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易错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15.22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熔化和凝固知识点«熔化与凝结»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进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结。
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了熔化和凝结知识点,供大家参考阅读。
知识点一、熔化和凝结(1)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状,同种物质的不同形状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固态的冰可变成水,水蒸气,水蒸气也可变成水和冰。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进程叫熔化,熔化吸热凝结: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进程叫凝结,是熔化的逆进程,需求放热二、熔点和凝结点(重点)(1)固体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冰、食盐、海波、萘、水晶和各种金属等等非晶体有:蜡、玻璃、松香、沥青等等(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在熔化进程中虽然不时吸热,但温度坚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个温度就是熔点。
非晶体在熔化进程中,只需不时的吸热,温度就不时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
(3)凝结点:晶体液体凝结时的温度叫凝结点。
晶体液体在凝结进程中虽然不时放热,但温度坚持不变,有固定的凝结温度,这个温度就是凝结点。
非晶体在凝结进程中,只需不时的放热,温度就不时地下降,没有固定的凝结温度,故非晶体没有凝结点。
(4)不同晶体其熔点不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结点是相反的三、晶体熔化和晶体熔夜凝结的条件(1)晶体熔化必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必需抵达熔点,二是必需从外界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2)晶体熔液凝结时必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必需抵达凝结点,二是必需向外界放热。
例题解析1.以下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的〝白气〞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头变模糊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D.冰冷的冬天滴水成冰思绪解析:壶嘴冒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洗澡时,浴室内的镜子变模糊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面上;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构成的,故A、B、C都是液化现象。
3.2 熔化和凝固高频易错题集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没有热传递。
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B.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C.冰和水的质量都没有变化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收热量;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解答】解: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因为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不能熔化;水因不能放出热量不能凝固;所以冰和水的数量都没有变。
故选:C。
2.物态变化在一年四季随处可见,下列属于吸热的是()A.初春,湖面上的薄冰层开始融化B.盛夏,打开冰箱门形成的“白气”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隆冬,教室的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分析】①熔化指的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液化是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②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A、冰融化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液态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B、打开冰箱门形成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液态小水珠,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合题意;D、隆冬,教室的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3.如图所示,一只可爱的小狗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天用舌头舔井盖上的冰块,被粘住了,动弹不得。
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A.水凝固时放热B.水汽化时吸热C.水蒸气液化时放热D.水蒸气凝华时放热【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熔化: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③熔化图像: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温度不变。
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④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⑤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2、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③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④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二、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 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融化的规律晶体 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达到熔点,温度不变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融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融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晶体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凝固的规律晶体 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凝固点 达到凝固点,温度不变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点 晶体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凝固不存在固液共存状态凝固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1、(2012•绵阳)我省高寒地区的冬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以下不符合实际的是( )A . 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形成了积水B . 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C . 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D . 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解析:(1)水的凝固点为0℃,水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要继续放热;(2)向有冰雪的路面上撒盐,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3)在轮胎上缠上铁链,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4)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后,水的凝固点就会降低。
《熔化和凝固》知识清单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需要吸收热量来打破固态时粒子之间的规则排列,使其能够自由移动,形成液态。
例如,冰在温度升高时会熔化成水,铁块在高温下会熔化成铁水。
2、凝固凝固则是与熔化相反的过程,即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会放出热量,粒子的运动逐渐减缓,重新形成规则的排列,从而变成固态。
比如,将液态的水放入低温环境中,水会凝固成冰;液态的金属溶液冷却后会凝固成固态的金属。
二、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熔化特点(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物质被称为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2)对于非晶体来说,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
