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教案最终稿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5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教学目的:一、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四、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一、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想:第一、二课时分析《爱尔克的灯光》,第三课时将巴金的另一篇文章《灯》作为课内自读介绍给学生。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解决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新授:一)作者简介:巴金(1903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想录》“真话的大书”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
《灯光》优秀教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灯光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灯光的相关知识。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灯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育学生珍惜能源,注意节约用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所学的生字词。
(2)了解灯光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3)通过观察图片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灯光相关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灯光的魅力。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收集各种灯光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观察。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灯光相关知识。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各种灯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灯光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灯光的见解。
4. 灯光知识拓展:(1)利用多媒体展示灯光的相关知识,如各种灯具的图片、工作原理等。
(2)引导学生了解灯光的节能环保意义,教育他们节约用电。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灯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节能环保的责任。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一、前言灯光设计是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舞台上,灯光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引导观众的视线,起到丰富舞台表现力的作用。
因此,在舞台艺术教学中,灯光设计的教学必不可少。
本文将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设计思路。
二、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提高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1.灯光设计基础知识2.灯光设计的规划和布局3.灯光组成和配色4.灯光控制和调试5.灯光效果和应用三、教学设计3.1 教学方法1.讲授。
在课堂上以讲解、演示、图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实践。
通过现场实践、作业、鉴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
3.互动。
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答题互动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3.2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灯光设计基础知识1.灯光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灯光设计的定义和作用–灯光分类介绍2.灯光设计的工具和材料介绍–灯光设备的分类和使用方法–灯光控制设备的使用3.灯光设计中的规划和布局–舞台灯光布局的原则和方法–灯光布置图和影响因素第二课时:灯光组成和配色1.灯光的颜色组成和原理2.常用颜色和配色方案–RGB、CMY、HSB、CIE等颜色模式介绍–颜色调配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课时:灯光控制和调试1.灯光控制设备和使用方法2.灯光状态和效果的调试–灯光亮度值的变化和效果演示–随音乐变化的灯光效果第四课时:灯光效果和应用1.灯光效果的分类和实现–染色、变场、动纹等常用效果介绍–闪光、交叉等特殊效果的演示2.灯光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音乐会、话剧、歌舞等不同类型表演时的灯光应用3.3 教学策略1.在课程设计上,采用分段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保证学生掌握每部分核心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灯光设计技术和理论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和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灯巴金教案【篇一:《灯》教学设计】《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⑴理解“灯”的象征意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⑵了解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此时正值寒冷的冬季,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冷风呼啸吹过,我们正在赶往回家的路上,当时已是夜深人静,大街上漆黑一片,寂然无声,就连雪花飘落大地的声响似乎都有能听见,此外更是无一人影存在,那么在这种境况下,大家最希望见到什么?二、解题㈠作者简介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笔名,四川成都市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㈡写作背景巴金写《灯》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时则掀起了第二次反动高潮,并且还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片渺茫。
中国当时面临的局势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中国国土的大片沦丧,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切都有像“噩梦”一样使巴金感到窒闷。
20世纪80年代初,巴金在他的《创作回忆录》里谈到当时的情况:“在桂林,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是不是这一切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
”的确,尽管当时是个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在作者的脚下“仿佛横着一个沉睡的大海”,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替代黑暗。
笼统一点,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的最关键时刻。
三、朗读课文,重难点分析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在文章中找出原话)明确: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灯光》教案优秀3篇《灯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快速阅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找出最受感动之处和不理解的地方。
2、加强朗读,体会感情,从中受到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突破方法: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设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相关课件2.有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影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灯光”,齐读课题,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在想象世界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交流。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再读课题,看看你看到的还仅仅是灯光吗?5、再读课文,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三、走近郝副营长1、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好多同学都作了批注,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交流时刻,汇报的同学要注意:首先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感受。
2、生汇报交流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投影出示这段话)(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的感受。
(3)指导朗读2、师:我把这段话稍微改动了几个地方,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你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爱尔克的灯光》教案思考题:1、文章中的“灯光”分为三种,有哪三种?每一种有什么样的象征意蕴?2、作者对“长宜子孙”四字是如何剖析的?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是什么?一、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
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二、作品分析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
从而,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2、层次段落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
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忆。
这里的“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当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由此引出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
接着,文章自然过度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从第5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通过写对被旧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怀念。
指出:生活在这个旧家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的活着,寂寞的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费。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不知残害了多少像姐姐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
他的笔开掘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妇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都被噬食了。
