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法律信仰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寻求法律信仰摘要:本文的思路是把法律信仰问题分为两方面来认识,从而讨论中国法治的发展应在对中国古典法律思想发掘的过程中寻找合理的思想资源体系,认识并总结出我们自己的信仰基础,并从实践中一步步得到肯定。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律信任法律文化中图分类号:d9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一、对法律信仰含义的认识有人认为,法律信仰是根源于人类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科学分析和理性选择,进而形成的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信任感和依归感,以及对法的现象的神圣感情和愿意为法而献身的崇高境界。
1有学者认为,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态的上乘境界。
”2还有学者认为是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
3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教授认为对法的理解有两种层次:一是“实在法”、“人定法”,即统治者制定的法律;二是“抽象法”、“神定法”,即自然公正的理念层面的法。
对法的信仰不是信仰前者,而是信仰一种抽象的、自然正义的法。
伯尔曼教授还区分了“信”(believe)与“信仰”(believe in)的不同,指出后者是对神圣事务的承诺,是对终极超验目的的信仰。
4笔者认为基于伯尔曼教授的法的理解,结合现代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可以把法律信仰分成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方面是中国公众对“实在法”、“人定法”的信任,另一方面是中国公众对“抽象法”、“神定法”的信仰。
第一个方面可以理解为中国公众对现在中国的成文法的信任程度,第二方面可以理解为中国公众受根深蒂固的中国法律文化以及思想道德层面约束的影响下对法治的渴求程度。
二、信仰是建立秩序的基础信仰法律是建立法律秩序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必要条件。
法律需要被信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引文就在法律学界广为流传。
西方人对法律富有宗教性的看法,表面看来对我们中国人建设法制社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或国家宗教。
但如果按照伯尔曼的观点:“法律最终以道德为基础,道德最后建立于宗教之上”,中国法也同样有着其信仰基础,那恰恰是指儒家的道德伦理教条。
换言之,在中国,被神圣化的道德本身,兼有宗教的功能。
今天,我们倡导全民投身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该起着同样的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西方基督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基督宗教的律法观,对找回法律的神圣性、宗教性和建设法制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伯尔曼的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句引用率相当高的箴言。
也许我们会说这是西方人的观念,对于中国一个政教分离的社会,它又有什么启示呢?表面看来,在中国宗教对法律影响甚微,但实际上宗教与传统法律有着深层的纠葛。
法律原初形态时与宗教不分,汉代提出则天立法,宗教成为历代政治话语中法律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合理来源,法律运行中神灵的影响也一直挥之不去,善恶报应的宗教信仰成为传统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中华民族是一个极为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儒家文化孕育了华夏儿女。
因此,“信仰法律”对我们中国人也有同样的重要意义:若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溶入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
建设法治社会,仅仅靠人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教人“信仰法”,让人们把法律当成信条一样去崇拜、去遵守。
法律与西方基督宗教的关系和基督宗教的律法观这一问题的探讨,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引发了许多感悟。
让我们也拥有希伯来人的智慧,辨清法律的美好与神圣,维护法律的尊严,献身于法制建设的神圣使命之中。
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一种法律半蒙昧的状态——我所谓的法律半蒙昧状态,是指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制体系建立完善初期通常所要经历的状况:即公民的法律意识有普遍性提高,开始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整个法制体系的不透明和不系统,又致使大众对法律的认识仅停留于其工具性的一面,并对其具体操作和具体内容疑虑重重。
新时代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作者:孟宇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5期摘要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首先要求全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要求公民对我国法律制度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培养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树立公民的法律信仰。
关键词公民依法治国传统文化法律意识制度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公民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成员,公民整体的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并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法治化程度。
因此,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同等重要。
在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今天,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最可靠、最稳定的保障,而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对推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公民整体法律意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上还未达到法治社会的要求。
