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法
- 格式:ppt
- 大小:7.52 MB
- 文档页数:22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肯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看便利,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全部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许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别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许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掌握。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全都,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掌握。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详细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掩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10秒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染色的结果,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
下面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
革兰氏染色法与机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Hans Christian Gram,1853年-1938年)创立,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间的关系。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革兰氏染色原理: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实验方法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2分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使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时,首先需要将待检测的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然后经过热固定,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
接着,将碘液滴在细菌上,碘液可以使细菌细胞壁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现出蓝紫色。
然后用酒精洗涤,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可以保持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被酒精冲淡。
最后再用碘液染色,使革兰氏阴性菌也呈现出蓝紫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不受影响。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大量的肽聚糖和穿链肽构成,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多的脂多糖。
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染色剂保持能力,因此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能够保持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对简单,染色剂容易被洗去,因此在后续的酒精洗涤中会失去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出细菌的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革兰氏染色法也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对细菌的鉴别和分类。
总之,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染色方法不仅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也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医学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为细菌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革兰氏染色法的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诊断技术。
它是由德国细菌学家因氏首先发明的一种实验技术,用来识别和鉴定细菌,从而更容易诊断细菌病的病原和致病机制。
它是一种基于色素的染色法,染色过程是由一种叫做革兰氏染料的特殊染料来完成的。
革兰氏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膜上结合迅速染料的特性来染色细菌。
某些细菌能够选择性地吸收染料,只有某一类的细菌才能吸收特定的染料,所以细菌在染色后就会呈现特定的颜色。
由于革兰氏染料染色过程所耗时间较短,容易操作,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革兰氏染色法涉及到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等多方面,首先要求有一定的植物知识,针对不同的细菌需要使用不同的染料来进行染色,然后从染色后的细菌样品中根据细菌的颜色特性进行判断。
革兰氏染色法也可用于病原细菌的鉴定、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的研究和抗菌药物的筛选。
对于细菌的致病机制,某些可以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来染色,从而可以研究出细菌病原体的致病机制。
而抗菌药物的筛选以及细菌鉴定也可以通过染色来完成,从而更加准确的确定细菌的类型。
革兰氏染色法的使用也可以降低实验的成本。
它可以简化细菌的染色过程,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并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
另外,它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精确的识别细菌的种类,从而更好的诊断细菌病的病原和致病机制。
综上所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诊断技术,它可以帮
助科学家快速准确地识别和鉴定细菌,并可以研究出细菌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细菌病,是一项重要的病原学技术。
革兰氏染色法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显著的检测细菌生物技术,它是由柳氏革兰在1880年末发明的。
