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法理论教学及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教案标题:大学经济法原理与实务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2. 掌握经济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3. 理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4. 学会运用经济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经济法原理与实务》;2. 教案;3. 投影仪;4. 教学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例,如企业经营、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学经济法原理与实务。
二、课堂讲解(45分钟)1. 经济法的基本概念(15分钟)教师讲解经济法的定义,即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保障国家经济政策、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门法律。
2. 经济法的特征和作用(20分钟)教师讲解经济法的特征,如法律规范的社会性、专业性、技术性等;经济法的作用,如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
3. 经济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10分钟)教师讲解经济法的主体,如国家、企业、个人等;经济法的客体,如财产、权益等;经济法的内容,如合同、竞争、税收等。
三、课堂互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 经济法与民法、刑法等法律的关系是什么?2. 经济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课后作业(5分钟)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45分钟)1.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5分钟)教师讲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
2. 经济法的适用范围和效力(20分钟)教师讲解经济法的适用范围,如国内经济活动、国际经济活动等;经济法的效力,如具有强制力、具有普遍性等。
3. 经济法实务(10分钟)教师讲解经济法实务,如合同纠纷的处理、市场竞争违法行为的处理等。
二、案例分析(45分钟)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合同纠纷、市场竞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了解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教学重点:1. 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经济法的主要内容3. 经济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2.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经济法?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活动中与其他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合法经营、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2. 经济法的主要内容- 经济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市场主体制度、市场行为制度、市场竞争制度、宏观调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 经济法的主要法律部门: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企业违反反垄断法被罚款。
2. 案例二: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如何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权。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 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刑法等法律部门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加强我国经济法的研究和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本科)经济法实用教程教案第一章:经济法导论1.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征、渊源和体系,使学生了解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法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3. 理解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教学内容1. 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2. 经济法的渊源;3. 经济法的体系;4. 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5 课后作业1. 什么是经济法?请简述其特征。
2. 经济法的渊源有哪些?请简要介绍。
3. 请简述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公司法2.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公司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制度,包括公司的种类、设立、组织结构、股东权益等。
2.2 教学目标1. 掌握公司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2. 了解公司的种类及其特点;3. 熟悉公司设立和运作的主要法律规定;4. 掌握股东权益的保护措施。
2.3 教学内容1. 公司法的定义与基本原则;2. 公司的种类及其特点;3. 公司的设立程序和条件;4. 公司的组织结构;5. 股东权益的保护。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公司法的具体应用。
2.5 课后作业1. 请简述公司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2. 请介绍公司的种类及其特点。
3. 公司的设立程序和条件是什么?4. 请简述股东权益的保护措施。
第三章:合同法3.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包括合同的种类、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
3.2 教学目标1. 掌握合同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2. 了解合同的种类及其特点;3. 熟悉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的法律规定;4. 掌握违约责任的具体规定。
3.3 教学内容1. 合同法的定义与基本原则;2. 合同的种类及其特点;3. 合同的订立;4. 合同的履行;5.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6. 违约责任。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法学》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是为培育适应四个现代化须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大专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经济法学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问有个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系统驾驭我国经济法理论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学生运用经济法的原理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实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1.了解经济法的发展概况。
2.明确经济法学的探讨对象、探讨方法及其理论体系。
3.驾驭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问。
4.驾驭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和详细规定。
5.学会运用经济法理论并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中,“了解”、“明确”、“驾驭”、“应用”是四个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实力层次要求。
“了解”是指知道有关状况;“明确”是指在了解有关状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有关名词、概念、学问的含义,并能精确表述;“驾驭”是指在明确的基础上,能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学问和基本制度的完整内容;“应用”是指在驾驭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问并结合基本制度,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本课程考核中,要求“了解”的部分一般不作为考核内容;要求“明确”、“驾驭”、“应用”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法和经济法的基础理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驾驭经济法的探讨对象、经济法律关系;了解法律行为与代理、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理解经济法的概念、诉讼时效。
