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历史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8.8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学的民俗学和民俗文化历史学是一门探究过去的学科,而民俗学则是历史学中具有自己独立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民俗学主要研究某一地区或者民族在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间信仰、节日纪念以及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在民俗学中,最常见的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通常指在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经验、知识、信念、习俗、符号和印记等。
本文就将围绕历史学的民俗学和民俗文化来作一些阐述。
一、历史学的民俗学历史学与民俗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那时,德国的学者进行了一项叫做“民俗学运动”的运动,他们认为民族民俗的研究与历史学密切相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民俗学。
有学者将民俗学定义为“彻底研究人的文化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历史学中,民俗学是探究社会文化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民俗学自古至今一直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特别是民间习俗方面的内容,由于其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伦理等各个方面,因而被广泛地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中。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统社会中的民俗文化和习俗、传统文字、特定地理环境、族群、信仰等重点文化领域。
在进行民俗学研究时,需要对民间文化、民俗风俗、民间艺术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现象,是各种信仰、想象、好恶、礼仪、技艺、趣味及各种生活习惯等文化方式的总和,佐以符号、印记和民间艺术,并在过去与今天的生活中保留下来。
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民俗文化在历史学研究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折射了一个民族渊源深远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意识等。
同时,民俗文化也是历史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历史学家在研究过去社会的历史时,不能忽略民间的文化、信仰和习俗。
这些物件和行为与人们早期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与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历史习俗和民俗文化深厚而独特。
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的传承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自豪感,也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传统婚俗、节日习俗、饮食文化和建筑艺术等方面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与民俗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婚俗在中国古代社会,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传统的婚俗习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婚礼通常以丰富多彩的仪式来展示,如迎亲、过门、拜堂、敬茶等。
同时,婚前婚后的礼仪和规矩也是中国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节日习俗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而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人们会互相赠送粽子、龙舟竞渡等。
三、饮食文化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且讲究与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相结合。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菜系发展各具特色。
而在古代,饮食习俗与节令有关,如清明时节吃寒食、端午节吃粽子等。
另外,餐桌礼仪也是中国人重视的一部分,如用筷子、宴席上的敬酒等。
四、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独具特色,许多习俗和文化观念也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以传统园林为例,它追求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此外,古代建筑中的屋顶、门楼等构造和装饰,也流露出中国历史习俗和民俗文化的痕迹。
五、其他习俗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和民俗文化非常广泛,这里只是涉及到了少数几个方面。
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像父母教育子女的观念、尊敬长辈的礼仪规矩、尊师重道和宗族文化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和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重视和珍视。
这些习俗和文化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民俗历史知识民俗学史是关于民俗事象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民俗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的民俗历史知识一中国上古民众生活中国上古民众生活包括远古民俗和古代民俗两个部分。
远古民俗是指在漫长的的原始社会孕育形成的,它基本上是史前时期的民俗,史前民俗是中国民俗的开端。
这个历史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原始习俗。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不得不过一种纯粹的群居生活,形成了最初的生活规则和群体习惯。
例如刀耕火种的生产习俗及对女娲的崇拜;钻木取火,吃熟食的习惯取代了吃生食的习惯;以及他们在敬畏自然时,对拟人化的自然神灵的崇拜;还有在这种敬畏之中创造的对付超自然力的巫术和占卜习俗;都是后世生产、饮食、信仰民俗的雏形。
古代民俗主要是指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间的民俗。
在汉朝之前是汉族形成的时期的,也是汉族的风俗形成的时期,例如婚礼的六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就是在周代确立形成的,而在汉朝,中国经历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各种风俗习惯也逐渐成型并在中国的疆域上传承,秦始皇推行了许多政策,其中很多是针对风俗的,例如推行薄葬,统一服饰,令平民同意裹黑头巾等,到了汉武帝时,中国的岁时节令习俗就已经的基本形成,与今天的岁时民俗相差无几。
中国的民俗历史知识二中国中古民众生活中古指的是隋唐五代及宋代这一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民俗逐步走向丰富和成熟,许多民俗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
中古民俗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虚妄程度大大减弱,生活气息日渐浓厚,更易于为人们接受,因而对近世民俗影响极大。
其中,都市民俗的发展尤为突出,它们与都市文化相适应,不仅在信仰,而且在服饰、饮食、游乐以及遵守成规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有些民俗愈演愈繁,对喜庆的追求也愈演愈烈。
饮食方面:唐代的饮食渐趋精致,出现了烹调技术的专著,当时已经有著名的店铺如长安张手美家,每节专卖一物,元日之元阳脔,人日之六一菜,上元之油画明珠,二月十五之涅槃兜,上巳之手里行厨,寒食之冬凌粥,四月八日之指天饺馅等。
民俗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于神灵、鬼神、祖先等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和敬畏。
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信仰对象和仪式,例如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欧洲的基督教、希腊神话等。
民间信仰体现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观念和生活状态。
