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
- 格式:ppt
- 大小:7.14 MB
- 文档页数:17
土木~凝固的艺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报告土木工程英文为Civil Engineering,直译为民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
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养护、维修等专业技术。
1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
1.1土木工程的历史1.1.1古代土木工程古代土木工程大致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起)到17世纪中叶,又分为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
这一阶段土木工程的主要特征是:1)建筑材料主要以天然材料为主辅以初级人造材料。
2)建造理论主要是长期建造经验的总结。
3)建造技术以手工工具为主,也发明了一些简单的施工工具、技术上的分工也日益细微。
在古代土木工程中,一些文明古国都有不少传世杰作流传和屹立至今。
1)在房屋建筑方面,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独特分格,堪称世界一绝。
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建筑群,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都是公元11~13世纪的著名建筑。
公元15~16世纪五月份新时期的佛罗伦萨教堂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堪称世界优秀建筑之精粹。
2)在桥梁工程方面,公元6世纪我国隋朝建成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无论在结构受力,艺术造型和经济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3)在水利工程方面,我国在四川建成的都江堰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
我国隋朝开凿了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共长2500千米。
4)在高塔方面,公元11世纪建成的山西应先佛宫寺释迦塔设计精巧,至今犹存,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之最。
5)在其他方面,人类的两项伟大的工程,举世闻名的长城和埃及金字塔是砖、石结构的经典之作。
1.1.2近代土木工程近代土木工程时间跨度从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前后约300年时间。
这一阶段土木工程的特征是:1)建筑材料从天然材料为主转向人造材料为主,混凝土和钢材成为土木工程的主要建造材料。
综合楼的建筑构造分析位置与概况综合楼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东临主干道四平路,北临国康路,南侧与行政楼之间有一块大型的景观绿化广场,整个占地面积为15615平方米。
广场下部有一面积为7859平方米的停车场。
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塔楼27层(包括21个标准层,层高4m;6个设备层,层高2m),建筑高度98m,总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
背景与功能综合楼是为了纪念同济百年校庆的一个作品,主要的功能是集办公与教学一体,并体现了同济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授予综合楼的设计教育与医疗建筑类大奖,成为自1968年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获奖项目。
作为百年校庆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高度近100米。
由于是21世纪的代表性作品,所以设计为21层。
大楼从外型看是一个方正的建筑,边长近50米的正方形以16.2m*16.2m为一个单元,将教学、科研、接待、办公、会议等多种功能集中在7个L形单元,每个单元高度为3层,在楼内顺时针旋转叠置上升,中央形成一个通高的中庭。
中庭的大跨度空间中分布了多个造型各异的单体,单体包括了会议厅、多媒体室等进行教研会议的场所。
透过围绕楼体旋转上升的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楼内颜色丰富的单体,产生了楼中楼的效果。
大楼的整体方正造型和楼内单体的造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正是楼中中庭并不规则的中空空间使整个大楼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通高的中庭结构与构造综合楼的建筑空间组织复杂但是却不显错乱。
其间功能单元可进行多种使用方式的转换。
建筑形体盘旋而上,虚实相间。
复杂的建筑空间给结构体系的选择和结构设计带来了挑战。
设计采用由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和外围粘滞阻尼支撑组成的耗能支撑框架结构体系。
从结构抗震的角度出发,大型复合中庭导致每层楼板的开动较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楼板薄膜效应削弱。
“L”形体块的螺旋上升设置,致使各体块单元的质心亦呈螺旋上升排列。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将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设备层的设置使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规则。
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生态技术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被视为同济大学这座百年名校的新地标它位于本部校区的东北角、是一幢集教学、科研及办公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大楼的设计理念是创建一座外形简约、内涵丰富的高校建筑。
其基本构成形态是置于正方形平面上的L形功能区,每三层对应成竖向功能单元,竖向功能单元在相邻处呈90°旋转,形成螺旋形上升的大型组合中庭。
主体外部以虚实相间的幕墙围合。
