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学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1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夫大起义》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作业内容第10课《秦末农夫大起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问实力:了解秦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稳固同意采纳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相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夫抵抗和秦灭亡的主要缘由,确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相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开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秦的暴政2、大泽乡起义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夫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稳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稳固统一采纳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坚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相识。
生:略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局部,秦的暴政,表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知教师,你从这那么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
同学们主要卡教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聚;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程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了解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素养目标1.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掌握项羽和刘邦的军队为推翻秦朝的统治而做出的努力,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
3.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暴政的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
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1.秦灭六国(原因、经过、意义)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二、新课导入秦始皇:“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庞大的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呢?学生思考问题,结合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三、解读目标教师展示素养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
四、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任务: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材料一(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班固《汉书·食货志》①赋税沉重材料二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官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②徭役、兵役繁重材料三逃兵役,夷三族。
(父族、母族、妻族—《睡虎地秦墓竹简》③法律严苛、刑罚残酷材料四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④焚书坑儒材料五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视频的运用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问答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列表法等。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问题导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学生回答)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那么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师:出示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由此得出秦朝的赋税沉重。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班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秦朝暴政的表现及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
2.通过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和秦朝灭亡的启示,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3.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
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
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二、快乐自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47-50页。
1.秦朝的暴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哪两个人物领导的?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如何?3. 秦末农民起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第二阶段是哪两位首要人物领导的?在秦末农民战争中,消灭秦军主力的是谁领导的起义军?秦朝统治者最终向谁投降,秦朝灭亡?4.后来的“楚汉战争”战争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合作探究1.席卷六国的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这给我们什么启示?2.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第一阶段:、起义失败(性质:我国历史上农民大起义)第二阶段:、领导农民军胜利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五、达标检测1.“天下苦秦久矣”,是指( )①赋税繁重②刑法苛严③车同轨,书同文④徭役繁多A、①④B、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指()A、项羽、刘邦起义B、国人暴动C、牧野之战,奴隶倒戈D、陈胜、吴广起义3.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A.垓下之战 B.长平之战C.马陵之战D.巨鹿之战4.“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和()A.统一中国B.焚书坑儒C.楚汉之争D.修筑长城5.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A.晋楚争霸B.齐魏争霸C.秦赵之争D.楚汉之争6.这一节课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请你将下面的人物或事件写在成语故事后面的横线上。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秦始皇焚书坑儒设问: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秦朝是如何灭亡的? 二、整体感知阅读本课课题、小标题,思考秦末为什么爆发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了吗?三、秦的暴政 1.表现任务一: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反映了秦朝统治的什么问题?材料一:秦朝税收20倍于古代,三分之二的收成交给国家。
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现象。
材料二: 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当时全国人口约 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
秦始皇先后进行 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
观频、思考问题阅读教材标题,制作知识框架研料,总结材料一:赋税沉重材料二:徭役、兵役繁重点拨提升:民众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任务二:观察图片阅读史料、教材内容,归纳秦朝暴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图一:秦朝刑具图二:秦坑儒谷碑材料一: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上乐以刑杀为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诗书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图一、材料一:法律严苛图二、材料二、材料三:焚书坑儒,禁锢思想任务三:你能讲讲指鹿为马的故事吗?结合教材内容,反映了秦二世怎样的统治?指鹿为马归纳观片,阅读史料,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指鹿为马: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揭示了秦朝统治的腐败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到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于秦末农民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会对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统治状况,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和意义,并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民起义是由于秦朝统治的腐败造成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起义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准备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以便于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2.多媒体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于秦朝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秦朝的统治状况,如暴政、赋税沉重等,让学生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秦朝的统治和农民起义具有重要价值。
教材通过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斗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秦朝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等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的产物,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的理解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秦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农民起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起义的经过。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材分析本课由“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二个板块构成。
秦统一后,徭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酷刑法和焚书坑儒进一步激化了矛盾,种种暴政使人民不堪重负。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意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民反”是“官逼”的结果,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同时,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思想带有早期民主色彩,即使失败,但其首创精神引发了全国性的反秦潮。