法治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目标与公民法律意识落后的现实之间存在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新时代培养全民法律意识是必要且紧迫的,由此更加凸显研究和关注公民法律意识问题的重要性。
1当前我国整体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1.1法律意识较为单薄、权利义务观念不强法律的实施以主体之间的平等或相对平等为基础,强调法律意识即强调规则意识,讲求主体要具有权利与义务观念。
而当前一些公民法律意识较为单薄、权利义务观念不强,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民族责任感,对社会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对自己更不负责任,时时刻刻想到的都是自己的私利,而不顾他人、集体、社会甚至国家的利益。
另外法律意识单薄,权利义务观念不强还导致公民社会责任缺失,道德意识不强。
谈法律信仰的培养作者:卜晓燕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法律信仰是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非制度因素,但中国社会目前并没有孕育出普遍的法律信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孕育法律信仰的思想根基和法律基础。
法律信仰的培养是一个历史过程,且需要考虑法律信仰的主客体以及培养法律信仰所需要的条件。
中国可以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政府和公民的法律信仰。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治建设;儒家文化一、问题提出亚里士多德谈法治的两个条件是:已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被普遍服从的法律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前一个条件是法治的非制度性条件,第二个条件是法治的制度性条件。
法治的制度性条件是被讨论的比较多的,也是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政府所普遍关注的,包括各项法律制度的完善,保障法律实施的各项程序的建设等相关环节。
例如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
法治的非制度性条件包括公民对法律的态度、认知等意识层面的认同以及实际中以法律为准绳的行为上的服从等。
法治的非制度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制度性条件为基础的。
首先,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在服从的主体方面来看,可以分为:国家在运用权力过程中服从被法律,公民在行使权利时服从法律。
其次,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在服从的程度上可以分为:行为上的服从和意识上的服从。
法律信仰就是在心理上在意识上对法律的高度认同和接受。
法律传统的得以延续是因为法律意识的传承。
因而,法律意识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法律意识不会在短时间内培养起来,而法律信仰作为法律意识中更高程度的要求显然不会靠国家所谓的政策鼓励或者部分法学家的理论宣扬就可以迅速地崛起。
1999年,我国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开始建设法治国家。
至今已有十余年,我国称已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但是,现实中制度上的立法空白仍然很多,法律的实施状况仍然不尽人意。
除了这些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有一点让人颇为介怀——中国并没有西方法治国家所存在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理论”在中国的学术脉络作者:张斯琦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语境下,“法律信仰论”被学者们赋予丰富的意义,包括法律信仰内涵、法律信仰的原因、法律信仰实现途径等等。
但是,对于这个概念,无论是借鉴还是批判,都需要对其本身进行考察,考察其产生原因、本来意义及影响结果等等。
否则,就会偏离其原意。
【关键词】法律信仰内涵争议“法律信仰论”在我国发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自成体系。
虽不同学者所持观点各异,但皆指向法制建设中的难题与困境。
时至今日,反思之论兴起,诸批判之文皆指向“法律信仰”概念本身的逻辑语病。
然而,争论诸多,已然偏离其原意。
本文试图对这一论题在中国的各种论调及流变进行梳理,进而考察其渊源及初始意义,以期为这一争论提供客观依据。
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律信仰”作为一个潮流的主题词,有多位学者进行不同的定义,以下简略归纳。
由信仰到法律信仰的定义方式。
刘旺洪在《法律信仰与法制现代化》①文中从信仰的分类入手,将信仰分为消极的信仰和积极的信仰。
他指出法律信仰是一种积极的信仰,进而指出法律信仰的四重价值底蕴:第一,法律信仰是对人自身的信仰;第二,法律信仰不是对现行法规的信仰;第三,法律制度能获得重生;第四,法律信仰体现为对理性、合规律的法律规范的服从。
他认为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现象的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归依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志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
陈金钊在《法律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②一文中也从信仰入手,在分析了信仰的三个要素(即信仰情感、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之后,得出了和刘旺洪相同的结论。
民族国家观念下的定义方式。
许章润在《法律信仰与民族国家》③中,引入“人世生活组织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概念,从而将法律与秩序结合起来,并且限定这种秩序的时空外延,结果是将法律秩序与民族国家紧密结合起来,他的结论是:“法律信仰不是别的,不过是一种‘法律爱国主义’,其核心借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便是‘宪法爱国主义’。
浅析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其构建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律得到普遍服从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来自国家的强制,二是出于公众对法律信仰的自觉服从,这两种方式应该是结合而为,当然也有个主次的问题,不言而喻,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的方式是最为理想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主体对法律全身心地认同和投入,是理性化了的法的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的理性。
