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南水河一河两岸滨水地区城市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62.17 MB
- 文档页数:40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摘要: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滨水区沿岸建筑的形式及风格对整个水域空间形态有很大影响。
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关键词:滨水区城市生态环境滨水绿带生态化设计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
”水滨按其毗邻的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海滨。
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
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便捷的港埠交通条件不仅方便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常是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
纽约、悉尼、威尼斯和我国香港、苏州、青岛等都是因其滨水特征而享誉世界。
然而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集聚扩大,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为求的最佳的经济效益,大量占据滨水空间,致使水质恶化,城市滨水地区成了人们不愿意接近乃至厌恶的场所。
近年来,城市转型为滨水地段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同时北美早期案例的成功实施也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开发所潜在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
滨水区由于其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
在城市向外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滨水带与城市开放空间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通过林荫步行道、自行车道、植被及景观小品等将宾滨水区联系起来,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而且也可以将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修编》解读一、《规划》修编背景城市供水设施是衡量一座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建、发改、财政、水利、环保等多部委发布了一系列节水政策及措施。
随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重要治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水务理念对给水、污水、雨洪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5年修订)于2015年1月获国务院批复,《珠海市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确定城市远景将形成一核、两心、六片的发展格局,总规、概规确定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均发生一定调整,用地规模、规划人口均有较大提高,城市供水系统亟待结合新形势进行优化升级。
同时,近年来咸潮上溯日益严重,水源保护区区划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唐家湾高新区、西部中心城区、富山产业新城等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推进,对市政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供水系统需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
为深入贯彻落实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等新水务理念,确保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更好的服务城市发展,有效保障珠澳两地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对06版给水规划进行修编显得尤为必要,总规、概规的编制完成也为给水规划修编创造了条件。
为此,我局适时开展了《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修编》(以下简称《规划》)工作,以较好的指导珠海市供水工作的开展。
二、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珠海市域行政管理辖区内的陆域范围和近海岛屿,包括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总面积7827km2,其中陆域面积约1724km2,海域面积约6103km2。
规划范围示意图(二)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2014年规划期限:2014~2020年远景同《珠海城市概念空间发展规划》确定的规划年限一致,为2060年。
目录第1章总则 (1)第2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第3章城市性质 (4)第4章城市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4)第5章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策 (5)第6章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 (6)第7章城市发展结构与用地布局 (8)第1节城市发展结构 (8)第2节主城区布局 (10)第3节次中心城布局 (10)第4节外围新城布局 (10)第8章城市住区发展与居住用地规划 (11)第9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第10章城市工业和仓储用地规划 (17)第11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8)第12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0)第13章城市园林绿化规划 (23)第14章城市景观风貌与历史保护规划 (24)第15章城市旅游规划 (26)第16章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7)第1节城市给水工程 (27)第2节城市排水工程 (28)第3节城市电力工程 (30)第4节城市电信工程 (30)第5节城市信息工程 (31)第6节城市燃气工程 (31)第7节城市环卫设施 (32)第17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32)第18章城市防灾规划 (34)第1节抗震与地质灾害防治 (34)第2节防洪 (35)第3节消防 (35)第4节人防 (36)第19章主城区规划指引 (36)第20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42)第21章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44)第22章实施规划的措施 (45)第23章附则 (47)附录一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48)附录二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49)附录三城市主要道路一览表 (50)附录四主城区公园一览表 (52)附录五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图纸目录 (53)附录六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强制性内容 (55)第1章 总则第1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对珠海市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 国务院“国发【2002】13号”文件及建规【2002】204号文件5.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研究(1995年)》6. 《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纲要》、《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7. 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法规第3条 本次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市区、主城区两个层次:1. 市区范围为珠海市行政辖区范围,全境约7653平方公里。
珠三角快速工业化背景下的小城镇滨水区城市设计摘要:本文以丹灶两河三岸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两河三岸地区的城市设计及专题研究,探讨对于珠三角这种拥有良好滨水资源的工业消城镇,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的滨水地区营造策略,寻求城市发展与滨水景观资源利用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快速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引言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是典型的珠三角工业城镇,产业特色鲜明,曾获得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
丹灶是传统的岭南水乡,桑基鱼塘星罗棋布、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拥有独特的两江三岸的城市滨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区位优势的日趋明显,交通的日渐便捷,丹灶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未使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仍存在城市建成空间面貌差、滨水地区未与城镇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凸显滨水空间的活力,促使良好水城关系的形成,丹灶中心城区将向东移,依托北江及其支流南沙涌形成的两河三岸的优越自然环境,建设美丽的滨河城区,最终与现在的丹灶城区和金沙城区连为一体。
在此背景下,镇政府组织开展丹灶两河三岸重点片区城市设计,进一步探讨滨水地区利用和景观营造。
二、丹灶滨水区现状1、优越的滨水资源条件丹灶镇是传统的岭南水乡地区,规划区内桑基鱼塘星罗棋布,滨水地带还有大片果林和绿带,自然景观优美动人。
规划区东面有北江,中部有南沙涌贯穿。
其中南沙涌为北江支流,原本是丹灶镇和金沙镇的行政分界线,两镇合并后,南沙涌成为穿越丹灶镇域的内部河涌,将丹灶镇一分为二,河道尺度宜人,两岸风光优美。
重点片区内的南海大湿地公园占地3000多亩,靠近北江,周围多是农田水域,经过多年的水浸水退之后,已经形成了类似湿地的天然环境,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城市滨水空间利用现状(1)工业化推动下的沿路发展模式导致滨水利用差丹灶的工业化过程与“马路经济”的兴起密切相连,沿国道、省道等城市重要对外交通联系廊道布局大量工业区及交易市场,并以交易市场为平台组织起村镇工业的生产链条,带动村镇工业的生产。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精神需求与日俱增。
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初衷,是为让身处在高楼大厦中的城市居民也能感受到原生态的自然美。
“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顺应自然演变规律的设计概念逐渐获得广泛应用。
在本文中,笔者将城市河流与滨水区作为研究对象,从遵循自然过程的角度,对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自然景观自然过程设计理念任何自然景观均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自然适应形式,它们具备自我调节的功能,并用自己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要使人工修建的自然景观同样具备自我调节功能,能遵循自然过程自动达到稳定状态。
依从自然过程,并合理运用自然形式的设计,是实现这一结果的最佳途径。
因此,在对城市自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遵从自然过程,掌握场地中各类自然过程与对应的自然形式,以确保最终产物既能实现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又能满足设计需求。
1 河流与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1 . 1 滨水区空气环境自然过程滨水地区中,不同类型的水陆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也会存在差异。
一般情况下,水体面积越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越强,储存量越高。
众所周知,相较于陆地,水体热容更高,升温与降温速度比较缓,因此更容易形成上空环流,也就是“水陆风”,使附近的人感到格外凉爽舒适。
滨水区水路间,主要是利用水体转化了太阳辐射的热度,从而放缓了底边温度的变化速度。
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地理环境条件更是促进了这一自然过程的发生,实现了水陆间的空气交换。
1 .2 河流生物自然过程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河流滨水地带中,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流动格外活跃,造就了生物多样化与高生产力的局面。
为适应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水滨区植被物种丰富,结构复杂,以自然群落的形式存在着。
1 . 3 河流水文自然过程大多数自然河岸均具备一定的水量调节功能,自然河岸具有渗透性的特点,空隙率高,因此实现了河流水体与河岸地下水间的交换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