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技术在中药方面应用的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89.05 KB
- 文档页数:2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应用与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其中,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载体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中。
本文将详细探讨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优化方法。
一、脂质体的概述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脂质分子组成的微粒体系,通过调整脂质成分和制备工艺,可以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物释放特征。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性,可与多种药物相容,对水溶性、油溶性和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有较好的包封效果。
二、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 脂质体在药物给药中的应用脂质体可以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片、局部注射等。
在口服给药中,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停留时间,减少药物代谢和排泄。
在皮肤贴片中,脂质体可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提高局部疗效。
在局部注射中,脂质体可增强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滞留,提高药物疗效。
2. 脂质体在靶向给药中的应用通过调整脂质体的表面性质和载药策略,可以实现对特定靶点的选择性输送药物。
例如,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目标靶点的抗原或抗体,使脂质体能够与相应的细胞结合,实现药物的主动靶向输送。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调整脂质体的大小和组成,利用细胞摄取机制实现被动靶向输送。
三、脂质体制剂的优化方法1. 脂质体组分的优化脂质体的组成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以通过调整脂质体中的脂质种类、脂质浓度以及脂质与药物的比例来实现药物的延缓释放、降低药物毒性等效果。
2. 制备方法的优化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对脂质体的性质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法、乳化法、溶剂蒸发法等,通过选择和优化制备方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脂质体制剂。
3. 脂质体的破坏与稳定性脂质体的稳定性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制备中的温度、pH值、药物溶液浓度等条件都会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加入一些稳定剂和辅助药物,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可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四、脂质体制剂的应用前景随着对脂质体研究的不断深入,脂质体作为一种优秀的药物载体系统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脂质体在药剂领域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本文对脂质体特点、制备方法、最新进展及其在药剂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总结分析脂质体在药剂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方法:查阅中国知网、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等主流数据库的文献,并总结归纳。
结果:发现脂质体在药剂领域(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等)应用广泛,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部分药物已用于临床。
结论: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不断发展与完善在药剂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脂质体、药物递送、靶向、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Liposome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Dan Zhao, school of pharmacy, Pharmaceutics 1302, 3131602034Abstract: Objectiv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posomes, preparation methods, latest developm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harmacy field, and to conclud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of liposome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Methods: The literatures of mainstream databases such as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Sciencedirect and Web of Science we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Liposom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cal medicine, biological products, etc.) and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Some drug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 Conclusions: As a new drug carrier, liposomes have very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Keywords: liposomes, drug delivery, targeting, research progress脂质体是指由磷脂等类脂质构成的双分子层球状囊泡,它将药物包封于双分子层内而形成微型载药系统。
脂质体及其医药应用化学01 马高建2010012222 摘要:脂质体是一种天然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双层封闭结构的囊泡,目前可由人工合成的磷脂化合物来制备。
它作为一种高效的载体,近年来在医药、化妆品和基因工程领域等都有广泛应用,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对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和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脂质体的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关键词:脂质体、制备、医药、应用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 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泡称为脂质体,又称人工膜。
