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俗的作文三篇
- 格式:docx
- 大小:21.17 KB
- 文档页数:3
徐州风俗作文500字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徐州有好多有趣的风俗呢!
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早早地准备好多好吃的,像炸丸子、蒸包子。
一到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有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鲜美的鱼,这表示着年年有余。
吃完年夜饭,大家就一起看春晚,等到十二点,外面“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那是在放烟花和鞭炮,漂亮极了!
端午节也很有意思。
妈妈会提前包好甜甜的粽子,有红枣馅的,还有豆沙馅的。
还会在我的手腕上系上五彩的丝线,据说可以驱邪保平安。
徐州的风俗真的太有趣啦,我爱我的家乡!
作文二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咱们徐州的风俗。
徐州人结婚可讲究啦!新娘子会穿上漂亮的红嫁衣,头上还戴着闪闪的金饰。
迎亲的队伍热热闹闹,吹着喇叭,打着鼓。
到了新郎家,还有好多有趣的仪式,比如跨火盆,象征着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还有中秋节,我们会一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吃着甜甜的月饼,赏着又大又圆的月亮。
大人们会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可有意思啦!
这就是我们徐州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徐州的乡俗作文
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在徐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拿我们徐州的乡俗来说吧,那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文化。
在我的家乡,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做上一
大桌子菜,请亲朋好友来吃个团圆饭。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习俗——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
为什么不能扫地呢?这可跟我们徐州人的“脾气”有关了。
徐州人一到正月初一就不扫地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徐州,人们认为大年初一是“穷神”降临的日子,所以都不扫地了。
除了初一不能扫地外,其他的时候都可以扫地。
我们徐州人
扫完地后都要把垃圾放进一个大桶里。
为什么要把垃圾放进大桶
里呢?这可有讲究了:放在大桶里的垃圾代表着财富和财气,所
以人们都希望在大年初一时能够“财来财往”。
说完了徐州的乡俗文化后,我又想起了我们徐州的方言。
“过年好”、“吃饺子”、“放炮”、“拜年”等词汇就是用徐州话说
出来的。
—— 1 —1 —。
徐州的风俗习惯说明文作文
《徐州的风俗习惯》
嘿呀,说起徐州啊,那可真是有不少特别的风俗习惯呢!就拿吃这方面来说吧,徐州人可太爱吃煎饼啦!
我记得有一次去徐州的奶奶家,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煎饼香味儿。
只见奶奶熟练地把面糊在鏊子上一摊,再用小竹刮板那么一转,嘿,一张薄如纸的煎饼就出来啦。
接着奶奶会放上各种菜啊,比如土豆丝、萝卜干,再卷起来递给我。
哇,那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啊!煎饼那特有的韧性和香味在嘴里散开,别提多带劲了。
而且啊,徐州人逢年过节还会有一些特别的仪式呢。
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串门拜年,小孩子能收到好多红包,一个个都乐开了花。
还有在端午节,会包各种形状的粽子,有三角的,还有长条的呢。
徐州人也特别热情好客,要是有客人来家里,那肯定是好酒好菜招待着,生怕客人吃不好喝不好。
这就是徐州,一个有着独特风俗习惯的地方,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这些风俗习惯就像是徐州的符号一样,让人一