建立在《秦统一中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两课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对秦始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核心素养从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并补充相关史料,探讨秦朝速亡的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梳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和概况,体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3)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的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因果关系。
教学突破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方面的情境,引导学生对秦末农民起发的原因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等成语典故,了解相关史实;也可以组织学生对秦朝骤然灭亡的原因进行一次小型讨论,以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课的三个部分逻辑严密,完整展现了秦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时,可用“秦无道,积民怨”“伐无道,诛暴秦”“浪未歇,上朝灭”三个板块帮助学生梳理逻辑。
首先,总结秦始皇暴政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兵役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等,然后,引出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此环节通过分析史料、创设情境得出“秦灭亡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讲述了秦朝灭亡前后,陈胜、吴广等领导农民起义,反抗秦朝暴政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展现了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到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末农民起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思维活跃,善于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进行学习。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产生共鸣,但对起义的背景和意义还需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多媒体设备2.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历史地图册4.网络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艰苦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农民阶级会采取何种行动?2.呈现(10分钟)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展示起义军攻占城池、打败秦军的史实。
引导学生关注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对秦朝的影响是什么?起义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道秦暴政的主要表现。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了解楚汉之争。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的原因。
学习难点:秦的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系;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一、秦的暴政1.理解:秦朝的灭亡是因为2.表现:二.秦末农民大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2.项羽、刘邦起义(1)巨鹿之战:(2)秦朝灭亡:三.楚汉之争1.性质:2.交战双方:3.结果:1.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的暴政,属于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为争夺帝位,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探究一: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认识探究二:评价秦始皇探究三:秦朝灭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知识拓展】项羽、刘邦1)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为推翻秦朝统治做出了杰出贡献。
2)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后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自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
先项羽入关,攻克咸阳。
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一、选择题1.丞相李斯认为搞“私学”的人“不师今而学古”,“以古非今者”应灭族。
秦始皇为了统一舆论,维护中央集权,接受了此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A.尊崇儒术B.焚书坑儒C.八股取士D.崇文抑武2.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但是,他的统治也有一些缺点,下列图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繁重的徭役②沉重的赋税③残酷的刑罚④急于求成和暴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第10课秦统一全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了解秦朝的暴政,并掌握其与农民起义之间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史料,从具体史实出发了解秦末农民起义;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训练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通过刘邦和项羽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史实的比较、分析能力以及得出结论的概括、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朝暴政不仅对当时的人民有影响,同时也对汉朝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通过对秦朝暴政和项羽的认识,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秦的暴政及影响三、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导入,师解释,消灭秦的不是天下,而是秦朝自己,即秦的暴政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解释:赋税:维护国家正常运转需要公民缴纳的费用。
比如:军队、政府部门、公共工程等。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
田租:秦以前按亩征收,秦建立后不论实际占有的土地多少,一律按照官府掌握的应有的土地数目征收。
口赋:以人口为征收对象,具体钱数已无资料考证。
杂赋:各种临时征派。
比如修长城、驰道、修皇陵等等。
)以上材料说明:沉重的赋税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徭役:中国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动。
秦朝徭役分为三种:一是更卒,每年一次,在本县、本郡服役一个月;二是正卒,一生一次,期限一年,主要是在本县本郡参加军事训练和维持地方治安;三是戍卒,也是一生一次,期限一年,或屯戍京师,或戍守边疆。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1.了解秦朝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等基本史实,认识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了解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唯物史观)3.通过对秦朝灭亡的学习,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秦的暴政设问1:秦的暴政有哪些?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残酷社会中,你会怎么做?1.秦始皇的统治①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
2.秦朝的暴政(1)赋税沉重: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繁重:四大工程——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3)法律残酷: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4)焚书坑儒(5)秦的统治更加残暴: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3.结果:矛盾激化,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自主学习任务二陈胜、吴广起义设问2:秦的暴政有哪些?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残酷社会中,你会怎么做?1.原因(1)直接原因: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戍守,遇雨误期。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秦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这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概况(2)领导者:陈胜和吴广。
(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政权。
(6)结果: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3.影响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自主学习任务三秦朝的灭亡设问3: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项羽刘邦为什么而战?陈胜、吴广起义处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前期;项羽和刘邦的起义处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后期。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核心素养】1.研读史料,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了解两次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历史事实,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知识梳理】一、秦的暴政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列举秦始皇统治暴虐的具体表现。
继位的秦二世统治又如何?1.表现:(1)沉重的赋税;(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法律严苛,刑罚残酷;(4)焚书坑儒。
2.秦二世:恣意挥霍,穷奢极欲,继续营建庞大的工程、征调民力屯卫咸阳,还向郡县加征粮饷,赋役愈加沉重,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二、陈胜、吴广起义研读右栏史料,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提出了什么口号?建立了什么政权?起义的结果如何?1.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2.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政权:“张楚”政权。
4.结果:由于起义军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内部也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最终失败。
