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胸前区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28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胸部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局部解剖结构。
2. 掌握胸部解剖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3. 提高解剖学知识水平,为临床医学实践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1. 人体胸部解剖模型2. 解剖刀、镊子、剪刀等解剖工具3. 解剖图谱和教材三、实验步骤1. 观察胸部骨骼(1)胸骨:观察胸骨的三个部分,即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注意其形态、大小和连接方式。
(2)肋骨:观察肋骨的形态、大小和数量,了解其与胸骨的连接方式。
(3)肋软骨:观察肋软骨的形态和连接方式。
2. 观察胸部肌肉(1)胸大肌:观察胸大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神经支配。
(2)胸小肌:观察胸小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神经支配。
(3)前锯肌:观察前锯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神经支配。
(4)胸长神经:观察胸长神经的走向和分布。
3. 观察胸部血管(1)胸主动脉:观察胸主动脉的走向和分支。
(2)胸廓内动脉:观察胸廓内动脉的走向和分支。
(3)锁骨下动脉:观察锁骨下动脉的走向和分支。
4. 观察胸部神经(1)胸前外侧神经:观察胸前外侧神经的走向和分布。
(2)肌皮神经:观察肌皮神经的走向和分布。
(3)正中神经:观察正中神经的走向和分布。
(4)尺神经:观察尺神经的走向和分布。
5. 观察胸部淋巴结(1)腋淋巴结:观察腋淋巴结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2)锁骨上淋巴结:观察锁骨上淋巴结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胸部骨骼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胸骨、肋骨和肋软骨的形态、大小和连接方式,为胸部器官的保护和呼吸运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2. 胸部肌肉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肌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神经支配,这些肌肉在呼吸运动和上肢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胸部血管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胸主动脉、胸廓内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走向和分支,这些血管为胸部器官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
4. 胸部神经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胸前外侧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走向和分布,这些神经负责胸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胸前区解剖一、切口1. 沿前正中线,上从胸骨柄上缘的颈静脉切迹,下达胸骨下端(剑突)作一纵行切口。
2. 从第一切口的上端,由颈静脉切迹,沿锁骨至肩峰作一横行切口。
3.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沿肋弓,向外下至腋后线作一斜行切口。
4.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向外上至乳晕部作一斜行切口,达乳晕部时,沿该部作环形切口,然后再向外上斜行至腋前襞。
在切口处分离皮肤,按以下顺序进行操作。
二、层次解剖(一)浅层结构这个区域的皮肤较薄,剥离皮肤时不要太深,太深将会损伤皮神经、浅血管和影响深筋膜。
翻皮时还应注意皮肤与浅筋膜之间的关系(紧密或疏松关系)。
皮肤剥开后,可见浅筋膜,一般女尸皮下脂肪较多,浅筋膜较厚。
在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浅筋膜内,可见到菲薄的肌层,为颈阔肌。
在浅筋膜内寻找下列皮神经和浅血管:1. 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在锁骨下方之内侧、中间部和肩部,寻找由颈部下行的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
2.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沿胸部前正中线的切口切开浅筋膜,用解剖镊子将切口缘提起向外翻,注意在近胸骨缘的肋间隙处,寻找出肋间神经前皮支。
此神经穿过胸大肌及深筋膜沿肋间方向行走,其形态特点是细并略带珠白色的条束,并有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伴行,依此可与邻近的结缔组织相区别。
找到皮神经和浅血管后,可沿其行径追踪一段距离,同时观察一下肋间神经前皮支所分布的大致范围。
这些皮神经和浅血管都很细小,一般以第3肋间的分支最大,可解剖1至2条作为代表,不必把所有的肋间神经前皮支和浅血管都找出。
3.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肋间后动、静脉外侧皮支自腋前襞沿胸廓外侧面向下作纵行切口,将皮肤和浅筋膜分别向内翻起,沿肋间隙方向找出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与其伴行的肋间后动、静脉的外侧皮支。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在胸大肌下缘处穿出深筋膜,分支分别向内、外两侧行走,其中有些分支伸到乳部皮肤。
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较长称肋间壁神经,它跨过腋窝与臂内侧皮神经相交通(待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