整个大楼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央大厅,呈16.2×16.2米见方空间从地面直接贯空近百米高的楼顶,是目前国内高层建筑中罕见的结构形式。
大楼内设计大胆采用大空间、“楼中楼”现代设计理念,大空间的楼层中分别设置了不同类型阶梯教室、球型多媒体会议中心、会议厅、咖啡厅等9座风格各异的“楼中楼”。
综合楼的设计理念是创建一座外形简约、内涵丰富的高校建筑。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要求引入了各方面的创新技术,多角度体现当今绿色、节能、环保建筑多种现代先进设计主题。
一、节能围护大楼的玻璃幕墙、平推窗、屋面及地下室外墙等围护结构都从节能的角度进行选材加工,从建筑的各个部位减少大楼的日常能耗:1.横明竖隐玻璃幕墙,8+12A+6 LOW-E 中空钢化玻璃,断热铝合金型材,设开启窗,组织自然通风。
2.波纹铝板表面氟碳喷涂,内衬挤塑聚苯板(XPS)和内墙装饰板。
3.平推窗,8+12A+6 LOW-E 中空钢化玻璃,可开启部分大于整窗面积的 30%。
4.设备层外围护采用横向防雨铝合金百页,表面氟碳喷涂处理。
5.屋面采光顶,10+12A+6+0.76+6 夹胶中空玻璃,设开启通风天窗和可调节遮阳帘。
6.屋面,挤塑聚苯板(XPS)结合高强度防水树脂膨胀珍珠岩。
7.地下室外墙,50 厚聚苯板(EPS)。
二、冰蓄冷系统空调的冰蓄冷等可以将用电时间移至非高峰期,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
以上海市为例,历史最高用电负荷为 1668.2 万千瓦,而同日的最低用电负荷为 1050 万千瓦,其中空调用电约占45%,同使用常规空调相比,冰蓄冷空调有 25%左右的移峰填谷能力,理论上可转移 11%的高峰负荷到低谷。
综合楼的建筑构造分析位置与概况综合楼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东临主干道四平路,北临国康路,南侧与行政楼之间有一块大型的景观绿化广场,整个占地面积为15615平方米。
广场下部有一面积为7859平方米的停车场。
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塔楼27层(包括21个标准层,层高4m;6个设备层,层高2m),建筑高度98m,总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
背景与功能综合楼是为了纪念同济百年校庆的一个作品,主要的功能是集办公与教学一体,并体现了同济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授予综合楼的设计教育与医疗建筑类大奖,成为自1968年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获奖项目。
作为百年校庆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高度近100米。
由于是21世纪的代表性作品,所以设计为21层。
大楼从外型看是一个方正的建筑,边长近50米的正方形以16.2m*16.2m为一个单元,将教学、科研、接待、办公、会议等多种功能集中在7个L形单元,每个单元高度为3层,在楼内顺时针旋转叠置上升,中央形成一个通高的中庭。
中庭的大跨度空间中分布了多个造型各异的单体,单体包括了会议厅、多媒体室等进行教研会议的场所。
透过围绕楼体旋转上升的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楼内颜色丰富的单体,产生了楼中楼的效果。
大楼的整体方正造型和楼内单体的造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正是楼中中庭并不规则的中空空间使整个大楼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通高的中庭结构与构造综合楼的建筑空间组织复杂但是却不显错乱。
其间功能单元可进行多种使用方式的转换。
建筑形体盘旋而上,虚实相间。
复杂的建筑空间给结构体系的选择和结构设计带来了挑战。
设计采用由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和外围粘滞阻尼支撑组成的耗能支撑框架结构体系。
从结构抗震的角度出发,大型复合中庭导致每层楼板的开动较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楼板薄膜效应削弱。
“L”形体块的螺旋上升设置,致使各体块单元的质心亦呈螺旋上升排列。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将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设备层的设置使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规则。
同济大学综合楼
1250927李杰同济大学综合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东北角,是同济大学代表建筑之一。
无论是在造型,功能,人文,结构,采光通风等各方面,它都做到了尽善尽
美。
但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下面我就来讲讲我眼中的几点瑕
疵。
1.造型太过古典,缺乏创造性:
虽然说古典造型有利于彰显同济的稳重,但太过保守也就
显得缺乏创造性了吧,我们同济人不仅能造稳固的建筑,
更能造有创造性的稳固建筑。
2.空间尺度过大,让人有种恐慌感:
综合楼地上有21层,高约100m,采用中空
模式,从底层大厅可以直接望到楼顶。
这样虽
然方便通风采光,但人站在高层,尤其是靠近
中空部分时,会有种恐慌感。
3.与周围环境不能完美融洽:
这可以从两点来说,第一,同济大学是百年老校,古色古香,校内大都是低层建筑,综合楼处在其中就有些显得不伦不类了;第二,综合楼表面有大量玻璃面,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建在交通繁华地带就不是很合适了,会影响交通。
4.其他:
●一楼的高度过低,会给人以心理压力。
●电梯里太过单调,压抑,可适当增加些阅读物。
●地处校园角落,交通不便,可建地下停车场。
随着岁月的流转,同济大学在过去的一年里,秉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下是对同济大学2023年度工作进行的全面总结。
一、教育教学方面1.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同济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全年共有50余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实施“青年学者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师生交流等项目,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二、科学研究方面1.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激发科研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2. 提高科研水平,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023年,同济大学共发表SCI论文16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占比超过50%。
