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经翻译为现代汉语输入了许多新的佛教词汇,有 些新鲜的词汇已经融入到汉语的语法与日常用法 之中;另外,一部分词汇则丰富了汉语的语体和各种 变体。
• 随着佛经翻译的日益深入,译者们发现佛经的源语 言(梵语)被译成目的语言(汉语)时,原意有所出入,
于是他们开始创造新词以正确地传达经文的深层 含义,这些新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变体。
翻译佛典中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活泼风格, 也是佛教传入前汉语 文章中所不多见的, 而这种活泼的文体风格, 则很大程度上导引了唐以后 的变文的形成(可参见周叔迦著《漫谈变文的起源》) ,为汉语向口语化方 向发展作了先期的准备。
翻译经典不附合当时流行的骈文家的绮丽词句,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 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语句,佛经翻译的这些特点给汉语的发展带 来了新的模式。
关于佛经译文的总的特点,梁启超曾加以总结,归纳成十条:
一, 普通文章总所用“之乎者也矣焉哉”,佛经一概不用(除支 谦流之译本); 二, 既不用骈文家之绮词丽句,亦不采古文家之绳墨格调; 三, 倒装句法极多; 四, 提携句法极多; 五, 一句中或一段落中含解释语; 六, 多复牒前文语; 七, 有联缀十余字乃至数字而成之名词———一句词中含形容 格的名词无数; 八, 同格的语句,铺排叙列,动致数十; 九, 一篇之中,散文诗歌交错; 十, 其诗歌之译本为无韵的。
样的词素组合成词以及一个复合词产生的早期状 态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态略有不同。在汉语发展 的早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三音节词。佛经语言 里有许多丰富的三音节词,大多是同义并列的结构, 被译成汉语后有相对应的三音节词。
这些资料可以提示我们,在单音节词逐渐组合成复 合形态的早期,曾尝试过用双音和三音节来结合,发 展成走向复音节、双音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