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汪曾祺我的家乡原文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自报家门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
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定好了飞机票。
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
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
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
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上是这样。
《受诫》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
我想了想,真是这样。
这是很自然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
在运河的旁边。
运河西边,是高邮湖。
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城墙垛子一般高。
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顶。
因此,常常闹水灾。
县境内有很多河道。
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
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
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
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我是一九二0年生的。
三月五日。
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
我的生母姓杨。
杨家是本县的大族。
在我三岁时,她就死去了。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
多才多艺。
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
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
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
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
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
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县读的。
小学在一座佛寺旁边,原来即是佛寺的一部分。
我几乎每天放学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十八罗汉、南海观音。
这些佛像塑得生动。
这是我的雕塑艺术馆。
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
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汪曾祺风格作文我的家乡是个小地方,小得在地图上都不太容易找到。
可这小地方却像个百宝箱,装着数不尽的好东西,就说那野菜吧,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春天一到,荠菜就像听到了冲锋号似的,纷纷从土里冒了出来。
这荠菜呀,长得特别低调,叶子细碎,像是被哪个调皮的小鬼用剪刀胡乱剪了几下。
但你可别小瞧它,它可是野菜里的“明星”呢。
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挎着个小篮子去挖荠菜。
那时候,田野就像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我们一边挖,一边还比着谁挖的荠菜又大又嫩。
我记得有个小伙伴特别逗,他挖荠菜不看叶子,光瞅着荠菜根部的那点泥土,觉得泥土松的地方荠菜肯定大。
结果呢,他一铲子下去,挖出来的不是荠菜,是个大泥块,溅得自己满脸都是泥,活脱脱像个刚从泥塘里打滚出来的小猪。
大家看到他这副模样,笑得直不起腰来。
荠菜的吃法可多了。
包荠菜饺子那是一绝。
把荠菜洗净剁碎,和着香喷喷的猪肉馅,那味道,咬上一口,就像把整个春天都吞进了肚子里。
荠菜还能做荠菜汤,清淡爽口。
我奶奶最会做荠菜汤了,她做的荠菜汤,就像一幅水墨画,碧绿的荠菜叶在清汤里漂浮着,仿佛是一群绿色的小鱼在水里嬉戏。
喝上一口,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舒服得不得了。
还有马齿苋呢,这马齿苋生命力强得很。
它趴在地上,茎红红的,叶子肉肉的,就像一个胖嘟嘟的娃娃趴在地上晒太阳。
马齿苋吃起来有点酸酸的,要是把它凉拌了,放些蒜汁、醋和香油,那酸酸爽爽的口感,就像在嘴里开了一场欢乐的派对。
夏天的时候,我和奶奶去摘马齿苋。
奶奶总是唠叨着说:“这马齿苋啊,可是好东西,以前闹饥荒的时候,这可是救命菜呢。
”我一边听着奶奶的唠叨,一边把马齿苋连根拔起,心里想着:“你这个小家伙,可真是个宝。
”故乡的野菜啊,它们就像一群老友,年年都在老地方等着我。
不管我走多远,只要一想起它们,心里就满是故乡的味道,那是一种混合着泥土芬芳、阳光温暖和童年欢笑的味道,是我怎么也忘不掉的。
我的家乡汪曾祺读后感100字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镇,叫做汪曾祺。
这个小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偏僻角落,四面环山,水草丰茂,是一个充满自然风光和宁静祥和气息的地方。
小时候,我常常在这个小镇的田间地头里追逐玩耍,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和大自然的魅力。
每当黄昏降临,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间,映照出一片金黄色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也爱家乡的风景。
波光粼粼的小河、郁郁葱葱的竹林、青青的稻田,处处都是诗意盎然的景致。
汪曾祺是我家乡的骄傲,他是我家乡的名人。
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典范之一。
汪曾祺的作品以平淡的文字描绘出家乡的风土人情,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家乡风景画,每一幅画面都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
读了汪曾祺的作品,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他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家乡不同的一面,让我对家乡的美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汪曾祺用他的文字,描绘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描绘了家乡的人们的生活,让我对家乡有了另一番新的感悟。