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现在用脂质体包裹的抗癌药、新疫苗、其他各种药品、化妆品、农药等也开始上市。
我国的脂质体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我国在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以脂质体作载体的新药剂型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当前脂质体的医药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膜的研究、药品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此外还有如何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向细胞内传递。
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已有多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可将包封的活性物质直接运输到所选择的细胞上,故有“生物导弹”之称。
1 脂质体及其分类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剂型,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主要有双分子层组成,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和胆固醇是形成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再加入其他附加剂制备而成。
1.1 结构脂质体可以是单层的封闭双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的封闭双层结构。
脂质体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脂质体的研究日渐广泛,已遍及了各大领域,并逐渐向临床应用发展。
本资料简单介绍了脂质体的定义,详细论述了中药脂质体的给药方式及其应用。
标签:脂质体;中药;特性;给药方式脂质体(liposomes)相似于生物膜结构,是一种有着双分子层的小囊泡,它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的包埋率皆很高,制成脂质体的主要原料是磷脂、胆固醇。
最初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的是1960年以来Rahman等人。
目前国内外对脂质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靶向特性、长效控缓释特性、以及利用以达到保护药物、细胞亲和性、组织相容性等目的[1]。
脂质体制剂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早在1980年以来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步,近年来由于脂质体载体功能的发现更加使这一剂型受到重视。
有关中药脂质体的探索已然成为中药领域的热门。
1 脂质体在中药中的应用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现如今,人类正处于一种生活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而一般的化学制剂药物长期服用,都有着严重的毒副作用。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中药作为一种能够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的纯天然制品,使其成为全世界人类研究的焦点。
我国中医理论研究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大部分制作工艺比较落后,使得中医药迟迟无法与国际接轨。
因此,借鉴药学领域的一些高新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造、提高药材的质量已是中药学继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于是脂质体制剂的有效利用,势必对我国的传统中药产生积极的影响。
2 中药脂质体的分类研究2.1 中药单成分脂质体脂质体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应用主导方向是中药单成分脂质体,即将中药活性单体成分制成脂质体。
从本质上看,中药单成分脂质体与西药脂质体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中药单成分脂质体相较于中药多成分脂质体的制备与质量控制都比较简单,制备技术也已基本成熟,在多种应用方面都有显著的表现[2]。
2.2 中药多成分脂质体随着研究的深入,中药多成分靶向脂质体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脂质体技术在中药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目的综述脂质体技术在中药给药系统应用的进展情况。
方法查阅近几年有关脂质体在中药给药系统中应用的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结果脂质体技术可以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保护肝损伤、降血糖、保护心脑血管以及抗菌消炎等治疗领域得到广泛研究。
结论脂质体作为中药载体,不仅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而且还可以减少给药剂量以及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表明脂质体技术在中药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标签:脂质体技术;中药给药系统;应用脂质体(Liposome)是磷脂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个类球状的、包封一部分水相的封闭囊泡。
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其特点为:脂质体的双分子层结构类似细胞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部,提高了药物稳定性,延缓药物在体内降解;减少用量,增加疗效等。
在20世纪80年代脂质体技术就已经应用到中国传统中医药领域[1],中药脂质体技术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广大研究学者的重视,成为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
因此,本文就脂质体作为中药给药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中药脂质体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从天然甘草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具有抑制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
张晶等[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异甘草素脂质体,并研究了脂质体对Hela(人宫颈腺上皮癌细胞系)和Siha(人宫颈鳞状上皮癌细胞系)宫颈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异甘草素脂质体对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成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于第3 d达到最大抑制率,其抑制率最高分别为83.44%和96.14%,与对照组(异甘草素)相比较,抑制效果明显强于对照组。
2中药脂质体在免疫学方面的应用香菇多糖是从香菇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和刺激干扰素形成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蔡云等[3]比较香菇多糖脂质体与注射剂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香菇多糖脂质体可以增强巨嗜细胞吞噬能力,促进外周血和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动物体液免疫功能,其效应与剂量相关,与注射剂相比其效应有所提高。