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难点:经济法律关系;诉讼时效3、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概念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三、经济法的特征四、经济法的形式五、经济法的体系其次节经济法律关系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三节法律行为与代理一、法律行为二、代理第四节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的概念二、诉讼时效期间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第五节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二、违反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形式三、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4、教学建议教学方法采纳引导发觉法,引导学生视察和分析有哪些涉及经济法律方面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2. 经济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 引出经济法,介绍经济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讲授新课1. 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1)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征:具有综合性、强制性、专业性、国际性等特点。
(3)作用:保障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经济法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2)自愿原则:经济法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条件。
(3)公平原则:经济法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损害他人利益。
(4)诚实信用原则:经济法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欺诈、虚假陈述。
3. 经济法的主要内容(1)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包括企业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
(2)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3)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包括预算法、税收法、金融法等。
(4)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等。
三、课堂讨论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经济法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讨论经济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经济法的概念、特征、作用、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强调经济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运用经济法知识。
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玉环学院经济法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掌握经济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3. 熟悉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4. 了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5. 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2. 经济法的主体与客体3. 经济法的内容与渊源4.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5.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主体、客体、内容、渊源、基本框架、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经济法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经济法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自学辅导法:引导学生自学经济法相关教材和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经济法的定义与特征。
2. 第二课时:讲解经济法的主体与客体。
3. 第三课时:讲解经济法的内容与渊源。
4. 第四课时:讲解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5. 第五课时:讲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参与、发言、讨论等情况。
2.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经济法案例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经济法的具体应用。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经济法某个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经济法律关系中的不同角色,如企业、政府、消费者等,以增强学生对经济法实际操作的理解。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法院等机构,让学生实地了解经济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经济法概论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经济法》教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经济法》是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使学生们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经济法规,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为进行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经济法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经济法规的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是指对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管理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和社会分配法律制度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理论讲授和案例讨论,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遇到具体的法律纠纷能够独立做出正确判断,选择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尽快解决法律纠纷。
三、教材与参考书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经济法原理与实务》主编:焦克源,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第二版)其他参考书有:《经济法律通论》主编:刘文华、肖乾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经济法概论》主编:宋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经济法案例分析》主编:李艳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版)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对经济法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为进一步学习经济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难点】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的内涵、构成及其变化方式。
【教学时数】 3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导入新课】管理与经济法的关系提问:1、什么是法?2、管理类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经济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伴随者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都有经济法律现象的存在。
将“经济法”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最早见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一书(1775年)。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国家利益和公民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法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报告将对我校经济法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概述1. 实践教学目的(1)提高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实践经验。