汪曾祺的作品中,透露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他用心灵的眼睛去观察、去描述,使家乡的美成为他作品中最绚烂的一笔。
家乡是人们心灵的归属,是人们生命的源泉。
汪曾祺用他深沉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描绘了家乡人们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散发出一种古朴、淳朴、纯朴的文学气息,使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感。
他用他的心灵和文字,展现出了一个鲜活、真实、复杂而又美丽的家乡。
读了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也更加珍惜家乡的美好。
家乡不仅是一段青史,更是一种心灵的归属。
读了汪曾祺的作品,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他的作品中,流淌着丰沛的人文情怀,也正是这种情怀,使我们更加热爱家乡,更加珍惜家乡的美好。
在这个美丽的家乡,我长大了,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奋斗。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浓浓情意。
《我的家乡》汪曾祺赏析
《我的家乡》是一篇由汪曾祺所作的散文,它以作者对家乡的深
情表达为主线,描绘了家乡的美丽与特色。
整篇文章以自传体的形式展开,汪曾祺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身份回到了
他的家乡。
他描写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如曲曲折折的溪流、青山绿水
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
他还描绘了家乡人民的风俗习惯,如宴客时的热情好客、悲喜事时的
互相帮助。
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习惯的喜爱和敬重。
他还描绘了家乡的物产和特色,如独特的手工艺品、美味的特色菜等。
这些都展示了家乡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尽管他离开已多年,
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仍未减退。
通过《我的家乡》,汪曾祺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将他对家乡的深情描
绘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家乡的细致观察和真挚感受,他向读者展示了
家乡的美丽与独特,唤起了读者对自己家乡的思考与回忆。
姓氏笔画排序规则及姓氏笔画排序表“哎呀,老师说让我们按姓氏笔画排序来站好队,这可怎么弄呀?”我着急地对小伙伴们说。
那是一次学校组织活动的时候,大家都乱糟糟地挤在一起。
阳光洒在操场上,微风吹过,带来一丝凉爽。
我和小伙伴们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怎么按姓氏笔画来排队。
“别急别急,我们先想想办法嘛。
”小明安慰我道。
“对呀对呀,我们可以先把大家的姓氏写下来,然后再看看怎么排。
”小红也跟着说道。
于是,我们就开始行动起来。
我找了张纸,大家一个一个地报出自己的姓氏。
“我姓王。
”“我姓李。
”“我姓张。
”……不一会儿,纸上就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姓氏。
看着这些姓氏,我脑袋都大了,这可怎么排序呀?“哎呀,这也太难了吧!”我忍不住抱怨道。
“别着急呀,我们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
”小明一边说一边仔细地看着纸上的姓氏。
突然,他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兴奋地说:“看呀,我们可以先看姓氏的笔画数呀,笔画少的排在前面嘛。
”“哇,好像是哦!”我眼睛一亮。
就这样,我们开始认真地数起每个姓氏的笔画来。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得可热烈了。
“哎呀,这个字到底几画呀?”“我觉得是这么多画。
”“不对不对,应该是这样数。
”经过一番折腾,我们终于把姓氏笔画排序表给弄出来了。
看着排好序的队伍,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要慌张,要冷静下来想办法,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而且我还知道了姓氏笔画排序的规则呢!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可就不会手忙脚乱啦!这就是我从这次小事情中得到的大收获呀!。
汪曾祺的散文我的家乡读后感
读这篇散文,就感觉自己跟着汪曾祺的文字,走进了他的家乡。
他写家乡的水,那可不是干巴巴地描述,什么“高邮湖,烟波浩渺得很”之类的话,他写湖水像个调皮的伙伴。
湖水有时候平静得能当镜子,照出天上的云啊,岸边的树啊;有时候又发点小脾气,风一吹,浪就起来了,好像在说“我可不光是柔柔弱弱的”。
还有他写家乡的人,那更是活灵活现。
像那些在街边做小买卖的,摆个小摊儿,脸上带着那种憨厚又精明的笑,一边吆喝着自己的东西好,一边还能跟熟人唠上几句家常。
感觉那些人就像是从文字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一样。
说到家乡的美食,可把我馋坏了。
他笔下的那些吃的,什么咸鸭蛋啊,写得那叫一个细致。
他把咸鸭蛋的红油写得就像有魔力似的,我仿佛能看到那红红的油从切开的鸭蛋里渗出来,顺着蛋壳流到手上,然后赶紧舔一口,啧,那味道肯定香得不得了。
汪曾祺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感觉就像他坐在老家的院子里,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跟你分享他的回忆。
他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堆砌,就用很平实、很家常的话,但是就能让你对他的家乡产生一种向往。
读着读着,我就想,他的家乡肯定是个充满人情味、充满烟火气的好地方。
而且这篇文章还让我想到自己的家乡呢,那些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熟悉的味道,原来每个家乡都是这么独特又迷人啊。
故乡的食物汪曾祺原文我的家乡是闽南,有着许多美味的食物。
每次回家都是佳节,饭桌上的三十宴,让我们弥漫着香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饭菜就是闽南饭,其原料是土鸡、竹笋、栗子等,口味鲜咸香美。
姊妹们家里养了几只小鸡,每到清明节,爸爸就会和姊妹们一起家里做土鸡,把这一碗碗用心做好的土鸡和满桌的美味菜肴,都交给姊妹们,由他们到客人家里拜访。
更有诗人的诗句:“熟透的土鸡,软熟的竹笋,香气浓郁的栗子”,把闽南风情拉进客人的心里。
闽南的家常糖水是我的最爱。
其原料以节节轻清的糖水和精选的百合,淡花香中穿带一丝甘甜。
一戒糖水一分栗子,雅致小酌,回味悠长。
在我眼里,家常糖水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亲近而又温馨的隐喻,在家人团聚的时候都会凑到一块团团圆圆地品味糖水的清甜,在这聊天的空气中充满温馨的气息,让我的家庭时光变得美好起来。
芋圆可以说是闽南家庭必备的一种美味。
芋艿是一种特色的小吃,采用山芋揉圆,加入糯米粉蒸制所成,口感Q弹,清甜可口,它拿来给家人吃,是我们平时最宠爱的家常小点心,也是我们儿时最难忘的一道美食。