提起徐州就能想到这些有趣的事儿呢!怎么样,徐州的风俗习惯是不是挺有意思呀?。
徐州独特的风俗作文徐州,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儿的风俗就像一壶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先说说过年的风俗吧。
一进腊月,徐州就像是被施了魔法,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徐州人忙活着蒸馒头,这可不是简单的馒头,那花样可多了。
有枣花馍,把面团搓成各种形状,再镶嵌上红彤彤的大枣,看着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寓意着生活红红火火。
还有大馍,又大又白,一个大馍就能把小孩的脸给比下去。
蒸馒头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家里的大人们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小孩子们就在旁边眼巴巴地等着刚出锅的馒头,刚一蒸熟,就伸手去拿,烫得在手里来回倒腾,还不停地吹着气,然后咬上一大口,那香甜的味道能在嘴里回味老半天。
到了年三十,贴春联那可是个大事。
一家人齐上阵,小孩子拿着浆糊刷,在门上乱抹一通,大人们就在后面把春联小心翼翼地贴上。
春联的内容可讲究了,都是些吉祥话,什么“福满人间喜气盈门”之类的。
而且啊,徐州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贴“过门钱”的习俗呢。
五颜六色的过门钱在风中飘动,就像一群欢快的蝴蝶,这感觉一下子就把新年的喜庆劲儿给带出来了。
再说说徐州的婚俗吧。
徐州的婚礼那是热热闹闹,充满了人情味。
迎亲的队伍可壮观了,车队在马路上排成一条长龙。
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候,那得经过重重考验。
新娘的姐妹们会想出各种刁钻的点子来为难新郎,比如说让新郎唱歌,这新郎要是五音不全,那可就有乐子看了。
新郎一边唱着跑调的歌,一边还得满脸堆笑,就盼着能赶紧把新娘接走。
到了婚礼现场,那更是热闹非凡。
徐州有个特别的习俗叫“撒床”,找个有福气的长辈,一边在床上撒着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一边念叨着:“早生贵子,百年好合。
”那声音响亮又喜庆,整个婚礼现场都被这股欢乐的氛围给笼罩着。
还有啊,徐州的庙会也特别有趣。
到了庙会的日子,那真是人山人海。
各种小摊位摆满了街道,有卖糖人的,那糖人被艺人捏得栩栩如生,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好像随时要蹦出来降妖除魔。
还有卖棉花糖的,一大团棉花糖就像云朵一样,小孩子们举着棉花糖,吃得满脸都是糖丝,就像个小花猫。
徐州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作文咱徐州啊,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有着数不清的独具特色的风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里闪闪发光呢。
先说说咱徐州的伏羊节吧。
一到夏天,尤其是入伏之后,整个徐州城就像进入了一场盛大的“羊肉狂欢”。
大街小巷的羊肉馆子那可都是人满为患。
您要是这时候走进一家馆子,那热闹劲儿就甭提了。
大锅里煮着的羊肉咕噜咕噜地冒着泡,香味直往人鼻子里钻,就像有只小手在挠你的痒痒,勾得你肚子里的馋虫直闹腾。
老徐州人都知道,伏天吃羊那是有讲究的。
说是“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这时候的羊肉啊,鲜嫩可口,还能驱寒解毒,大夏天的吃羊肉,在别的地儿可能觉着稀罕,在徐州,那就是传统。
男人们光着膀子,喝着小酒,大口大口地吃着羊肉,再就着酥脆的烧饼,那叫一个美。
女人们呢,也不示弱,边吃边唠着家常,时不时地还叮嘱自家孩子多吃点儿。
小孩子们呢,吃得满嘴流油,脸蛋儿红扑扑的,就像熟透的小苹果。
再讲讲咱徐州的婚俗。
这徐州的婚礼啊,那是相当的热闹喜庆。
迎亲的队伍那可是浩浩荡荡的。
新郎官儿骑着高头大马,那得意劲儿就像中了状元似的。
不过现在呢,大多换成了汽车,但是那种喜气洋洋的感觉可一点儿没变。
到了新娘家,想接走新娘可不容易。
新娘的姐妹们会想出各种刁钻的小游戏来“为难”新郎。
比如说让新郎找新娘的鞋子,这新郎啊,就得在屋里翻箱倒柜的,那模样就像个无头苍蝇,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找到了鞋子,新郎还得给新娘的父母敬茶,这时候,新娘的父母会叮嘱新郎要好好对待自己的闺女,那场面温馨又感人。