脂质体(“liposome)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封闭囊泡。
Bangham等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磷脂分子分散在水相中能形成封闭的囊泡,囊泡的内相与外相均为水溶液,在双分子膜之间有一个疏水区,这种囊泡状结构就被称为脂质体。
脂质体可依其所包含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的层数,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含有单一双分子层的囊泡称为单室脂质体,粒径在0.02~0.08μm为小单室脂质体,粒径在0.1~1.0μm者为大单室脂质体。
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的囊泡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在1~5um。
最初,脂质体由于它的磷脂双分子膜与细胞膜结构类似,使其具有某些与生物体相似的性质,从而作为细胞模型,用于生物膜及膜蛋白的研究。
在70年代有人根据脂质体的主要原料磷脂是细胞的固有组分,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特点,将脂质体用作药物的载体。
随后人们对脂质体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其组成、特点、种类、制备方法以及应用作一介绍。
1.脂质体的组成多种脂质和脂质混合物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最常用的是磷脂。
磷脂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及合成磷脂等,主要成分有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甘油,磷脂酸等。
其结构由一个离子型基团(或是强极性)的“极性端”和两条疏水性高级脂肪烃长链组成,在某一特定浓度条件下,其极性端部分与另分子的极性端相结合,非极性端与非极性端相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双分子层结构。
构成中脂质的另一种物质是胆固醇,它在膜中主要起着调节磷脂双分子膜“流动性”的作用。
当低于相变温度(脂质双分子层中脂酰基侧链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时的温度)时,胆固醇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增加流动性;高于相变温度时,胆固醇可增加膜的有序排列而减少膜的流动性。
2 脂质体的特点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概况脂质体有包封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在体内呈现出与药物本身不同的特点。
2.1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脂质体进入体内后,集中于肝、脾、骨髓等内皮网状系统丰富的组织,呈现被动靶向性;当脂质体经肌肉、皮下或腹腔注射后,首先进入局部淋巴结中,表现出淋巴的定向性。
药物制剂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近年来,脂质体制剂在药物制剂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脂质体制剂以其优异的药物传递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备受青睐。
本文旨在探讨脂质体制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一、脂质体制剂的定义和构成脂质体制剂是由一个或多个疏水性脂质及其辅助物质构成的微粒系统。
常见的脂质体制剂包括微乳液、脂质乳、固体脂质体等。
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能够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1. 微乳液微乳液是由胶束组成的透明溶液,其平均粒径通常在10至100纳米范围内。
微乳液的构成包括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辅助物质。
这种脂质体制剂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胶束结构可促进药物的溶解和吸收。
2. 脂质乳脂质乳是由脂质微粒和水构成的分散体系。
脂质乳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常用的脂质乳包括油/水型和水/油型。
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应用特点,在研究药物的体内外行为时可选择相应的脂质乳制剂。
3. 固体脂质体固体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和固态辅料组成的微粒系统。
固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复杂多样,通常包括溶剂蒸发法、超低温冷冻干燥法等。
这种脂质体制剂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保存时间,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脂质体制剂的优势和应用脂质体制剂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药物制剂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提高药物溶解度和稳定性脂质体制剂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强其生物可利用度。
同时,脂质体制剂还能保护药物免受光、氧化和酶的降解,延长药物的有效存储时间。
2. 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控释性能脂质体制剂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实现对药物的准确靶向输送。
通过调整脂质体制剂的结构和性质,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精确释放,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次,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3. 改善药物的质感和应用性脂质体制剂能够改善药物的口感和质地,提高药物的应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例如,在口腔黏膜给药领域,脂质体制剂可用于制备口崩片、口腔贴膜等创新型制剂。
三、脂质体制剂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脂质体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日益成熟。
脂质体技术是近年来药物制剂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妆品等领域。
本文将从脂质体的概念、特性、应用等方面探讨脂质体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一、脂质体的概念和特性脂质体是由一种或多种脂质分子聚集形成的小球状结构,其外表面和内部都是疏水性的,内部水含量为10-80%左右。
脂质体的结构和组成取决于其制备方法、所用材料等因素。
脂质体可分为阳离子脂质体、阴离子脂质体、非离子脂质体等。
其中,阴离子脂质体常用于制备药物制剂,因为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的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多样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可以通过膜法、胶束法、反高斯乳化等方法制备而成。
2.可用于药物负载。
脂质体中的脂质分子可以亲和某些药物分子,从而起到药物负载和传递的作用。