还有一道叫做海底皇蒸鳌鱼的食物。
它是一种以鳌鱼为原料的美食,它用料性酥脆,蒸熟后出锅具有特殊的滋味。
表面有一层金黄的色泽,把鱼肉撕开后,软嫩的肉糊可以直接食用,那真是迷人的一道菜,把闽南的美食特色发挥到极致。
总之,闽南的美食繁杂,是闽南人的一种民族特色,在家乡的每一次宴席里,都能品尝到美味的闽南美食,也让口味给我带来了独特的感觉,当我再次回家去拜访,只要想到这些美味,就能勾起回忆,如林清风在诗句中写道:“晨上一口清酒,九江小饼滋味。
路边晚风吹,太平闽南宴”。
汪曾祺散文我爱家乡汪曾祺散文我爱家乡汪曾祺先生有关于水的作品中,大多来自童年的记忆,“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
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汪曾祺散文欣赏:故乡的鸟呵我每天醒在鸟声里。
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
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
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的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脱走。
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
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
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
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
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
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
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是那全园最好的地方了。
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
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
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呐!"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
"哇的一声,我哭了。
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有一年,园里忽然来了许多夜哇子。
这是一种鹭鹜属的鸟,灰白色,据说它们头上那根毛能破天风。
所以有那么一种名,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如此吧。
故乡古话说这种鸟常带来幸运。
我见它们吃吃喳喳做窠了,我去告诉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没有说什么话。
我想起它们来了,也有一天会像来了一样又去了的。
我尽想,从来处来,从去处去,一路走,一路望着祖母的脸。
汪曾祺我的家摘抄+仿写300字
“每一段漫漫的羁旅
都是对故乡的寻觅:
我走到哪儿,
故乡就会跟到哪儿。
我的家乡在浏阳河边。
回老家时,父亲总带着我到河边玩。
记得河边有一座抽水塔,爸爸很喜欢爬上抽水塔的支架——浏阳河的水很急,撞在支架上哗哗作响,但爸爸丝毫没有显出惧色,还将一只脚伸向滚滚的江水,让湍流舔舐他的鞋底。
这时,我爸的目光最为坚毅,眼眸异常清澈明亮,好似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
抽水塔将浏阳河的水运向稻田。
记得乡里人说过,其中有一片田是袁隆平的试验田。
现在隆平老人虽与世长辞,但水稻却一年比一年茂盛。
我偶尔会看见光着膀子的农民在地里耕作,肩上挂着一条透湿的汗巾,那黝黑的身影是世间最坚毅的存在。
早晨下地理荒秽,披星戴月扛锄归去,农夫们或许是为了金秋十月的万颗子,或许只愿无违一个梦,一个如浏阳水般清澈的梦、一个道阻且长的“乘凉梦”。
在我心中,家乡的水才是最为动人的,我的根为它所濡养,叶为它所灌溉,不知不觉间,它丰润了我的心田。
因此,我没理由地爱着故乡。
每一段漫漫的羁旅都是对故乡的寻觅:这条路竟像故乡的路;这口饭竟有家乡饭的辣味;这个人竟有一口乡音;这首歌让我想起了海浪般的稻田……我走到哪儿,故乡就会跟到哪儿。
我是故乡的,故乡也是我的。
汪曾祺故乡鸟原文及赏析四篇第1篇:汪曾祺故乡鸟原文及赏析故乡的野菜汪曾祺第2篇:汪曾祺故乡鸟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赏析原文: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美丽的风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轮美奂,目不暇接。
成熟的气息弥漫着在园子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丰收在望,庄稼人一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梨儿黄橙橙的,泛着金光,闪闪发亮,在青绿间露出一张张笑脸。
绿油油的白菜,这儿一丛,那儿一丛,翠色欲滴,如同给园子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
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站在园外望园子:满园一片金黄,偶尔点缀着一点绿色,分外和谐。
赏心悦目。
树披金装,一阵阵微风吹过,片片黄叶飘飘扬扬,如同一只只彩蝶,随风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园里,整个花园尽态极妍,美不胜收。
看,黄色换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洁,紫红色花的热烈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烂漫争艳。
当然,故乡的秋天,雾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
每到早晨,云雾弥漫了世界,雾山雾海,连绵起伏的群山,时隐时现,如同蓬莱仙岛一般,令人心旌神驰。
偶尔在云雾中露出一座农舍,炊烟周围缭绕着,早餐散发的阵阵香气,和着略带含义的晨雾构成了和谐迷人的画卷。
每当起雾的时候,故乡的秀丽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楼就融为一体了。
不论何年何月,离得多远,身处何地何方,故乡的秋景永远朦胧在我的生命中。
故乡的秋天,也是风的世界,雨的天堂。
秋日的早晨,微风丝丝的歌唱着。
送来了珍珠般的露珠。
送来了秋日的凉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雪白的云雾,擦去了酷暑的残迹。
雨是最寻常的,细如牛毛,密密的斜织着,有如花针,闪闪发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得多好呀。
家乡的秋雨来临之前,。
总是先有秋风的征兆。
秋雨落在地面上,毫无半点声响。
秋雨是和谐的,它带走了夏日长久的干旱,送来了期待已久的湿润清凉,我喜欢秋天的雨。
故乡的秋天啊!每当您到来,我心中的欢愉总是无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漫卷诗书喜欲狂”来概括了。