三、秦朝的灭亡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课堂训练】1.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其根本原因是()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秦的暴政D.统一度量衡2.《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从材料中可知刘邦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是()A.善于用人B.赢得民心C.战术得当D.拥有重兵3.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
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A.牧野大战B.晋楚争霸C.吴越争霸D.楚汉之争4.司马迁这样评价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虽然只做了六个月的王就被镇压,但其身死后各地的起义部队纷纷响应,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闫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并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温故知新(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生答:秦朝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一、秦的暴政情景: 当时在秦朝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此情景引出秦朝的刑罚(1)刑法的严苛死刑:坑杀、腰斩、车裂、醢(音海,即剁成肉酱)等十多种肉刑:割鼻、断腿、挖膝盖等秦法还规定:族诛连坐等(2)赋税和徭役繁重多媒体出示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要修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出示数据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50万,南戍五岭50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70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计算:秦朝全国总人口有2000万人妇女人数有1000万人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小孩650万人青壮劳动力还有多少?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耕田种地的还有多少?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同身受,不到50万的人口,需要种地养活2000万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建立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赋役沉重,滥用民力,刑法严苛,思想控制,导致民怨沸腾,陈胜吴广掀起农民大起义,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反秦浪潮,秦朝迅速走向灭亡。
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史料实证)通过观察地图,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大致形势。
(时空观念)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教学重点:秦暴政的表现教学难点: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系导入:师:陕西西安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长眠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天下归秦,并且推行种种制度,巩固统一,加强统治,天下归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他自称始皇帝,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二世、三世,传之万世而无穷,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二世而亡了。
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何如此短命?它是怎么被推翻的呢?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师:其实秦始皇陵就埋藏着秦朝灭亡的部分因素。
骊山陵是一座宏伟堂皇的地下宫殿,从嬴政即位的那年(BC246)开始,一直到BC210年他死去,足足修了36个年头。
据文献记载,墓里面顶上用珍珠做成日月星辰。
下面,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
里面还珍藏着多种奇器珍宝。
为防止后人盗墓,命令工匠装了不少机弩。
当时,在秦始皇陵周围曾有民谣流传,“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
渭水为什么不流呢?因为修始皇陵要运石头,很多人在运石过程中死去了,尸体多到把河口都堵住了。
关于秦的暴政,后人编了这样一首诗歌《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昏庸是胡亥,统治更残暴。
请大家结合这首诗歌,阅读课本,找出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哪些?生:1.赋税沉重,2.徭役和兵役繁重,3.法律严苛师:秦朝建立后,修建皇陵只是百姓们需要承担的徭役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1、赋税沉重(上交2/3),徭役兵役繁重,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刑法残酷,实行连坐制。
(残害肢体的肉刑,还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死刑)3、禁锢思想言论,“焚书坑儒”。
4、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地点:公元前209年夏,大泽乡起义2、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3、方式: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建立政权:起义军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6、结果:起义失败,陈胜、吴广余部坚持战斗,后来加入其他反秦队伍。
7、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秦朝的灭亡1、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但反秦的浪潮没有平息。
2、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3、巨鹿之战后,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约法三章)。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四秦朝灭亡留下的启示:得民心者得天,失民心者失天下;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材料研读(P60)】(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贾谊《过秦论》阅读材料,说说秦朝的施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关系。
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对秦朝暴政的反抗。
【读地图(P60)】1.找到渔阳的位置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在地图上找出渔阳和大泽乡即可2.找到张楚政权的根据地,并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军的进军路线。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攻占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然后向西进军,直逼咸阳。
【想一想(P61)】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原因:秦朝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尖锐;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广大人民起来反抗秦朝残暴的统治。
学案设计
科目:历史(七上)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编写:审核:
学习目标:
1. 记住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理解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 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
3. 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培养正
确的价值观。
老师寄语:成绩和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成绩。
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1.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
第二年他又在咸阳郊外活埋一批反对他的和方士。
愚蠢而残暴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领域的集中表现。
(2)残酷的剥削:秦始皇统治时期,农民要把收获物的大部分作为交给政府,还要被征发去服兵役和徭役。
(3)严酷的刑罚:秦朝的刑罚极端严酷,成千上万的人被割鼻、斩脚、处死,被投入监牢、罚做苦役的更是不计其数。
(4)秦二世昏庸残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与赵高、李斯勾结夺得皇帝位置,称为,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2.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年
(2)地点:
(3)领导人:和
(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5)经过:大泽乡起义后不久,起义军占领,自立为王,建立政权。
他派一支队伍向西攻入函谷关,打到距咸阳很近的。
在秦二几十万人马的阻击下,起义军战斗失败,损失惨重,被迫东撤。
这时,被部下杀死,起义军力量进一步削弱。
秦军扑向陈县,陈胜指挥起义军英勇反击失利后,率军转移,途中被叛变的车夫杀害。
3.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
后来,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
(2)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起义军进入关中,逼近咸阳。
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在历史课上,小文发言说:“陈胜、吴广所以起义,是因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才揭竿而起的,如果说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试结合所学史实评析这一观点。
【学习反愦——达成目标】
一.完成下列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秦的暴政的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大兴土木、营造皇陵
D.刑罚残酷
2.秦朝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主要有()
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③繁重的兵役④残酷的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地点属于今()
A.河南
B.陕西
C.河北
D.安徽
4.陈胜、吴广起义军建立张楚政权是在()
A.大泽乡
B.陈县
C.戏
D.巨鹿
5.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开始于()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13年
C.公元前210年
D.公元前209年
6.秦末农民战争的发起者是()
A.陈胜、吴广
B.刘邦
C.项羽
D.赵高
7.率军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的是()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8.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宣告秦朝灭亡?()
A.陈胜
B.刘邦
C.项羽
D.吴广
9.显赫一时的秦朝仅存在了()
A.16年
B.15年
C.17年
D.20年
10.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封建知识分子的不满
B.秦的统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C.秦灭六国,引起人民不满
D.秦的暴政
二.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对秦始皇的印象如何?评述一下秦始皇的历史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