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精神养生
- 格式:pdf
- 大小:304.77 KB
- 文档页数:8
《中医养生学》之精神养生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是认识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之间,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因此精神养生很是重要。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所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首先是情志变化的保健,这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会增强,从而起到防病作用,患病之后,精神状态良好可加速康复,还可以利用心理活动规律治病。
那么想要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
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这些因素各位肯定都会有所了解,这里就不在过多解说。
因此第一步要想养生就得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志。
第二、调神养生法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
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精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第三则是调摄情绪法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七情调援。
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情志制约法。
一、节制法:(一)遇事戒怒,首先要知道怒对人体伤害极大,《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中医养生保健之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中医养生保健之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以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历来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的基础,目前可行的主要的精神养生的方法是清心静神和怡养情志。
3.1.1清心静神清心静神,即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
而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修炼才能够达到。
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我们提倡的清心静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可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近些年来,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
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代大脑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
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
所以,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练习气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静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少思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欲的嗜欲。
少私寡欲这个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
中医学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精气,无助于健康长寿。
这是因为私心太重,欲望太高或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如果能减少私心和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编写人:审核人:课程编号:096039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xx专业一、课程理念中医养生学是在尊重生命规律、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从而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课程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养生技能,掌握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整体观念,熟悉常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应用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能充分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恢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中医养生学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保健和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建立和保持对祖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养生康复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日常保健和疾病康复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懂养生、会养生、爱养生,并运用中医养生理论解决辅助临床治疗。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心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
精神养生作为一种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报告旨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精神养生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精神养生的内涵与意义1. 精神养生的内涵精神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如调整心态、锻炼意志、培养兴趣爱好等,使个体在心理上保持平衡、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调适:通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手段,使个体心理状态稳定。
(2)意志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克服困难,提高个体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3)兴趣爱好培养: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4)人际交往: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情感支持,减轻心理压力。
2. 精神养生的意义(1)提高生活质量:精神养生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精神养生,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竞争力。
(3)预防心理疾病:精神养生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维护心理健康。
(4)促进社会和谐:精神养生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我国精神养生的发展现状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精神养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民心理健康促进法》等,为精神养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2. 社会参与度提高随着人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精神养生活动中,如心理咨询、瑜伽、冥想等。
3.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我国精神养生专业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职业逐渐受到认可。
4. 科技助力精神养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精神养生领域涌现出许多创新产品和服务,如在线心理咨询、智能心理测评等。
四、我国精神养生存在的问题1. 公众对精神养生的认识不足部分人群对精神养生的概念模糊,甚至存在误解,导致精神养生意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