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艺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小黄鹂鸟》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2
(演唱)小黄鹂鸟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情感。
2.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兴趣,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正确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1、师唱《爱我中华》前几句。
2、问:从刚才的几句歌词,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那你知道哪些民族?3、对于蒙古族你又知道些什么?(服装、乐器、舞蹈等等)4、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大草原(放《牧歌》背景音乐,师解说)师:辽阔的大草原,牛羊成群,骏马奔腾......你听,蒙古族小朋友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唱起了他们的民歌《小黄鹂鸟》活动2【讲授】学唱新歌学唱新歌(一)整体感受情绪1.初听听完歌曲告诉老师,歌曲中,是小朋友对谁唱歌?演唱者的心情怎么样?(小黄鹂鸟高兴)复听蒙古小朋友是用什么声音演唱的?歌曲中小牧民很喜欢小黄鹂鸟,和小黄鹂鸟亲切地说话,我们该怎样做?了解歌曲。
(调号、拍号、曲谱、乐句)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教师强调XXXX.XX.X(2)按节奏读歌词齐唱部分学习1.师弹琴唱简谱,学生填词学唱第一声部。
2.填词演唱,处理歌曲。
(四个乐句:哪句音最高?哪句节奏最快?哪句最慢?分别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合唱部分练习。
1.播放合唱,学生整体感受。
2.观察两声部曲谱,找出异同。
(教师讲解休止符及不同的乐句)3.练唱第二声部。
4.分组唱各自声部5.教师指挥生二声部合唱(强调声部间的和谐均衡,节奏及速度的稳定)活动3【活动】创编活动创编活动1.创编歌词2.做蒙古族的简单的舞蹈动作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1.听赏歌曲《吉祥三宝》2.师生问好歌活动5【活动】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小黄鹂鸟(二声部合唱)1=C4/4内蒙古民歌亲切、温柔地XXX一拍X.X一拍X.X一拍O四分休止符。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小黄鹂鸟》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是一首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的教材,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小黄鹂鸟的活泼可爱,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善于模仿和创造。
但在音乐欣赏和歌唱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音准、节奏等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歌曲《小黄鹂鸟》的背景及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学会歌曲《小黄鹂鸟》,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3.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2.歌曲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歌曲的特点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歌曲。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小黄鹂鸟》的音频、视频以及相关图片。
2.乐器:吉他、钢琴等。
3.教学道具:小黄鹂鸟玩具、树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小黄鹂鸟》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黄鹂鸟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演唱歌曲《小黄鹂鸟》,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段教授歌曲,让学生反复练习。
针对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难点,教师可采用示范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演唱,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小黄鹂鸟》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乐于了解蒙古族音乐,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2、能用圆润的声音创造性的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并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主旋律。
3、通过节奏歌唱发声等训练,培养学习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教学重点难点:在歌唱实践中对力度的创造性运用,曲谱学习媒体手段: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教材分析:《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
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
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
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
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
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
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
《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
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聆听歌曲《银杯》,出示草原图片。
二、导入。
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展示图片资料,让生从视觉上感受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及地理位置。
师:刚才我们练习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表现什么情景?请同学来表演一下。
生:回答。
二人表演蒙古人民宴请亲朋时相互问候祝福时的美好景象。
师:感谢热情的蒙古人民,蒙古人民不仅对客人盛情款待,对自己的亲人、爱人和自己生活的草原更充满感情。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蒙古人民唱给亲人和草原的歌,我们一起听听吧!(引出课题)三、新课教学。
1、初听感受。
师:谁能来谈一谈你听这首歌的感受?2、学习曲谱。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范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范唱》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小黄鹂鸟在林间欢快飞翔的情景,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富有童趣。
歌曲共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明快,用重复的音符和跳动的节奏表现了小黄鹂鸟的活泼可爱;第二乐段节奏稍慢,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表现了小黄鹂鸟的悠然自得。
歌曲调性为C大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学唱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具备一定的音准和节奏感。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连音符号表示困惑,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讲解和示范。
此外,学生在歌唱时可能存在声音较小、呼吸不稳等问题,需要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欢快、悠然自得的情感。
2.学会歌曲《小黄鹂鸟-范唱》,并能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演唱。
3.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小黄鹂鸟-范唱》,能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演唱。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连音符号的演唱,以及呼吸的控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想象小黄鹂鸟在林间飞翔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示范法,老师亲身示范演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演唱技巧。
3.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采用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歌曲内容。
