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起源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41.44 KB
- 文档页数:4
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点一、歌剧的诞生:从意大利的“戏剧+音乐”开始说到歌剧的起源呀,那可是要追溯到16世纪的意大利。
你能想象吗?当时有一群音乐家和戏剧家,灵机一动,想着不如把话剧和音乐合在一起,能不能更打动人心呢?这不,他们试着把古希腊戏剧里的合唱和表演结合起来,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就有了最早的歌剧。
哎呀,这些音乐家们真是心思巧妙,竟然把人类情感、舞台表演和歌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歌剧诞生的那一刻,简直就像是音乐史上的一次“破局”,不仅让歌唱和戏剧有了新的融合方式,也为后来的歌剧大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而且那时候的歌剧可是超级讲究的,你得是有音乐天赋的,唱得又好,演得又能入戏才行。
这就像我们今天去看个话剧,导演、演员得一块儿配合,才能让观众沉浸其中。
歌剧早期的演出,不光是演员要会唱,甚至连观众都要懂得欣赏各种复杂的音乐技巧和唱腔,真是考验“全民音乐素养”的时候。
就像你去看一场大片,得有点文化底子,才能完全明白导演想表达的东西。
再加上歌剧常常讲述的是神话、历史故事或者爱恨情仇,这些情节复杂,唱词更是充满了哲理性。
所以那时候的歌剧,基本上就成了一个“高大上”的艺术形式。
二、巴洛克时期:歌剧的黄金时代然后呢,歌剧进入了巴洛克时期,哎呀,这一阶段简直就是歌剧的“黄金年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巴洛克音乐那个时候简直是“上天入地”,音符间的波动都能让你心跳加速。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讲究极致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渲染。
你想啊,那个时候的歌剧特别喜欢夸张的表演,唱腔也特别有戏剧性,音乐更是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
如果你听过巴赫或者亨德尔的作品,你就会明白,这些作曲家好像在每一个小节里都在“挑战”你的听觉极限。
这些歌剧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做文章,舞台效果也非常震撼——舞台装置、服饰华丽,歌唱家们的嗓音能飞上九天,简直就像在做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的歌剧也被上层社会玩得很溜,贵族们会在贵族宫廷里举办歌剧演出,给自己找点乐子。
我国的民族歌剧艺术概述
(一)民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歌剧最早诞生在十六世纪的西方,是一项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为一体综合性艺术形式。
[1]当歌剧在各个国家快速传播的同时,被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民族素材吸收,逐渐形成今天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民族歌剧。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我国民族歌剧的萌芽可追溯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起步较晚。
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我国民族歌剧在积极吸收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民族传统的元素进行创新再造,创作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
如今,民族歌剧已经步入正轨,一批优秀的歌剧及声乐专家为我国的民族歌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歌剧的艺术特点
作为一种以歌唱展开的戏剧表演,歌剧需要戏剧和音乐相互辅助而成。
以音乐的强烈推动力,推动戏剧的情节发展,为歌剧增加更多的艺术气息。
[2]与西方民族歌剧相比,我国的民族歌剧在受到本土文化、民俗、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后,更具地方韵味和戏曲化特点。
[3]中国歌剧非常注意艺术的民族化、时代化和多元化,在歌剧的技巧基础之上加以民族文化再创新而得。
多数经典民族歌剧都是以人民群众为创作源泉,结合人民生活取材民间,反应了人民的生活与意愿。
因此,我国的歌剧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符合了国内人民的审美,也将民族的文化带向了世界。
歌剧发展历程
歌剧作为一种融合了音乐、舞台表演和剧情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歌剧发展的简要历程: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歌剧起源于意大利的威尼斯,最早的歌剧被认为是在意大利的弗洛伦萨诞生的。
这一时期的歌剧以其对话、独白和合唱的混合形式为特征。
巴洛克时期(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歌剧开始在欧洲各地流行起来,成为贵族与上流社会的盛大娱乐活动。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以其华丽的音乐、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为歌剧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个性化的音乐风格。
同时,歌剧的剧情也更加着重于人性的探索和情感的表达。
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作品充满了激情、英雄主义和戏剧性,例如威尔第和普契尼等作曲家的作品广受欢迎。
现代歌剧(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歌剧的创作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主题,同时舞台表演和技术的发展也为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歌剧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从意大利的小型表演到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艺术形式,其影响力和魅力仍然持续至今。
希望这份简要的历史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歌剧的发展轨迹。
如果你对这方面还有其他问题,也欢迎继续探讨。
1。
简述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歌剧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最初是由歌唱、舞蹈和话剧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歌剧以神话、传说等故事为主题,既有浪漫的情节,又有富有感情的音乐和精彩的舞蹈。
16世纪末,歌剧开始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17世纪,意大利的歌剧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蒙特威尔第和拉莫齐等伟大的作曲家,以及以女高音和男高音为主的一批杰出歌唱家。
整个歌剧的表演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舞台设计更加复杂,灯光和音响效果也更加出色。
