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中读图的四个基本步骤(精)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地理读图方法指导学习初中地理时我们知道地图很难懂,读图方法需要良好的指导。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初中地理读图方法指导,任何学科都需要有技巧的学习。
初中地理读图方法指导(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可问题是在课堂上,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挺浓,但成绩却提高不了,这是为什么呢?一、当今学生读图能力弱的原因1.对地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通过与很多学生的交谈以及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对地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重要性的了解,总以为考试来临之前,拿本书,临时抱佛脚,就会万事大吉,不大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读图能力不足也有一些学生,认识到了读图的重要性,在地理学习中也注意认真仔细读图,但是对读图的步骤缺乏一定的了解,不会读图,更别说理解地图的整体含义。
二、针对读图问题采取的措施1.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在每节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读图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举实例来分析论证。
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找一些地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读图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读图热情。
2.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的重要保证,学习地理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比如,在平时的课堂中,时不时有意无意地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地理地图的图片,用直观、形象、易于接受、便于记忆的图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也可以做一些地理游戏,用地理地图做道具,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很快地培养读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教室中等合适的位置悬挂地理展示图片,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地理图片的存在,潜移默化中,联想到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等地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民风民俗。
3.图文并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文字与图片紧密结合,对于重点图片要逐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从而一步一步地画图。
初中地理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锻炼学生的思维建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发展,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地理的综合性、应用性特点比较突出,大多数学生学习地理时都觉得难。
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抓住地理教材、图册等中的“图”就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高效学习地理。
一、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是尤为重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之中:第一方面在地理教学期间,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均有着差异性的地区划分,而通过阅读《海陆轮廓图》则利于促进学生了解七大洲四大洋之间的关系与轮廓。
而阅读《中国政区图》则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到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际分布情况[1]。
第二方面在地理教学中,地图能够体现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与形象性,能够作为地理学的一种语言,例如在进行文字阅读时,能够了解到苏伊士运河为非洲与亚洲两个州的州界,而在对照地图中的内容时,对苏伊士运河进行标记,那么则可增强对关于苏伊士运河知识的记忆,且在地图之中也通常涵盖着许多的知识点以及地理特征和规律,能够以观察地图内容来获得结果。
第三方面则主要体现在通过读图,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在观看地图的过程中需借助于图例,而图例正能够概括出地理事物的主要形象,为一种形象思维的产物,在读图时,也为学生形成形象思维的重要阶段。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策略(一)明确初步读图方法,变难为简初步接触地图,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三大要素: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及图例注记。
关于地图方向,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定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只有明确方向,才能展开进一步的地图学习,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其次是比例尺的认读,比例尺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将现实中的距离与地图中的抽象距离进行互动,方便其他一切地理事物的解读;图例注记,就是教会学生在地图中迅速找出目标,确认目标,在面对庞大复杂的地理数据时,能够精准定位。
初中地理“四图”教学法初中地理“四图”教学法一、教学方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课题。
素质教育主张中小学教育应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的教育。
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尊重个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特别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必须探索一条完全适合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尝试着总结构建了适合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读图、填图、析图、练图”----四图教学法。
由于地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地图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知识传授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分析地理地图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主张中小学教育应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着眼于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特征:主体性:认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教育应当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论人类具有学习的先天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潜能和愿望就能释放出来。