《我的家乡》汪曾祺摘抄
1 . “最近我很容易忧郁,悬念和忧虑不安使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
2 . 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
3 . 每年回到家乡,我都喜欢到野外也看看。
走在熟悉的田间小路上,看到那绿绿的红花草,黄黄的油菜花,闻到那久违的泥土的芬芳,感到又回到了儿时的我。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个人,也许多年的不在一起,各自的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感到说的话好像不在一个层次里。
虽然如此,但每次回到家乡,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总能看到一些不同的变化,或许就是喊了好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点缀吧。
其实,我所看的的,还是太慢了,这也许是我不愿呆在家里太久的原因吧,我回家一般不超过一个星期。
(四)我的家乡汪曾祺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
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
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
这段河提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提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提,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
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
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欶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
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
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
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
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
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
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
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
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回临战状态。
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
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
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
汪曾祺我的家乡原文汪曾祺,在生年间1920~1997,他是沈从文的学生,还是个书法家。
他的家乡大家了解哪些?《我的家乡》-汪曾祺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退了机票,推迟了行期,希望和我见一面。
她翻译过我的几篇小说。
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
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
这是很自然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睡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路之所接,无非是水。
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
我小时侯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上河堤”或“上河土尚”。
“土尚”这个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
“堆”当是“堤”的声转)。
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
我的大姑妈(我们那里对姑妈有个很奇怪的叫法,叫“摆摆”,别处我从未听过有次叫法)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
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次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
站的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
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热闹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
运河里有大船。
上水的船多撑篙。
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XIAN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炎欠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如是往复不停。
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
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
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汪曾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节选)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
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
《论语》里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
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
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以为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
我欣赏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纯正的儒家。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得很亲切。
我喜欢这样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这是蔼然仁者之言。
这样的诗人总是想到别人。
