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对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9.96 KB
- 文档页数:6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与病理对照作者:张国安王亦强安瑞馥来源:《健康大视野·下半月》2009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003-03【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外皮细胞瘤1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25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MR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MRI与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结果:MRI示1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前者MR平扫T1WI呈高低不均信号15例,等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等信号4例;增强扫描14例呈不均匀显著强化;窄基底与脑膜相连11例;出现颅骨破坏6例;术后病理证实肿瘤来源于脑膜间质的血管外皮细胞。
25例血管瘤型脑膜瘤MR平扫T1WI均匀较低信号及T2WI均匀较高信号21例,23例病灶显著均匀强化,16例呈宽基底与脑膜相连,病理证实肿瘤来源于脑膜上皮。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 表现与血管瘤型脑膜瘤十分相似,但前者是一恶性肿瘤,往往出现分叶征,跨叶生长,与硬膜呈窄基底相连,有丰富的血管,肿瘤易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破坏邻近颅骨,无局部骨质反应性增生等特点,据此可望与后者鉴别。
病理免疫组化可确定肿瘤的起源。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瘤型脑膜瘤;MRI; 病理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较少见,其临床和MR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特别是血管瘤型脑膜瘤,因而术前鉴别二者较困难。
由于该肿瘤血运异常丰富,肿瘤在生物学上具有一定的恶性倾向及表现,从而增加了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机会,故术前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国内外已有报道[1-3],但多为小组病例的影像学分析。
为了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笔者搜集了我院近五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25例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的影像及病理学资料,并对其做了对照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Y. 2022, Vol.20, No.05 Total No.151o n o n M R I I m a g i n g 【通讯作者】郑小建·23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5月 第20卷 第05期 总第151期和FLAIR序列轴位成像。
扫描参数:SE序列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600ms,回波时间(TE)25ms,层厚6mm。
T2WI序列参数,TR/TE为4000ms/101ms,层厚6mm。
DWI 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36层,TR/TE为3100ms/100ms,层厚6mm,FOV为40cm×20cm。
FLAIR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22层,TR/TE为5500ms/110ms,层厚6mm,FOV为24cm×24cm。
增强扫描造影剂选用Gd-DTPA试剂,注射剂量0.1mmol/kg,流速3mL/s。
1.3 观察指标 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放射科诊断组医师对获取的MRI图像结果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分析肿瘤位置、大小、形态、有无坏死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影像学特征,在阅片过程中意见出现分歧时共同讨论后决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肿瘤发病部位、大小及形态 肿瘤发病部位:颅底7例,矢状窦5例,大脑镰旁3例,小脑幕4例,额叶5例。
肿瘤直径大小: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3.4cm,平均直径5.1cm。
肿瘤形态:分叶状11例,不规则形8例,椭圆形3例,扁圆形3例。
2.2 大体病理和显微观察结果 24例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可见肿块边界清楚,外表光滑,质硬,20例有明显包膜;其中分叶状16例,椭圆形和类圆形各2例,其余4例边界模糊,呈分叶状,包膜不完整。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祝跃明1 金中高1 姚振威2 周林江2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CT和MRI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的CT和MRI表现,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结果 6例病灶分布较为分散,呈圆形或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3例,最小为4.1cm ×4.3cm×2.2cm,最大病灶呈类圆形,约7.1cm直径。
CT呈高密度2例,低密度1例。
MRI上T1WI低信号4例、等信号2例,T2WI上呈等信号2例、不均匀高信号4例。
病灶内见出血2例、出现坏死囊变2例,见血管流空现象5例、脑膜尾征2例、周围见轻度水肿1例,中度水肿3例,重度水肿2例。
CT和MRI增强后均强化显著,其中不均匀强化4例,较均匀强化2例。
颅骨骨质破坏1例,呈虫蚀状改变。
肿瘤均有较明显占位效应。
进行了MRV、MRA成像各1例,能显示肿瘤所致之周围血管及静脉窦之改变。
结论 颅内HPC与脑膜瘤的鉴别较为困难,CT和MRI结合有助于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MRA和MRV能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情况,对临床决定手术方式有帮助。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颅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7.41;R814.42;R4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3070(2007)0120058202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类少见的、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性肿瘤,颅内HPC极为少见,常误诊为脑膜瘤,本文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分析其临床及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颅内HPC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病例性别年龄(岁)部位临床症状1男24右颞头痛伴记忆力下降半年余2男33右枕头痛1年,左侧视力下降3月3男49左颞反复头痛2年,加剧2月余,伴有恶心呕吐4男65额部头痛头胀1年半,出现双侧肌力下降1月5女28左枕头痛3月,视力明显下降1月6女49额反复头痛3年,近来加剧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3例具备CT平扫及增强资料(CT检查机型不一)。
[颅脑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1. 要点(Key concepts)■血管外皮细胞瘤(WHO Ⅱ级)是一种少见的脑外肿瘤,多见于中年人,容易复发、发生转移。
血管外皮细胞瘤为WHO Ⅱ级,间变血管外皮细胞瘤为WHO Ⅲ级。
■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但为恶性肿瘤,肿瘤囊变、坏死及出血更多见,瘤旁水肿更明显,常造成周围骨板局限性溶骨性破坏。
肿瘤常侵犯周围脑实质,常被误认为胶质瘤。
2. 概述(Brief introduction)■少见,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脑外肿瘤,过去被归为脑膜瘤的一类。