此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励。
3.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与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三、社会服务方面1. 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与上海市、江苏省等地政府及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工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民生。
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民生工程,为我国社会民生事业作出贡献。
四、文化传承方面1.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上海市胸科医院科教综合楼”项目公共场所卫生学预评价及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报告编制招标文件项目编号:招标人(盖章): 上海市胸科医院2015 年 6月 17日第一章招标公告“上海市胸科医院科教综合楼项目”项目公共场所卫生学预评价及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报告编制招标公告项目编号:1.招标条件本招标项目“上海市胸科医院科教综合楼”项目公共场所卫生学预评价及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报告编制,招标人为上海市胸科医院,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进行公开招标,依法择优选定中标人。
2.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2.1建设地点:位于上海市淮海西路241号2.2建设规模:该项目为一栋地下3层,地上13层,集合教学,科研,实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科教楼。
总面积24088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
2.3招标范围: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以及有关技术规范编制“上海市胸科医院科教综合楼”项目范围内的公共场所卫生学预评价及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报告,通过相应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评审,取得批复文件。
2.4编制周期:合同签订后,10个自然日天内,完成公共场所卫生学预评价。
项目竣工后,10个自然日天内,完成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报告(须达到报审要求)。
2.5质量要求及标准:符合建设项目公共场所卫生学预评价及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报告编制规范、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满足相关部门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要求,确保成果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清晰有据,并须一次性通过相应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
3.投标人资格要求3.1投标人应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同时具有良好的银行资信和商业信誉,没有处于被责令停业、财产被接管、冻结或破产状态的独立法人。
3.2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4.资格审查方法本次招标采用资格后审的方式进行资格审查。
5.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于 2015 年 6 月 19 日至 2015 年 6 月 20 日,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官网上下载投标文件。
浅析“消防水泵从市政管网直接抽水时应设置有空气隔断的倒流防止器”摘要新实施的《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中5.1.12条提出“消防水泵从市政管网直接抽水时,应在消防水泵出水管上设置有空气隔断的倒流防止器;”。
笔者以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项目为例,对高层建筑采用消防水泵从市政管网直接抽水的消防给水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考虑的解决办法进行了介绍。
分析了消防水泵从市政管网直接抽水时设置有空气隔断的倒流防止器的必要性。
关键词GB50974-2014消防水泵直接抽水有空气隔断的倒流防止器Analyze when the firefighting pump pumping directly from the municipal pipe network, the backflow preventer with air gap should beequipGong Haining(Tongji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The new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de Technical code for fireprotection water supply and hydrant systems GB50974-2014 point when the firefighting pump pumping directly from municipal pipe network, the backflow preventer with air gap should be set on the outlet pipe of the pump; in its item 5.1.12. Author takes the projec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omplex Building of Tongji as an example, introducing the encountered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design of a fire water supply system in a high-rise building which firefighting pump pumping directly from municipal network.