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文学1
- 格式:ppt
- 大小:696.50 KB
- 文档页数:79
唐初宫廷文学唐太宗不但武功卓著,而且文治彪炳,对唐代文学,特别是初唐文学的发展起过巨大作用。
因袭六朝文风与改革六朝文风的矛盾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太宗在即位前就很重视招纳文人,即位后,更注重文治,曾曰:“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旧唐书·音乐志》)。
他设置弘文馆,广召人才,并与之讨论典籍,杂以吟咏,很快就在他周围集结了一批宫廷文人,如“十八学士”之类,当时的名人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李百药等皆在其中,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他本人也“博览群书,总其宏细,殆及万卷,遒文丽藻,一时冠绝”(《册府元龟》卷四〇),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
在文学主张上,太宗力革浮华文风,提倡务实精神。
他在《帝京篇十首序》中说:“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
……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贞观政要》又记他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又批评扬雄、司马相如、班固等辞赋,“皆文体浮华,无益劝诫”(《贞观政要》卷七),这些主张出自帝王之口,对扭转一代文风当起至关重要作用,对后来唐代务实文风的形成也有深远影响。
在诗文写作上,太宗更多呈现出矛盾状态。
受时代濡染,他很难完全摆脱六朝以来绮丽文风的影响,曾自称“好作艳诗”(《大唐新语·方正》)。
就其流传的诗文看,大都仍属于酬唱应和之作,雍容华贵,宸藻丰丽,有些诗歌还直标“学庾信体”,受梁陈遗风的影响颇深.这类诗比起他的文治武功真显得“无丈夫气节”(王世贞语)。
但反对浮华、提倡务实的主张使他的诗文又呈现出一股通脱朴实之风;政治上的雄才伟略又使他的诗文增强一股浑灏雄拔之气,终不同于一般庸主,更不同于梁简文陈后主之流。
纪行、写景、咏物,并借以咏怀抒情,总结历史教训,阐明自己的政治见解,是太宗诗文中较有意义的内容,正像《帝京篇序》所言:“追纵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构成了他诗文内容的基调。
初唐文学特征范文初唐文学是指唐朝初年,即贞观之治时期(公元626年-公元649年)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唐朝统一全国,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初唐文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风格豪放奔放。
在初唐时期,文人士大夫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和自由的创作,追求个性的奔放和豪放,故初唐文学形成了雄浑豪放的特点。
首先,诗歌的风格繁复典雅,格律丰富,尤其以五七言绝句最为流行。
在内容上,初唐诗人关注社会风貌、时令景色、历史典故等,诗歌多写个人感受和思想感悟,表达思想和情感。
其次,散文作品也多是雄浑豪放的,表现出辞章宏大的特点。
二、注重真实感和现实主义。
初唐文学在题材选择上注重真实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疾苦。
诗歌和散文作品描绘了社会上各色人物的形象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的现象,充分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三、崇尚古典文化。
初唐文学虽然强调现实主义,但同时也高度崇尚古典文化。
诗歌中常常引用或借鉴古代的典籍和文化精华,使现实的主题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初唐文人既推崇古人的学问和品德,又追求个性的独创性和创新,使古典文化与个人创造力相融合。
四、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壮丽。
初唐文学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壮丽,对语言的运用和内容的表达都非常讲究。
诗歌的表达力丰富多样,运用修辞手法独特巧妙,意境深远,力求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描绘得细腻而美丽。
散文作品则注重意境的构建,过程细腻地描写,情感饱满。
五、注重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
初唐文学以个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悟为中心,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思想。
唐代文人注重个人性格和独立人格的塑造,体现出唐代社会承认个人成就的价值观。
六、注重辞章艺术。
辞章艺术在初唐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歌作品多数使用律诗,注重诗文的格律和韵律,辞章华丽,意境深远。
散文作品中使用的辞章则更加繁复多样。
初唐文学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唐代文学的起源和初步成就。
从陈子昂看初唐文学的特点初唐文学:作品以应制之作为主,文风承袭六朝,文体以骈文为重。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
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初唐诗歌:从六朝绮靡诗风到盛唐之音的过渡。
两种诗风并存和消长,但都蕴含或预示着某种新的倾向和趋势,都在为唐诗的成熟与繁荣做思想和艺术的准备。
初唐诗歌或者说初唐文学的兴起,有两股力量。
一股起于社会,一股起于宫廷。
宫廷力量,先有太宗时代的宫廷文人群,后有武则天时代的宫廷文人群。
初唐时期,两股力量并存,时有起伏,总的来看,宫廷诗人的力量更大些。
这大约也是一个文明时代兴起的时候,难于避免的情况。
但无论如何,宫廷文学的价值总是低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宫廷诗人可以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可以享受种种方便,可以产生很大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些文学人士毕竟超不出“平庸”二字的束缚。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陈子昂思想复杂,主导是儒家兼善天下思想。
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
他的诗歌主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兴”,兴发,“寄”,寄托。
“兴寄”就是以比兴的手法寄托诗人的情思(主要是政治怀抱),就是既有感而作,又有所寄托。
“风骨”就是要求诗歌的思想内容充实雅正,感情激烈昂扬。
2、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陈子昂是一位斗士,不但与权贵弊政斗争,终不妥协,而且在转变初唐文风诗风方面,起过重大作用,斗士形象尤其鲜明。
他反对六朝文风,推崇建安风骨,曾作《修竹篇序》,为改变旧习,大声呼号。
他写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凛然正气,势不可犯。
浅看了网上与书中关于初唐文学的介绍。
初唐的诗歌成就不是很高,甚至还不如晚唐。
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初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文学教育得到广泛推广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教育的发展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才情。