■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多中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3岁,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枕部最为常见,常累及大脑镰、小脑幕及硬脑膜窦,而颅底、脑神经周围及脑室内少见。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I平扫:①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脑膜瘤相似,表现为脑外实性肿块,具有脑外肿瘤征象。
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光滑或呈分叶状。
肿瘤囊变、坏死及出血多见,瘤旁水肿明显,常造成周围骨板局限性溶骨性破坏,侵犯周围脑组织。
②T1WI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强度,囊变、坏死呈低信号强度,出血呈高信号强度,并可见到邻近骨板破坏;T2WI上,肿瘤为稍高或高信号强度,囊变、坏死呈水样高信号强度,出血多呈低信号强度(图1)。
■ MRI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邻近脑膜多有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当肿瘤侵犯脑实质时可见邻近脑实质斑片状强化。
■ MRS:有文献报道升高的MI峰可用于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脑膜瘤:两者在MRI上表现相似,但脑膜瘤囊变、坏死相对少见,信号更均匀,边缘多光滑,邻近骨板增厚,极少侵犯脑实质。
■脑膜转移瘤:患者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的病史,肿瘤多为多发,常合并脑内转移或其他部位的转移。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MR影像对比分析王莉; 曲海源【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血管周细胞瘤; 脑膜瘤; 磁共; 振成像; 对比分析【作者】王莉; 曲海源【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 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 R445.2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又称血管外皮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1],好发于皮肤、四肢肌肉骨骼及腹膜后,颅内发生率较低,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9%~1.00%[2]。
该肿瘤具有侵袭性强、血运丰富、术中出血多、难以全切等特点,增加了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可能性;其影像表现易与脑膜瘤混淆,误诊率高,故术前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笔者搜集了我院2011~201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周细胞瘤13例和脑膜瘤102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组:共13例。
男8例,女5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40.2岁;病程0.5~24个月,平均病程5.0个月。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术前9例诊断为脑膜瘤,诊断为软骨类肿瘤、神经鞘瘤各1例,2例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膜瘤组:共102例。
男28例,女74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49.8岁;病程0.1~180个月,平均病程15.5个月。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术前7例误诊,其中诊断为脑膜来源恶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各2例,诊断为室管膜瘤、软骨瘤、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MR使用GE Signa 3.0T 或Siemens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专用头部线圈,FOV 220×220mm,矩阵256×256,层厚6mm,层间距1.2mm,扫描位置包括轴位、冠状位、矢状位。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4-06-09T14:45:27.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青[导读]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为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颅内血管性肿瘤,发病率大约占脑肿瘤的1%。
李青 (山东农业大学校医院放射科 271018)【摘要】目的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资料表现进行对比,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确诊前均进行过MR影像学检查,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MR影像资料。
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形态分叶状、有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有肿瘤内坏死囊变信号、有硬膜尾征、T1WI信号低等混杂信号、T2WI信号等高混杂信号、肿瘤增强信号中度增强、肿瘤增强均匀MR 影像学特征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结合MR影像学特征资料,有助于提高对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临床诊断。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脑膜瘤 MR影像【中图分类号】R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134-01 为提高本院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准确性,特回顾性比较分析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56例及脑膜瘤患者60例的MR影像学资料,望为临床两种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为(44.32±1.21)岁。
同时选取同期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0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为(44.32±1.21)岁。
脑膜瘤与血管外皮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来源:影像时间CASE 1男,58 岁CT 平扫:左侧额部占位,内伴钙化,周围见半片状水肿,大脑镰向右侧移位,邻近骨质未见破坏。
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实性成分呈等高信号,DWI 信号未见增高,ADC 值未见减低,增强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中央低信号钙化成分未见强化。
邻近脑膜增厚(红箭头),脑膜尾征。
诊断:左侧额部脑膜瘤CASE 2男,34 岁右侧顶部大脑镰旁占位,信号均匀,增强可见明显强化,边界清晰,见脑膜尾征。
诊断:右侧顶部脑膜瘤CASE 3女,60 岁右侧顶部低信号占位,边界清晰,增强可见边缘轻度强化;外院CT 示高密度占位。
诊断:沙粒型脑膜瘤CASE 4男,62 岁右侧顶叶区混杂信号占位,T1、T2 内部条样低信号影,血管留空信号;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内部信号欠均匀,内见强化迂曲血管影。
诊断:右侧顶叶区血管外皮瘤脑膜瘤脑膜瘤(meningitoma)为最常见的脑外非胶质原发肿瘤;生长缓慢,多见于中年人;90%~95% 为良性,占颅内肿瘤的 13.4%,仅次于胶质瘤居第二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 45 岁。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为 2:1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其好发部位与蛛网膜纤毛分布情况相平行,多分布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和小脑幕等部位;恶性脑膜瘤的生长特性、细胞形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脑膜瘤分型:1、脑膜皮型脑膜瘤(Ⅰ)2、纤维型(成纤维型)脑膜瘤(Ⅰ)3、过渡型(混合型)脑膜瘤(Ⅰ)4、沙粒型脑膜瘤(Ⅰ)5、血管瘤型脑膜瘤(Ⅰ)6、微囊型脑膜瘤(Ⅰ)7、分泌型脑膜瘤(Ⅰ)8、富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Ⅰ)9、移行型脑膜瘤(Ⅰ)10、透明细胞型脑膜瘤(Ⅱ)11、脊索瘤样型脑膜瘤(Ⅱ)12、非典型脑膜瘤(Ⅱ)13、乳头状瘤型脑膜瘤(Ⅲ)14、横纹肌样型脑膜瘤(Ⅲ)15、间变性(恶性)脑膜瘤(Ⅲ)脑膜瘤影像特征:1. 平片1) 脑膜瘤易引起颅骨的各种改变,头颅平片的定位征出现率可达30%~60%。
