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9.70 KB
- 文档页数:7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民俗学,这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民俗学的世界,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一、民俗的定义与范畴民俗,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民俗这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民俗,比如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像四川的麻辣、广东的清淡;传统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居住方面,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吊脚楼,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而交通方式的演变,也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
2、社会民俗涉及到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节日庆典等。
比如家族制度、婚丧嫁娶的习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会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3、精神民俗包括信仰、宗教、巫术、民间艺术等。
许多人会有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仪式和活动;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戏曲等,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4、语言民俗像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神话传说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它们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二、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民俗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共同创造、传承和遵循的。
它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和习惯。
2、传承性民俗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通过口头传授、行为示范等方式,从长辈传给晚辈,不断延续下去。
3、稳定性与变异性一方面,民俗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也会发生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4、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三、民俗的功能1、教育功能通过民俗,人们可以学习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技能等。
2、规范功能民俗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娱乐功能很多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民间游戏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放松。
民俗总结归纳民俗是指一个地区或群体传承和实践的习俗、风俗和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各地的民俗也逐渐丰富多样。
本文将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民俗活动和相关的文化意义。
一、婚俗民俗婚俗民俗是各个地区都有的重要民俗活动。
不同地域的婚俗民俗有着不同的特点。
比如,在一些地方,新人在婚礼上要进行拜堂、交杯酒等传统仪式,以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祝福。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象征。
二、节日民俗节日民俗是人们在特定的日期庆祝和纪念的一种活动。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民俗习惯。
比如,中国的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等,这些都是春节的传统民俗活动。
三、习俗民俗习俗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
比如,在中国,人们会在过年的时候给长辈拜年,这是一种尊敬长辈的习俗;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在圣诞节会相互交换礼物,这也是一种习俗。
四、宗教民俗宗教民俗是特定宗教信仰下的一种习俗活动。
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民俗风格。
比如,在佛教中,传统的法会活动是佛教徒们进行忏悔、超度亡灵的重要活动。
五、民俗文化意义民俗活动不仅仅是传统的习俗,它们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民俗活动是人们传承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民俗活动还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它们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和分享美好的时刻。
最后,民俗活动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各地的民俗差异和相似之处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视野。
综上所述,民俗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总结归纳各地的民俗活动和习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外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民族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俗各具特色,反映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中外民族民俗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一、中华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1. 婚嫁习俗(1) 婚礼:中国的婚礼习俗包括订婚、过大礼、发喜帖、接亲、举行婚礼等一系列传统仪式。
各地的婚礼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如闽南地区的“过大礼”、广东地区的“三朝六礼”等。
(2) 婚礼道具:中国婚礼中经常用到的道具有红盖头、喜糖、龙凤灯笼、喜字牌等。
(3) 婚庆饮食:中国不同地区的婚庆饮食也各具特色,如粤菜、川菜等地方菜系的餐饮文化。
2. 节日庆典(1) 春节: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包括除夕、初一、正月十五等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是家庭团聚的日子,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祭祖、扫墓等活动。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3. 饮食文化(1) 家常菜:中国的家常菜有很多种类,如红烧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
(2) 地方特色美食:中国的各地美食有川菜、粤菜、湘菜等地方菜系,各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3) 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的饮用方式及茶具的制作工艺都非常独特。
4. 传统技艺(1) 书法: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
(2) 绘画:中国的绘画艺术有国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
(3) 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有剪纸、刺绣、扎染等多种形式。
5. 服饰文化(1) 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服饰有汉服、旗袍、唐装等形式,各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款式。
(2) 传统饰品:中国的传统饰品有玉器、琥珀、金银饰品等,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工艺。
二、外国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1. 日本(1) 庆典节日:日本的节日庆典有樱花节、七夕节、盂兰盆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中华民俗知识点总结中华民俗是指中国各地区民间的传统风俗和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俗丰富多彩,涵盖了节日、婚礼、葬礼、饮食、服饰、工艺等各个方面。
在这里,我将从各个方面来总结中华民俗的知识点。
一、节日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赏花灯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大节日,也是休息修整的时候。
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扫墓、祭祖,并进行一些纪念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节气之一。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中秋节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华山的望乡台《桂屋记》这个故事而设立的。
人们在这一天会赏菊花、登高、饮菊花酒等。
二、婚庆1. 婚礼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丰富多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比如,北京的婚礼要吃喜糖,四川的婚礼要喝结发酒,广东的婚礼要悬飘带,等等。
2. 嫁妆:婚礼中的嫁妆是新娘家送给新娘的一些物品,如首饰、衣物、家具等。
嫁妆的多少和品质代表着新娘家的诚意和新娘的地位。
3. 三替习俗:三替是指新婚夫妇参拜天地、家庙和妯娌的习俗。
在这一天,新娘会换上三套新衣服,每次更衣都要在亲友的帮助下完成。
4. 四相扭与认字:婚礼当天,新娘要进行四相扭和认字的仪式。
四相扭是指离开娘家时的扭头看家、行步出门的姿势。
认字则是新娘要通过手写小篆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识字能力。
5. 压箱钱:新郎在迎亲的路上要给车队中的小孩塞钱,这样可以驱邪避邪、保平安。
三、葬礼1. 丧葬礼仪: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十分繁杂。
比如,亲人去世后要进行打醮、请高僧超度等仪式,然后进行火化或土葬等。
2. 长头:在一些地区,亲人去世后,家属要留长头,表示对亡者的怀念和尊重。