当时的文学教育主要以私塾为主,由有文学造诣的士人担任教师。
学生们在私塾中学习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等,同时也学习古代文学理论和修辞技巧。
教师会指导学生们进行文学创作,通过模仿和创新,培养他们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
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注重实践和应用。
学生们在学习文学经典的同时,也要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他们要通过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艺术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另外,学生们还会参与到文学创作中,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文学才华。
他们会参加文学比赛和作品征集,与其他学生交流切磋,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
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也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师们会教导学生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文人,强调诚实、正直和谦虚等品质的培养。
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高尚的品格。
因此,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文学成就,更注重他们的道德素养。
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如王勃、杨炯、卢照邻等,他们的作品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也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才俊,为后来的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总而言之,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才情,注重实践和应用,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
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时期作品风格
初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充满活力的时期,其中很多有影响力和富有才华的作家在这个时期发表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和影响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钟情于诗歌,以其精湛的语言和节奏凝练出的散文诗,把情感及思想的表现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特别是诗歌,在后世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发扬,开创了中国散文诗派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初唐时期作品无论从语言、表达方式、抒情意境还是人文思想方面都有自身的孤独和独有特色。
语言流畅、传神;表达方式简练、生动、活泼,抒发出初唐作家们热情、忧患和宽慰的情感;人文思想主要以“抒情优美”为特点,提倡古乐、咏史、抒怀、叙事等行文的创作,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
初唐时期诗歌中流传的意象,表达的思想色彩也可以看出其与前朝形式诗所不同之处。
大部分初唐时期的作品中,诗人们在把握古典名句、抒发诗情、表达思想时都善于勾勒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情感在作品中被塑造出来,具有浓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在初唐时期文学中,充分表现了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傲慢与独立,对自己后代的渴望,对现实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
后来的诗人们继续发扬着初唐时期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初唐诗歌的风格。
他们在政治方面更加敢于表达,同时又充满感情,在题材上更加多样化,即使是形式诗也更加丰富,增添了许多元素,如回响与弦外之音等。
初唐时期的文风令人难忘,是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珍贵的历史遗产,它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美,为后世的文学活跃贡献了良好的开端。
初唐四杰的文风介绍大全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简称“王杨卢骆”。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初唐四杰的文风介绍大全,希望你喜欢。
初唐文学的代表初唐四杰简介在中国唐代初年,文学上盛名的初唐四杰,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四杰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
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唐代文学概述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
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
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
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
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
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
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
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第三章盛唐边塞诗派1.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2.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被称为“七绝圣手”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唐代文学发展的历程
唐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和风格的演变。
首先是初唐时期(618年-690年),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主要以诗歌为代表。
初唐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对古代传统文化进行了推崇和传承,同时也表现出了时代的宏伟与繁华。
唐初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有王勃、杨炯、杜牧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盛唐时期(713年-755年)成为了唐代文学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疆域逐渐扩大,国力日盛,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