3.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由于脂质体的疏水性,它不会与生物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二、目前,脂质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尤其是在靶向药物输送、缓释制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靶向药物输送。
脂质体可以在体内针对性地向特定的细胞或组织输送药物,从而发挥针对性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将靶向修饰的脂质体作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将药物输送至肿瘤组织处,避免药物流失和对正常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2.缓释制剂。
脂质体制备的缓释药物制剂在体内可以长时间释放药物,具有持续的治疗效果,从而减少用药频率和剂量。
例如,通过调整脂质体的结构和组成,可以制备出不同释放速率的缓释制剂,从而满足不同治疗需要。
3.提高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脂质体包裹药物,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失,从而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增强药效。
脂质体中的药物可以更好地和细胞相互作用,增强药物的药效。
例如,在肝癌治疗中,将多种药物负载到脂质体中,可以提高药物的药效,从而更好地抑制肝癌的生长和蔓延。
中药脂质体制备方法概述综述国内外中药脂质体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
通过检索近10年来有关中药脂质体制备技术的文献,综述中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对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中药脂质体的各种制备方法都有优缺点,在允许的条件下可尝试将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制备,可以制备得到各种指标符合要求的中药脂质体。
标签:脂质体(Liposomes)是1965年英国科学家Bangham等首次发现的。
它是由磷脂和其他两亲性化合物如胆固醇等分散在水相中形成的一种单层或多层同心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超微型球状药物载体制剂。
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其特点为:①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部,提高了药物稳定性,延缓药物在体内降解,同时减少用量,增加疗效等;②脂质体的双分子层结构类似细胞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降低药物体内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脂质体是由磷脂或胆固醇及其它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组成脂质双分子膜,再由双分子膜形成一层或多层空心的球状体。
脂质体是类似于生物膜结构的囊泡。
脂质体有单室与多室之分。
脂质体的基本特性除缓释性和靶向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以外,还有膜的流动性、液晶态相变温度(Tc)以及带电脂质体的电性等。
胆固醇具有调节脂质体膜流动性和增加稳定性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流动性缓冲剂”。
随着中药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推进,脂质体技术已经应用到中国传统中医药中药制剂研究[1,2]。
由于中药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与西药相比,中药脂质体的研究更加困难。
1 薄膜分散法薄膜分散法又称薄膜蒸发法,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是最早用于脂质体制备的方法之一。
该法优点是适合用于脂溶药物载药,制备的脂质体药物包封率较高,目前国内上市的紫杉醇脂质体采用本方法制备生产;该法缺点是使用有机溶剂,有机溶剂除尽比较困难,且较为耗时,工业化生产放大比较困难。
2注入法注入法通常是指乙醇注入法和乙醚注入法。
乙醇注入法操作较为简单,将磷脂与胆固醇等两亲性化合物以及脂溶性药物溶解于乙醇或乙醚中,使用注射器将该溶液缓缓注入到磷酸盐缓冲溶液(水相加热至60~70 ℃,并用磁力搅拌)中,不断搅拌直至乙醇或乙醚除尽为止,即得。
中药脂质体的研究进展作者:陈玲玲来源:《卷宗》2012年第02期摘要: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人工制备的具有双层包膜的磷脂质小囊,可作为各类治疗药剂的人工膜和赋形剂,通过各种给药途径,它可使所包裹的药物具有打靶作用,准确地击中病变部位、组织和细胞,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本文就近年来中药脂质体的应用发展做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脂质体;靶向制剂;中药近年来,脂质体作为药物传输系统已取得重大进展。
美国FDA已批准了两性霉素B、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多个脂质体制剂上市;在我国,静脉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也于2000年被批准上市,此外还有多个脂质体制剂的开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肿瘤化疗、肝保护、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尤其是用具有抗癌活性的中草药活性成分制成的长循环脂质体在抗癌方面有其独特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脂质体载体由于被发现具有显著增强疗效、改善吸收、降低毒性等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中药脂质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中药领域的一大热点。
一、中药脂质体的研究概况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至少有70多种中药活性成分及其提取物已制成脂质体,其中以生物碱、挥发油居多,其次是苷类和黄铜成分。
二、中药脂质体的应用(一)抗肿瘤药鬼臼类中药应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近年来研究表明,鬼臼类中药主要活性成分为鬼臼毒素等鬼臼毒素类芳基四氢萘木脂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抗病毒活性。
张晓云等比较了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与鬼臼毒素混悬液对H22肝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和鬼臼毒素混悬液在5.0mg/kg剂量时的抑瘤率分别为52.37%和38.25%,可见其抗肿瘤作用显著优于混悬液(P苦参碱是存在于中药苦参、广豆根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免疫及生物调节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常明向等采用熔融法制备了苦参碱脂质体,粒径0.46士0.45um,包封率51.32%,中剂量(50mg/kg)对小鼠S180瘤的抑瘤率为54.91%,而同剂量苦参碱游离药物的抑瘤率仅有32.14%,两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芦荟大黄素脂质体无毒害细胞浓度组使耐药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IC50由16.81mg.L-1降至5.86mg.L-1,低细胞毒浓度组的IC50降至4.34mg.L-1,2组均明显提高顺铂在耐药细胞内的浓度,表明大黄素脂质体能部分转移A549/DDP细胞的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