18世纪,法国的歌剧经历了自己的高峰期。
当时流行的歌剧是以宫廷舞蹈和歌唱为主,以豪华的舞台设计和服装装扮为特色。
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国歌剧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浓重、庄重的情感表达,而非意大利歌剧那样热烈和充满激情。
19世纪以后,歌剧继续发展成为了一种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有的歌剧选择了轻松的、活泼的主题,而有的则更加沉重和严肃。
此外,歌剧也逐渐向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比如戏剧、舞蹈和音乐等。
总的来说,歌剧的形式和表演方式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但它仍然是一种备受瞩目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形式。
关于歌剧若干概念之我见1. 引言1.1 歌剧的起源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最早的歌剧被认为是由威尼斯的庞普奥尼亚势力创作的。
这种新型音乐剧结合了歌曲、舞蹈和戏剧元素,吸引了大量观众。
歌剧通过音乐来表达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使得观众更加沉浸于戏剧中。
歌剧的起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开始追求对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
歌剧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音乐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人类的情感与内心体验。
在歌剧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时代变迁和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歌剧逐渐演变出多种形式和风格。
从意大利威尼斯到法国巴黎,再到德国维也纳,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歌剧传统和特点。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是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歌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音乐魅力,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和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1.2 歌剧的特点歌剧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和视觉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种综合性使得歌剧成为一种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歌唱、台词和音乐的结合,歌剧能够在情感、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方面达到更加深入的展现。
歌剧会借助舞台设备和服装等视觉元素来增加戏剧效果,进一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歌剧还注重舞台效果和演员的表演。
舞台布景、灯光效果和特技等都是歌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能够为故事情节增添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
而演员的表演也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具备出色的歌艺、演技和舞蹈技巧,以确保歌剧的表现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歌剧的特点是多样性、综合性和高度艺术性。
这些特点使得歌剧成为一种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2. 正文2.1 歌剧的发展历程歌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6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当时的意大利作曲家们开始创作用音乐配以剧情的歌剧作品。
著名的雅典娜剧院便是其中的代表。
17世纪晚期,法国歌剧开始兴起,以路易十四为赞助人的巴黎歌剧院最为著名。
一、歌剧起源(一)古希腊悲剧音乐史学家通过考证得出结论,西方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由雅典的酒神颂歌发展而来的古希腊悲剧就蕴含了歌剧元素,有学者认为“希腊悲剧最珍贵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恰是西方文明史上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光辉起点,是歌剧作为独立艺术样式的开路先锋”。
(二)中世纪的宗教剧中世纪的音乐作品都与宗教相关。
教仪剧(Liturgical drama)表现基督教圣徒们的生活片段和一些《圣经》故事,是一种歌唱的戏剧,如著名的教仪剧公元9世纪瑞士圣加仑修道院复活节弥撒仪式中“你们寻找何人”附加段。
神迹剧(Mystery play)形成于公元11世纪,由弥撒仪式中进台经附加段发展而来,题材广泛,主要表现圣徒捍卫基督教的传说故事,以神迹作为戏剧高潮。
其中,以尼古拉担纲的神迹剧最为兴盛。
道德剧(Morality)形成于公元12世纪,由神迹剧发展而来,主要表现“人的堕落与救赎”,是向人们宣扬基督教道德规训的戏剧道德剧,在表现主题、剧情结构、角色安排和演出形式上有一定的套路模式。
田园剧(Pastoral drama)形成于公元15世纪末,由宗教戏剧和民间戏剧结合而成。
田园剧应贵族要求而作,在各个城邦宫廷演出,以神话题材为主,著名的田园剧有P.波利奇亚诺(1454~1494)的《俄尔普斯》、G.B.瓜里尼的《忠实的牧羊人》。
牧歌剧(madrigaleomedy)形成于公元15世纪,牧歌套曲用对话来表达简单的戏剧情节,他的歌唱方法后来在歌剧中发展成为宣叙调。
意大利作曲家维基和班切艾利等人都写过这种作品。
幕间剧(in ter medio)形成于公元15世纪末,其原本是戏剧表演幕间安插的音乐演出,后来成为壮观而精致的音乐演出,有合唱、独唱和大型器乐重奏,幕间剧对歌剧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二、意大利歌剧流派(一)佛罗伦萨歌剧1597年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贵族文化沙龙中。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歌剧的影响而兴起。
以下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简述:中国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9年,在当时的上海和广州兴起了新式戏曲团体,开始将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以歌唱为主的戏曲形式。
最早的中国歌剧作品之一是《白蛇传》,作曲家邹容与胡蝶共同合作创作的这部歌剧在白天鹅剧场首演,开创了中国现代歌剧的先河。
20世纪初期,中国歌剧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和文化导致了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呼吁戏曲,引入新的表演形式。