21转移、仅浸润至固有层、高分化者明显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0.05)。
这一实验研究所得数据结果充分表明CA724、CRP、CEA 联检,可促进胃癌检测灵敏度的增加,为胃癌早期诊断提供可参考和借鉴价值,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1]付小国,周明辉,王燕华,等.联合检测胃蛋白酶原亚型、CEA、CA724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3):307-308.[2]郭佳.血清IL-6、CRP、CA19-9和CEA 在胃癌患者中的检测意义[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5):37-38.[3]王伟红,郑婕,丁洪强.3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2(19):2883-2885.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具有易远处转移、复发率高、预后差、血运丰富、侵袭性强、难以全切等特点,发生率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0.4%,好发于腹膜、四肢肌肉、皮肤等部位,属于罕见的颅内恶性肿瘤,起源于间叶毛细血管细胞,又称之为血管外皮细胞瘤,随着研究报道深入,可发现其影像学特征与颅内良性肿瘤的脑膜瘤较为相似,术前难以区分二者,但两者疾病预后和手术方案均不相同,为了保证治疗安全性,还需合理选择术前影像技术,从而降低误诊率[1]。
而本文旨在探索MR 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具体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13例疑似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患者、21例疑似脑膜瘤患者。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组:女性8例,男性5例,平均病程(16.19±3.26)个月,平均年龄(51.76±4.17)岁,临床表现:5例存在癫痫发作,6例存在活动障碍或肢体麻木,12例存在恶心、呕吐,10例存在头晕,4例存在头痛,1例存在听力下降,2例存在精神症状。
脑膜瘤组:女性10例,男性11例,平均病程(16.78±3.55)个月,平均年龄(51.49±4.33)岁,临床表现:10例存在癫痫发作,9例存在活动障碍或肢体麻木,15例存在恶心、呕吐,16例存在头晕,7例存在头痛,6例存在听力下降,6例存在精神症状。
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分析邓凡,徐庆,潘海松(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目的研究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5例,脑膜瘤4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的影像学扫描结果及灌注参数。
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以分叶状、瘤周水肿为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伴有较高比例的坏死毛囊、不均匀强化和宽基底,脑膜瘤患者以宽基底、脑膜尾征、瘤周水肿为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两类患者在分叶状表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患者的灌注参数在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RrCBV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RMTT)、到达峰值时间(RTTP)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在CT和MRI影像学形态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灌注参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术前诊断率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脑膜瘤;CT;MRI;灌注成像近年来,肿瘤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临床上的一种血管源性肿瘤,该疾病可发生于人体任何毛细血管组织内,但颅内发生率很小,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发生,大多是由于脑膜间质中的血管外皮细胞出现了肿瘤性病变,而脑膜瘤的发病原因也是如此,两种疾病均因脑膜结构的癌性病变而出现,因此,两者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难度[1]。
CT 与MRI灌注成像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诊断方法,但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仍需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8·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8月 第30卷 第 8 期 总第169期【第一作者】李 丹,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病变的影像表现。
E-mail:********************【通讯作者】李 丹·论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鉴别诊断中CT、MRI的应用李 丹* 崔萌萌 贾艳芳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 研究在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鉴别诊断中CT、MRI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4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与74例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其CT、MRI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形态学特征及相对灌注参数。
结果 脑膜瘤患者分叶征、不均匀强化检出率较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低,宽基底、骨质增生检出率较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高(P <0.05);脑膜瘤患者CT检查中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水平较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低,MRI检查中局部脑血流量(RrCBF)水平较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低(P <0.05)。
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在影像学征象、血流灌注情况中较相似,但两者在分叶征、不均匀强化、骨质增生、局部血流灌注情况比较中仍存在差异,可用于鉴别诊断。
【关键词】 脑膜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3.08.004Application of CT and 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mangiocytoma and Meningioma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LI Dan*, CUI Meng-meng, JIA Yan-fang.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of Zhengzhou Sixth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0, Henan Province,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T and 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mangiocytoma and meningioma of the centralnervous system.