2、凝固特点(1)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凝固点。
(2)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持续下降,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三、熔化和凝固的图像1、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晶体的熔化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
在加热晶体的过程中,温度会逐渐上升,当达到熔点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固体不断吸热熔化,直至全部变为液体,继续加热,温度才会再次上升。
晶体的凝固图像:与熔化图像相反,在冷却液体的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当达到凝固点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液体不断放热凝固,直至全部变为固体,继续冷却,温度会继续下降。
2、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没有水平的线段,温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上升或下降。
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1、生活中的熔化现象(1)冰雪在春天消融,这是冰的熔化。
(2)蜡烛受热变软并逐渐变成液态蜡,这是蜡烛的熔化。
2、生活中的凝固现象(1)冬天,水结成冰。
(2)制作豆腐时,将豆浆变成豆腐的过程就是蛋白质的凝固。
五、影响熔化和凝固的因素1、温度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速度。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熔化速度越快;温度越低,凝固速度越快。
2、杂质杂质的存在会改变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初二物理第三章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梳理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
(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物理网为您提供的15-16学期初二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复习:熔化和凝固,祝您学习愉快!。
课标定位一、考点突破1. 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能够区分生活、生产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3.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 知道物质的状态与熔点(凝固点)的关系。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能够辨别熔化与凝固现象及伴随着的吸、放热过程。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点。
考点精讲一、熔化和凝固(重点)1.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如冰变为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2.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如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归纳·整理】熔化和凝固是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态变化过程,判断物态变化是否属于熔化和凝固,关键是看物质是由固态变液体,还是由液态变固态。
熔化和凝固是两个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
【课堂练习】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B. 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花附着的露水C. 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思路分析:要判断物态变化是否属于熔化,关键要看物质是不是从固态变为液态。
选项A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选项B露水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的;选项C 雾也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的;选项D雪是固态,不是液态,所以本题应选A。
答案:A二、晶体和非晶体1.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1)晶体: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
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我们把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晶体分子的排列是整齐的、有规则的,冰、食盐、石墨、金属等都是晶体。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我们把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非晶体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
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都是非晶体。
2. 熔点和凝固点(1)定义: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汇总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汇总知识点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水的三种状态及三种状态间的转化:1、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在常温下呈现固态的物体一般称固体,如:钢铁、食盐等;在常温下呈现液态的物质,一般称为液体,如:水、酒精等;在常温下呈现气态的物质,一般称为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2、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情况下都有三种状态,如:常温下铁是固态,加热至 1535℃时变成液态;加热至 2750℃时,变成气态。
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火柴、搅拌器、三脚架、钟表(2)实验药品:海波(硫代硫酸钠)、松香(3)实验装置:(6)海波、松香熔化图象:(7)分析论证:从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松香的熔化过程则不同。
由图象可看出,随着不断加热,松香的温度逐渐升高,在此过程中,蜂蜡由硬变软,最后熔化成液体。
熔点和凝固点01、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02、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熔化和凝固--黄老师yyds一、物态变化1.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变态)2.物质状态:物质相对稳定的状态(固液气)二、熔化1.定义: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注意:区分熔化和溶解2.熔化现象: 3.特点:不断吸热....4.应用:熔化吸热,可使周围物体温度下降例如:冰棒解暑,冰袋降温5.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盐或白糖溶解于水中,属于溶化现象不属于物态变化实验中的注意事项a.安装器材:从下往上安装b.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c.水浴加热:可使海波受热均匀d.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的搅拌e.注意温度计的使用规范f.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用灯盖盖灭酒精灯6.海波熔化实验AB:固态,温度升高BC:固液共存态,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CD:液态,温度升高7.蜡烛熔化实验温度升高,蜡烛状态:固态→软→稀→液态三、物质分类1.固体分类:①晶体②非晶体2.晶体(1)定义:具有特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质(2)熔化条件:a达到熔点(两个条件缺一不可)b持续吸热(3)熔化特点:a 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b 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典型晶体:晶体的熔化曲线(1)定义:没有特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质(2)熔化条件:不断吸热(3)特点:没有熔点,没有固液共存态(4)状态:固态→软→稀→液态(5)典型非晶体:四、凝固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熔化的逆过程)2.条件:持续放热3.特点:(1)凝固与熔化是互逆过程,一切相反(2)同种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温度!.....4.凝固图像非晶体的熔化曲线河水结冰蜂蜜结晶铁水铸造铁文黄老师yyds。
第四章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石英、水晶、食盐、金属、海波、萘、明矾等;非晶体没有熔点,如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
(2)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3)有无熔点和凝固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一点。