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equipping backflow preventer with air gap when the fire fighting pump pumping directly from the municipal network.Keywords: GB50974-2014; Firefighting pump; Pumping directly;Air gap《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以下简称《消规》),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
1.校门同济大学的校门原建于1950年,校门采用牌楼门样式,整体凝重而朴素。
1997年时进行了改造,采用了一个本科生的设计方案,保留老门的主体,整个校门往后退,增建一个现代感强的玻璃环廊,传统与现代在此融为一体。
2.毛主席像很多高校都有毛主席像,但交大,复旦的毛主席像手是背在后面的,而同济的毛主席像手是挥出去的,器宇轩昂。
据说让雕像挥手必须经过严密的结构力学计算,否则雕像会倒下来或者手臂掉下来,只有建筑学科较强的学校才敢这么设计。
3.大草坪、国立柱在同济门口草坪正中立着著名的国立柱,也叫同济大学华表。
国立柱出自苏州明末清初的石木牌楼,1933年移至同济大学,木结构用于制作古建筑模型,石柱被就地掩埋。
抗日战争期间曾遭日本侵略军轰炸,好在埋于地下,未完全毁灭。
2000年在校园整治中被挖出,材美工巧,实为难得,于是重新装顶,立于显要,以示纪念,并命之为“继往、开来”。
大草坪周围的梧桐树,几乎是同济校园最老的树木了,茂盛挺拔,斑驳陆离,有种经历沧海桑田的亲切感。
4.南楼、北楼建于1955年,至今仍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楼。
对称布局,分立草坪两侧,建筑风格呈中国复古主义风格,层层叠加的红砖更透漏出了一种古韵与暇思。
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就是在这拍的。
5.同济大学图书馆巍巍图书馆,是一所大学中最神圣的知识殿堂。
同济大学图书馆原本只有2层楼,改造时从老建筑的两个院子分别建起两根巨大的混凝土柱,撑起了两座11层的塔楼。
它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先进的高层跨度悬挑预应力空间结构体技术,源于同济老师的设计灵感。
6.校史馆同济大学的校史馆,又叫做同创楼。
建于百年校庆,由校友捐建。
内部通过近千张历史照片、150多件实物、模型,系统展现了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7.综合楼曾获2005年度上海建筑工程金属结构金钢奖最高荣誉——金钢特别奖。
同济大学综合楼是为庆祝同济百年校庆建造的全国高校钢结构第一高楼。
8.文远楼绿树浓荫中,掩映着一座淡灰色的老建筑,简洁典雅,平整无奇。
原来同济只有下面那两层老图书馆,八十年代由于师生的需要又盖了上面十层的新图书馆。
设计施工的难度很大,因为要求在盖新图书馆时,老图书馆还要继续正常使用。
于是我们先在中间建起了两个巨大的混凝土柱,以柱为轴建起了新图书馆。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悬空的??~~~)我们的教学楼一南一北,对称布局,称为南楼和北楼(够朴实吧。
)南北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仍是同济大部分人上课的地方。
这是北楼今年下雪后的样子大礼堂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可容纳3000多人。
大礼堂是拱形结构,跨度达40米,这在今天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当建成的时候是东亚地区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人称“东亚第一拱”。
(赞一个!)校庆前夕,大礼堂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大礼堂节能40%,成为了高节能样板建筑。
(再赞一个!)1.29礼堂是最初是日本人为自己需要在这边建的学校用礼堂。
为了纪念同济历史上比较标志性的学生运动解放后礼堂重新命名为1.29,礼堂内部的木结构排架很具日本特色。
礼堂是纯白色的现代建筑,有曲线的房顶,落地玻璃的走廊,看上去很美。
大礼堂和129礼堂承办着许多活动,演唱会之类的基本都在这里举行。
瑞安楼是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全国首座落成的研究生专用教学设施。
瑞安楼由香港瑞安集团董事局主席、上海荣誉市民罗康瑞先生捐资800万元修建,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包括各类教学和办公用房。
内部为中空构造,很特别的哦这是同济为了迎接百年校庆而建的大楼,共21层高100米(据说意为迈入21世纪的同济有着100年的历史。
),实际准确高度为98米,总建筑面积为4624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5600平方米,地上部分面积38381平方米、地下部分面积为7859平方米。
该大楼从建筑设计到结构设计、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融合了同济大学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学科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和展示。
反映了当代国际建筑设计的最先进理念和未来趋势。
概念方案出自我校顾问教授、法国著名建筑师JEAN PAUL VIGUIER,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方案深化和施工图设计,建筑师团队由任力之、张鸿武领衔。