学习者在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才会产生意义学习;当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和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难以产生意义学习。
(3)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同化那些威胁自我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能够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环境里学习,就能够消除外部威胁。
(4)当外部影响对自我的威胁降低时,学生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接受经验,学习才能取得进展。
1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三种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2、记住经纬网或指示向标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3、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学情分析我校为郊区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小学学习以语文数学为主,其他学科多数没有涉及过,学生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关于地图的知识更加少得可怜,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愿意去掌握相关知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迷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吗?(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2【导入】1 、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预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2 、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 ×40 ),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学生画在黑板上3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预期:把课桌缩小。
4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预期:缩小了10 倍3【讲授】一、地图上的比例尺5、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6、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7、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
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
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初中地理地图读图技巧地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和空间关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地图读图技巧成为了必备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地理地图读图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图信息。
首先,要学会识别地图的要素。
地图上通常有各种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城市等。
在阅读地图时,需要注意这些要素的标志和符号。
例如,山脉用等高线表示,河流用蓝色线条表示,城市用圆点或方块表示。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符号含义,并能够准确识别和理解它们。
其次,要学会比例尺的运用。
比例尺是地图上的尺度表示,它将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
比例尺通常以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例表示。
学生在读图时,可以根据比例尺推算出实际距离。
比例尺是测量和计算地理距离的基础,掌握比例尺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距离和空间关系。
第三,要学会阅读地图上的经纬度。
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方便测量和表示地理位置,人们引入了经纬度系统。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上的位置,纬度表示南北方向上的位置。
经度和纬度用度(°)、分(′)和秒(″)来表示。
学生需要了解经纬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可以根据地图上的经纬度信息确定地理位置,进而进行地理分析。
此外,要学会阅读地图上的图表和统计数据。
地图通常会配有图表和统计数据,以便更好地展示地理信息。
例如,柱状图可以用来表示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饼图可以用来表示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
学生需要具备读懂和分析图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信息。
在读图时,还需注意地图的方位。
地图上一般会标注出方位,如北、东、南、西等。
学生需要根据方位信息,确定地图上各个要素的位置关系。
此外,还可以通过方位信息判断地图上的地理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最后,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技巧。
地图读图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技巧的过程。
学生需要结合上述的技巧,灵活运用,全面理解和分析地图上的信息。
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摘要】初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理解地图符号的意义,学会解读地图比例尺,掌握地图上的方位关系,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地图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特点和人类的活动,建立起对地理知识的扎实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地理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读图能力,还能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地图符号、地图比例尺、方位关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际问题、地球特点、人类活动1. 引言1.1 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初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是一门需要大量图像辅助的学科,地图是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学生通过学习地图,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资源分布等信息。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学习地理,学生可以学会解读地图上的符号和颜色,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掌握地图的比例尺,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估计地理距离和比例关系。