婚礼上啊,喜宴那也是相当丰盛。
徐州的把子肉肯定是少不了的。
这把子肉,一块一块的,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起来满口留香。
还有四喜丸子,圆滚滚的,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亲朋好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美食,一边祝福着新人,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宴会厅。
还有过年的时候,徐州的风俗也特别有趣。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
这可不是简单的包水饺哦,长辈们会在水饺里包上硬币、红枣之类的东西。
徐州文化作文800字《徐州文化》篇一徐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宝盒,每次打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说起徐州文化,不得不提到它的饮食文化。
徐州的美食那可真是一绝,就像一把火,点燃了人们舌尖上的热情。
徐州地锅鸡,那简直就是美食界的“大佬”。
一口大铁锅,里面炖着鲜嫩的鸡肉块,鸡肉就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小士兵,整齐地排列在锅里。
锅的周围贴着一圈面饼,面饼底部被煎得金黄酥脆,就像给锅穿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
咬一口面饼,“嘎吱”一声,再夹一块鸡肉,那浓郁的香味在嘴里散开,仿佛是一场味蕾的狂欢派对。
还有徐州的饣它(sha)汤,这名字听起来就很特别。
那汤浓稠得就像一碗流动的丝绸,里面有鸡丝、麦仁等食材,喝上一口,热呼呼的,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感觉整个人都被治愈了。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个汤嘛,能有多好喝?嘿,你要是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饣它汤就像是徐州人的“灵魂伴侣”,早餐来上一碗,一天都精神抖擞。
徐州的历史文化那也是相当厚重的,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走在徐州的土地上,就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的声音。
楚王陵就像一位沉默的历史守护者,静静地躺在那里。
当我走进楚王陵的时候,那幽深的墓道就像一条时光隧道,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汉代。
墓中的兵马俑虽然没有西安兵马俑那么大的名气,但它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那些兵马俑栩栩如生,有的像在站岗放哨,表情严肃得就像一个一丝不苟的保安;有的像是在准备出征,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勇敢。
看着这些兵马俑,我就在想,也许在那个时候,这些工匠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塑造它们的呢?是对帝王的敬畏,还是对自己技艺的自豪呢?徐州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像每年的“伏羊节”,这可是徐州人的盛大节日。
一到伏羊节,整个徐州城就像被羊肉的香味笼罩着。
大街小巷的羊肉馆里都坐满了人,大家都在大口大口地吃着羊肉,喝着羊汤。
这时候的徐州人就像是一群被美食召唤的“吃货大军”,大家聚在一起,享受着美食带来的快乐。
徐州家乡的习俗作文
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我们徐州的美食也数不胜数。
先来说说徐州的“三大名吃”吧。
云龙湖的龙虾,彭城的羊肉汤,还有就是我家乡的羊肉馍了。
这三大名吃,无论什么时候来徐州,都不会让你失望的。
羊肉汤是我们徐州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了,它以鲜美可口而著称。
它是用羊肉、羊肉汤、粉丝做成的汤。
如果你喜欢吃辣,那就点一碗辣椒油吧,这会让你终身难忘的。
徐州有名的小吃就数羊肉馍了,它可是一道传统名食,不仅在我们徐州人的心里有着极高的地位,在全国人民心中也是名声显赫呢!