5.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歌曲和图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播放《小黄鹂鸟》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引出课题。
2.歌曲学习:老师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不正确的地方。
4.情境教学: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小黄鹂鸟在林间飞翔的画面,感受歌曲的情感。
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这首歌选自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
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小黄鹂鸟的活泼可爱和大黄鸟的高傲自信。
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童趣,易于学生演唱。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旨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善于模仿和表现。
但在音乐鉴赏力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小黄鹂鸟》,感受歌曲的童趣和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的寓意,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小黄鹂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学难点:歌曲中一些音准的把握和节奏的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音乐素养。
2.利用多媒体课件、钢琴、黑板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故事导入,讲述小黄鹂鸟和大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唱。
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纠正音准和节奏错误。
4.歌曲欣赏:欣赏不同版本的《小黄鹂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创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展示环节:学生分组演唱创编后的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中的寓意。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旋律:欢快、明快•节奏:简单、富有童趣•寓意:乐观自信、活泼可爱•旋律:高傲、自信•节奏:复杂、严谨•寓意:自负、高傲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度、流畅度、音准、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湖南民歌,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歌曲以小黄鹂鸟为主题,描绘了小黄鹂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简单的音符和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湖南方言和民歌风格的音乐尚不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湖南民歌,增强民族音乐意识。
2.学会《小黄鹂鸟》的歌词和旋律,提高歌唱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词中的一些湖南方言词汇。
2.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3.对民歌风格的音乐的理解和表现。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引导其他学生跟学。
2.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歌曲表演。
3.视听法:观看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和风格。
4.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民歌的认识和感受,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小黄鹂鸟》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
3.准备教学道具,如小黄鹂鸟玩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小黄鹂鸟》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黄鹂鸟的形象,激发他们对歌曲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小黄鹂鸟》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对于较难掌握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多练习,直至熟练。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歌曲表演。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动作。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民歌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了解民歌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小黄鹂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读谱演唱蒙古族民歌《小黄鹂鸟》,能用轮唱的形式,温柔亲切的合作演唱歌曲的两个声部。
2.通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感情。
3.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正确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用具:黄鹂鸟头饰、电子琴、课件一、组织教学(一)播放《小》伴奏音乐,师带生做简单蒙古族动作。
1.师: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有一个民族被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那里的人们非常能歌善舞,老师跟着他们学了几个特别的舞蹈动作,孩子们你们先来看看,再说说是哪个民族的?2.师:蒙古族的舞蹈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下面请孩子们听音乐边跟老师跳一段蒙古族的舞蹈吧!3.师:你们的蒙古族舞蹈跳得真好!老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天,就带你们一起去大草原旅游!(瞧瞧,玩玩)(二)介绍蒙古族师:蒙古族是一个热情豪放的民族,他们生活在一望无垠碧绿的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的生活方式。
(图片讲解:“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
那达慕大会上固定举行的三大活动:赛马、摔跤,射箭。
火节: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二、节奏训练(一)节奏练习1.师:大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吸引了小黄鹂鸟的到来,瞧,两只小黄鹂鸟儿在说着悄悄话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师用双响筒打恒拍范读。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 |两朵儿花呀绣一只靴呀只有四朵花2.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用恒拍手势带读)3.师:现在你们带着手势来读一遍,老师给你们伴奏。
(生读,师用双响筒伴奏。
)(二)旋律练习1.师:两只小黄鹂说到开心事,高兴地唱起了歌。
(师用li哼唱)2.师:孩子们你们看下这是什么记号啊?看到休止符好像遇到红灯,得先停两步。
一、二,第三拍的时候黄鹂鸟才哼起了歌儿。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范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范唱》这首歌是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小黄鹂鸟的活泼可爱,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童趣。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节奏简单,旋律起伏不大,适合学生初学;第二乐段节奏稍快,旋律起伏较大,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唱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歌曲难度适中,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识谱、唱歌,对音乐课程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节奏、音高的掌握还不够准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学生对生动有趣的歌曲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小黄鹂鸟-范唱》,并能流畅地演唱。
2.掌握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和音高,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小黄鹂鸟-范唱》,并能流畅地演唱。
2.教学难点:歌曲中第二乐段的节奏和音高把握,以及歌曲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范唱,学生跟随学唱。
