (4)(一)债务重组的定义 (4)(二)债务重组的方式 (4)(三)计量属性的转 (5)(四)披露内容不同 (5)(五)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整 (5)二、新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10)(一)财务困难不易界定 (10)(二)公允价值难公允 (10)(三)存在利润操作空间 (10)(四)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方面存在问题 (10)(五)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问题 (11)(六)会计报表的披露问题 (11)三、对新准则中问题的建议 (11)(一)进一步减少新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不确定性 (11)(二)建立实施公允价值的良好环境 (12)(三)引入现值 (12)(四)调整债务重组损益的处理方式 (12)(五)修改现金流量表的相关项目 (12)(六)引入全面收益 (13)(七)改善公司治理,优化资本结构,避免债务危机 (13)(八)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准则 (13)注释 (14)参考文献 (14)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研究摘要:2006年2 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这是继2000年12月对199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所作修订后的再次重大修订。
债务重组准则经过两次修订,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对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前后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了新准则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准则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会计处理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debt restructuring accountingissuesAbst r act:InFebrua r y2006the M i ni s t ryofFi na nc e is s ue d the"St andardsNo.12ofa debtrestructuring," This is the second in December 2000 to 1998 the "corporateaccountingstandards - debt restructuring," again after the amendments made by the majoramendments.Aftertwoc ri t eria fo rdebtres t ructuringame n dmen t,w hi chhasconsider a ble c han g es.Int h ispaper, the revised criteria for debt restructur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a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found that the new guidelines by the existence of some of theissuesand put forward on t he sei s sues to further i m prov e sta nd ar ds of a few com m ent s.Key wor ds: Ne w Ac c o u n t i n g S t a n d a r ds De b t r e s t r u c t u r i ng Ac c o u n t i n g T r e a t me n t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浅谈ST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ST公司债务重组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例子了。
每年年底,ST公司都会掀起一场保壳大战,以缓解公司出现的财务危机。
近年来,新公司会计准则对公司的债务重组问题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一些有问题的公司有效缓解财务危机,这对于出现财务危机的公司来说是一个福音了。
[关键词]ST公司债务重组问题对策债务重组问题早在2015年就出现了,当时是上海证券所发布了一篇有关ST公司假重组真避险的报道,掀起了一股并购重组的热潮。
许多公司纷纷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财务危机问题。
但是ST公司的这种方案并不是对所有公司都有用的,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是基于ST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其的解决对策来进行阐述的。
一、债务重组的概述债务重组听起来很深奥,其实就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危机的时候,债务人按照法院所规定的范围做出让步。
这个并不是任何时候债权人都会做出这样的让步,只有当债务人的公司发生重大财务危机时,债权人才会同意让步。
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债务重组是不可能的。
因此,债务重组还是有一定的约束范围的。
其次要说债务重组主要采用的是哪些方式。
可以通过把债务转为资本的方式,但是这个需要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的同意才可以达成,债务人将自己的债务转化为资本,债权人将自己的债权转化为股权,这样就构成了债务重组。
还可以通过以资产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债权人通过把自己的资产转给债权人来结清债务。
并不是都需要通过股权等,还可以用现金或者电子现金来进行债务的清偿。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债务条件,例如,在一定的范围内,延长还款的期限,适当的降低还款利息等,减轻债务人的经济危机。
以上的三种债务重组的方式都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使效果达到最大化,帮助债务人度过公司财务危机。
二、ST公司的介绍ST公司名字是特别处理的意思,该类公司主要是在一些上市公司财务出现危机时,对股票交易进行相应的处理。
论新会计准则视角下*ST公司债务重组
摘星手段思考
——
—以ST浪莎案例研究
程承燕
(南昌工学院,江西南昌330108)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允许债务人将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这为*ST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可能。
本文通过对ST浪莎的案例研究,发现*ST公司摘星的主要手段就是债务重组。
而通过新债务重组只能改善当年的会计业绩,如果主业不能持续发展,则只能摘星不能摘帽。
【关键词】债务重组;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
一、浪莎的案例研究
(一)浪莎背景简介
四川长江包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控”)于1997年11月10日经中国证监会以证监发字第(1997)518号文批复同意公司股票上市,公司股票于1998年4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7年5月22日长控名称变更为“四川浪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公司名称自2007年5月30日起变更,股票简称变更为“*ST浪莎”,证券代码保持不变。
2007年10月17日,退市风险警示情形消除,公司获批撤销对其实施的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更名为ST浪莎。
(二)浪莎债务重组的具体分析
1.从利润表部分数据分析债务重组对净利润的影响。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05~2008年报显示:2005年公司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负值。
2006年净利润为8.939.702.56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由正转为负。
这进一步说明公司2006年扭亏的主要手段是非经常性损益。
查阅公司公告知,公司2006年前三季度仍处于亏损状态,若第四季度不能扭亏,将被停牌。
一旦停牌,则意味着减少了一条重要的筹资渠道,与公司有关的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遭受损失。
通过债务重组既可避免连续亏损保住上市资格,又能豁免债务减轻资金压力,因此成为ST公司扭亏为盈的首要选择。
该公司通过非经常损益项目,使得公司在2006年关键时刻扭亏,实现了保牌目的。
2006年债务重组活动为其2007年摘星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得作用。
对比2006年,2007年变动比率,净利润变动比率相当显著,而其营业收入变动率只有75.54%,相对于净利润的变动率3780.34%来说,其变动并不大。
2.以下将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一步分析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的盈余管理。
公司2007年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于债务重组,查阅公司公告:(1)根据公司与债权人中国长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办事处、宜宾市国资公司签定的《债务和解协议》,公司对办事处的全部债务,借款债务本金12.005.065
万元人民币,利息6844.28万元人民币,担保债务本金1830.35万元人民币,利息546.06万元人民币,宜宾市国资公司已代为公司支付清偿金。
办事处免于收取公司借款债务2006年度所产生的利息,在2007年1月1日免除公司剩余全部债。
(2)公司在中国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办事处(以下简称“信达”)担保债务本金1700万元,利息715.48万元。
在公司以现金支付对价后,信达在2007年1月1日豁免公司剩余债务的担保责任。
(3)公司所欠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32家债权人单位4701.60万元商业债务,公司支付899.16万元清偿金后,上述132家债权人承诺豁免本公司所欠债权人的剩余债务。
二、研究结论及局限
1.研究结论与建议。
我国会计准则将资产重组损益重新计入当期损益,一方面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通过对*ST案例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对“财务困难”的界定进一步明确。
企业发生财务困难,债权人与债务人经过协商,债权人让步债人就可确定债务重组的收益,那么什么是“财务困难”,什么情况下可确认重组的收益,必须有个具体的规定。
(2)加强公司监管力度。
证监部门要规范上司公司债务重组的披露,保证上市公司相关披露的坚决执行,若有违反规定者,必定要严惩重罚。
(3)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建设。
会计准则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原则和方法之上。
而这些概念基础存在主观性和不完善之处,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使其适合我国国情。
2.局限性。
本文案例只是ST公司中的个例,存在偶发现性和不确定性,这样难免以偏概全。
另外,本文数据以2007年为主,通过对比2006年,2005年数据得出结论。
数据主要来自公司年报,和巨灵数据库资料有些差异。
因而数据可能存在小错误,但是对结论没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潘蕾.新《债务重组》准则下盈余管理问题.企业导报.2009(10)
金融财会
127
企业导报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