它是用面粉、鸡蛋、红糖做成一大块面饼,上面撒上各种调料和芝麻。
然后再用一张面饼包住调料和芝麻。
最后再用模具压出一个方形的饼来。
它是圆的,形状酷似古代铜钱。
我们徐州还有一道特色小吃——羊肉汤泡火烧馍。
它也是徐州特有的美食之一。
这道小吃历史悠久。
相传在古代时,这里有座“羊头城”,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羊头就挂在城楼上,人们可以站在城墙上向羊头城内眺望。
—— 1 —1 —。
徐州民俗作文篇1民俗,本是些不经意的习惯罢了,当大家这已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时,它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
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当我们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遗址,随意捡起一枚陶片,如同捡起一个美丽的传说。
把它们串起来便是一部向我们走来的史传。
现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见那史传中特有的纹路和色彩。
不过,我们已将其归入了民间艺术的行列。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村姑拎着这绘满花纹的陶罐去溪边汲水。
远远望见劳作于田里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遥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
话难说,情难搁,亮亮嗓子唱首歌……”一不小心,罐儿摔破了,溅湿了姑娘的衣裳,也润泽了一册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认定它曾被哪匹战马踏过。
大大小小二三百场征战。
饱经战火的山野间还会响起“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悠悠歌声。
黄水一次次扑来,黄沙一层层掩埋,受灾难太多的徐州人,脉搏里涌动着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汇聚成强悍的民风。
徐州人的重义贵友之风,大概滥觞于“季札挂剑台”的传说。
人死信义在,何况活着的血性男儿?说到交友,不能不说到喝酒。
无论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聚,还是细酌慢啜、谈笑风生的雅集,总是氤氲着古道热肠。
徐州人喝酒爱打“酒官司”,且打起来没完没了,为得是让客人喝好。
“喝好”的标志是几分酩酊后的称兄道弟、口无遮拦,否则便是主人失职了。
“酒令大于军令”不知何时在这块土地上俨然神圣起来。
刘邦崛起于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乡,于是徐州人的骨子里刻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引车卖浆之徒亦不乏“大家风范”。
徐州庙会传统工艺品作文300☆ 第1篇:走在徐州的庙会上,热闹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想融入其中。
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透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传统工艺品,它们不仅仅是一件件商品,更是徐州文化的一张张名片。
就拿徐州的面塑来说吧,那可是个活生生的艺术品。
面塑师傅的手艺真是一绝,只见他手中捏着一团彩色的面团,手指灵活地动了几下,转眼间,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虎就出现在了眼前。
周围的小朋友们都围过来,眼睛瞪得大大的,满是羡慕和好奇。
有的小朋友还忍不住伸手去摸,生怕这小老虎随时都会跳起来跑掉呢。
这不,一位妈妈赶紧拉住自己的孩子,“别乱动,这是人家做的艺术品,咱们得尊重人家的劳动成果。
”旁边的人听了都笑了,气氛更加温馨了。
再往前走几步,就能看到做糖画的师傅了。
糖画师傅的手艺也是了不得,他用一个小勺子舀起锅里的糖液,在一块平板上飞快地画起来。
不一会儿,一条龙的图案就完成了,师傅轻轻一敲,糖画就稳稳当当地落在了一根竹签上。
孩子们拿到后,既舍不得吃,又怕别人抢走了,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举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除了这些,还有剪纸、布艺、木雕等等,每一样都能让人驻足良久。
这些传统工艺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能有机会停下来,细细品味这些手工艺术,真是难得的享受。
看着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我仿佛能感受到匠人们的心血和热情,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爱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逛完庙会,手里拿着刚买的小面塑,心里暖暖的。
这些传统工艺品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希望将来还能有机会再来这里,再次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 第2篇:记得小时候,每年最期待的就是徐州庙会了。
那时候,一到庙会的日子,整个镇子就像被施了魔法,热闹非凡。
街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卖吃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传统工艺品,每一件都像是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徐州的风俗作文
《徐州的那些事儿》
嘿,咱今儿就来讲讲徐州的风俗!徐州啊,那可是个有特色的地儿。
就说徐州人办喜事吧,那场面可热闹了。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哎呀妈呀,那真叫一个喜庆。
婚礼前一天晚上,家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嗑着瓜子,聊着天,商量着第二天的事儿。
到了婚礼当天,天还没亮呢,迎亲的队伍就出发了。
那婚车装饰得可漂亮了,大红花挂得满满的。
新郎穿着帅气的西装,带着一群小伙子就去接新娘子了。
到了新娘子家,那可是有一番“折腾”哦。
伴娘们会想出各种好玩的游戏来为难新郎和伴郎们,要红包啊,做搞笑动作啊,可有意思了。
好不容易接到了新娘子,回到家,那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来,感觉整个村子都能听到。
接下来就是拜天地啦,在大家的见证下,新郎新娘幸福地站在一起,那场景真的让人感动。