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1 cases of hemangiocytoma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74 cases of meningiom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 2019 to December 31, 202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T and MRI imaging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perfusion parameter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lobular sign and uneven enhancement in meningioma pati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hemangiocytoma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ut the detection rate of wide-base and hyperplasia of bon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hemangiocytoma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 <0.05). The levels of loc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and local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 in meningioma patients were lower in CT examination than in hemangiocytoma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the levels of local cerebral blood flow (RrCBF) in MRI examination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hemangiocytoma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 <0.05). Conclusion Angiocytoma and meningio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re similar in imaging signs and blood perfusion, bu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he comparison of lobular signs, uneven enhancement, bone hyperplasia and local blood perfus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Keywords: Meningioma; Angiocyto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RI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指生长在第三脑室、侧脑室的小细胞神经元肿瘤,初始发病过程中无明显临床表现,随肿瘤体积增长,会引发梗阻性脑积水,并引发头痛、恶心、头晕、嗅觉丧失等症状,属神经外科常见恶性肿瘤,具转移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
不同级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研究MRI扫描在诊断不同级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方面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30例,均进行MRI检查,并对诊断结果与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做对比。
总结MRI的诊断价值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在MRI成像中的共同特征。
结果:30例疑似患者中,确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4例,脑膜瘤16例;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1为等、略高信号,囊变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实性成份呈等略高信号,囊性部分呈低信号。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多呈分叶状,瘤体内血流丰富,以等TW1、等TW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瘤体实质部分均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诊断价值MRI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of different grades[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RI scan in the diagnosis of different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tic value.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suspected of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in 30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MRI, and the diagnosis results and surgical operation or pathology results. Common features in MRI imaging the summary of the MRI diagnostic value of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Results: 30 cases of suspected patients,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in 14 cases, 16 cases of meningioma; the solid part of the tumor showed T1WI, slightly low signal, T2W1, slightly high signal deterioration capsule The death of a long T1, long T2 signal; enhancement of the solid part of the tumor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can, the solid components showed slightly high signal, the cystic part showed low signal. Conclusion: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MRI showed lobulated tumor, the blood in the rich, with TW1, TW2 signal, enhanced scan the substantial part of the tumor showed obvious enhancement, no enhancement of cystic part.[Keywords]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MRI; diagnostic value;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是临床较罕见的软组织肿瘤,来源于脑膜间叶的肿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百分之一以下。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I表现及鉴别分析李成博;王春;范国光【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MR影像特点并与脑膜瘤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2015—2017年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HPC病人[年龄26~75岁,平均(46.33±16.88)岁]及40例颅内脑膜瘤病人[年龄27~78岁,平均(56.12±12.19)岁]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进行MRI扫描检查,采用χ2检验对2组病人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HPC与脑膜瘤病人MRI 表现相似,常规MRI可表现为肿瘤分叶、瘤体内有囊变坏死、血管流空影、窄基底连接及骨质破坏,且HPC的发生率均高于脑膜瘤(P<0.05).但脑膜瘤增强MRI上脑膜尾征的发生率高于HPC(P<0.05).