第39卷第1期2024年2月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 P o l y t e c h n i c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39N o .1F e b .2024文章编号:1672-2477(2024)01-0071-05收稿日期:2023-01-20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2022-2023年科研项目(2205-17);安徽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21j yx m 1116);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3A H 052853)作者简介:刘宗志(1980-),男,安徽潜山人,高级工程师,硕士㊂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建设策略研究以阜阳师范大学新材料工科实验实训中心项目建设为例刘宗志,吴 玲,张 苛(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32)摘要:高校校园经历大规模㊁高速度的建设之后,全面转向追求集约化发展方向㊂基于学科交叉融合背景和实验室管理模式变化下的高校科研综合楼建设理念,与传统高校教学实验及学科研究类建筑已存有较大差别㊂本文以阜阳师范大学新材料工科实验实训中心项目的建设为例,对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建设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高校工程建设提供参考㊂关 键 词:科研综合楼;功能布局;集约化中图分类号:T U 86.3 文献标志码:A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需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建设的步伐,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注重 量”的递增逐步转变为追求 质”的提升[1]㊂为积极响应规划目标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考虑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校科研综合楼项目㊂为了有效缓解校园用地紧张局面,聚焦高校学科交融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尝试探索出适应当下国内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思路㊂1 高校教学实验及学科研究类建筑建设现状前期校园建设中,传统科研实验类相关建筑在建筑设计时通常考虑按二级学院划分使用空间,教学实验㊁科研㊁院系办公等用房均呈独立形式㊂高校采取粗放式扩张发展模式可以在短期内解决学生入学问题,但也遗留了诸多问题,包括建筑空间功能的单一㊁室外过渡空间无法有效利用㊁学科发展和融合在校园空间上无法整合优化等诟病[2]㊂相对单一的功能布局,使不同学院学科之间交流在空间上也处于封闭㊁割裂状态,影响学科交流互融互通,制约学术水平提升发展,同样也不利于校园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3]㊂2 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建设背景和内涵校园集约化建设,是指在对功能需求的统筹组织基础上,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组织建筑㊁结构及设备等全专业设计和施工,整合建筑布局与空间形态,力求紧凑㊁高效㊁有序㊁节约型的效果[4]㊂面对当今信息社会多元化的要求,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建设在探讨教育模式自身发展的需求基础上,具有开放㊁综合㊁多元的特点,注重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以及功能的整合优化与复合升级㊂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科研综合楼,是以教学实验和科研功能为主,兼顾办公㊁会议㊁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5]㊂内部设置必要公共空间及相应功能空间,创造高效的科研和教学实验平台,以提高研究及学习的环境质量,同时注重各功能紧密联系,方便师生交流㊁疏散,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下综合全面发展的要求[6]㊂3 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建设思路高校校园集约化建设着重体现在校园布局紧凑㊁功能和空间的复合化程度高,通过提高用地效率打造㊃27㊃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学 报第39卷能够满足使用需求的高密度㊁高效率㊁高品质校园[7]㊂3.1 切合校园总体规划要求,做到整体集群协同宏观上形成的相关学科链㊁产业链,在科研综合楼群体布局时赋予了丰富的空间形式,在空间关系上倾向于联合与集聚[8]㊂鉴于此,应从校园规划层面和学科群层面,做好整体协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符合校园规划㊂高校科研综合楼选址应符合校园规划分区,作为校园科研教学的中心,紧密联系师生活动,场地周围和建筑空间内均可预留弹性空间[9],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㊂(2)切合周边环境㊂基于融入城市环境,丰富城市风貌,独创城市新景观的设计理念,高校教育类建筑须遵循现代㊁简约㊁典雅㊁庄重及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原则[10]㊂亲切宜人的校园空间环境的形成,需要考虑建筑与校园肌理及整体环境的契合㊂高校集群化的科研综合楼体量较大,建筑立面设计应简洁㊁庄重㊁大方,注重空间的阳光感㊁流动感及体量感㊂需要推敲建筑尺度和比例,协同处理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免造成空间失衡[11]㊂(3)满足相关要求㊂科研综合楼的废气㊁废水及声㊁光㊁热㊁粉尘㊁病菌㊁辐射等影响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必须符合科研建筑设计标准要求[12]㊂3.2 注重学科组合交叉共融,做好功能布局协同高校科研综合楼功能复杂,不仅包含多学科的科研实验功能,同时也包括各学院行政管理和学生服务功能,建筑平面设计着重强调功能布局,力求功能合理,垂直交通方便,水平交通顺畅,多样协同㊁交流共融的原则[13]㊂根据功能区别可以将实验室分为通用实验室和学科专业实验室,通用实验室可以打通使用,满足不同专业或学科没有特殊要求的实验;设立独立的学科专业实验室以解决具有学科和功能差异性的实验需要㊂对学科专业实验室根据差异性的配置需求进行相对集中设置,通用实验室可以考虑使用便利的前提下灵活设置[14]㊂3.3 