在徐州,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都会做各种好吃的。
像什么炸丸子啊,蒸馒头啊,那味道,啧啧啧,想起来就流口水。
还有徐州人特别热情好客,要是有客人来家里,那肯定是好酒好菜招待着,不把你招待好都不算完。
徐州的风俗还有很多很多呢,我这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
总之,徐州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的风俗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
我爱徐州,爱这里的一切风俗!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徐州的风俗有点了解啦?哈哈!。
徐州民俗的作文三篇
导读:篇一:徐州风俗徐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徐州古称彭城,缘于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国。
彭祖是我国烹饪界公认的始祖,相传在尧之时,彭祖因擅烹饪野鸡汤,得到帝尧的赞赏而受封,在徐州一带建立了大彭氏国。
徐州的菜点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成体系,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羊方藏鱼因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文火同炖而得名。
相传,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
一日,夕丁捕鱼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让其母剖开正在炖着的羊肉,将鱼藏入其中。
彭祖回来吃羊肉,感觉异常鲜美,于是如法炮制,便产生了“羊方藏鱼”这道菜。
据传汉字中的“鲜”字即源于此。
帝尧时期,尧封颛顼的玄孙钱铿于大彭,建立了大彭国。
铿为彭祖。
他曾献雉羹于帝尧,受到了尧的褒奖。
屈原《楚辞·天问》中有“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之句。
汉代王逸注:“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
”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称彭祖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厨师”。
彭祖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所创的雉羹、羊方藏鱼、麋鱼鸡、云母羹等名菜名汤流传至今。
其主要贡献在于把人类饮食由熟食推向味食,由粗食推向精食,将饮食与养生相结合,创出了药膳、食疗等饮食的新天地,对发展民族饮食文化,增强民族体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篇二:徐州的风景风俗我的家乡在徐州,那里有美丽的云龙湖。
春天,云龙湖边的柳树长出了嫩绿嫩绿的小芽,不时吹来一缕春风,柳枝儿轻轻地飘动着,好像在伴着春风跳舞。
当春风吹过湖面,湖面就会泛起一丝丝波纹。
湖面倒映着火红火红的太阳、洁白的云朵那景色美丽极了!草地里盛开着五
颜六色的花朵儿,把成群的花蝴蝶都吸引了过来,它们围着花儿飞啊,飞啊,怎么也不肯离去。
夏天,知了趴在树干上,不停地叫:“热死啦!热死啦!我快要被烤焦啦!”那一棵棵粗壮的大树上,长着绿油油的、茂密的树叶,总是会有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从里面传来。
云龙湖里的荷花也在这个时候盛开了,它们的花瓣粉嘟嘟的,看上去可爱至极!那荷叶铺在湖面上,整个云龙湖都变成了绿色。
火辣火辣的太阳挂在高高的天空中,照在湖面上,湖面反射着一闪一闪的金光,好像天上的星星都掉进了云龙湖里似的。
秋天,云龙湖转眼变成了金黄色,树上的叶子都掉了下来,给一条条小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踩在上面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这时,湖边的菊花盛开了,像草地里盛开着一个个金灿灿的小太阳。
当下秋雨时,小雨点们都争先恐后地落到水里去,这时,一个个水花在湖面上绽放。
冬天,雪花儿慢慢地飘落下来,有的落到了地上,给大地妈妈盖上了一床雪白的棉被;有的落到了水里,它们一落进去,就融化了。
不久,湖面就结冰了,那冰像一面镜子一般,那时,我最喜欢在那儿照镜子。
湖边的腊梅花也在这时张开了自己的笑脸,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看见这么美的花朵;也能闻到花的芳香。
篇三:徐州风俗徐州体育项目众多,古来民俗尚武。
4000年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
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
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
这些活动项目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徐州市于1958年获“全国学校体育红旗市”称号。
沛县、铜山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徐州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向国家、省队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达
650人,宫鲁鸣、邢爱兰等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比赛。
古代足球活动于清代中叶基本停止,但徐州沛县尚有此活动。
徐州也获得“足球城”的称号。
沛县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且武术流派多,拳路广,武术活动具有传统性。
邳州老城西北方,有一个祁家村。
因为这个村里的人世代喜爱下象棋,被称为“棋村”。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
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
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
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
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
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
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