结论 HPC与脑膜瘤存在的影像差异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期刊名称】《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42)001【总页数】4页(P99-102)【关键词】血管周细胞瘤;脑膜瘤;影像诊断;磁共振成像;鉴别分析【作者】李成博;王春;范国光【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R445.2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yiopericytoma,HPC)也称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较罕见的颅内血管源性恶性肿瘤,该病影像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极易与颅内脑膜瘤相混淆,两者鉴别主要依靠术中及术后的病理检测,但是HPC内部血供丰富,术中易出血且具有一定侵袭性,因此在早期对HPC与脑膜瘤等其他肿瘤进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HPC和脑膜瘤病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并对照分析,以期探寻和评估2组间的影像表现差异,为HPC的诊断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2017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术前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46例病人影像资料,其中HPC病人6例(男4例,女2例),术前均被误诊为脑膜瘤。
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单奔;柳勇;赵正宇;魏玲;韩雷;周寒松【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8)024【摘要】目的探讨CT及MRI灌注成像在鉴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和脑膜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行灌注成像检查的14例HPC患者(HPC组)和42例脑膜瘤患者(脑膜瘤组),统计分析两者影像形态学及灌注成像参数的差异.结果7例HPC和25例脑膜瘤患者行CT平扫及CTP检查,7例HPC和17例脑膜瘤患者行MRI常规及PWI检查.64.3%(9/14)的HPC和11.9%(5/42)的脑膜瘤呈分叶状生长(χ2=12.698,P=0.000);其他影像形态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成像HPC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RrCBV 高于脑膜瘤组(P<0.05);两组平均通过时间比值(RMTT)和达峰时间比值(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HPC和脑膜瘤影像形态学有较大重叠,但灌注成像参数方面有差异,CT及MRI灌注成像有助于提高颅内HPC术前诊断率.【总页数】5页(P114-118)【作者】单奔;柳勇;赵正宇;魏玲;韩雷;周寒松【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影像科,江苏淮安 22300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影像科,江苏淮安 22300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影像科,江苏淮安 22300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影像科,江苏淮安 22300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影像科,江苏淮安 22300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影像科,江苏淮安 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相关文献】1.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对比研究及ADC值鉴别诊断价值观察 [J], 梁汉祥;王新民;梁开文2.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常规MRI和灌注成像 [J], 钱银锋;余永强;张诚;郑斐群3.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J], 邓凡; 徐庆; 潘海松4.3D动脉自旋标记、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常规MRI鉴别诊断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 [J], 胡瑞;吴奕君;陈文;郑克华;王代忠;徐霖5.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对比 [J], 陶菁;王小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探讨摘要:目的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对其诊断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各45例,按照疾病类型将其分成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MRI结合CT检验,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结果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脑膜尾征、瘤内钙化等临床指标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肿瘤外形、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明显强化及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的诊断的临床表现不同,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确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脑膜瘤;CT;MRI;诊断【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eningioma CT,MRI,analyzes its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Method choice between April 2013 and May 2013,our hospital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of 45 cases with meningioma,according to the disease types will be divided into groups of intracranial tumor and meningeal tumor group,45 case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MRI combined with CT inspection after the diagnosis,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diagnosis.Results intracranial tumor group and meningeal tumor meningeal tail,within the tumor calcification clinical indexes such as difference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P > 0.05),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umor shape,empty blood flow signals within tumor,tumor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capsule necrosis signals within tumor necrosis exists obvious difference(P < 0.05),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 with meningioma CT,MRI diagnosis of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different,a combination of bot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diagnosis rate,provides the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is worth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practice,to draw lessons from and promotion.Keywords:intracranial puted tomography (C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he diagnosis本研究就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供研究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