1919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剧院团更是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发展,引入了更多的西方歌剧元素。
1922年,中国首部西方式歌剧《中山舰》诞生,这部歌剧描绘了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这部作品的成功激发了对中国歌剧的热情,成为中国歌剧发展的标志。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剧院成为中国歌剧的重要舞台,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战争的紧张气氛对中国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通过创作反动歌剧和民族英雄题材的歌剧,激励人民抵抗侵略者,提高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红色娘子军》、《赵一曼》等,它们通过音乐与戏曲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人们对抗战的热爱与坚持。
开放以后,中国歌剧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
中国创作了一系列的新型歌剧作品,包括《梁祝》、《牡丹亭》等。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还结合了现代音乐和舞台表演的特点,以多样化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
此外,中国歌剧也开始引入国外的经典歌剧作品,如《醉步男爵》、《卡门》等。
近年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等专业歌剧团体成立,并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歌剧演出。
中国歌剧人才培养得到了重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和导演涌现出来,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及影响在欣赏西方歌剧时,我们往往会被绚丽的舞台布景、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故事所吸引。
然而,对于歌剧的发展历程和其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我们可能并不太了解。
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歌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它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音乐艺术呢?2. 起源及早期发展(17世纪-18世纪)17世纪意大利的歌剧被视为西方歌剧的起源。
最早的歌剧作品可以追溯到1600年代的威尼斯,当时的作曲家们将古希腊神话或历史故事改编成音乐剧,这种形式后来被称为歌剧。
从意大利传入法国后,法国歌剧又呈现出独特的特色,注重舞台表演和舞美,以及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
3. 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19世纪)19世纪是歌剧发展的高峰时期,浪漫主义影响下,歌剧作品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戏剧性的展现。
歌剧创作家们深入探讨人性、爱情和社会问题,例如《图兰朵》、《卡门》等作品,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绘画以及社会价值观。
4. 当代歌剧及其影响(20世纪至今)20世纪的歌剧作品在音乐形式、表现手法上更加多样化和前卫。
不少作曲家开始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并将歌剧的题材扩展到现代社会和历史事件。
歌剧在20世纪影响了肖像画、文学、舞蹈、电影等艺术形式,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总结回顾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及其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对当时社会和其他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其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演变,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当下的音乐作品。
6. 个人观点个人而言,我认为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对西方音乐文化以及整个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歌剧发展历程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音乐创作,并且对艺术的多样性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希望未来歌剧能够继续创新,不断发展,为我们呈现更加精彩的表演和音乐作品。
通过全面评估西方歌剧发展的历程,本文以“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及影响”为主题,按照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进行了探讨。
论音乐剧的发展音乐剧是一种结合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探讨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到现代的发展趋势,以及对音乐剧未来的展望。
一、音乐剧的起源1.1 19世纪初的美国是音乐剧的发源地,最早的音乐剧可以追溯到当时的轻歌剧和歌舞剧。
1.2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被认为是1866年在纽约上演的《黑奴之歌》。
1.3 音乐剧的发展受到了欧洲歌剧和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音乐剧的发展历程2.1 20世纪初,音乐剧在百老汇开始迅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妈妈咪呀!》和《歌剧魅影》。
2.2 随着电影和电视的兴起,音乐剧开始向大众传播,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2.3 20世纪后期,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不仅在百老汇和西区取得成功,也在亚洲和欧洲等地区受到欢迎。
三、音乐剧的现代发展趋势3.1 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剧开始融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
3.2 音乐剧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涵盖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3.3 同时,音乐剧也开始注重社会议题和人性关怀,引导观众思考和反思。
四、音乐剧的未来展望4.1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音乐剧将更多地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作品。
4.2 音乐剧在数字化和在线化方面将继续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为更多观众提供观赏机会。