这个定义指出了法律信仰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体参与,对法的认识、体验,形成理性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因素的变异,都会导致法律信仰难以形成,而一个没有法律信仰的社会,就无从谈起真正的法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有目共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立法的数量、质量和法治调整的社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人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并没有随之确立。
当代中国法制建设面临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笔者认为,导致我国法律信仰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法伦理精神枷锁,抑制了中国人法律信仰的形成。
就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来说,宗法伦理精神渗透和影响着法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家族为本位的法的观念,并成为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核心。
中国的宗法伦理传统的核心是血缘、辈份的等序观念,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特权优于普遍权、等级优于平等的等级精神;血缘胜于地缘的血缘精神;人们的家庭意识高于个人意识等。
在这种传统的渗透下,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平等观念被置于尊卑、亲疏之下,人们不仅不去积极地追求平等,反而视不平等为天经地义的事,一切冲突和纷争都尽可能用法律以外的伦理规范去解决。
对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民众,这样的精神枷锁始终牢牢禁锢着法律信仰的发展。
我国的宗教政策引言宗教是指人类信仰和崇拜神、佛、祖先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行为和信仰系统。
我国自古就有多种宗教,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宗教对于中国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但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发展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治理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
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国对宗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宗教政策的历史演进新中国的宗教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对宗教实行宗教自由政策,保护信仰自由、宗教界秩序和宗教团体合法权益。
中国政府主张宗教与政治分开,建立了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机构,将宗教的管理权落实到了地方政府和宗教团体中。
毛泽东时期的宗教政策毛泽东时期,宗教因受到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的影响,在政治上遭到了打压。
宗教组织逐渐被打散和摧毁,一些被打倒的宗教领袖被视为反革命分子,面临镇压和迫害。
同时,政府也通过宪法规定了宗教信仰的自由权。
改革开放时期的宗教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政府认识到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开始放宽对宗教的管制,建立了一系列行政管理制度和政策。
对于非法的宗教组织和邪教组织,政府则始终保持高压打击的态度。
现行法律法规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但也规定了任何宗教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涉及宗教管理的法律有宗教事务条例、反邪教法等。
此外,宗教管理机构也可以依据相关的政策文件、规章、办法等进行管理。
宗教政策的落实政府在宗教管理和政策落实中,会充分考虑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宗教团体的特殊情况。
政府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认真处理宗教事务和问题,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动。
政府还会积极引导宗教团体开展爱国、和平、和谐的宗教活动,同时加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宗教活动的管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宗教管理的宗旨是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稳定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同时促进正常宗教活动的发展,维护宗教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人的法律信仰意识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51-01
摘要在中国,法律信仰并未得到人们的广泛了解和认同,当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往往选择舍弃法律利益。
法律信仰意识的单薄可想而知,通过本文了解法律信仰、我国在法律信仰方面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关键词法律信仰中国法律
一、法律信仰概念
每当人们提到信仰,更多的想到的是宗教、人生目标、世界观,而现实社会中我们身边更多的体现了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什么?通常认为,它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的守法的升华。
这就表现在长久以来的社会发展精神和人们对于善与恶的内心衡量标准,最重要的是人们对于法律的尊重和维护程度。
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经过资本主义的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了方方面面,“自觉”已经成为了实现法律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日常的生活方式,自觉地交税、自觉地维护自己和他人权益,自觉地尊重法律……这是西方社会慢慢形成的一种社会精神。
在我国,人们对于法律信仰的意识还很单薄,人们机械的理解法律,机械的遵守法律,认为不触犯法律就已经是完全的遵守了法律。
当人们在面临个人的利益和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在不违法法律的情况下,人们毫无疑问的选择个人利益,并且引以为豪,认为捡到了便宜,成为了“钻法律空子”的人。
二、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和建立
为什么我国的法律信仰意识如此单薄,关键在哪里?