实验单元模块化布局,有效应对科研空间发展变化实验室模块化布局是结合建筑设计,确定一个标准化的空间单元,配备通用的实验辅助设施,达到空间上的通用性㊂(1)可以有效简化建筑平面布局设计过程㊂根据建筑平面布局中确定的基本实验室模块,可以快速地布置和优化实验室平面[15]㊂(2)可以有效应对科研和实验空间的室内布置动态变化㊂模块化实验室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当特定使用功能调整变化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调整单独实验室模块的开间及进深,将实验室分隔成小空间的实验室,或拆除隔墙合并成大空间的实验室[16]㊂3.4 高效整合交通组织空间,打造复合功能的公共空间(1)梳理优化交通流线设计㊂作为垂直交通设备的电梯,资源的集约利用需要考虑㊂结合各功能分区人流疏散需求,集约整合垂直交通流线,以降低主交通流线的疏散压力,并能减少不必要绕行[17]㊂(2)打造复合功能的走廊空间㊂设计时可通过将走廊整体加宽㊁局部突出㊁端部放大等方法,形成有趣的节点空间,来营造一种交流开放的空间氛围[18]㊂(3)营造氛围融洽的交流空间㊂我们可以将公共交流空间营造整合成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研讨室㊁会议室㊁多功能厅,也可以将门厅㊁中庭这样的大尺度空间进行功能复合化,用以策划学术沙龙㊁成果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交流[19]㊂4 高校科研综合楼工程集约化建设实践分析阜阳师范大学新材料工科实验实训中心工程为该学校新建科研综合楼项目,整体项目占地面积约为23726.40m2,在局促的用地条件下,校园内建筑均遵循集约化的设计理念,集科研㊁实验㊁教学㊁办公等功能于一体,总建筑面积59523.16m2,旨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并且基于高密度条件下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㊂4.1 统筹考虑总体布局与功能整合项目建设符合学校总体规划,建筑整体与南侧规划建设的未来教育与产教融合发展中心相呼应㊂西南角地块总体形成 两区” 三轴” 二心” 多点”的结构布局㊂在组团庭院的设计基础上,结合基地情况,维持学校校园的布局完整和景观系统,打造不同的室内外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交流中心㊂整个建筑融入了6个学院的7个创新研发㊁检测实验类平台及办公等功能,由4栋功能建筑通过中庭相连通,追求灵动的空间组合㊂该建筑综合体在满足校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之间的共性联系和个性需求,可以将物理材料楼㊁生物医学基础实验楼㊁化学基础实验楼以及化工学院整合在一幢综合体里㊂通过对空间的处理和流线的组织,形成了有机结合的空间布局,使各个单元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实现实验资源共享㊂在妥善解决功能布局的基础上营造了有特色的建筑群体空间,为日后学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预留空间㊂建筑单体分层平面功能布局楼层单层面积/m 2(含保温)层高/m 建筑功能布局-1F4740.274.30机动车库㊁变配电室㊁消防泵房等设备用房1F11067.424.10成果展示厅㊁光电材料试验中心㊁生物质转化制备实训室㊁精密光学测量间等2F8880.133.90生物基新材料加工实训室㊁土壤分析检测室㊁矿物成分分析室㊁理化元素分析室㊁化学气相沉积室㊁固体样品制备件等3F8846.703.90材料成型加工实验室㊁超净工作间㊁应力发光暗室㊁功能陶瓷制备室㊁光电寿命系统测试室㊁电学性能测试室㊁液体制剂实验室㊁光电催化实验中心㊁计算仿真室等4F8799.613.90人造大理石研发室㊁仿生复合材料实验室㊁区块链研究开发实验室㊁质量检测实验室㊁虚拟实验仿真平台㊁生物监测实训室㊁食品安全毒理及功效分析区等5F8720.643.90光电材料研发㊁太阳能电池㊁荧光检测㊁5G 无人机技术研发中心㊁集成电路前后端仿真验证㊁3D 设计制造与电磁仿真设计实验室㊁材料研发实验室等6F7645.783.90智能材料创客实验室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㊁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㊁科学计算与智慧大数据实验室㊁材料合成制剂实验室等R F 822.612.50设备机房层总计59523.16图1 阜阳师范大学新材料工科实验实训中心项目整体布局模型图4.2 交通流线清晰便捷项目平面采用4个功能区和 工”字型走廊的结构,通过建筑单体中间的中庭相连通,其中4个功能区单体每层设置2部疏散楼梯及3部电梯,中间中庭位置设置的2部疏散楼梯及2部室外疏散楼梯,建筑平面布局高效㊁流线清晰㊁使用便捷㊂疏散路径清晰,走廊㊁楼梯疏散宽度符合规范要求㊂在内部交通流线组织上,将4栋建筑各功能分区走廊相连的中心位置设为中庭,这种做法可以使在交通区域内的人们随时感受到中庭的丰富空间带来的趣味性,同时也利于内部空间的相互联系㊂室外设环形道路,满足消防及车辆通行需求㊂㊃37㊃第1期刘宗志,等: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建设策略研究4.3 实验单元模块化布局模数化的轴网作为 骨架”可以容纳多种空间模块,具有针对于科研建筑使用功能的高度适应性,具有很好的资源集约化价值㊂对于建筑平面设计,优先选用模块化布局,考虑采用基本模块的组合和变化,兼顾整体性和内部功能的有机联系,以满足实验室适用性和未来功能调整的需要㊂在最大限度满足学校各使用单位功能需求基础上,结合用地规划和空间布局,并经多方调研会商,基本模块轴线尺寸最终确定为9.3m×10.5m㊂ 图2 阜阳师范大学新材料工科实验实训中心项目内部共享大厅效果图4.4 打造粘合性的链接”空间,有机联系各功能分区空间科研人员群体侧重于智力成果研究,应更加注重使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㊂交往空间既是集群建筑中的链接元素,也是交流㊁休闲㊁休息空间功能叠加区,满足多层次人员的交往和交流,促进学科间信息互通和灵感的迸发㊂在新材料工科实验实训中心项目设计实践中,已考虑将入口灰空间㊁庭院空间等设置成各建筑单体之间的有机结合体,以促进各学科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融合;将内部的中庭空间,结合现代高校科研实验建筑的发展趋势,打造成新颖高标准的成果展示区,立意于有特色的建筑内环境;将内部平台㊁走廊以及露台建设成特色交流平台功能区,彰显人性化设计的亮点㊂4.5 基于B I M 技术的全过程项目管理,为集约化建设全力做好保障以全局管理的思维,创建了基于B I M 技术的新材料工科实验实训中心项目多视角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于工程全过程的项目管理㊂依据土建和安装工程模型及碰撞检查报告,有针对性地对土建预埋预留与管线综合进行深化优化;利用B I M 5D 平台文件共享功能进行土建㊁机电㊁幕墙㊁钢结构㊁室外工程等专业的深化设计协同工作㊂B I M 技术应用效果效益显著,为建设单位集约化建设中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㊂图3 