常见文化知识与习俗中国是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文化知识和习俗,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国有四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各个节日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寓意,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重要文化活动。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中国人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以及观看舞龙舞狮等传统习俗,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祭祀节日,通常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左右。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扫祖先的坟墓,并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此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踏青,人们会在春天里欣赏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中国人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一系列庆祝活动,以纪念屈原的奉献精神。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在这天晚上,人们会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并祈求团圆和幸福美满。
二、中国的文化知识除了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文化知识,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个伟大的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中国的功夫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人熟知并广泛传承。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还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精神修养的体现。
3. 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拥有许多独特的古代建筑,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智慧和文化艺术。
三、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常见习俗。
1. 宴席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宴席的礼仪非常重要。
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一、概念解析民族民俗,即民间习俗,包括节日、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
它是民族及地区的历史、风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习俗行为。
二、国际视野下的民族民俗在国际上,各地的民族民俗都各具特色。
比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日本的樱花节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习俗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的民俗,可以丰富我们对世界各地文化的认识,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三、中国的民族民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服饰、建筑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传统。
比如汉族的春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
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习俗等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渊源。
四、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民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统民俗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民族的认同和精神支柱。
它通过各种形式传承着先人的智慧和传统,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我们对待民俗的态度对待民俗应该持敬畏和尊重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民俗可能会面临失传的危机。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六、保护和传承民俗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育引导。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2.宣传推广。
利用各种传媒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民俗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组织活动。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民俗展览、乡村游等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政府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
七、结语民族民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我们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基础知识有哪些 民俗是千百年来流传积淀的传统⽂化。
那么你对民俗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民俗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民俗的基本内容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和传承的⽣活⽂化。
它起源于⼈类社会群体⽣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和演变,为民众的⽇常⽣活服务。
各地的民俗都与⼈⽂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民⽣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民俗是⼈民传承⽂化中最贴切⾝⼼和⽣活的⼀种⽂化——劳动时有⽣产劳动的民俗,⽇常⽣活中有⽇常⽣活的民俗,传统节⽇中有传统节⽇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规范——结婚⼈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年三⼗⾄初⼆,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所不包。
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们⼀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个地域向另⼀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且各地盛⾏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吃饺⼦南⽅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不断改变,却⾃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的吊⾓楼与北⽅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种来⾃于⼈民,传承于⼈民,规范⼈民,⼜深藏在⼈民的⾏为、语⾔和⼼理中的基本⼒量。
我们置⾝其间却不为其所累,⽢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的根本属性 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出⼀系列其他属性。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然是⼀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泛性、稳定性的前提:⼀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其活动⽅式如果不被另外的⼈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
民间小知识点总结归纳民间小知识点是指一些广为流传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使用的一些小知识。
这些知识可能包括民间的传统习俗、民间疗法、家庭偏方、饮食习惯等等。
虽然这些知识并不一定都被科学证实,但在民间长期传承并被使用的情况下,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民间小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民间习俗1. 过年放鞭炮:中国传统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来驱赶邪魔。
据说邪魔听到鞭炮声就会害怕而逃走。
2. 传统婚礼习俗:传统的中国婚礼包括很多习俗,比如新郎迎亲时要先踩门槛、新娘出嫁时要经过过门等等。
这些习俗既有民间传承的色彩,也代表了对新人的祝福和期盼。
3. 祭祀活动:许多节日和特殊的日子都要进行祭祀。
比如中秋节要拜月,清明节要上坟,过年要祭神。
这些活动既是对祖先的敬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疗法1. 中草药疗法:在中国,中草药疗法由来已久,很多人依然会选择使用中草药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
比如感冒时可以用葱姜茶,咳嗽时可以用川贝雪梨糖水等等。
2. 拔火罐:拔火罐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从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对一些风湿痛、肌肉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穴位和经络,来疏通气血、调理脏腑、强身健体。
三、家庭偏方1. 生姜糖水:生姜糖水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家庭偏方,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
将生姜切片,加入适量的红糖,加水煮沸,待姜熟透后取汁饮用。
2. 铁锅炖汤:在中国很多家庭中,人们喜欢用铁锅炖汤,认为这样可以炖出更加鲜美的汤。
而且铁锅还可以起到补铁的作用。
3. 熏衣草去除异味:在家中如果有一些异味,可以在房间里放一些熏衣草,可以有效地去除异味,还可以让房间里散发一种清新的香味。
四、饮食习惯1. 吃梨润喉:感冒咳嗽时,可以吃一些梨来润肺止咳。
梨性寒,味甘酸,可以清热化痰,对咳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民俗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于神灵、鬼神、祖先等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和敬畏。
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信仰对象和仪式,例如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欧洲的基督教、希腊神话等。
民间信仰体现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观念和生活状态。