《爱尔克的灯光》理解:1、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的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长宜子孙是一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旧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主张长辈应为小辈着想,努力建立一份家业,使子孙们能在自己的福荫下,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
在继承财富的同时,也保留下大家庭的封建伦理传统,从而使长辈开创的家业得以流传。
作者不仅不认同长宜子孙这一观念,而且从自己姐姐以及许多年轻人的悲剧中,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青心灵的发育成长;并且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
当然,作者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这里,文章展示了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一条是被作者否定的长宜子孙的道路,另一条是被作者所积极追求的、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光明之路。
2、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文章结尾处,作者将要离故居而去,忽然他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是又一种灯光。
它显然不是爱儿克的灯光,我那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
可见心灵的灯光是作者离开故居时的突然顿悟,是作者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十八年后作者回到了家乡,他所看到是反而在我心上添加了黑暗的故居的灯光,和令人十分伤感地联想到的姐姐爱儿克的灯光。
但作者并不使自己的情感囿于这恨和爱之中,他要提升,他要超越,于是他从前两种灯光中顿悟出真正照耀人生道路的心中的灯光。
简析:爱尔克的灯光所包含的复杂的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作品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作为本文的题目,具有丰富复杂的象征意蕴。
爱尔克的灯光原是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哈利希岛上,姐姐爱儿克每天夜里都在窗前点上灯笼,用这灯光为她航海在外的兄弟指路,然而她至死也没能等到弟弟归来。
爱尔克的灯光一、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主旨及现实意义。
2.难点:灯光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1.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出生于四川成都。
在五四运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
1927—1928年旅居法国巴黎,广泛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产生了主张自由民主的思想。
其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
鲁迅曾称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是中国20世纪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其中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1部,散文集20部。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的腐朽与黑暗的社会,控诉了旧礼教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斗争。
建国以后,巴金曾任全国政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集为《巴金文集》,另有《巴金散文集》行世。
2.巴金1927年赴巴黎留学。
1941年1月第一次回到离别了十八年的故乡成都,回到他生活了十九年的公馆故居。
这时,旧居已换新主,家已破败分裂。
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作者的三姐。
她于1923年出嫁,做了人家的填房,饱受虐待,一年后死去,灵柩被抛到尼姑庵里。
巴金这次回故乡探望旧居,感慨良多,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3.爱尔克的灯光来自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姐弟两人住在哈立希岛上,弟弟每次出海,姐姐爱尔克就在岛上点起灯,希望给弟弟的归来照明道路。
一次弟弟出海没有归来,爱尔克的灯就一直亮着。
巴金在法国求学时从一本德国教科书里读到了它,也许是因为联想到自己心爱的姐姐而印象很深,后来曾多次提到这个传说。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最终稿《爱尔克的灯光》教案第二课时:1、简述上节课要点并导入新课板书:一、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现代文坛巨匠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世纪老人《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二、四个部分(简要口述)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2、新课讲授一、教学目标:(详见PPT)二、分析要点:(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作为全文基本构架的虚实两条线索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作者复杂内心世界的情感走向;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强烈而真诚的情感抒发展现作者一贯追求真挚亲切、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作品脉络梳理第一种灯光:旧居的灯光感情:高兴-失望与痛苦第二种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感情:愤怒第三种灯光:心灵的灯感情:喜悦(明线)(暗线)回到故居故居阴暗的灯光高兴狭小的家、旧制度灭亡回忆姐姐爱尔克的灯光失望痛苦爱、希望和坚定的信念离开故居心灵的灯光喜悦生活信念、追求理想两条道路第一条:享受“长宜子孙”的待遇第二条:与旧家庭决裂,走向广大世界●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
”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写作特色板书:第一,突出特点,构思精巧。
第二,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第三,叙事抒情,融合无间。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怀着浓烈的感,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为一炉。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德育目标:学习文章诗意的情感,掌握对封建专制的愤恨,并感悟文中动人的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和《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
经过18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
他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题解(见学习提示)三、文章的主题本文通过作者回到故居的'所忆、所思、所感,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腐朽没落的家庭和封建制度摧残人才,吞噬青年,青年应该走出狭小的“家”,冲破就家庭、旧礼教,到广大世界中去寻找光明。
文章所着力揭示的这种彻底否定旧家庭和旧礼教的思想内涵,是和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家》等长篇巨著相一致的,是巴金创作的一个主旋律。
四、文章的结构“灯光”是统领全文的线索。
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随着灯光的依次闪现而逐层向前推进。
爱尔克的灯光[语文常识]夹叙夹议、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作家。
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其中,代表作是家。
[背景介绍]作者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使他很早就产生了民主主义的思想,1923年,离家到上海发、南京学习,后又到巴黎。
18年后于1941年回成都看望故居,引起了许多联想和感慨,于是就写了本文。
[课文结构分析]一写作者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故居,看到了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释词:长宜子孙—封建家长用以自勉的话,意为永远福荫着子孙后代。
1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对故乡、对故居的亲切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旧家庭、旧礼教依然还在苟延残喘,继续摧残着新的生命,则使他失望和憎恶。
2对故居、对“长宜子孙”的描写,对文章思路的展开有何作用?对故居的描写,引发了作者的联翩思绪;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则是作者关于人生道路思索的触发物。
3抒情的特点?因景生情、寓情于景4比拟手法的运用?两处5“长宜子孙”四字依旧的描写,寓意是什么?虽然是经过了十八年时代风雨的冲刷,但封建家庭、制度、礼教、依然根深蒂固,并不因为时光消逝、物是人非而稍有改变。
二围绕着死去的姐姐展开回忆和联想。
基本脉络:大门内亮起了灯光→哈立希岛上爱尔克的灯光→对姐姐这一旧式女子出阁、惨死、冷落命运的回忆→对冲破封建家庭牢笼、冲决封建制度的强烈的渴望。
以姐姐的惨死为实证来说明:青年们只要彻底挣脱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的束缚,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黑暗来了……进入坟墓”分析:1.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对姐姐的怀念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家庭的憎恶和否定。
2.抒情特点?因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议3.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有什么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阴暗中的一丝微光”;象征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及其制度渐趋覆灭却还在苟延残喘。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第二课时:
1、简述上节课要点并导入新课
板书:
一、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现代文坛巨匠
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世纪老人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二、四个部分(简要口述)
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
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
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
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2、新课讲授
一、教学目标:(详见PPT)
二、分析要点:(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作为全文基本构架的虚实两条线索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作者复杂内心世界的情感走向;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强烈而真诚的情感抒发展现作者一贯追求真
挚亲切、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作品脉络梳理
第一种灯光:旧居的灯光
感情:高兴-失望与痛苦
第二种灯光:爱尔克的灯光
感情: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