4.3 音乐剧作为一种跨界艺术形式,将继续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成为未来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音乐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和科技的发展,音乐剧将继续吸引更多观众,成为世界各地的热门娱乐选择。
希望音乐剧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艺术体验。
歌剧文学常识归纳总结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将音乐、戏剧和舞台艺术融合在一起,以大胆的情感表达和华丽的歌曲演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歌剧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本文将对歌剧文学常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歌剧。
第一部分:歌剧的起源与发展1. 古希腊悲剧:歌剧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悲剧舞台上的演员通过诗歌朗诵的方式表达情感,并配以器乐伴奏,这为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成为歌剧的发源地,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们开始创作以古希腊悲剧为题材的音乐舞台作品,开启了歌剧的黄金时代。
3. 巴洛克歌剧: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歌剧开始追求华丽和装饰性,以大型合唱和咏叹调为主要形式,著名作曲家有蒙特威尔第和亨德尔等。
4. 古典歌剧:18世纪,歌剧开始转向更加真实和自然的表现方式,音乐更加简洁明快,以莫扎特的《魔笛》为代表。
5. 浪漫歌剧:19世纪,歌剧趋向于以情感和个人心理为核心,浪漫主义的思潮也渗透到了歌剧中,贝多芬和威尔第等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曲家。
6. 现代歌剧:20世纪以来,歌剧的形式多样化,各种风格和流派并存,作曲家们纷纷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如普契尼和斯特拉文斯基等。
第二部分:歌剧的基本元素1. 剧情与台词:歌剧的剧情通常由一系列的戏剧性事件组成,台词是表演者演绎角色时所说的对话内容。
2. 音乐:音乐是歌剧的灵魂,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表达角色的情感、展现剧情的发展,并与舞台动作和表演完美结合。
3. 唱腔与咏叹调:歌剧中的角色以唱腔的形式表达情感和对话,咏叹调则是歌剧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表达角色内心的独白。
4. 布景和道具:歌剧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营造了情境和环境,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角色。
5. 角色与表演:歌剧中的角色是由演员扮演的,他们通过动作、表情和声音来演绎角色,将剧情呈现给观众。
第三部分:著名的歌剧作品1. 《弄臣》:莫扎特的作品,通过对法王的讽刺和皇室体制的批判,展现了一个奴仆的智慧和勇敢。
歌剧起源与发展歌剧起源与发展妥亭丽摘要:1762 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剧院,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很快在欧洲各地风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也具有明显的喜歌剧色彩,而脚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国人。
19 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焕发出征服全欧的魅力,特别是罗西尼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意大利人圆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关键词:意大利;巴洛克时期;威尼斯;歌剧院一、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
1599 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 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
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
1607 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
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
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歌词意义相吻合。
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
1637 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
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 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
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
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 A—B—A 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
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
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 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
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seria)。
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 1697 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领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法国早期歌剧的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
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
他从宫廷乐手起家,几年之内就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的批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
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也十分奢华,炫耀了当时法的富强。
剧情大多现出对王权的崇尚和赞美,这一切都被打上了法国贵族阶层(而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带有市民色彩)的意识形态烙印。
到了 18 世纪,宏大华丽的巴罗克风格歌剧开始向简洁实用的罗可可风格转变,此时出现在法国歌剧界的杰出人物是拉莫。
他对传统的法国歌剧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改革,使得唱腔、歌词和配乐更好的为剧情服务。
