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定位
- 格式:pdf
- 大小:305.47 KB
- 文档页数:6
利用高密度Bin图谱定位水稻叶绿素含量QTL潘俊峰;崔克辉;刘彦卓;王昕钰;严博宇;梁开明【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22(49)9【摘要】【目的】探索水稻叶绿素含量及其对氮肥响应的遗传机理,为氮高效、高光效的水稻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标记区段。
【方法】以珍汕97×明恢63重组自交系RIL(F11)113个家系为QTL分析的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氮量为主区、家系为裂区,设计低氮处理(不施氮肥)和正常氮处理(纯氮130、135 kg/hm2),分别于水稻移栽后30 d测定1.5叶的SPAD值,于抽穗期测定剑叶的SPAD值。
利用包含1619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使用IciMapping V3.4软件和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
【结果】在两年、两个氮处理和两个发育时期共检测到15个调控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分别分布在第1、2、3、6、7、10、11号染色体上。
单一QTL贡献率为1.21%~40.74%。
通过物理位置比较,发现其中6个QTL已经被克隆或与前人定位到的叶绿素含量相关位点在同一区间。
其中,在第6染色体的8.45~9.12 Mb处定位到1个调控抽穗期剑叶叶绿素的位点,命名为qHDCHL6-1,该位点在两年和两个氮处理下均被检测到,贡献率为1.55%~28.01%。
结合功能注释,共筛选到4个与叶绿素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分别为LOC_Os06g15370(OsNPF3.1)、LOC_Os06g15420(OsAS2)、LOC_Os06g15620(GAST)和LOC_Os06g15590,其中前3个基因已被鉴定克隆。
【结论】共检测到15个控制水稻移栽后30 d和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鉴定了1个稳定表达的QTL位点qHDCHL6-1,在该区间筛选到4个候选基因。
【总页数】9页(P132-140)【作者】潘俊峰;崔克辉;刘彦卓;王昕钰;严博宇;梁开明【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南优质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1;Q37【相关文献】1.基于高密度Bin图谱的水稻抽穗期QTL定位2.利用重组自交系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水稻芽期耐冷QTL3.利用高密度Bin图谱定位水稻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QTL4.基于高密度Bin图谱的大豆百粒重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5.利用高密度Bin遗传图谱定位水稻抽穗期QTL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动态QTL剖析姜树坤;张喜娟;王嘉宇;徐正进;陈温福;张凤鸣【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7【摘要】为剖析水稻叶绿素不同时期的发育动态规律及其遗传机制,以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的粳-粳交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绿素含量进行动态QTL分析。
共检测22个条件QTL和14个非条件 QTL,分布在第5条染色体以外的11条染色体上。
控制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绿素含量的条件QTL分别有5个、7个和10个;控制分蘖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叶绿素含量的非条件QTL各有7个。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叶绿素含量动态发育的不同阶段,控制叶绿素含量QTLs的数目、效应及作用方式不同,反映出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复杂性。
与其他研究比较发现,定位在第1染色体 RM428-RM580区段、第3染色体RM426-RM514区段、第4染色体RM470-RM559区段、第8染色体RM408-RM25区段和第9染色体RM566-RM242区段的位点可以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
其中,第3染色体上 qCT3a、qCH3、qCM3以及第9染色体qCT9、qCH9b和qCH9等区域是提高叶绿素含量的重要功能区。
对这些区域开发稳定并易于检测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培育高产新品种【总页数】6页(P47-52)【作者】姜树坤;张喜娟;王嘉宇;徐正进;陈温福;张凤鸣【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哈尔滨150086;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6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2+2;Q941+.3【相关文献】1.水稻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QTL分析 [J], 范淑秀;刘进;王嘉宇;姜树坤2.水稻孕穗期叶绿素含量的QTL定位 [J], 范淑秀;王嘉宇;毛艇;徐正进3.水稻浆期不同阶段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 [J], 阿加拉铁;曾龙军;薛大伟;胡江;曾大力;高振宇;郭龙彪;李仕贵;钱前4.水稻叶绿素含量和穗部性状的QTL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J], 刘进;姚晓云;范淑秀;黎毛毛;郭乃辉;王鑫瑞;王嘉宇;陈温福5.水稻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QTLs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分析 [J], 孙小霞;邓家耀;江宝月;贾小丽;熊君;林文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7卷第6期作 物 学 报V o l.27,N o .62001年11月A CTA A GRONOM I CA S I N I CAN ov .,2001水稻株高QT L 分析及其与产量QT L 的关系Ξ樊叶杨1 庄杰云1 李 强2 SALA F rancisco 2 郑康乐1,ΞΞ(1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浙江杭州310006;2意大利米兰大学生物系,M ilan ,Italy 20133)提 要 分别应用具有112和160个标记位点的两个籼 籼交组合的F 2群体的连锁图,对控制水稻株高的数量性状基因(Q TL )进行了研究。
各定位了4个和3个株高Q TL ,每个Q TL 的贡献率在5.6%~22.9%之间。
在一个群体中,4个Q TL 都表现为完全显性或超显性;在另一个群体中,3个Q TL 均表现为部分显性。
分别检测到7对和5对影响株高的双基因互作,其中一个群体以加性2加性互作为主,另一个群体以加性2显性(或显性2加性)为主,两个群体中均没有检测到显性2显性互作。
另外,在二个群体中,都有2个Q TL 在染色体位置、基因作用模式和效应方向诸方面,与产量性状Q TL 表现一致。
关键词 水稻;数量性状基因(Q TL );株高;产量性状Ana lysis of Quan tita tive Tra it L oc i (QT L )for Plan t He ight and the Rela tion between these QT L and QT L for Y ield Tra its i n R iceFAN Ye 2Yang 1 ZHU AN G J ie 2Yun 1 L IQ iang 2 Sala F rancisco 2 ZH EN G Kang 2L e1(1N ational Center of R ice Imp rove m ent ,Ch ina N ational R ice R esearch Institu te ,H ang z hou 310006,Ch ina ;2D ep art m ent ofB iology ,M ilan U niversity 20133,Ch ina )Abstract Q TL fo r p lan t heigh t (PH )w ere determ ined in tw o F 2pop u lati on s each derived from an ind ica ind ica cro ss of rice .Fou r Q TL fo r PH w ere detected in one pop u lati on by em p loying a m o lecu lar linkage m ap of 112m arkers ,all of w h ich disp layed over 2dom inance o r com p lete dom inance .In ano ther pop u lati on ,th ree Q TL fo r PH w ere detected by em p loying a m ap of 160m arkers ,all of w h ich disp layed p artial dom inance .Each Q TL exp lained 5.6%to 22.9%of the p heno typ e variati on .Seven digen ic in teracti on s fo r PH w ere detected in one pop u lati on ,and the additive ×additive in teracti on s w ere p redom inan t .F ive digen ic in teracti on s w ere detected in ano ther pop u lati on ,and the additive ×dom inance (o r dom inance ×additive )in teracti on s w ere p redom inan t .N o dom inance ×dom inance in teracti on s w erefound in either pop u lati on s.It w as also found in each pop u lati on that 2Q TL fo r PH w ere in good acco rdance w ith Q TL fo r yield traits in term s of the ch rom o som al locati on ,gene acti onm ode and the directi on of dom inance and additive effects.Key words R ice ;Q uan titative trait loci (Q TL );P lan t heigh t ;Y ield traitsΞΞΞ联系人:Em ail :cnrrib @fy .hz .zj .cn收稿日期:2000210225,接受日期:2000211230R eccived on :2000210225,A ccep ted on :2000211230资助项目:国家水稻基因组项目(101209206);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水稻生物技术项目(R F 99001#744);农业部水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000203)作者简介:樊叶杨(1975)、男、浙江、研究实习员、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技术619 作 物 学 报 27卷自20世纪50年代末水稻矮秆化育种使稻米产量取得突破性增长以来,稻作工作者广泛对水稻株高展开了遗传研究[1]。
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沈波;庄杰云;张克勤;戴伟民;鲁烨;傅丽卿;丁佳铭;郑康乐【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5(038)010【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QTL分析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剖析.应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含207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考察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绿素a和b的含量,采用QTL Mapper 1.6统计软件进行QTL定位、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在4个标记区间共检测到控制不同叶位叶绿素a、b含量的8个QTL,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96%(9.77%,其中2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互作;检测到9对影响叶绿素a、b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其中1对具有显著的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与该群体产量性状QTL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每个产量性状都有QTL与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位于相同的染色体标记区间.【总页数】7页(P1937-1943)【作者】沈波;庄杰云;张克勤;戴伟民;鲁烨;傅丽卿;丁佳铭;郑康乐【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06;杭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相关文献】1.水稻耐盐性和耐碱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环境互作分析 [J], 梁银培;孙健;索艺宁;刘化龙;王敬国;郑洪亮;孙晓雪;邹德堂2.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J],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董薇;许兰杰;牛永光;张海洋;刘学义;方宣钧3.水稻耐盐相关动态QTL的加性和上位性与环境互作分析 [J], 孙健;尹天娇;王烁;李嘉明;冷月;邹德堂4.水稻赖氨酸和总黄酮含量的QTL定位及环境互作分析 [J], 孙晓雪;孙健;王敬国;刘化龙;赵宏伟;梁银培;邹德堂5.水稻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QTLs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分析 [J], 孙小霞;邓家耀;江宝月;贾小丽;熊君;林文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9(4):383–388.DOI:10.13331/ki.jhau.2023.04.001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引用格式:胡超,刘玲,熊佳铭,袁红亮,于玉凤,王悦.水稻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异分析及QTL定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9(4):383–388.HU C,LIU L,XIONG J M,YUAN H L,YU Y F,WANG Y.Analysis of variation and QTL mapping for photosynthetic pigment content in rice[J].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23,49(4):383–388.投稿网址:水稻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异分析及QTL定位胡超1,刘玲2,熊佳铭1,袁红亮1,于玉凤1,王悦1*(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摘要:以光合色素含量差异较大的籼稻RT和籼稻SC及其杂交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4个光合色素性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进行综合分析和QTL定位。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光合色素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与总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最高。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光合色素含量影响较大的性状有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239个株系分为3大类群,第I类群、第II类群、第III类群的平均光合色素含量依次降低。
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4个与控制光合色素性状相关的QTL,分布于水稻第4和第8染色体上,LOD值为2.01~3.14,表型贡献率的分布范围为4.52%~7.08%,加性效应均为正值,其中,在第8染色体RM6155至RM23446区间发现1个QTL簇,聚集了控制叶绿素a、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3个性状的QTL,该区间是影响光合色素性状的1个重要染色体区域,检测到的qChla–8、qChla/b–4、qChla/b–8和qChlt–8可能为调控光合色素的新QTL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