阜阳师范大学新材料工科实验实训中心项目管线与模型图5 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建设的思考新时期高校科研综合楼将多学科实验㊁研究㊁办公㊁交流展示等功能归集于一体,改变了以往封闭㊁独立的建筑规划与建设理念,为高校不同学科的交叉㊁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㊂顺应了当前高校理工类科研综合楼类建筑建设发展的动向,更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㊁提高使用效率㊁适应功能的弹性变化增长[20]㊂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㊂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建设同样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模数化设计中采用的标准化实验室模块是否真的具有普遍的可适用性?地方性高校在资源共享与跨学科交流方面深入的程度,是否能和当前学科发展同频共振?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思考,促进集约化理念在高校建设中更加走向成熟㊂㊃47㊃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学 报第39卷参考文献:[1] 江立敏,潘朝辉,张佳,等.大学校园空间进化的四个维度面向未来的整体观建构[J ].时代建筑,2021(2):6-14.[2] 何镜堂. 两观三性”论[N ].中国建设报,2019-08-12(004).[3] 周曦,张芳.建筑与绿化一体化设计的理念㊁技术及空间类型[J ].华中建筑,2020,38(8):32-36.[4] 李憬君.不断生长的 知识枢纽”关于斯坦福大学校园空间的设计研究[J ].时代建筑,2021(2):5+4.[5] 许懋彦,刘铭.城市型大学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观察[J ].城市建筑,2012(2):22-25.[6] 郭钦恩,谌珂.大学集群式公共教学楼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300-301.[7] 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 叶依谦,杨超英.北航新主楼设计回顾[J ].建筑创作,2006(12):106-125.[9] 支文军.当代大学校园空间研究[J ].时代建筑,2021(2):1.[10]何镜堂,陈文东.高校集群化实验楼设计初探[J ].建筑学报,2007(5):71-74.[11]吴桐,苏剑鸣,杨剑雄,等.高校教学建筑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 以西敏斯学院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5(11):158-159.[12]赵霞.现代科研实验建筑的设计实践 几个科研实验建筑的设计比较[J ].工业建筑,2006(3):14-17.[13]邓巧明,刘宇波,纪绵.与科研信息偶遇的校园浅谈规划设计如何促进大学校园中的跨学科交流合作[J ].时代建筑,2021(2):30-35.[14]江立敏,杨一秀,孙天元.激发交流合作的沉浸式学习空间 澳大利亚大学校园创新型教学空间研究[J ].建筑技艺,2019(5):53-57.[15]张鸿武.创新㊃融合㊃动态场景 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设计[J ].建筑学报,2005(9):43-45.[16]宋振宁.高校建筑节能探讨[J ].资源环境与节能减灾,2009(9):131.[17]张永和,王志磊.通用建筑学与张永和谈学科基础㊁教育模式及校园设计[J ].时代建筑,2021(2):40-47.[18]聂亦飞,杨豪中.赫曼㊃赫兹伯格的 多价性”建筑设计[J ].工业建筑,2014,44(2):161-165.[19]王琰,孙祥,邹雷蕾,等.专业设备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实训空间设计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2(1):113-120.[20]丹尼斯㊃派普斯,罗米尔㊃谢思,张韬,等.反思校园的未来[J ].时代建筑,2021(2):22-29.I n t e g r a t e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S t r a t e g y o fR e s e a r c h C o m p l e x e s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a k i n g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r o j e c t o f N e w M a t e r i a l sE n g i n e e r i n g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T r a i n i n g C e n t e r o f F u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s a nE x a m pl e L I UZ o n g z h i ,WU L i n g,Z H A N G K e (I n f o r m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F u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F u y a n g 23603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 t h e l a r g e -s c a l e a n dh i g h -s p e e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u n i v e r s i t y c a m p u s e s ,t h e r e i s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h i f t t o w a r d s t h e p u r s u i t o f i n t e g r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o n c e p t o f r e s e a r c hc o m p l e -x e s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c r o s s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l