2. 实践教学形式(1)课堂讲授: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经济法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典型案例,提出解决方案;(3)模拟法庭: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进行模拟审判;(4)实习实训: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实习,了解实际工作流程。
三、实践教学实施1. 课堂讲授(1)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经济法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2. 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件背景、法律关系、争议焦点等;(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3)教师点评,总结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模拟法庭(1)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进行模拟审判;(2)教师担任审判长,指导学生进行庭审活动;(3)模拟庭审结束后,教师总结庭审中的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习实训(1)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实习,了解实际工作流程;(2)学生参与实际案件处理,提高法律实践能力;(3)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实习情况,提供指导。
四、实践教学效果1. 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得到提高;2. 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3. 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4. 学生为今后的就业、创业积累了实践经验。
第1篇一、引言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法在维护经济秩序、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经济法实践教学活动。
本文将对我校经济法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践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3.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法的发展现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1. 经济法基本理论教学(1)经济法概述:介绍经济法的概念、特征、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等。
(2)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讲解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等。
(3)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介绍国家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等。
2. 经济法案例分析教学(1)收集典型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案例,包括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侵权、不正当竞争、劳动争议等。
(2)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案件的法律关系、争议焦点、判决依据等。
(3)讨论与总结: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实践教学活动(1)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进行庭审活动。
(2)法律咨询:邀请律师或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了解法律实践中的实际情况。
四、实践教学效果1. 提高了学生的法学素养: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法学素养。
2. 培养了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活动,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高校经济法理论教学及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进程不断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家的需求成为必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流不断扩大,国际间贸易往来日渐频繁。
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牺牲和支持,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实践技能。
作为国内经济类、管理类高校专业基础课的《经济法概论》,长期以来,支撑和推动了中国经济、法制生活的深化发展。
不同于普通经济类课程的一个法学学科,《经济法概论》结合了经济学科、法学学科两者的内涵关系,并在实践教学中将两者融会贯通。
让学生能够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接受法学学科的规范和指导。
最早一版的《经济法概论》是由我国著名经济法学家刘隆亨教授在总结当时社会经济形态、时政现象后于北京大学出版的。
起初名叫《经济法简论》,后更名为《经济法概论》。
作为一部能记述我国经济法建设历程以及反映我国重大经济决策的著作,自出版以来,具有了理论性、应用性、超前性和真实性的属性。
在之后,不断修订、丰富更新,到目前已经修订了七个版本,印刷发行总量超过几十万册,无论是作为经济类学科教程抑或是法学类教程,《经济法概论》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高校经济学教学与学习教程。
《经济法概论》的修订更新历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辩证详实地记述了我国经济法制建设以及经济法学建设的历程
历史的记述,离不开著作的记载和描述。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翅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为核心”、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目标被确立,中国经济、社会体制全面重新确立、改革。
尤其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规划,使得依法治国的思潮具体贯彻到经济领域,党中央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让经济社会中的各类活动、行为在固定的法律形式下运行。
依法治国成为经济社会领域国家管理的准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具体内涵的形式表现。
在“建立和完备经济法规体系”的目标下,国家立法部门加快立法,司法部门加强对经济类案件的审查工作,在《经济法概论》第二,三版中一一都有记述。
随着中国“九五”计划推出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四版的《经济法概论》
详实反映了应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求。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升级以及加入WTO的步伐不断拓展,《经济法概论》的第五版阐述了“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在经济法和法学领域的需求。
二、结合实际需求,开启经济法的新理念、新视角和新体系
从《经济法概论》出版开始,作者提出并坚持“把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所有经济关系”的新理念,新视角。
作为对经济生活的总结概括,《经济法概论》在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的问题上有着准确地反映。
它是经济法区别于民法、行政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根本点”的新理念。
在经济法体系构建上,《经济法概论》总结归纳了四个部分即:市场经济规制法、宏观调控法、资源分配与保护法、经济矛盾中冲突的法律解决机制是作为解决社会主义市场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
作者理论完整、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反映经济现实、并具有一定超前性。
三、著书注重大众理解、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复杂的理论问题,通常是需要大篇文字详述解释,少者数十万字,多则百万余字。
作为一部讲述经济活动与法律关系的著作,《经济法概论》是将日常经济行为、活动概述并赋予法律解释的存在,著书应该具体落归到日常经济行为中来。
新版的《经济法概论》采取图解形式,内容深入浅出,科学梳理和辨析几大篇章,主次上并排有序,善用引用和对比,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学全书主题上,理论案例相结合,图文并茂,解释经济法的理论概念。
通过图文的形式,不仅是抽象理论知识的具体表达方式,也是增强图书可读性的重要手段。
在譬如“经济关系”、“金融市场体系”、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等抽象概念上,使用图文形式,极大方便了学生研读和理解。
长期以来,《经济法概论》坚持着著书的“四性”,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保持理论的真实本质,并具备一定的超前性。
从多次修订改版至今,本书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准,在多次国内外图书博览会中,广受推崇。
作为一部高校教学和学习的佳品之作,不仅需要兼具经济和法律体系的理论需求,还应注重现代高等教育中应用性需求,不断完善创新,谱写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