二、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人们在特定的日期或时刻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而举行的一种文化活动。
不同的节日庆典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节日庆典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庆盛会的时刻,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婚嫁葬礼婚嫁葬礼是人们生命中重要的仪式,也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婚嫁葬礼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生育、死亡等问题的态度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结婚仪式、婚礼习俗、丧葬仪式等,西方的婚礼仪式、葬礼习俗等。
婚嫁葬礼的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道德观念。
四、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于食物的选择、烹饪、用餐等方面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习俗,例如中国的饺子、炸酱面、火锅等,日本的寿司、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鹅肝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穿着、打扮、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服饰礼仪,例如中国的汉服、旗袍、长袍马褂等,西方的西装、礼服、制服等。
服饰礼仪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形象、社会地位、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关注和追求,也是民族风格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民俗学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反映和记录。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民俗历史知识点总结民俗是指习俗、风俗、节庆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
它包含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劳动和交往中所遵循的规范和习惯,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在中国,民俗的历史悠久,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宗教信仰、祭祀习俗、婚嫁礼仪、节庆庆典、民间传说等等。
下面就对民俗历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是中国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有许多宗教,如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影响着中国古代人们的信仰观念和生活方式。
儒教强调仁爱和礼法,影响了中国人的礼仪和道德观念;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佛教则强调解脱和慈悲,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宗教仪轨和世俗行为。
这些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宗教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和仪式,如祭祀、庙会、观音会等,构成了中国的宗教民俗。
二、祭祀习俗祭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俗活动。
中国古代的祭祀习俗包括了祭天、祭祖、祭神、祭祀地方神祇等多种形式。
祭祀是中国古代人们尊崇自然、尊崇祖先、尊崇神灵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祭祀的过程包括了祭祀仪式、祭品供奉、祭祀祈祷、祭祀祭神等环节,而祭祀的对象有天、地、山川、河流、祖先、神明等。
祭祀的时间包括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包括了每月的初一、十五等特定日子。
祭祀的形式包括了宫廷祭祀、家祭、宗族祭祀、地方祭祀等,许多祭祀活动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文化和民俗风尚。
三、婚嫁礼仪婚姻是人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婚嫁礼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民俗活动。
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仪非常丰富,包括了订婚、纳彩、过大礼、迎亲、结婚、还礼等多种环节。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而婚姻的仪式和程序都由一定的礼俗和规矩来规范。
婚嫁礼仪的过程包括了详细的程序和步骤,如定婚约、缔结婚姻、婚姻登记、结婚仪式等环节。
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
这些历史文化和民俗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衰落,也传承了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民俗两个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探讨。
一、历史文化1. 文字与古代文献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早文字记载的国家之一。
早在公元前16世纪,中国就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系统。
这一汉字系统不仅含有丰富的意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古代文献的传承与研究不仅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让中国文化得以传承。
2. 建筑与艺术中国古代的建筑和艺术传统博大精深。
著名的长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建筑遗迹,以及瓷器、绘画、雕塑等艺术品都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中国建筑与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3. 哲学与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源远流长,对世界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派别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各自兴衰,但无疑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们的思考和人生指引提供了借鉴。
二、民俗传统1. 春节与年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同时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年俗传统,如扫尘、吃团圆饭、拜年等。
这些春节和年俗的传统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2. 中秋节与月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是农作物丰收和家人团圆。
这一节日与月亮和赏月相联系,人们会品尝月饼、赏月、玩花灯等。
中秋节的月俗传统体现了中国人们对家庭和团聚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3. 清明节与祭祀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并进行祭祀仪式。
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代表了中国人们对祖先的敬意与纪念,同时也体现了对家族传统和家族责任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历史民俗与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的历史民俗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智慧。
这些民俗与传统不仅为中国人民塑造了独特的精神面貌,也成为了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民俗与传统,以展示其多样而深厚的魅力。
一、节日民俗中国的节日民俗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丰富多样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这些节日往往伴随着特定的习俗,例如春节期间贴门神、放鞭炮、舞龙舞狮等,这些习俗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将喜庆的氛围带给了人们。