(4)不同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条件及特点:(1)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2)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4)凝固特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对非晶体加热时,它的温度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始熔化,先变软,逐渐变稀,直至全部成为液态,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在凝固时放热,随着温度降低,它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5、熔化的例子:①铁变为铁水;②冰熔化成水;③吃冰棒解热。
(注:糖和盐溶于水,是属于“溶解”。
)6、凝固的例子:①水结成冰;②钢水浇铸成钢锭。
注:南极的气温可低至-89℃,因此只能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用水银计来测气温;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不能将铝锅里的铁块熔化成铁水。
7、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描述:A-B是固体(B点是固体);B-C是固液共存态;C-D是液态(C点是液态),熔化过程吸热。
E-F液态(F点是液态);F-G是固液共存态;G-H是固体(B点是固体)【总结】(1)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
(2)凝固时,温度也保持不变(凝固点)。
(3)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熔化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5)凝固过程需要不断放热。
(6)熔化凝固图像中有一段平行时间轴。
8、如图所示为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总结】(1)熔化时,温度逐渐升高(无熔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熔化★ 6 616二凝固★ 2 2一、熔化: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特点:吸收热量;(或者:遇到高温物体,从高温物体那里吸收热量)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物质;例如:金属、海波、冰、石英水晶;(2)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的物质;例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是没有熔点的)5.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6.常见融化现象:冰融化成水、蜡烛燃烧时滴泪、铸造金属构件将金属熔化成液态;【例题1】谚语“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中,雪水化成河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熔化【答案】D【解析】解:雪化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
故选:D。
【变式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冰雪的消融 B.雾凇的形成 C.云海的形成 D.白雾的消散【答案】A【解析】解:A、冰雪的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故A符合题意;B、雾凇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B不符合题意;C、云海的形成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C不符合题意;D、白雾的消散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题2】如图所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其温度保持在()A.100℃B.37℃C.20℃D.0℃【答案】D【解析】解:冰是晶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所以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是0℃。
故选:D。
【变式2】雪天为了使积雪尽快熔化,环卫工人在路面上撒盐,这是因为()A.盐使积雪的熔点降低B.盐使积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C.盐使积雪的熔点升高D.撒盐后的雪不再属于晶体,不需要达到熔点就可以熔化【答案】A【解析】解:寒冷的冬季,空气温度低于雪的熔点,为了使雪尽快熔化,向积雪撒盐,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积雪上洒盐水相当于掺杂质,使雪的熔点降低,从而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故A正确。
凝固与熔化知识点总结凝固与熔化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凝固与熔化的原理和影响凝固与熔化的因素。
下面将对这两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凝固与熔化的原理1. 凝固的原理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物质处于液态时,分子间的距离较远,分子自由运动,形成无规则的分子排列;当物质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降温或加压,使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得分子排列开始有序,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从而凝固成为固体。
凝固的原理可以通过凝固点和熔点来解释,凝固点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而熔点则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不同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是不同的,这是由于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的不同而产生的。
2. 熔化的原理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间的距离较近,分子只能进行局部振动,形成有序排列的晶体结构;当物质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升温或减压,使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晶体结构破坏,分子开始自由移动,从而形成液态。
熔化的原理同样可以通过熔点和凝固点来解释,当物质的温度达到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成为液体;而当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熔点以下时,液体开始凝固成为固体。
二、影响凝固与熔化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质凝固与熔化的最主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凝固点会升高,而熔点会降低;相反,当温度降低时,物质的凝固点会降低,而熔点会升高。
2. 压力压力也是影响物质凝固与熔化的因素之一。
在一定的温度下,增加压力会使得物质的凝固点升高,而熔点降低;减小压力则会使得物质的凝固点降低,而熔点升高。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也会影响其凝固与熔化的过程。
比如,晶体结构的稳定程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弱等因素,都会影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4. 外界条件的影响外界条件,比如溶质的存在、溶剂的性质、晶体生长的速度等,都会影响物质的凝固和熔化过程。
总之,凝固与熔化是物质的两种状态,其原理和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物理化学知识。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材考点梳理一、物态变化1.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二、熔化和凝固1.定义:(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冰雪熔化、蜡烛燃烧等)(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冬天水管冻裂、冰凌等)2.特点:(1)熔化吸收热量;(冬天雪熔化时更冷、吃雪糕凉快)(2)凝固放出热量;(北方冬天菜窖内常放几桶水)三、固体熔化实验1. 实验器材及作用:(1)温度计:测物体温度;(2)玻璃棒:使物体受热均匀;(3)石棉网: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4)钟表:记录加热时间;2. 器材组装顺序:自下而上;3. 选用较小的固体颗粒的优点:A.小颗粒固体受热更均匀;B.温度计玻璃泡与小颗粒充分接触,测得温度更准确;4.试管在水中的位置要“适当”:A.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和烧杯壁;B.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5.水浴法加热的好处:A. 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均匀;B. 固体颗粒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6. 实验中,必须做到“两测一看”:指实验中要测量记录物质温度及加热时间和观察物质状态;7.会根据实验数据会作出物质熔化时温度-时间图像:先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8.