盛唐时期的文学以诗歌为主,兴起了“诗仙”冠名之谓,深受文人们的推崇。
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包括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唐代晚期,中唐时期(mid-Tang,757年-835年)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由于盛唐时期社会动荡以及安史之乱的影响,文人们思想感情的表达开始具备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民间生活、社会现象和个人体验,作品数量也大幅增加。
杨炯、温庭筠等人的创作突显了个体情感和现实主义的风格。
晚唐时期(835年-907年)的文学发展以诗歌以外的文体较为活跃。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如刘知几的《唐才子传》等。
此外,唐代晚期还开创了辞章体散文的新篇章,如韩愈的《乐章集》。
晚唐文学的地位虽然不及盛唐,但展示了多元化和超越传统的特点。
总的来说,唐代文学经历了由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的发展
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有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也催生了其他文体的繁荣。
唐代文学的影响力持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初唐文学引言初唐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在文学艺术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时期,文人们充分吸纳了盛唐文化的精华,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初唐文学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背景和特点初唐文学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盛唐时代。
在这一时期,贞观之治为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初唐文学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 多元融合初唐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多元融合了汉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学风貌。
例如,受到佛教影响的文学作品开始兴盛,使得文学的主题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1.2 追求真实感初唐文学注重描写生活的真实感。
作家们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使读者产生共鸣。
1.3 以诗为主导在初唐文学中,诗歌创作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文学形式。
大量的杰出诗人在这个时期涌现,例如王勃、杨炯、王维等。
初唐诗歌风格追求简洁明快,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洞察。
2. 代表作品初唐文学涌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代表作品:2.1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以描绘洛阳城的壮丽景色为主题。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给人以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冲击,是初唐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2 《长恨歌》《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杨贵妃的悲惨命运和唐明皇对她的深情厚意。
诗中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爱情的歌颂和对官场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送别杜少府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中运用了婉约派的手法,以平淡中流露出浓厚的情感,被誉为初唐文学的代表之作。
3. 影响与价值初唐文学对之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3.1 为后世文学积累经验初唐文学在形式和创作手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后来的文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初唐文学的创新特点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而初唐文学更是唐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唐文学不仅在形式上创新,更在内容上尝试了很多新的东西。
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初唐文学的创新特点。
一、形式上的创新初唐文学在形式上主要体现在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方面。
1. 文章体裁唐初时期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学流派,如骈文、乐府、诗歌等。
其中,骈文是一种新的文体,是对汉魏六朝时期的骈文进行了发展和改进。
骈文以长篇、短篇见长,词藻华丽,构思精妙,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热门。
而乐府则是另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平易近人、口耳相传、强调音乐、歌唱和表演。
这种文艺形式的出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和灵感。
2. 语言风格初唐时期,文学语言的规范化逐渐得到了重视,文学用语也更趋严谨、规范。
为了表达新的思想和情感,作家们摒弃了过去的文言文风格,开始使用口语化、白话化的语言,往往采用白描、直白而无华的文笔。
这种语言风格的使用,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自然、真实。
3. 艺术手法初唐文学的艺术手法也极为丰富多彩。
其中之一就是韵律手法,这种手法是通过对音律、格律的运用,达到诗词语言的抑扬顿挫,使之更有节奏感。
另外,用意象的手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物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的构思,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表现力的作品。
二、内容上的创新初唐文学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在思想内涵、文学主题和文学人物等方面。
1. 思想内涵初唐文学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在唐玄宗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
这种思想内涵,表现在作品主题、思想倾向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例如《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描述,表达出唐朝文化多元化和尊重异己文化的思想倾向。
而王勃的《滕王阁序》,则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等价值观。