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出我的思想,我想了想,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我不了解前些时报上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的实质和背景。
我愿意看看这样的文章,但是我没有力量去作哲学上的论辩。
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讲一点人道主义有什么不好呢?说老实话,不是十年的惨痛教训,不是经过拨乱反正,我是不会产生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不会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去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的。
不会感觉到周围生活生意盎然,不会有碧绿透明的幽默感,不会有我近几年的作品。
关于现代派。
我的意见很简单: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影响,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法。
最新的现代派我不了解,我知道一点的是老一代的现代派。
我曾经很爱读弗·沃尔芙和阿索林的作品(通过翻译)。
我觉得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下的某些苏联作家是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的。
《我的家乡节选汪曾祺阅读理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读汪曾祺爷爷写的《我的家乡》这一部分。
这篇文章里呀,汪曾祺爷爷写了好多他家乡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家乡的水特别清,能看到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就像我们班的小明,有一次去乡下的小河边玩,也看到了清清的水和欢快的鱼儿,可开心啦。
文章里还写了家乡的桥,有的桥很古老,但是特别结实。
比如说,小花的爷爷给她讲过村里的一座老桥,经历了好多风雨,还是稳稳地在那里。
小朋友们,能感受到汪曾祺爷爷对家乡的喜爱吗?
《我的家乡节选汪曾祺阅读理解》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读《我的家乡》哟!
汪曾祺爷爷还写了家乡的房子,那些房子虽然不高,但是很温馨。
我记得有一次,小刚去农村的亲戚家,住的就是那种矮矮的房子,晚上睡在炕上,特别暖和。
文章里说家乡的人都很热情,见面总是笑呵呵的。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迷路了,当地的叔叔阿姨很热心地给他指路,还给他拿好吃的。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汪曾祺爷爷的家乡好不好呀?
《我的家乡节选汪曾祺阅读理解》
小朋友们,今天我再和你们一起读《我的家乡》。
汪曾祺爷爷笔下的家乡,还有好多好吃的。
我给你们讲,有个小朋友看到文章里写的美食,都流口水了。
比如家乡的咸鸭蛋,蛋黄流油,特别香。
还有家乡的小吃,充满了浓浓的家乡味道。
小朋友们,读了这部分,是不是也想去汪曾祺爷爷的家乡看看呀?。
高邮咸蛋黄课文端午节吃鸭蛋汪曾祺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
鸭子。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品种。
鸭子很多,鸭蛋也很多。
高邮人也很会腌制鸭蛋。
高邮咸鸭蛋出名了。
在苏南和浙江,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都会肃然起敬:“哦!你那里有咸鸭蛋!”上海的咸鸭蛋店也有卖的,一定要注明一句:“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了双黄鸭蛋。
其他地方偶尔有双黄鸭蛋,但没有高邮的多,可以批量出口。
双鸭蛋的味道没什么特别的。
不过是个鸭蛋!只是切开后里面有两个圆圆的黄,很神奇。
我不高兴对陌生人夸高邮鸭蛋,好像鸭蛋是我们穷地方产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真的不错。
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鸭蛋,但都比不上家乡的!曾经沧海难为水,真的很鄙视其他地方的咸鸭蛋。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个“腌蛋”。
我不喜欢袁子才。
他《食单》菜的做法是听说的。
他自己不会做饭。
不过《腌蛋》,看完之后感觉很亲切,很“光荣”。
文章不长,记载如下:高邮最好吃的咸蛋,色泽细腻,油分丰富,最喜欢高文端。
席间,先拿它来孝敬客人,放在盘子里。
宜一直切壳,黄白并用;不要留黄变白,这样味道不全,油也散了。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量好,油多。
蛋清很嫩,不像其他地方的干发和粉发,入口如嚼酸橙。
比任何地方都多的石油。
鸭蛋的吃法,就像袁子才说的,是带壳剖开,这是宴请客人的一种方式。
平时吃饭,一般都是掰着“短”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一卡下去,吱——红油就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色是红色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朱砂豆腐”,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淡黄色的,叫咸鸭蛋!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挂“鸭蛋坚果”。
第一天,我的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的丝线把绳子系好。
端午节早,鸭蛋熟了,孩子们可以自己选一个。
鸭蛋可以有什么选择?是啊!我想选择浅蓝色的外壳。
鸭壳有两种:白色和浅绿色。
第二,选择好看的造型。
别说鸭蛋都一样,仔细看就不一样了。
有的看起来很蠢,有的看起来很精致。
好了,把它放在项链里,挂在翻领的扣子上。
汪曾祺我的家乡原文
汪曾祺,在生年间1920~1997,他是沈从文的学生,还是个书法家。
他的家乡大家了解哪些?
《我的家乡》-汪曾祺
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退了机票,推迟了行期,希望和我见一面。
她翻译过我的几篇小说。
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
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
这是很自然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睡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路之所接,无非是水。
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
我小时侯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上河堤”或“上河土尚”。