他的《卡托斯与玻吕克斯》成为 18 世纪法国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剧目。
3.德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3.德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17 世纪的德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度。
1618-1648 的三十年战争主要在德国国土上进行,使德国人口锐减,工商业凋敝,国土四分五裂,这样使得本应成为歌剧主要观众的市民阶层没有起来,国土的分裂使得众多的小领主无力自己兴建歌剧院和组织上演大型的歌剧,很多喜爱歌剧的诸侯甚至常年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使得这门艺术在德国的发展迟缓了许多。
1627 年,许茨(1585-1672)创作了第一部德语歌剧《达芙尼》,德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歌剧艺术。
许茨 1609 年、1628 年两赴威尼斯学习音乐,曾师从蒙特威尔第。
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单旋律作曲家的新风格带入德国音乐。
他的音乐在感情上富有德国特色,成为德国巴罗克音乐的鼻祖。
许茨的学生凯赛尔和库赛也成为德国歌剧界的中坚。
1687 年,汉堡成立了第一家上演德语歌剧的剧院。
汉堡没有经受三十年战争的打击,加入了垄断波罗的海贸易的汉萨同盟,工商业很发达,有广泛的市民基础,这里是当时德语歌剧的唯一一片乐土。
但是当时致力创作德语歌剧的作曲家只有凯赛尔、库赛、玛特森等不多的几位,再加上德国人认为意大利为了歌剧而制造阉人歌手是残忍的做法,只好从意大利"进口"阉人,阻碍了德语歌剧的。
1738 年,汉堡歌剧院被迫关闭,早期德语歌剧在与意大利歌剧的交锋中败下阵来。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在莫扎特的笔下,德语歌剧才迎来了春天。
4.英国早期歌剧史 17 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同样动荡不安。
清教徒(致力于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成分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为主要成分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在与国王的斗争中占了上风,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内战夺取了政权。
清教徒信仰的加尔文派教义宣扬禁欲,力图避免一切尘世的快乐,音乐被看作是邪恶的、引诱人进入"危险的"愉悦的手段遭到禁止。
歌剧传入英国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们封闭了一切歌剧院,废除了原来英国国教宗教仪式上的音乐。
英格兰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1658 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
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的转机。
17 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1659-1695)。
普赛尔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戴伊和达朵》成为英国本土歌剧不可多得的佳作。
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再度陷于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
1714 年,亨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
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
但 18 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随着贸易和殖民发展起来的日益壮大的有产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
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约翰·盖伊词,佩普什曲)在伦敦上演,它取材于日常生活,采用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剧中对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亨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
这时亨德尔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5.歌剧的改革 5.歌剧的改革歌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其中一些华而不实的弊病逐步显露出来 18 世纪中期的阶级构成、意识形态、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些有识士开始了改革的尝试。
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是鲁克的歌剧改革。
他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美的伟大原则”;歌音乐的“真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
在他的歌剧中,待剧情的宣叙调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他精简了戏剧结构,删去了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段,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序曲也不再脱离剧情的孤立存在,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蹈都随剧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删。
格鲁克在记谱时废弃了数字低音,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现代写法。
他的改革使当时腐化的歌剧艺术为之一新,仅影响了 18、19 世纪之交的歌剧舞台,包括罗西尼、瓦格纳在内的整个 19 世纪欧洲歌剧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发格鲁克的歌剧形式主要是喜歌剧。
喜歌剧 18 世纪中期兴起于意大利。
1752 年一家意大利歌剧团在巴黎上演《管家女仆》一剧,引起了有名的喜歌剧之争。
保守派站在维护封建贵族的艺术趣味的立场上反对喜歌剧,而以启蒙思想家卢梭为首的改革派则热情赞扬这一新生事物,并且于同年亲自写了一部喜歌剧上演。
这场争论促进了法国歌剧的发展。
1762 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剧院,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很快在欧洲各地风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也具有明显的喜歌剧色彩,而脚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国人。
19 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焕发出征服全欧的魅力,特别是罗西尼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意大利人圆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