2. 文学主题初唐文学的主题涵盖了政治、爱情、哲学、历史、生活等众多方面。
其中以宫廷、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最为突出,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李白的《将进酒》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以散文、诗歌等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帝王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初唐部分文学常识梳理一、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对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
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思想内容: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写出了作者的开朗乐观。
(2)《滕王阁序》:诗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思想内容:这一句中,描绘出了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的景象。
句式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另外,诗句动静结合。
动写“落霞”、“孤鹜”,动写“秋水”、“长天”,使人的视野中出现一幅绚丽的“江边初晴”的画面。
2、杨炯,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有边塞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中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3、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有《长安古意》诗中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思想内容:比目鱼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奇鱼,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故名比目鱼。
在我国古代,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
作者借此表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4、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七岁时作诗《咏鹅》,一举成名,被誉为“江南神童”。
二、初唐其他诗人:1、沈铨期,初唐宫廷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代表作有《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一,初唐宫廷诗演进的三个阶段、主要诗人及特色初唐的宫廷诗主要在前五十年。
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假如以李世民为代表,包含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宫廷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为这一期间的诗风代表。
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以下即是初唐宫廷诗演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贞观期间(李渊、李世民)主要诗人:贞观年间是唐王朝基业始创、力争稳固的期间,当时宫廷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应制颂圣、润饰鸿业和以隋为鉴、谏议讽喻两个方面,诗风开始由六朝绮靡浮艳向典雅中和转变。
这一大量宫廷文人绝大部分是元老重臣。
他们深受环绕在太宗四周,深受欣赏,身居要职,参加新朝的重要政治和文化学术建设,不单对实现贞观之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形成了当时的文学中心,以他们较为鲜亮的文学观点和大量的宫廷诗作,领导着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潮流。
此中成就较大的诗人当推唐太宗李世民和虞世南、魏徴、李百药等人。
主要代表诗人: 1,唐太宗录存唐太宗诗八十六题九十八首,数目居贞观宫廷诸人之冠。
其诗题材丰富,此中纪行、咏怀之作,多是追想昔年戎马征战的激情胜慨。
《帝京篇》十首是唐太宗写景抒怀相联合的代表作,这组诗汲取前代京都赋的宽阔视线和铺张写法,描叙他作为帝王平时的临朝、念书、阅武、听歌、观舞、旅行、宴饮等生活场景,固然旨在去奢戒盈,但仍有矜夸之意。
1,贞观宫廷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虞世南。
诗歌力争挣脱齐梁浮艳之习,初露清爽、刚健气味。
虞世南诗歌中的佳构主假如拟乐府诗,边塞诗和游侠诗写得特别英爽精工。
如《参军行》二首,描绘边塞征战的艰辛,《结客少年场行》将重义轻生的少年侠客参军报国的壮志,也写得生机盎然,英气逼人。
虞世南的写景诗,也能在藻饰中显出清爽、明媚、开朗的风致。
如《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第二阶段:龙朔期间(李治、武则天)代表诗人:上官仪,《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1、初唐:唐诗的准备阶段。
试探总的趋势由齐梁旧风向盛唐气象过渡。
两个重要现象:1.一大批宫廷诗人承袭齐梁绮丽的风气。
追求诗歌的词藻和声律,而最终导致了律体的完成。
2.为数不多的卓杰之士,批判六朝以来浮华的文风,强调诗歌的风雅兴寄,从而导致试探风起的转变。
初唐诗人的特点:继承加变革2、盛唐:唐代诗歌的鼎盛期、顶端充满“爱国主义和爱国热情”反映在文坛:积极浪漫的诗歌成为创作主流。
代表人物:李白安史之乱使开唐以来的矛盾集聚,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诗歌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是杜甫。
总结盛唐,开启中唐,杜甫应运而生。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边塞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高适以乐府歌行见长,风格苍凉雄健,岑参后期诗歌磊落奇骏。
3、中唐:再盛期。
大历时期是一个低谷时期,但也是对盛唐诗歌的继承,多沿袭他们的文风。
大历十才子;山水田园诗: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刘禹锡、李益;奇崛派诗人:代表韩愈、孟郊,又称“韩孟诗派”,孟郊独创风格是古拙瘦硬用语奇险;“山水诗人”:柳宗元、刘禹锡。
刘禹锡诗歌风格:“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古文运动:领导者:韩愈、柳宗元。
是一场以复古为旗帜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的重点在于对文体的改革,同时也兼及文风、文学语言的改革。
特点:1.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古紧密结合,具有政治革新意义;2.文体改革与进步的文学观点紧密结合。
4、晚唐:夕阳期。
感情情绪十分浓厚。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的代表作家。
有的刻苦沉吟,追求“清新奇僻”,代表贾岛、姚合;有的着力艳丽,写闺中女儿之情思,如温庭筠、韩偓;有的淡薄诗风,如司徒空、陆龟蒙;有的讽喻时事,表达动离之感,如皮日休、罗隐。
在散文上出现小品文创作,继承韩柳的古文传统,用尖锐的笔锋,讽刺时事。
唐传奇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