2.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借鉴。
3.情境教学法: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4.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节奏、音高等基本音乐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乐谱、图片、视频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道具:小黄鹂鸟玩具、彩条等。
4.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小黄鹂鸟-范唱》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作者以及歌曲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初步认识乐谱。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和音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范唱》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范唱》是人音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只小黄鹂鸟在树上欢快的唱歌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欢快,歌词简单易懂,易于学生掌握。
歌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能力逐渐增强。
但在音乐表现力和合作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还需要加强。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正确演唱歌曲《小黄鹂鸟-范唱》。
2.能够理解歌曲的主题,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音准、节奏。
2.歌曲的情感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歌曲所描绘的场景中,感受歌曲的情感。
2.示范教学法: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教学法: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视频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音响设备:音响、话筒等。
4.教学道具:小黄鹂鸟头饰、树林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小黄鹂鸟-范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观察歌曲的旋律、节奏。
教师讲解歌曲的基本知识,如音高、节奏等,为学生学唱歌曲做好准备。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教师重点指导歌曲的音准、节奏,帮助学生正确演唱。
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后,教师学生进行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歌曲的节奏、音准。
《小黄鹂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评论1.知识与技能:(一)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二)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
(三)认识附点音符,在《小马赛跑》活动中了解轮唱演唱形式。
2.过程与方法:(一)运用感受与体验,理解《小黄鹂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二)能采用柯尔文手势的方法学会演唱《两只黄鹂鸟》第二个声部,并用和谐的声音表现二声部。
(三)通过课外音乐拓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激发学生继续体验蒙古族音乐的热情,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蒙古族民歌。
(二)在二声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评论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好奇、善于模仿”是低年级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本课通过节奏模仿来初探轮奏,在唱词的基础上,形成歌唱状态,扎实做好第一声部演唱;再利用二声部唱词来体验轮唱的形式,课堂中老师注意自己的示范、眼神、语言、指挥等细节对学生的激发和鼓励作用。
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观察乐谱,聆听乐曲,发挥想象,轮唱合作等系列活动,从而达到较好的合唱效果。
3.重点难点评论教学重点: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小黄鹂鸟》。
教学难点:《小黄鹂鸟》合唱部分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次感。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身体律动练习活动2.【导入】一、情境导入(播放蒙古族音乐背景音乐)师: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生:马蹄声。
让学生通过蒙古族音乐、蒙古图片,还有老师的描述了解和感受草原美景。
(拓展画面,铺设情境)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被誉为天堂的美丽辽阔大草原开展音乐之旅”活动2【讲授】二、那达慕大会——“赛马”(轮奏体验)评论师:“大家可知道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最擅长于?”(边用肢体动作引导学生:骑马、射箭、摔跤)“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首当其冲的就是赛马大会,胜利者会被视为草原英雄一般,你们看看杨老师这也有两匹来比赛了,谁最快呢?”“小马跑来了”用响板敲击节奏(课件分别出示2条节奏图示,见课件所示)“谁是小冠军”提问:谁会跑最快,请简单概括串联节奏,设计成二部轮奏(体验轮奏的形式)学生模击(先演奏单声部节奏,然后再通过与教师合作发现这种演奏形式,再进行二声部轮奏)加入唱词“叮铃铃”读节奏,了解附点音符。
《小黄鹂鸟》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下第九课《小黄鹂鸟》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乐于了解蒙古族音乐,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2、能用圆润的声音创造性的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并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主旋律。
3、通过节奏歌唱发声等训练,培养学习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教学重难点:在歌唱实践中对力度的创造性运用,曲谱学习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聆听歌曲《银杯》,出示草原图片。
二、导入
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展示图片资料,让生从视觉上感受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及地理位置。
师:刚才我们练习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表现什么情景?请同学来表演一下。
生:回答。
二人表演蒙古人民宴请亲朋时相互问候祝福时的美好景象。
师:感谢热情的蒙古人民,蒙古人民不仅对客人盛情款待,对自己的亲人、爱人和自己生活的草原更充满感情。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蒙古人民唱给亲人和草原的歌,我们一起听听吧!(引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初听感受
师:谁能来谈一谈你听这首歌的感受?
2、学习曲谱
(1)用手试着打歌曲的节奏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这首歌曲情绪欢快,歌曲为2/4拍,在这首歌曲中运用了一种典型节奏,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手试着慢速地把歌曲的节奏打一遍(第一乐段)。
(2)师:请同学们告诉我,刚才练的节奏中哪种节奏出现的较多?
生:回答。
XXX XX
(3)师唱旋律,学生打节奏。
(4)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除了前松后紧的节奏,还有没有与它不同的节奏型?二者在情绪上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
X X 丨X —丨老师弹琴,学生打节奏。
(5)学生随琴慢速试唱曲谱。
(6)听琴默唱曲谱后,稍快练唱。
3、学唱歌词
(1)随节奏朗诵歌词
师:这首歌的谱子我们已经学会了,下面我们随音乐范唱,一起填歌词(放音乐学生一起跟唱)。
(2)教师指正出现的问题。
音高“辽阔的草原”和“肥壮的牛羊”高音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件秘密武器:假声(老师示范,学生模彷)。
4、演唱处理师:同学们,要唱会一首歌不难,关键是如何唱的更好听,奥妙就在音乐要素的变化中。
(1)认识力度记号:PP、P、mP、mf、f、ff、ceresc。
方法:教师用强弱不同的声音来解释力度记号,为下一环节的游戏做好铺垫。
(2)游戏:老师演唱歌曲。
让学生讨论,把每朵标有力度记号的梅花放在相应的乐句上。
(3)根据放好的力度标记来表现歌曲,使歌曲演唱达到美的境界。
(4)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四、课堂总结
师:辽阔的草原、美丽的草原,不仅蒙古人民热爱它,我们全国在小朋友也都热爱它,下课以后,每个同学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出你心中的草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