学生还需要掌握地图上的方位关系,如东南西北,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地图信息。
地理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可以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地图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特点和人类的活动。
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学生的读图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理解地图符号的意义理解地图符号的意义是初中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地图上的符号所代表的内容不同,学生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它们。
地图中的符号可以代表地物的形状、大小、高度等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经过多年的地理教学,发现原先的传统地理教学模式存在着学生课堂效率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不强、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其原因在于课堂上教师满堂灌、讲得多而学生动手少、动笔少、动脑少、交流少、参与少。
借助国家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机,教师积极投身到课改当中去,努力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先是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洋思经验”、“杜郎口经验”等外地先进教学理念;学习潍坊市教科院提出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基本模式。
然后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师校学生的实际,决定在地图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两个方面上下功夫、搞突破。
经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实践,逐步摸索总结出了地理“四图”自主学习法。
其流程图为:一、初中地理“四图”自主学习法的操作要领“四图”是指:动手绘图、动笔填图、动口说图、动脑思图,其基本流程是:(一)动手绘图动手绘图是指学生在充分认识所学国家或地区的地图后,自己绘出该国家或地区的轮廓图。
轮廓图是原图的区域范围轮廓的简化,一般勾绘成曲线图。
绘制时只取其神似,而不计细节。
非一曲一折均与实际相符合,旨在抓住基本,突出特点,切中要害,略去非本质的东西,突出特征和本质的东西。
这样绘出来的图形鲜明、醒目、美观、活灵活现,可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记忆,对于揭示区域的空间位置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有突出的表现力。
刚开始时可以让学生描画轮廓图,然后教给学生一些绘制轮廓图的基本方法,自己动手绘轮廓图。
为使学生快而准确的绘出轮廓图,教师常通过开展一些绘图展览、绘图大赛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
(二)动笔填图动笔填图是指学生在自学课本的同时,参照课本上的地图将一些地理事物填绘到自己绘制的轮廓图中。
动笔填图要求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因为有一些知识点用文字表达篇幅很长,但道理仍表述不明白,而通过填图过程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
如影响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的发源地及风向,学生通过填图使这一难点知识较容易理解。
这样做,比老师在讲台上干讲,效果要好的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猜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打一常用地理工具(地图)教师引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被评为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一时戳中了多少颗久未远行的心。
今天,不妨让我们一起打开地图,开启一场别具风情的地图之旅。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学习地图的阅读。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环节一】地图欣赏:多彩的地图世界——古代地图、不同用途的地图、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现代高科技地图等。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节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所以课堂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通过展现生活中多彩多样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地图用途之广,贴近生活的地理学习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渡:地图的种类有很多,如何选择和使用地图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呢,下面就来学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环节二】地图三要素之比例尺1.知概念展示比例尺定义幻灯片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2.学转换展示比例尺三种表示方法表格方法引领:1.演示文字式转换线段式2.讲解文字式变数字式教师点拨:千米变厘米在数字后加五个“零”学生练习:完成下面两个比例尺的转换学以致用:将三幅下面地图的比例尺转化成同一种表示方式,观察三福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如何?学生反馈:学生将三福地图转化成同一比例尺格式,发现三幅地图比例尺一样大。
3.算距离用尺子量算台北到高雄的距离,并计算两地位于亚洲 部,地处 洲和洲, 洋和 洋之间的“十 路口”。
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师点拨:(1)在学案上用直尺测量台北到高雄的图上距离。
(2)再根据比例尺算出两地实地距离。
7.2×40=288 千米4. 做对比: (1)对比北京市地图与中国地图图幅大小有什么区别? (2) 两幅图比例尺有什么区别? (3) 表示的范围大小有什么区别? (4) 两幅图表示内容详略有什么区别?知识结构知识结构 导学过程导学过程 看课件了解比在例学尺案上用直尺量关键结论关键结论1 、知概念2 、学转换3 、算距离概念和公式 算台北到高雄的图 上距离,计算实地距离4 、做对比演示并讲解转比换较方比例尺大小与 法 范围大小、内容详略 的关系比例尺大,范围字小,内容祥;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5.选地图:如果让你画我们校园平面图,你准备选择哪种比例尺?【教学环节三】地图上的方向设计意图:地图上的方向是本节学习的难点,尤其是经纬网定方向和指向标定方向,对于部分同学来讲极容易弄错,因此,在本节课上我采取微课展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微课演示,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看到各种方法如何运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老师的讲解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巩固,学生记忆深刻,降低了难度。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技能目标:能在地图上是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绘制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坡度陡缓难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种类教学准备:1、师生课前准备:等高线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剖面模型、水彩、小刀等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复习提问上节课所学习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知识。