二、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人们在特定的日期或时刻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而举行的一种文化活动。
不同的节日庆典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节日庆典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庆盛会的时刻,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婚嫁葬礼婚嫁葬礼是人们生命中重要的仪式,也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婚嫁葬礼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生育、死亡等问题的态度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结婚仪式、婚礼习俗、丧葬仪式等,西方的婚礼仪式、葬礼习俗等。
婚嫁葬礼的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道德观念。
四、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于食物的选择、烹饪、用餐等方面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习俗,例如中国的饺子、炸酱面、火锅等,日本的寿司、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鹅肝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穿着、打扮、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服饰礼仪,例如中国的汉服、旗袍、长袍马褂等,西方的西装、礼服、制服等。
服饰礼仪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形象、社会地位、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关注和追求,也是民族风格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民俗学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反映和记录。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最新全国导游考试民俗文化知识汇总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它涵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表演等多个方面。
对于全国导游来说,掌握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是必备的素养,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精彩、深入的讲解,还能更好地传播和弘扬本土文化。
以下是为大家汇总的最新全国导游考试民俗文化知识。
一、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前夕,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等准备工作。
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到午夜。
正月初一,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
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庙会等各种庆祝活动。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汤圆)、赏花灯、猜灯谜。
各地还会举办花灯展览和民俗表演,热闹非凡。
3、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献花、上香,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此外,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户外活动。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
粽子有多种口味,如红枣粽、肉粽等。
赛龙舟是一项激烈的水上竞赛活动,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象征着团圆。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品。
月饼种类繁多,有豆沙、蛋黄、五仁等口味。
6、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
这一天也是敬老节,倡导关爱老年人。
二、传统服饰1、汉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系带隐扣等,展现了优雅、庄重的气质。
2、唐装唐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其款式和色彩受到唐代服饰的影响。
通常采用丝绸面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3、旗袍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之一,形成于民国时期。
它能够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美,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
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祭灶][扫尘][吃灶糖]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娘在这日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这日的其他习俗主要有送穷,开市贸易,南方在这日祭财神。
[谷日][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小除夕][过赶年]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小年朝,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
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
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
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
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
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
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
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
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
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
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
(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
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
也有人家喜欢贴"福"字,而且倒着贴。
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
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
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
(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
(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
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
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
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
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
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
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
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
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
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
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
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
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
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
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
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
烟花:又称"礼花","焰火"。
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
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
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
安西都护进来时。
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
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
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
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
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
这就是"压岁钱"。
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
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
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
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
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
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
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
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
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
"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
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
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
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
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