“土尚”这个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
“堆”当是“堤”的声转)。
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
我的大姑妈(我们那里对姑妈有个很奇怪的叫法,叫“摆摆”,别处我从未听过有次叫法)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
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次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
站的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
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
们的脚下飘。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热闹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
运河里有大船。
上水的船多撑篙。
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XIAN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炎欠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如是往复不停。
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
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
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
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
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
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DUO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JUAN。
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般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
舵楼大都伸出一支竹杆,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PA作响。
看鱼鹰打鱼厥(一个字)鱼……待续
高邮还是秦王子婴的封地,旧有子婴河、子婴庙,今不存;
秦少游和苏东坡等人的文酒游会之所;
水产之乡小鱼小虾比青菜便宜;
咸鸭蛋远近有名,双黄者甚多;
闹过水灾……
很高兴又从贝那里借来新书。
借过几次了。
其实,想尝试自己写短篇小说的,(玩玩)。
拖了一个月,还没准备好。
一来觉得积累的不够,二来觉得作家是寂寞的,内心平静。
我不知道自己在忧虑些什么,抑或是生活的琐事太多,身心都不自由?三是能把生活和小说划分开来,而我老改不掉的缺点是把自己的事放到小说里,不成熟,写出来的肯定失败。
汪曾祺,在生年间1920~1997,他是沈从文的学生,还是个书法家。
(每次看到沈从文几个字,就觉得遗憾,去凤凰的时候没能到他的故居看看!)。
他可能在北京生活过,看他的散文里就有关于北京的几篇,比如《国子鉴》《北京的秋花》。
他还是个旅行家,比如《香港的鸟》《昆明的雨》《林肯的鼻子》,(让我想到深圳莲花山邓小平的手)。
喜欢他写的《我的家乡》,是因为它真实描述了水乡的过去,虽然我从小生活的这个沿海城市,一样有水,却是前卫的霸气的,我喜欢的是河流,不是大海。
《渐行渐远的滋味》(节选)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
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
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
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
这段河堤有石级,
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
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
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
运河里有大船。
上水的船多撑篙。
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歙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如是往复不停。
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
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
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
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
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
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
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
舵楼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
看打鱼。
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
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
鱼鹰栖在木架上,
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
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
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
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舱,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去了。
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
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
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
这样一片大水,浩浩淼淼(湖上常常没有一艘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黄昏了。
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
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
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背景介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