2、课件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习题,再练一练:(2013•某某)如图1为某同学所画的一幅地形景观图,其最有可能与图2中等高线地形图相对应的是()A、AB、BC、CD、D二、教学新课:师:每个小组分发一X等高线示意图,指导学生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生:分工合作,参照课本第27页图1.42,在等高线图上绘上不同的颜色。
师提问:比较一下你们所绘的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这幅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讲解:没错,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板书:二、分层设色地形图师:指导学生看图1.42,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着色上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200~500M用浅绿色,表示盆地500~1000M用浅黄色,表示丘陵2000~3000M用深黄色,表示高原3000~5000M用棕黄色,表示山地雪线以上的部分用白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
初中地理课中的地图教学在地理课教学实践中,本人觉得以下六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帮助。
一、读读图是指从地图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分布,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以达到以图知地的目的,其中读图顺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本人在教学中严格坚持按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阅读地图,收效明显。
因为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图例是一幅图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然后再读正图就显得较为轻松、事半功倍。
读正图时一般要根据地图本身揭示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①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这种方法适合阅读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如气温分布图、人口分布示意图;②按地理事物的时间顺序读,适合于阅读表达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地图,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人口增长图等;③根据地理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读,适合于阅读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地图,如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气候形成示意图等。
二、划一幅地图,为使其具有完整性、全面性,往往有着较多的地理事物,但对学生来说有点纷乱繁杂、抓不住重点的感觉。
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删繁就简,有意识的勾划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并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
一般来讲,重要的地形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矿产地、能源地、河流、交通线等是需要划出的重要信息,如我国能源中的几幅图,教师让学生只划出较为重要的名称并掌握其位置即可。
三、描地图上有许多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如河流、交通线、分界线(区域、大洲、国家、省份界线)、等值线(等温线、等高线、等盖度线、等压线等)和分布区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水田旱田分界线、温度带界线、干湿地区界线、三级阶梯界线)等。
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绘,以加深印象。
四、摹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示意图,如高中(地理)上册中的运动示意图(地球运动示意图、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等)、分布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板块分布示意图、全球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等)和其它一些示意图。
初中地理图表题常见形式及读图攻略作者:黄小春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9年第04期在初中地理中,地理图表主要包括经纬网图、等值线地形图、地理景观图、区域图以及气温变化图等。
本文中笔者拟结合经纬网图、等高线地形图、气温变化图,就初中地理图表题总结几点读图攻略,以期帮助同学们提高读图能力,突破读图难关。
一、经纬网图经纬网是地理定位的基本形式。
判读经纬网图时,要把握好如下事项:一是理解和掌握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在经纬网中,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指示东西方向。
判断纬度看横线(度数),“北大北纬(N),南大南纬(S)”;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判断经度看竖线(度数),“东大东经(E),西大西经(W)”。
二是掌握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经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180°经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
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为东半球;东经160°以东、西经20°以西为西半球。
0°纬线,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3.5°纬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以及有無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30°纬线是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的分界线;66.5°纬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以及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例1.读“经纬网图”,关于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B.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C.小兰所在的地方气候终年寒冷D.小明所在的地方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图的判读。