实验现象:(1)海波或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2)石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一直升高;9.实验结论:(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2)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四、熔点和凝固点晶体非晶体定义有熔点的固体无熔点固体熔化熔点有无图像特点1.AB段:持续吸热,温度升高,固态;2.BC段: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固液共存;3.CD段: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液态;4.熔点为T0 ℃;整个过程,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吸收热量凝固凝固点有无图像特点1.AB段:持续放热,温度降低,为液态;2.BC段:持续放热,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3.CD段:持续放热,温度降低,为固态;4.凝固点为T0℃整个过程,持续放热,温度降低;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放出热量五、其他考点1.熔点与物质的种类、压强和是否含有杂质等因素有关;(1)不同晶体熔点一般不同;(2)冬天,结冰的路面撒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2.在寒冷的北方,冬天测气温常选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的低;3.灯丝用钨来做,是因为钨的熔点高;常用锡焊接电子元件,是因为锡的熔点低;4.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5.已知物质温度,如何判断晶体状态的规律:(1)晶体温度低于熔点时,物体为固态;(2)晶体温度等于熔点时,物体可能为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3)晶体温度高于熔点时,物体为液态;重难点突破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B.温度为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温度为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D.温度为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2、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有熔化的冰块,一杯在阳光下,一杯在阴凉处则( )A.在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B.在阴凉处的水的温度高C.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D.两杯水的温度高低无法进行比较3、液态的蜡在凝固成固体时体积变小,中间凹陷下去,这说明( )A.蜡从液态变为固态后,分子间距离变大B.蜡从液态变为固态后,分子间距离变小C.同种物质液态的分子与固态的分子不同D.液态变为固态后分子间就无空隙了4、从互联网上查得的信息知道,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这种夹克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物质.人们穿上这种夹克,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开始熔化,人体感到凉爽;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开始凝固,人体倍感温暖.这种夹克能自动调节温度的原理是( )A.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B.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C.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D.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5、如图所示,由冰的熔化曲线可知( )A.冰是非晶体B.冰的熔点为0℃C.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5 min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6、关于下表中几种晶体的熔点,说法错误的是( )A.在﹣268℃时,氢是固态B.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C.纯金掉入钢水不会熔化D.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7、以下给出的物质都属于晶体的是( )①蜂蜡②金属③玻璃④冰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8、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B.先凝华,后升华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9、关于熔化和凝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熔化要吸热,但熔化时温度不一定升高B.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热C.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D.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要放热,其温度降低10、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知识点1: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三态间可以发生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例如:冰熔化成水,铁块熔化成铁水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例如:水结冰等。
2.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假设猜想[猜想一]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猜想二] 固体熔化时虽然不断吸热,但需完成由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这时温度可能会不变。
实验设计探究[思考] (1)固体熔化时需观察其状态与温度的变化,如何控制固体物质温度不会过快上升呢?(2)熔化过程较为缓慢,以什么样的时间间隔进行温度测量呢?(3)对实验测定的数据用什么方法处理较为合适?[实验设计方案] (1)实验目的:研究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
(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温度计、碎蜡块、海波、水、石棉网、火柴、钟表。
(3)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
按如图所示进行组装,在两个分别盛有海波和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使试管(盛固体物质段)充分浸入水中。
使用石棉网的目的是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
使玻璃泡处于海波或碎蜡块中间位置。
,大致可分为两类金等考点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探究【例1】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蜡的熔化实验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第2 min时是固态B.甲在ab段不吸热C.甲的熔点是48 ℃D.乙是蜡答案:A、C、D点拨: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上升;由图象可知甲为海波,乙为蜡;海波在ab段吸热,温度不变,所以B选项错误。
熔化和凝固重难点易错点解析题一:在严寒的冬季,小满到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人工造雪。
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下方,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所示。
对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
题二:我们从“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中知道:(1)晶体熔化的特点是:给晶体加热,在没有达到它的熔化温度(熔点)之前,它的温度是__________的,但并不熔化;当温度达到它的熔点时,继续加热,晶体渐渐熔化,但温度_________;当全部熔化成液态后,继续加热,它的温度________。
这说明了晶体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可以归纳出晶体熔化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使它的温度达到_______,二是必须对它继续________,这说明熔化过程是吸热的过程。
题三:某物质的凝固点是42℃,在42℃时,该物质()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 D.以上都有可能金题精讲题一:如图所示,对四个图象描述正确的是()题二:下表是小京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 min时是_______态。
(选填“固”或“液”)(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的凝固点是是_________℃。
题三: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
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____变化,并每隔0.5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1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