该技术是基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对dyes(染料)的特异性反应,根据它们对染色剂的不同反应,把它们从其他细菌和真菌区分开来。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于染色剂对细菌细胞表面分子特异性反应的
原因而产生的。
细菌细胞表面的分子具有某种特定的电性,因此,染色剂可以在表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电性的细菌上形成不同的立体构型,这种构型的变化会导致细菌的表面被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染色剂特异性反应结合上形态鉴定原理而发
展而来的,可以根据染色后细菌细胞外形、大小、色泽等特征,将不同类型的细菌区分开来。
此外,染色后的细菌也可以作理化特性的分析,如氧化酵素的产生和酸碱反应的快慢等,以便于确定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方法是将染色剂溶解在抗原的溶液中,当接触到细菌细胞表面时,染色剂就会形成不同的立体构型,产生出特定的颜色,从而可以鉴别不同类型的细菌。
由于有不太抗原细菌也能够被染色,这就使得革兰氏染色法能够较准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落实到实际应用的显著细菌鉴定技术,它能够精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这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生物化学和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
总之,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定技术,它的发展及应
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细菌研究及人类健康服务。
革兰氏染色法步骤详解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用于区分细菌的结构和特征。
本文将深入讨论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并提供对这个方法的观点和理解。
一、引言在微生物学中,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个方法的基本理念是利用染料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以实现细菌分类和分析的目的。
二、步骤详解1. 准备细菌标本在进行革兰氏染色前,需要准备细菌培养物或细菌纯培养物作为标本。
可以从实验室中的细菌培养物中选取一个单一的菌落,或者从培养基上划取一小段细菌生长物。
2. 固定细菌标本取一片清洁的玻璃载玻片,利用火焰将其杀菌。
将玻片放在洁净的培养皿中,并滴加一滴蒸馏水。
用平净的无菌棒或无菌铂丝取一小部分细菌标本,涂抹在玻片上。
用火焰消毒无菌棒或无菌铂丝,然后将其放回细菌培养物中。
3. 固定细菌标本将滴有细菌标本的玻片迅速通过火焰,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
这一步骤中的火焰杀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后续步骤中的交叉污染问题。
4. 革兰氏染液的使用革兰氏染液通常由蓝色染料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碘化物、脱色剂和红色染料伊苏胺组成。
将预先制备好的革兰氏染液滴在固定的细菌标本上,让其覆盖整个玻片。
5. 染色时间控制整个样本与染色剂接触的时间是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控制在1分钟左右。
过长或过短的染色时间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
6. 去色在染色后,用脱色剂洗去多余的染色剂。
一般来说,用酒精或乙醚轻轻洗涤玻片,直到洗涤剂下流出的颜色不再变深为止。
7. 洗净将玻片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直到洗涤液中不再有染色剂冲走为止。
这个步骤至关重要,因为过多的染色剂残留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8. 透明化将玻片轻轻摇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可以用透明液(一般为苏木精或环己烷)再次冲洗玻片,使细菌更加透明。
9. 观察细菌将处理过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由19世纪德国医学家威廉革兰发展的一种医学染色方法,是一种利用化学特性显示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常用技术。
1882年,威廉革兰开创了这种技术,被公认为医学染色的先驱。
革兰氏染色法也称革兰染色法,简称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化学反应技术,通过配制特定的染料与植物、细菌细胞或血液中的其他活体物质发生反应,其反应结果是使得特定的染料在物体表面形成明亮的染色,从而可以简单准确地观察、分类和研究植物、细菌、血液、病毒等活体结构的特性。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活体的细胞结构具有固有的电荷,当染料与活体细胞发生反应时,染料就会因为电荷的作用而在活体细胞表面结合,产生染色。
根据染料结合细胞表面的类型和强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浅程度和颜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细胞的结构,而且还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等,还可以检测细菌的抗药性,以及病毒、血液中抗原和抗体的存在。
此外,由于革兰氏染色法反应和结果都很明显,也常常用于活体组织学研究,如病理检查、局部病原学研究和病理病理学研究。
在革兰氏染色法中,染料是细胞杂质检测的关键因素,它们必须是安全、可以长期存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可溶性,能够在活体组织中稳定存在,同时能够与活体细胞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以达到染色的效果。
常用的染料包括绿唑酮(Gram)、南方染料(Safranin)、血蛋白(Haematoxylin)和紫色素(Purple)等。
革兰氏染色法在19世纪被发明出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医学研究和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它有助于研究细胞结构特性,进一步提高活性物质的筛选,提高疾病的检测效率,也有助于解决很多医疗难题,为现代医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Ⅱ、革兰氏染色法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是先用结晶紫进行初染;再加媒染剂--碘液,以增加染料与细胞间的亲和力,使结晶紫和碘在细胞膜上形成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然后用脱色剂(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凡细菌不被脱色而保留初染剂的颜色(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被脱色后又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二、实验器材1、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显微镜;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三、操作步骤1、涂片在一张载玻片上加两滴蒸馏水后,分别涂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