读图可知,小红的经纬度是(40°W,20°N),小红位于西半球,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所以选项A错误;小刚的经纬度是(0°,0°),故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所以选项B正确;小兰的经纬度是(20°E,20°S),故小兰处于热带,终年高温,所以选项C错误;小明的经纬度是(0°,40°N),故小明位于北纬带,无太阳直射现象,所以选项D错误。
初中地理地图读图技巧归纳读图是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通过学会读图,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揭示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初中地理地图读图技巧是帮助初中生掌握如何有效地阅读地图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归纳总结初中地理地图读图技巧,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地图信息。
首先,我们要学会阅读地图的标题和图例。
地图的标题能够告诉我们地图的主题和内容,而图例则是解释和表示地图符号的图表。
通过阅读标题和图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地图所表示的信息及其符号的含义,为进一步阅读地图提供指导。
其次,我们要注重观察地图的方向和比例尺。
了解地图的方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图上地理要素的方位关系,比如东、南、西、北。
而比例尺告诉我们地图上实际距离和地图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距离估算。
通过观察方向和比例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地理信息。
第三,学会理解地图上的符号和颜色。
地图上的符号和颜色可以表示各种地理要素和自然现象,比如山脉、河流、湖泊、城市等。
熟悉这些符号和颜色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地图上的信息,并提高我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第四,要学会判断地图的比例和转换地图的放大和缩小。
地图的比例是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了解地图的比例,我们可以根据地图上给出的测量长度,推算出实际距离。
而放大和缩小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或更广泛地观察地图上的地理信息。
通过学会判断比例和转换地图的放大和缩小,我们能够更灵活地使用地图,更好地获取地理信息。
第五,要学会分析地图上的图形和图表。
地图上的图形和图表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和数据。
通过观察地图上的图形和图表,我们可以找出地理现象的规律和趋势,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地理问题。
第六,要学会利用地图上的网格和经纬度进行定位和测量。
地图上的网格和经纬度是我们进行地理定位和测量的重要工具。
通过利用网格和经纬度,我们可以准确地确定地图上的位置,并进行距离和面积的测量。
最后,要善于比较不同地图之间的信息。
初中地理读图方法指导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最直观、形象的教学媒体。
下面是由本人分享的初中地理读图方法指导,希望对你有用。
初中地理读图方法指导:养成习惯,形成规范地理图像判读能力的培养是不能速成的,因此,同学们从学习地理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及图文互换、图象转化等学习习惯,形成判读、用图的规范。
如看书时要“左图右书”“图文互换”;判读坐标图时先要看纵横坐标的数值与含义,找出其揭示的规律;判读等值线图时要看等值线的递变、走向、疏密、弯曲、极值分布区;判读地图时先看地图三要素;判读地理关联图时要清楚地理因素或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要构建思维模型,培养思维能力。
最具地理学特征的思维品质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把握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运动的特征。
综合思维能力表现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
初中地理读图方法指导:化整为零,专项突破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的策略是不同的。
第一轮复习应注重知识的逐一落实和过关。
进入第二轮专题复习后,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就各类地理图像进行专题复习。
在专题复习时,建议就各类地理图像化整为零进行小专题复习。
如地理要素模式或结构示意图,可以分为三圈环流模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承压地下水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图等小专题逐一突破。
还如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都能以地理图像的情境命题,我们可以分解为以下小专题专项突破:日照图的判读与应用、正午太阳高度与应用、时间计算等。
不同的图题其考点是不同的,解题方法自然也有差异,以日照图为例,主要考点有:所在地理纬度、所在南北半球、季节或节气、日出与日落时间、昼长(或夜长)、日出与日落方位、物体影长(楼房间距)、物影方向、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等,无论考查什么内容,都可以按下列解题基本思路解答:⑴确定南、北半球,⑵判定晨线与昏线,⑶判定南北半球季节(节气),⑷判定太阳直射点位置,⑸确定已知经线时间,(6)判断有关地理现象等。
初中学生地图应用能力的培养【摘要】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大致可以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学会读图;第二步是绘图;第三步是用地图;第四步学会图文互换和图图转换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图知识和技能后,循序渐进地进行应用地图训练。
【关键词】读图;析图;用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工具和基础,没有地图学就没有地理学。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地图应用能力确定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四项主要知识与技能之一,各教材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地图的重要作用。
地图是一种工具,重在应用,所以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它更重要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应用地图的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地图应用能力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学会读图,第二步学会绘图,第三步学会用图,第四步学会图文互换和图图转换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是指学生拿到地图就能迅速准确地查找地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
学生要达到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经过认图、讲图、指图的训练才能达到读图的水平。