二、婚俗礼仪中国古代的婚俗礼仪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载体。
从婚姻提亲到婚礼仪式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程序和礼仪。
例如之前的提亲、婚礼当天的过程以及过后的回礼等,都体现了尊长、尊敬和亲情的重要性。
婚俗礼仪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传递了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三、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是人们对生死和祖先崇拜的表现。
中国人普遍相信生命是永恒的,而丧葬仪式被视为过渡仪式,是人们给予逝者最后的尊重和祝福。
古代的丧葬习俗包括舞蹈、丧钟、忌讳以及祭祀等环节。
这些习俗体现出人们对先人的怀念与纪念,也有助于心灵的慰藉和安宁。
四、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度,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尊师重道、尊长敬老、尊重他人等一系列的尊重和规范是中国人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之邦的存在使得中国发展出独特的社会行为规范,例如尊重师长、敬重上级、珍视友谊等,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良好发展。
五、中国古代与现代的传承中国古代的历史民俗与传统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虽然现代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仍然保留了独特的敬意和尊重。
传统的民俗与传统的精神内涵得以传承和发扬,不仅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也成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民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老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独特的文化民俗,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并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民俗:节日庆典、衣食住行、婚嫁礼仪和宗教信仰。
节日庆典是中国文化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人民在根据农历而设立的传统节日中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团聚的时刻。
庆祝春节的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互赠红包和家庭聚餐等。
端午节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会扎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以祈福、驱邪。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并传统举行一个盛大的晚宴。
衣食住行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民俗。
中国传统的服饰有着独特的样式和寓意,如汉服、袍服和旗袍等。
在古代,人们的穿着往往与社会地位相关,不同的服饰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职业。
在饮食方面,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菜系,如川菜、粤菜和湘菜等。
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讲究体现了对食物的烹饪技巧和对季节食材的合理运用。
住宅建筑方面,传统的四合院以其独特的格局和设计,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
人们在四合院中共同生活,凝聚了家族的力量和亲情。
婚嫁礼仪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民俗的一大特点。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拥有丰富的仪式和传统。
婚礼通常包括过门、拜堂和敬茶等环节。
新婚夫妇还会在婚庆期间举办传统的婚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还存在着丰富的婚前和婚后习俗,如嫁妆、新房布置和新婚夜等。
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诸多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佛教追求智慧和慈悲,道教强调自然与神秘,儒教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个宗教都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总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民俗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主题。
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源远流长。
从古代祭祀和宗教到现代节日和婚礼,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深厚而多样的历史演变和特点。
一、历史演变1. 古代祭祀和宗教中国古代是祭祀和宗教的社会。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神灵和天地之神来获得运气和保护。
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同时也促进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源于古代祭祀活动。
2. 民间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民间传统渐渐地取代了宗教信仰成为民俗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
这些传统包括结婚、葬礼、房屋祭祀、年俗等,它们更加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之中,代表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
3. 现代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节日和习俗也逐渐形成。
例如五一节、国庆节等,它们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化特征。
同时,一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新的体现,如情人节和光棍节等。
二、特点1. 重视人际关系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人际关系。
家庭、宗族和朋友关系在民俗文化中都非常重要。
婚姻、葬礼、宗族祭祀等事务都需要家庭成员和亲友玩聚在一起,共度祭祀。
2. 特别的标志和仪式中国民俗文化中有一些非常特别的标志和仪式,如红色的婚礼和丧葬装束。
这些标志和仪式经常被人们用来区分不同的场合和社会阶层。
3. 丰富的象征和意义中国民俗文化中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和意义。
这些象征和意义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人生、命运和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红色象征喜庆和幸福,黄色象征土地和收成,同时,对于花草树木的穿腰带、贴门神等行为也代表了人们对于幸福和祈福的追求和信仰。
4. 多样化和包容性中国民俗文化又非常的多样化和包容,其中蕴含了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无论是北方的庙会活动还是南方历史悠久的水上婚礼,都代表着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总之,中国民俗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形式,它不仅代表着古代社会的宗教和信仰,也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
民俗历史知识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 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 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五彩】青、黄、赤、白、黑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八个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盘山三胜】松、泉、石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立夏、小满、芒种、立秋、处暑、寒露、立冬、小雪、大雪、春分、清明、谷雨、夏至、小暑、大暑、秋分、白露、霜降、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