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原著选读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16
人类学参考书目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社会人类学导论》,(英)陆一士著,黄宣卫、容贵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
《人的创始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猛等编著,人民,1987年。
《当代人类学》,(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人民,1987年。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美)莫菲著,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P·K·博克著,童奇志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著,,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志民编著,人民,1988年。
《人类学史》,哈登著,廖泗友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美)C·恩伯和(美)M·恩伯著,杜杉杉译,人民,1988年。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墨菲著,王卓君、吕辿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王海龙、何勇著,学林,199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高等教育,1996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周星、王铭铭,天津人民,1997年。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美)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斯勒著,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许杰舜主编,广西民族,2001年。
《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著,文物,2002年。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教育,2002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著,大学,2004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和(英)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亚辉等译,华夏,2005年。
民族学导论专题民族学导论民族学,也称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研究,揭示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信仰等,从而促进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民族学的历史、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意义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民族学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思想运动,当时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的人们展开了系统研究。
19世纪后期,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到了20世纪,民族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国学者对文化和社会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理论体系。
1949年以后,中国学界逐步了解和学习民族学,陆续建立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人类地理学、宗教学等相关专业,扎实地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二、基本概念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民族学家从人类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性别关系、人类起源等角度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知识、观念、价值、艺术和习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2.社会: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群体活动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是指在同一领土上生活、有着共同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和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三、理论体系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结构功能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生态学、符号学、身体社会学等。
其中,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系统,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文化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对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资料和科技的发展中逐渐进化的。
文化生态学把人类、环境和文化三个要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符号学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展现的。
而身体社会学则探讨身体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学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人类学经典书目1. 《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特点和演变规律。
2. 《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类学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阶段和学派的演变。
3. 《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向、方法论和基本理论框架。
4. 《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关注中国人类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如何推进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建设。
5. 《中国社会人类学》《中国社会人类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和文化特征,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访谈、观察等,为人类学研究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参考。
7. 《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考古、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
8. 《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研究中国民俗和文化的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9. 《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2005年人类学概论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是《金翼》,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是《江村经济》,两人都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
2、博厄斯是美国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3、美国早期人类学家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期。
4、英国功能学派的两位奠基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
5、马歇尔?莫斯在《礼物》一书中阐述了交换理论的雏形。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1、E?B?泰勒2、级别婚3、联合家庭4、影视人类学5、千禧年运动6、族群7、基因流动8、图腾信仰三、简答题(每道题15分,共60分)1、古典进化论的“母体范式”是什么?它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学术遗产?2、简述结构主义思想的来源。
3、都市人类学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确定和发展?4、怀特的普遍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四、论述题(40分)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研究的看法。
2005年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金枝》施密特(Wilhelm Schimidt)《文化模式》吴文藻《文化资料大纲》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请简述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的主要学术贡献2、请简要说明自观(emic)和他观(etic)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80分)1、试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思想的来源。
(25分)2、试述特纳的仪式过程研究。
(25分)3、马林诺斯基在人类学田野工作方面的贡献有哪些,对中国当下场景的人类学研究有哪些启示。
(30分)2005年民族学理论方法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1、认知人类学。
2、形的标准与量的标准。
3、《古代社会》。
4、社会学年刊派。
5、多线进化论。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1、民族学产生的三个标志是什么?2、何谓埃及中心论?3、何谓基本人格?4、何谓文化相对论?5、博厄斯对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持什么态度?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论心理学派的形成原因及主要学术思想。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掌握人类学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等对综合组织协调人才的需求,胜任相关的文化、公共事业、宣传、社会评估、宗教、民族、民政、政策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
2. 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又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 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人类学概论、中国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导论、民俗学概论。
六、专业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校级精品课程“人类学概论”、“都市人类学”;双语教学课程:“民族志导论”、“文化人类学理论”;重点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人类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作者: 海路;李光华
出版物刊名: 民族教育研究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西北师范大学;专业委员会;教育人类学;中国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民族学;教育发展;年会
摘要:2017年7月19-20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一带一路”战略与民族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承办。
中国人类学著作中国人类学是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行为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中国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参考。
1.《中国民俗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李学勤编写,重点研究中国民俗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
李学勤探讨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节日庆典、家庭和婚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变迁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编写,涵盖了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人类学研究。
该书分析了中国人的生产模式、农耕文化、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社会经济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经济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变革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3.《中国农耕文化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志刚主编,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农耕文化的人类学专著。
李志刚通过比较研究、考古学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该书对于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价值观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宗教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研究中心编写,主要研究中国宗教与人类学之间的关联。
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宗教信仰的考察,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分析了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及个体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影响。
读者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仪式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5.《中国式社会工作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编写,围绕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人类学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
该书探讨了中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为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的简要介绍。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研究了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特点。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百余年时间的发展与探索。
在这一历程中,不少重要的著作被诞生,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dis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并对其进行提要。
1.《中华文化史纲要》(约在20世纪20年代编写):这一著作由余英时、梅光迪、杨炎熙、谈家桢、郑振铎等人编撰,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多个领域,如哲学、文学、语言、宗教、艺术等。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学术探究的一些尝试和成果,对后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
2.《中国各民族服饰图谱》(1989年第一版出版):作者为安子介、邱仁义、汪保兴、谢淀亲等人,系统地收集并整理了中国各族服饰的演变、特征、区别等方面的资料。
其通过对各民族服饰的形态、结构、材料、图案等进行细致地描述,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参考价值。
3.《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系》(1994年开始出版):这是一套由中国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编并出版的大型学术工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宗教、艺术等方面。
该大系总共分为56编,涵盖了56个少数民族和2个地方民族。
该大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成长、发展和进步,并具有很强的文献收藏、研究和展示作用。
4.《民间故事集成》(约在20世纪40年代编撰):这是王国维等4位学者共同的著作,共收录了中国民间故事360篇。
这一著作选择的故事多来源于民间讲述,不仅具有地域性和代表性,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文学意味浓郁。
它全面展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5.《中国方志大辞典》(1999年第一版出版):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历史和法学研究所主编的一部辞典。
其涵盖从古代至20世纪末的中国方志,对各地方志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是中国方志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也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地域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