让学生认识常用地图,了解地图的一般类型和用途是读图的基础。
刚上初一的学生要认复杂的地图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图画印象深刻,当他们初次学习地图的时候,很容易与图画相混淆(主要是大比例尺地图)。
因此在学生学习地图三要素之前,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特别重要,区别的目的在于认识,在区别的基础上学习地图知识会容易得多。
如教材上提供的“地形鸟瞰图”和相应的“分层设色地图”,我是从三个方面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的。
一是视角的不同。
地图通常是垂直投影(大比例尺图),图画多是从其他角度看的,并且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二是表示方法的不同。
地图是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地理事物,用等高线或者不同颜色来表示地形,图画是用形象表示事物,用明暗来表示地形;三是地图严格的比例尺。
在同一幅地图上所有地理事物通常用统一的比例尺缩小,图画上的事物通常不会统一比例尺。
初中地理地图读图知识点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地图可以准确地了解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
掌握地图读图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对于初中地理学习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初中地理地图读图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1.地图比例尺地图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表示为1:比例数或者比例分数,如1:1000或1/1000。
通过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的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计算出图上的距离。
比例尺越大,表示图上的距离越大,细节越清晰。
2.地图方向地图上的方向通常用南、北、东、西表示。
南方向指向地图的下方,北方向指向地图的上方,东方向指向地图的右侧,西方向指向地图的左侧。
在地图上很多地方会标注N字母或者箭头表示北方向。
3.地图符号地图上用各种符号和图形来代表不同的地理要素,如建筑物、水体、公路等。
掌握常见的地图符号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地图上的信息。
例如,蓝色线条表示河流,绿色线条表示公路,红色线条表示铁路。
4.地形图示意地形图是用符号和色彩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的一种地图。
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和山体阴影可以清楚地展现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山脉分布等地形特征。
通过阅读地形图,我们可以了解地理地势的变化。
5.经纬线和纬度地图上的经纬线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理位置和测量距离。
经线是指从地球北极到地球南极的半圆线,纬线是指从地球的一侧到另一侧的圆环状线。
我们可以通过经纬线来确定地球上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纬度通常用来表示地点距离赤道的距离,北纬和南纬范围分别从0°到90°。
6.地图投影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图是将球体展开成平面图。
由于地球的曲面展开成平面会出现形状和大小上的扭曲,所以地图投影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地球上的经纬线投射到平面上。
常见的地球投影方法有墨卡托投影、等角投影等。
掌握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地图上的地理信息。
以上是初中地理地图读图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地图,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地形图的阅读技巧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地形图。
如何阅读地形图,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下面就地形图的阅读技巧简单谈一下。
【地形知识】1.该地区以什么地形为主?阅读地形图,首先通过图例了解每种颜色或者线条的海拔情况并判断所属的地形类型,然后阅读地形图,分析本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2.该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阅读地形图,通过注记找出主要地形区(含山脉)的名称。
3.该地区的地势怎样?可根据河流的流向、图例的海拔高度表或者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
(1)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各地海拔高低判断地势哪高哪低。
(2)根据河流的流向了解地势的高低起伏,判断地势哪高哪低。
(3)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哪高哪低。
【河流知识】首先,阅读地形图结合图例和注记了解本区的主要河流的名称与分布(重要河流要了解其发源地、流向、流经的地形区、注入海洋、长度、地位等。
)其次,结合位置、地形与气候等方面了解本区河流的特点、影响。
(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
亚洲地形1.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2.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3. 地形区: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等。
俄罗斯地形1.以高原、平原为主。
以叶尼塞河为界,以西主要是平原,以东主要是高原和山地。
2.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3.地形区:西部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亚洲最大的平原,东欧平原是欧洲最大的平原。
),东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南亚地形(1)地形以高原为主。
(2)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3)地形区: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
亚洲的河湖(1)主要大河:注入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勒拿河、叶尼塞河;注入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注入太平洋的有长江(亚洲最长河流、世界第三长河),湄公河(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初中地理课中读图的四个基本步骤
密山市二人班中学高德玉
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
地理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系统”的复习。
这是因为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复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它们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直接成为考试的题目。
地理复习中的读图一般包括看、析、绘、默四个主要环节。
1.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
为了正确读图,首先就要正确观察图像。
(1)要排除看图的“障碍”。
看图时,往往由于一二个关键点没有搞懂,而发生“卡壳”现象。
因此,要及时排除“障碍”,看懂图像.