第五章物态变化与温度熔化与凝固姓名:知识点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1.水的三态(1)固体:冰、雪﹑冰雹﹑冰锥﹑冰挂﹑雾凇﹑霜(2)液体:水﹑雨﹑露﹑雾﹑“白气”(3)气体: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2.对“白气”、“雾”、“烟”、“云”常见现象的认识①“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②“雾”是由悬浮在空中小水滴组成的③“烟”是由悬浮在空中固体小颗粒组成的④“云”是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3.水的物体变化(1)固态与液态间的物态变化 熔化:固态→液态能量变化: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能量变化:放热(2)液态与气态间的物态变化 汽化:液态→气态能量变化:吸热 液化:气态→液态能量变化:放热(3)气态与固态间的物态变化 升华:固态→气态能量变化:吸热 凝华:气态→固态能量变化:放热4.通过“制造云和雨”实验可知:物态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冷热程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即:物态变化是由于物体的温度变化而引起的。
例题: 、 、 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体从 、叫做熔化,物质从 叫做凝固。
知识点二:温度1.温度的定义: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越高说明物体越热,温度越低说明物体越冷。
3.温度的单位:常用单位:摄氏度(℃);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K )。
4.温度单位的规定: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它们之间均匀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1摄氏度。
5.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如人的体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4.7摄氏度”。
知识点三:温度的测量1.实验室中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测量体温的工具:体温计;测量气温的工具:寒暑表2.温度计的结构:如图所示,感温泡内感温液的种类有水银、酒精或煤油,由于不同种类温度计的感温液熔点与沸点不同,不同类型的温度计适用范围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易错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易错知识点归纳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根据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熔化。
熔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
2、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可。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1、实验提示(1)冰块和石蜡尽量碎小,碎冰最好选用蒸馏水结成的冰块。
(2)将冰和石蜡碾成粉末,用下小上大的的金属圈旋转搅拌,这样使冰和石蜡受热均匀,便于观察。
(3)实验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同时注意观察冰与石蜡状态的变化,直到全部熔化后再观察3min。
(4)在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
(5)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石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冰的熔化过程。
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如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2、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烧杯、水、冰、石蜡等。
3、探究活动(1)实验过程参照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将实验器材组装好。
采用“水浴法”给小冰块和石蜡碎屑加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冰、石蜡的状态变化。
实验结论a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b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物理期中考熔化和凝固知识点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知识梳理】一、物态与物态变化1、物态:物质的状态,常见的物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而且熔化过程中固体和液体同时存在。
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逐渐变软最后变成液态,而且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3)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4、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1)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持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2)晶体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持续放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5、熔化和凝固的图像(1)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2)非晶熔化和凝固的图像【诊断自测】1. 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有关。
2. 水蒸气、云、雨、露、雾、霜、雪、雹、冰等,都是水的化身,它们中:属于气态的是;属于液态的是;属于固态的是;不能确定状态的是。
3. 北方冬天的地窖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时要,使地窖内的温度不会降的过低而冻坏地窖内存放的菜。
4. 如图中的冻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
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
人们制作冻豆腐主要是想办法去除新鲜豆腐中的水分。
制作冻豆腐的过程经历了(填物态变化名称)的过程。
5. 如图所示为某种固体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t1到t2,这段时间内物质处于过程,物质的状态是。
【考点突破】类型一:熔化和凝固现象例1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A. 春天河里的冰雪化成了水B. 夏天清晨,花叶上的露水C. 秋天,笼罩大地的雾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答案>A<解析>冰化成水是固态变化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符合题意;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所致,气态到液态不符合题意;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所致,气态到液态不符合题意;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气态到固态不符合题意。
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易错知
识点归纳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根据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熔化。
熔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
2、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可。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1、实验提示
冰块和石蜡尽量碎小,碎冰最好选用蒸馏水结成的冰块。
将冰和石蜡碾成粉末,用下小上大的的金属圈旋转搅拌,这样使冰和石蜡受热均匀,便于观察。
实验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同时注意观察冰与石蜡状态的变化,直到全部熔化后再观察3min。
在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
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石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冰的熔化过程。
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如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2、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烧杯、水、
冰、石蜡等。
3、探究活动
实验过程
参照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将实验器材组装好。
采用“水浴法”给小冰块和石蜡碎屑加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和冰、石蜡的状态变化。
实验结论
a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b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物理期中考熔化和凝固知识点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