2、固定将制成的涂片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3、染色⑴初染将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加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用自来水小心地冲洗。
⑵媒染滴加(Lugol)碘液,染1-2min,水洗。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根据细胞内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征来辨别和鉴定
细菌的一种常用技术。
该技术最初是由德国科学家哈尔·革兰 (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提出的,故称为“革兰氏染色”,也称为“革
兰氏分解染色”。
一、去颗粒步骤
1、将标本涂在热型固定片上,然后用容积为100毫升的细菌液,在
塑料滤膜上均匀涂抹;
2、把固定片置于热水浴中,把表面上的涂片分散成微小的颗粒,然
后用蒸汽烘烤,使其溶解,就是所谓的“去颗粒”步骤;
3、在一定的时间(一般是3-5分钟)内,把标本从热水中取出,放
入水槽中,用温水洗去多余的染色剂和固定液。
二、染色步骤
1、把每张固定片均匀地涂上革兰氏染料,一般为淡蓝色的彩色染料;
2、将染色后的固定片置于热水浴中,使其溶解,形成颗粒;
3、先把标本从热水中取出,放入水槽中,然后再放入5%(或更低)
的硫酸银溶液中,这时,染色料会依据细菌细胞的结构特征不同或较快或
较慢地被硫酸银离解,而细菌细胞也会被银离解;
4、当硫酸银完全离解掉时,将固定片取出。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是由德国医学家威廉·革兰发明的,它的原理是根据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利用特定的染料把细菌分类鉴定出来。
这种染色法在细菌学领域中应用广泛,可以用来辨认出不同细菌的种类和性质。
一、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根据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利用特定的染料把细菌分类鉴定出来。
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将细菌用特定的染料染色,染色过程中,染料会与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相互作用,染料的固定程度及细菌的色泽、大小、形状、染色效果等,可以用来鉴别出不同种类的细菌。
二、革兰氏染色法的特点1、廉价易得。
革兰氏染色法使用的染料廉价易得,染色法只需要简单的实验设备,而且染色过程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
2、染色效果好。
革兰氏染色法使用的染料染色效果好,染色后的细菌可以清晰地观察出来,便于进行鉴定和研究。
3、灵敏度高。
革兰氏染色法的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微量的细菌,而且它可以检测出更小的细菌,比其他染色方法敏感很多。
三、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1、医学检验。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体液中的病原体,检测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和确定病原体的种类,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2、制药工业。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药物中污染物的存在,以及药物成分的含量,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3、食品卫生。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性。
4、环境监测。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环境中的细菌,以监测环境质量,检测水质和土壤质量。
综上所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具有廉价易得、染色效果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在细菌学领域应用广泛,可以用来检测和鉴定不同种类的细菌,在医学检验、制药工业、食品卫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方法,由丹麦医师汉斯·克里斯蒂安·格拉姆(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开发。
革兰氏染色仍是细菌鉴定和分类学划分的基础。
这种差异染色程序根据细胞壁组成将大多数细菌分为两组:1.革兰氏阳性细菌(厚的肽聚糖层-细胞壁的90%)- 染成紫色2.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薄层占细胞壁的10%,脂质含量高)–染成红色/粉红色革兰氏染色法几乎可以检测/显示所有具有临床意义的细菌,唯一的例外是那些生物。
1.那几乎只存在于宿主细胞内,即细胞内细菌(例如衣原体)2.缺乏细胞壁的人(例如支原体)3.那些尺寸不足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解决的样品(例如,螺旋针)染色的步骤经典革兰氏染色技术涉及以下步骤:1.通过加热或使用甲醇将临床材料固定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上。
(#甲醇固定保留了宿主细胞以及细菌的形态,对检查血样材料特别有用)。
2.施加第一色(结晶紫)。
结晶紫将所有细胞染成蓝色/紫色3.媒染剂的应用:加入碘溶液(媒染剂)以形成结晶紫-碘(CV-1)配合物;所有单元格继续显示为蓝色。
4.脱色步骤:脱色步骤将革兰氏阳性细胞与革兰氏阴性细胞区分开。
5.有机溶剂(例如丙酮或乙醇)从富含脂质的薄壁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提取蓝色染料复合物的程度比从缺乏脂质的厚壁革兰氏阳性细菌中提取的程度更大。
革兰氏阴性细菌显示为无色,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蓝色。
6.复染剂(藏红素)的应用:藏红素红色染料将脱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胞染成红色/粉红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蓝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组成的差异是革兰氏染色差异的原因。
革兰氏阳性细胞壁含有厚厚的肽聚糖层,其具有许多抗脱色的邻苯二酸交联。
在水溶液中,结晶紫分解为CV +和Cl-离子,这些离子穿透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胞的壁和膜。
CV +与细菌细胞带负电荷的成分相互作用,将细胞染成紫色。
添加时,碘(I-或I3-)与CV +相互作用,在细胞质和细胞外层内形成大结晶紫碘(CV-1)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