我认为有这样以下几点原因。
1.认识理智自私的动物。
当人们面对国家利益时是非理智的,而面对自己利益时则做出详尽的分析和思考。
因此理智自私导致了法律信仰的淡薄。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国家连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人们奋斗一生也就是了温饱,对于生存的强烈渴望使人们放弃了对法律的自觉维护和遵守,更多的选择了生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党更多的建立在法条的完善,法律的发展,民众的参与程度等等问题,很少关注人们对于法律的内心修养和法律崇高地位的建立。
2.权利意识强烈,寻求权利的方式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开始意识到权利的存在和自我意识的保护,更多的希望在保护好我们自己,然而人们却更多的还是忽略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道德。
人们为了选择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开始触碰社会的底线,如“小悦悦事件”,广东佛山女孩在小悦悦遭两车碾压,十八位路人
冷漠对待,见死不救,由于治疗的不及时,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
出于路人的错误意识外,人们内心中有没有表现出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法律之外的法律信仰的尊重,更多的是怕自己惹上麻烦,怕自己被错当成肇事者,人们所以选择了冷漠对待生命,选择了冷漠保护自己的权利。
这虽然是一种不正确的保护自己权利的方式,但是从那十八个人的冷漠可以看出,人们缺少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律崇高地位缺少认识,只是机械的遵守好,维护好自己的权利。
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的可悲,更是社会的可悲。
3.法律自身的内容与价值取向存在缺失,导致人们对于法律的不认可。
我国虽然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不断的宣传法律意识,但是和中国日益丰富的社会现代化现状相比较,我们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出现了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不协调,法律更多的作为一个工具或是一种承载方式,更甚至是用鲜血和教训在促进法律的发展。
往往都是针对人们热议话题或者是社会后果影响严重的问题,法律才会适时而动,适时而发。
更多像一种社会工具而不像是一种社会准则,一种积极的社会评价标准。
因此,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表现出不信任、不理解、不认可,从而人们开始产生更多怀疑,而不是法律信仰崇高地位的建立。
由于以上原因,很多社会问题日益滋生,问题的出现,显示出了法律建设的不完全,由此导致人们对法律信仰的怀疑,由于这种怀疑,产生了更多的法律问题,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我
觉得我们应该加紧树立法律信仰的崇高地位。
1.完善法律。
法律信仰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所以完善的、理智的、正确的法律是建立法律信仰的基石,但这是一个长久、复杂的过程,需要立法者、政治家、社会舆论、公众的全部的参与和动员。
不光是书面法条和律法的颁布,更多的是人们对于法律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大家广泛接受的法律事实演变成法律的成文法条,人们可以接受和积极遵守。
2.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公平正义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所提倡的,但是公平正义应该更多的体现在对于他人的公平和自己遵守的争议,不能在涉及个人私人利益的时候放弃了公平,抛弃诚信和信仰而追逐个人利益。
这样不是公平的环境。
与此同时,社会应该宣扬正义,不仅仅是英雄的行为,更应该是积极的帮助,善良的回答,礼貌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
促进文化和社会的更多的传递文明精神和发展。
3.强调教育和普法活动信仰的培养不仅仅在教科书和教室里,更应该深入方方面面,广大社区,学习团体等等,充分发挥舆论的广泛效应,认真地理解和推广法律,建立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发展效应。
广泛的进行宣传,运用多种方式、媒介等等,让人们能更广泛的知道信仰的作用并在信仰的带动下形成更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效应。
法律信仰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长久的积累,这是个复
杂且长久的问题,但是也是必须要实现的。
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那句经典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我相信我国的法律信仰必然深入人心、强大无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