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4.99 KB
- 文档页数:10
2019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 个文言虚词(一)而词性用法释义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连词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⑧表示目的关系来来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 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2019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 (7)剑阁峥嵘而 崔嵬 (《蜀道难》 )( ).(8)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 )( ).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9)项王按剑而.答案: (1)—②(2)—⑤ (3)—⑦(4)—⑨ (5)—⑧ (6)—④(7)—① (8)—③ (9)—⑥(二)何词性用 法释义单独作谓语,问原①为什么,什么原因因作宾语,代处所,代词②什么,哪里事物③作定语什么,哪④表示提问 (动词前 ) 为什么副词表示程度 (形容词⑤多么,怎么,怎么这么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 是诚何心哉 (《齐桓晋文之事》 )( ).(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岳阳楼记》 )() .(3) 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 )( ) .(4) 大王来何 操(《鸿门宴》 )().(5)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 )().2019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答案: (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三)乎词性用法释义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②表示反问语气呢③表示推测语气吧助词④表示感叹语气啊⑤表示句中停顿不译⑥形容词、副词词尾的,地,或不译介词⑦相当于“于”在,或不译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1.爱,ài(1)名词,恩惠(2)动词①给人恩惠②喜欢③怜惜,同情④吝惜,舍别得⑤通“薆”,隐蔽,隐藏(3)形容词,吝啬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②安然③安定,舒适(2)动词①安身②安置③抚慰,安抚④使……安定⑤安心(3)疑咨询代词,如何,哪里 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2)动词①覆盖②遭受(3)介词,表示被动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②披散4.倍,bèi(1)动词①背向,背着②违背,背叛③加倍(2)数词,一倍(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②全然,基础③本业,常代指农业④书本,稿本,版本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2)量词(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4)副词,本来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点(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②藐视,瞧别起(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战争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②弊病,缺点(2)动词①生病②使……成病态③担心,忧虑④谴责,羞辱(3)形容词①困苦②疲劳9.察,chá(1)动词①观看,认真看②看清晰③详审,考察④了解,弄清晰⑤考察后加以推举(2)形容词,精明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2)名词①朝廷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读音二:zhāo名词,凌晨11.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刻的过去,曾经,差不多,才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个儿隔着两代的亲属(2)动词,通“增”,增加(3)副词,表意外,难道,居然,简直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驾,坐②升,登③冒着④连接,一具接一具(2)介词,趁着,凭借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2)量词,辆(3)数词,四13.诚,chéng(1)名词,诚心诚意(2)副词,表确信,真的,的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假如14.除,chú(1)名词,台阶(2)动词①去掉,除去。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高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 文言实词(12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宠爱)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齐桓晋文之事》)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 (《孔雀东南飞》)(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然) (《六国论》)(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5)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鸿门宴》)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屈原列传》)(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4)被箠楚受辱(遭受) (《报任安书》)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 (《琵琶行》)(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6.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 (《廉颇蔺相如列传》)(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 (《报任安书》)(4)人贱物亦鄙(轻贱) (《孔雀东南飞》)7.兵(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 (《六国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 (《扬州慢》)8.病(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赤壁之战》)(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陈情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10.朝cháo(1)坐南朝北(对,向)(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过秦论》)(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 (《齐桓晋文之事》)(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蜀相》)(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 (《齐桓晋文之事》)朝zhāo朝服衣冠(早晨) (《邹忌讽齐王纳谏》)11.曾cénɡ(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琵琶行》)(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曾zēn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赤壁赋》)12.乘chénɡ(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过秦论》)(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 (《石钟山记》)乘shènɡ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 (《陈涉世家》)13.诚(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 (《齐桓晋文之事》)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苏武传》)(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赤壁之战》)(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 (《元日》)(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 (《陈情表》)15.辞(1)未尝稍降辞色(言辞,言语) (《送东阳马生序》)(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 (《阿房宫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鸿门宴》)(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琵琶行》)(6)《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赤壁之战》)16.从用作动词:(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 (《狼》)(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用作名词:(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考查方式。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一词多义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修:编纂,编写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患:担忧,忧虑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确实,的确D.数.罟不入洿池数:很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D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歙传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
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
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
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以衣之,拜为太中大夫。
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
其人始起,以汉为名。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精品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
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
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
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
“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
“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
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
“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
“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
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
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
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
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
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
二是虚词连用。
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
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典型题分析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角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答案是D。
A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
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
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
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
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
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
“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
“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
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