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琵琶行》导学案1、理清文章结构,积累文言知识点。
2、学习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预习案: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自安,感斯人言,是夕..()二年,恬然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宋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该诗以琵琶为载体,描绘了唐代长安城的画面,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我们将深入分析《琵琶行》这首诗的内涵,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著名文学家,对唐代文学和文言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游历辗转多地,历任诸司马、秘书监等职,后辞官隐居,饱经沧桑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二、诗歌赏析《琵琶行》共七章,以琵琶女的视角描绘了长安城盛衰变迁的景象。
首先展示了琵琶女的琴艺和内心愁苦,通过琴音传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其次描绘了盛极一时的长安城,金房银座的辉煌景象令人心驰神往;接着揭示了长安城频频受到外敌入侵、战乱连连的现实,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痛心;最后以琵琶女的抒情哀歌表达出对故国的深情不舍,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三、文学内涵1. 对比手法:《琵琶行》通过对琴艺和城市景观的对比,展示了荣华富贵与战乱动荡的鲜明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受。
2. 悲壮情感:诗中蕴含了琴声悠扬、歌声凄厉的悲壮情感,展现出作者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和抒发。
四、学习任务1. 明确诗歌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掌握《琵琶行》这首诗的主题和内涵。
2. 理解文学意义:深入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思考《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五、总结与展望《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怆情感和长安城的盛衰景象,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本次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拓展文学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愿大家能够在挖掘诗歌意义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
《琵琶行》学习目标1.理解本诗描述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领会由琵琶女的遭受引出的诗人对出身的感触。
3.理清全文脉络,剖析本诗的构造特点。
教课重难点1.品尝诗句“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绘音乐的高明技术。
有关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穷,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念书期间特别勤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访大诗人顾况,深得赏识。
29 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与元稹踊跃倡议“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重申解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许多揭穿现实黑暗,反应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期间。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周流浪,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频频上书针砭弊端。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应了劳动人民的难过生活,揭穿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冒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急迫,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识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对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琵琶行导学案一、导言《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作者白居易。
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美女王昭君的遭遇和从贵族到平民的降格生活,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政治腐败和阶级固化。
本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以及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
二、创作背景1. 唐朝政治和社会环境唐朝的变法时期终于结束,武后掌权,唐朝进入了一个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社会上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
白居易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琵琶行》的。
2. 白居易的创作背景白居易生于唐代中期,家境优越,曾经担任过左补阙、侍御史等官职,但后来因为与权臣李輔国之间的矛盾而被贬谪。
贬谪期间,白居易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且就是在此期间完成了《琵琶行》。
三、文学价值1. 表现主题深刻《琵琶行》以王昭君的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唐代官场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愚昧,描写了平民百姓的艰辛生活。
通过深刻而真实地描写这些问题,诗歌表现出了深刻的主题。
2. 擅长抒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大量运用抒情手法,通过描写王昭君与其丈夫的离别、她在流亡中的艰难遭遇和寂寞的心理,凸显了个人情感的强烈和共情效果,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3. 作品受欢迎《琵琶行》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唐代文学评论家刘义在其《广论》中就赞誉这首诗歌为“凄婉哀怨,张狂有力”,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四、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1. 政治隐喻《琵琶行》通过对王昭君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唐代官场上的腐败和贪污。
王昭君的遭遇成为了腐败和封建礼教的象征,从而通过诗歌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
2. 阶级反叛《琵琶行》通过对主人公的平民化描写,反映了唐朝社会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的严重性。
王昭君由贵族女子变为平民百姓,使得反对封建礼教和阶级固化的压力和声音渗透到了文学创作中。
五、结语《琵琶行》是唐朝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课题:《琵琶行》(1)编号:36 编制:张学林课型:新授课审核:___________使用者__________ 班级______【学习目标导学】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会诗的韵律。
3、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重、难点导学】1、朗读并背诵全诗;2、理清写作思路。
【学法指导导学】有感情的诵读,边读边体会。
【自研自探导学】一、走近作者—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二、了解写作背景《琵琶行》(pí pa xíng)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pén pǔ)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之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琵琶行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7::琵琶行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2.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一.预习部分(一)注音1、湓()浦口2、铮()铮然3、商贾() 4、悯())然5、转徙()6、迁谪()7、荻()花 8、幽咽()9、虾()蟆() 10、红绡() 11、钿()头 12、银篦()13、春江花朝() 14、呕()哑()嘲()哳()15. 霓裳() 16.转轴() 17.慢捻()(二)重要词语注释〔1〕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2〕明年秋。
明年:()〔3〕善才:()〔4〕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5〕遂命酒。
遂:()〔6〕使快弹数取。
快:()〔7〕曲罢悯然。
悯然:()。
〔8〕感斯人言。
斯:()〔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是:()始:()〔10〕因为长句。
因为:()〔11〕歌以赠之。
歌:()〔12〕凡一百一十六言。
凡:()言:()〔13〕命曰《琵琶行》。
命:()〔14〕循声暗问。
暗:()〔15〕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重:()〔26〕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思:()〔17〕低眉信手。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3。
《琵琶行》导学案
内容预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
象所关联的感情。
3、情感目标: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课前热身】: 1 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②《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
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富于变化。
2 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号,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
并力求通俗,与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 ,&……你还没。
《琵琶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欣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音乐。
4、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语句,感受其艺术效果。
(2)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难点(1)体会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技巧和手法。
(2)理解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遭遇所抒发的个人感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秋,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四、诵读感知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诗歌赏析1、小序的作用诗前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写作本诗的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诗歌的结构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共同的主旨上。
3、音乐描写(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几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粗重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轻柔的小弦声比作私语,将大小弦交错弹奏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
《琵琶行》导学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7
::
《琵琶行》导学案
预习学案
【目标设置】1 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积累基础知识
2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一、给划线字注音
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
二、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
1、醉不成欢惨将别,。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往往取酒还独倾。
4、来去江口守空船,。
三、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命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为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暂凝绝不通声暂歇()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四、古今异义
因为古义
今义
老大古义
今义
向前古义
今义
五、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遂命酒()
商人重利轻离别()
理解感悟
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段,内容
( )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 )段,内容
( )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 ( ) 段,内容
( )
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
课内探究学案
【目标设置】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第一课时
(一)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第二课时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2、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当时的心情。
3、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
4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诗句特点手法
【课后练习与提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京官谪官恨
音乐(琵琶声)。
4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第二课时
1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2(1)琵琶女:羞怯。
(2):急切。
3转轴调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风范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弦弦掩抑声声思抑郁不止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指法娴熟演奏名曲
4诗句特
点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急促清脆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
利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低沉暂歇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愁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课外拓展与提高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