a b o r a t o -r y m a n a g e m e n tm o d e ,i s g r e a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t h a t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l a b o r a t o r y a n dd i s c i p l i n e r e -s e a r c hb u i l d i n g s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e p a p e r t a k e s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o j e c to fn e w m a t e r i a l se n g i n e e r i n g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t r a i n i n g c e n t e ro fF u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sa ne x a m p l e ,a n dc a r r i e so u ta ni n -d e p t h s t u d y o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o f r e s e a r c h c o m p l e x e s i n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s i m i l a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K e y w o r d s :r e s e a r c hc o m p l e x e s ;f u n c t i o n a l l a y o u t ;i n t e g r a t i o n ㊃57㊃第1期刘宗志,等:高校科研综合楼集约化建设策略研究。
在教学科研综合楼案例中
在教学科研综合楼案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项目背景与目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项目的背景和目标。
例如,这个综合楼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它预期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建设是否符合学校或机构的发展规划?
2. 设计与规划:在教学科研综合楼的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楼内的空间布局、各个学科的特殊需求、科研设施的配置、环境舒适度等。
同时,对于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理念和节能措施也需要有充分的考虑。
3. 施工与建设: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进度。
对于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施工风险,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策略。
此外,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和社区关系也需要有妥善的处理。
4. 使用与运营:在教学科研综合楼投入使用后,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运营。
例如,设施的维护、安全监控、能源管理、空间调度等。
同时,如何提高楼内使用者的满意度和效率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 效果评估与反馈:最后,需要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例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何根据反馈进行未来的改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教学科研综合楼案例中的关键要素,为类似的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A楼·B楼·C楼——同济校园新建筑评述BuildingA,BandC:NewBuildingsinTongjiCampus支文军宋丹峰ZHIWen-jun,SONGDan-feng摘要同济大学校园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个性建筑。
从20世纪50年代的文远楼到80年代的建筑城规学院明成楼再到2l世纪的建筑城规学院新楼,代表了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并共同坚持着同一种精神.那就是勇于创新、紧跟潮流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同济大学校园建筑特色个性创新时代精神务实作风ABSTRACTTherehasbeenbuildingswithvarious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appearedinTongjicampusinthepastdecades.BuildingA,BuildingBandBuildingCbuildingsfOrthe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completedrespectivelyin950s,I980sand2004,representingdisversecharacteristicsofthreehistoricalperiods.butpersistedinthesamespiritwhichistobringforthnewideasandtokeepabreastwiththetrendsofthetimesKEYWORDSTongiUniversity,CampusBuilding,Characteristic.Individual,Innovation,SpiritoftheTimes,PragmaticAttitude中图分类号:TU一86(25I):TU244.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5—684X(2004)06—0044—08坐落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园I东北角的建筑城规学院新楼(2004年建成)的出现,无疑为平静的校园掀起~阵小小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