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幸福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一.读书的源动力

从上小学算起,我们已经在学校度过了十三四年的时光,部分同学如果准备考研的话,可能还要在学校待上个四五年。可以这么说,我们把我们人生的五分之一都放在学校度过,从小学的轻松自由到中学的艰苦奋斗,再到大学学习专业知识,我们可曾想过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先人之对读书的看重,犹如今人对金钱的看重,虽说顶起来很激昂,却没说出我们现在最真实的读书的原因。我们从小就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可是怎么个改变法呢,我们当初或许不清楚。什么样的命运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命运是失败的,我们都是以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取得的成就来评价的。我们说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家是成功的,因为他解放了全中国成为了最高的领袖,而林彪没有他成功,因为他反革命失败了,没有成为最高领袖。可见我们学习是为了从事更体面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虽然我们总是听说“工作没有优劣,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可是这句话说出来你自己相信吗?让一个才华卓越的博士生去扫大街他会干吗?让你大学毕业后回家乡种田你会去吗?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工作是有优劣之分的,而这种优劣体现在投入与产出比上的,同样强度的劳动,好的工作环境好,工资高,时间短,成就大,而这种差别则是由劳动本身的技术含量来决定的,好的工作需要更高的知识技能,而差的工作人人都能做。我们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就是为了以后能从事好的工作,能过上比别人好的生活。

我这么一说必然有人反驳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学习更是提升了我们的修养等。对此我并不反对,但是我所说的找好工作只是表象,这只是由人“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所驱使的,这种本能驱使我们想一切对我们更有利,能让我们快乐的事物靠近。再来看学习之提升我们的修养,也是在完善我们的三观,强化我们的好的生活体验,这与一份好工作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

读书是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的一种体现。古人科举考试只需考写文章,所以他们不会去看更多的像科技之类的书,而当今的高考大部分地方分文理科,学文科的必然不会对理科的东西深究,终其原因,是因为做这些事对我们并没有利处。

既然是本能,便是不分时代种族文化的,是所有人都生来就有的,如同谁给小孩好处他就跟谁跑一样,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美谈只是结合时代民族背景加以美化的解释。趋利避害的本能其实也就是追求幸福生活本能,换句话说,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追求幸福。

二.对幸福的理解

十几年来我们都在努力读书,都在努力追求幸福,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们所说的幸福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心理上的幸福感,而每个人对这种感受的理解都不一样,谁也无法给幸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人说“幸福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有人说“幸福是和最爱的人一起度过最美的时光”,也有人说“幸福是寒冬里的火,饥饿时的包子,病痛中的药”,说法各不相同,想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告子曰:“食色,欲也。”吃和性是人类最基础的欲望,而幸福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理追求,自然是不能与食色相等同,因此对食色的满足而产生的快乐并不能称为幸福。幸福作为一种生活状态,我们愿意长期处于其中并能得到好的体验,但是如果让你每天吃山珍美味和美女共度良宵,你却会厌倦,古代有多少帝王都看清了这一事实,那到底什么是幸福呢?如果让一个人一直都做着他喜欢做的而且能实现他价值事,他便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的,而且它的获得是需要自身去努力地,因此幸福比快乐更加珍贵。

幸福不是“付出便有收获”中的收获,而是付出。如果这种收获不是你付出努力后得到的,你不会感到幸福,但如果你付出了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你依然能感受到幸福。幸福是一个人在人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的而做出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将这种行动称为幸福行动的话,也就是说幸福是人类完成幸福行动时伴随的生活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随着结果的产生而结束,而是伴随着劳动的结束而结束。

三.幸福的条件

既然幸福是人类在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的生活状态,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么长时间的书呢?直接去做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不就完了吗?是不是说对于那些在读书中找不到乐趣的人来说就不应该读书呢?

我们作为有智慧的人,自然不能像动物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之所以为人,便是他在走出动物界时还获得了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这种属性制约了人的动物本能,也是的人类文明的象征。所谓的自主的有自主意义的创造性劳动是有条件基础的,由人类原始欲望和促发的行动便不在此列,所谓自主性,便要求一个人首先能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之后可能明白什么自己想做的,而认识自我也不是足够的,既然是在社会中,便要有社会的认识,要超出狭隘的自身,是你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因此对幸福的追求是在生命的基础上,有自我和社会共同决定的。

要追求幸福,首先要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是死人,也不能使一个被操控的傀儡,也就是说,不管对谁来说,生命和自由是追求幸福的根本条件。“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而这皆可抛。”没有生命和自由,任何追求都是空谈,这就是为什么在战争年代幸福更难得,要想生活,首先得活着。这也警示我们大学生要珍爱生命,无论什么东西失去了都可以再获得,唯独生命只有一次,不管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不要选择轻生,活着,就有希望。

生命是需要管理的,一株花想要生存也得有扎根的花盆,呼吸的空气,白日的阳光,清晨的露水,而作为有精神世界的人,想要保持生命和自由的条件则更多。这些物质条件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这些条件是供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必须的。但这些条件绝不等于物欲,物欲并非物质条件本身,而是由社会条件激起的过剩的需求,是人类贪婪的本性的一种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物质条件大都可以换算为一种通货,即金钱,金钱买不来生命和自由,却可以给生命和自由滋生的土壤。

完成幸福行动的主体是人,而行动本身对个体是有要求的。一个人要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实现其意义,必须具备相应的观念、知识、能力和品质,而这些正是我们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可以学到的,从小时候的诚实善良,到少年时的勤奋创新,再到现在的树立正确三观,我们个体在不断的完善充实,而充实后,我们便能更清楚的认识和完成幸福行动,这些充实便是读书的成果之一。

最后决定幸福的一方面便是社会条件。当你的个体条件达到一定要求之后,我们不一定能完成幸福行动,如果你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你的劳动果实被窃取,你的幸福便难以保持下去,这就对社会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在一个公正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