如:有的学生在读“城市工业布局图”时,觉得很困难。
原来,其中有一个关键:对风向玫瑰图是否看得懂。
如果看得懂,对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就容易理解了。
(2)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
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
高中地理下册有一幅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图,此图内容丰富,在复习中,要分步观察。
第一步:看石油的地理分布是否均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第二步:看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与国家?第三步:看哪些地区属于石油输出区,哪些国家是石油输入国家?第四步:看有哪些重要的输油路线?途经哪些主要的边缘海、海湾、海峡、港口、运河、岛屿等等?通过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
还比如看水系图一般循着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
看洋流模式图,通常先看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后看极地、副极地海区的洋流。
然而,看图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
如看我国山脉分布图,可以按几组走向确定看图顺序,也可以按我国的方位依次看下来。
但无论怎么看图,总要有一定的“序”。
(3)要变换看图的角度。
看图一般总要进行几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细的。
然而,反复看图,不能老是从原来的角度机械地重复看图,而要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
这样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
比如,在一张世界政区图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复习关于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识,沿着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有特殊意义的“线”,去找一找这些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国家。
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可以沿着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路线,看地震、火山分布的国家与地区;沿着北半球的中纬度带由东向西找出煤炭分布国,等等。
(4)要注意看图的整体性。
在看区域地图时,不能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
例如,看中国铁路分布图,要沿线观察途经哪些地形区、主要河流、省市、矿产地、农业基地等等。
看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顾及它的“左邻右舍”的相对位置。
这样整体性看图,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
2.析图
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
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活,那末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比如,在“世界自然带”图上可以看到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是热带雨林,为什么东非却出现草原甚至荒漠?这样的问题提得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跃,析图越深刻。
(2)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
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
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
比如在图上对亚洲的西南季风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彻了,那末很自然对澳大利亚的西北季风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确解释。
(3)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
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高中地理知识有关,应该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统帅”初中地理知识。
如“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
在分析高中地理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应将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
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
阐述地面状况对气流影响时,设置了一幅“迎风坡和背风坡对气流影响示意图”,分析时可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台湾东北部山地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山地的迎风坡等等。
这样多方位的联系分析,能够使学生瞻前顾后,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而,引导学生将散落在若干章节中的相关插图集中起来,把图和与图有关的知识灵活地组合在一起,是很有效的读图方法。
(4)析图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析图过程中,要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比如,澳大利亚西部的气候类型“谱”不同于其他大陆,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南北两侧均为热带草原气候,整个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如果学生把一般的气候分布规律推广、套用到澳大利亚,就会发生错误。
3.绘图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而在复习中往往被忽略。
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
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1)彩描:这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即利用课本插图与空白的暗射图,用彩色笔勾描所要复习的地理事物。
彩描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彩描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
一张图不能点、线、面兼施,描得“琳琅满目”,而要有所侧重。
②彩描要运用各种线条、颜色与表达方式。
不同性质的地理界限可采用粗细不同的线条。
颜色无论是点、线、面均应根据地理事物的类别加以区别。
在彩描区域范围时,还要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有的可以打“点”子,有的可以划斜线等等,这样也能达到预定效果,并能够节省涂大片彩色的时间。
③彩描要配以适当的注记。
如这个“点”是“东京”,这条“线”是京广线,这片“面”(区域)是黄土高原,要用文字注一下。
(2)画简图:这是复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简图,或把繁杂的地图进行简化、缩略,以突出某一要素、某一区域、某一问题。
地理简图的设计,须注意:
①简图轮廓要尽可能地简便,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难度,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
②一张图中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并以这些“事象”作为记忆的基点,然后联系更多的知识内容。
③一张图中有时可以同时包含几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气候、矿产、城市等),来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但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各种地理要素按适当的顺序逐次出现,使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4.默图
默图就是对图示的重要信息的记忆,因而也可以称作“记图”。
对于图上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分主次,一概去记,是不足取的。
然而读图时什么都不记,也是不行的。
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回忆时,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图像。
这种现象也可称为“心理图像的复现”.
默图包括:①默绘,如不看课本、图册,自己绘出“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地形结构;②默记,即试图回忆,如面对一张不加注记的全国铁路网图,回忆这个点是什么城市,那条线是什么铁路;③默填,即利用空白的暗射图,自行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