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续表)
(续表)
续表
让学生献计献策,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教学反思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说课讲稿(音乐)这段磅礴激昂的乐曲就是出自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滔滔黄河”,说课的程序按照“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五项基本内容展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在中国河流当中,它与前一节长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忧患意识、激发爱国情操的良好素材。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为学生终生发展有利的原则,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②.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根据教学目标和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黄河上、中、下游问题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范围的限制,我的教学难点放在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教材处理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初中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为此我采用“体验式学法”,营造活动空间,在活动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从而内化成学生认知体系,达到真正会学目的。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分析,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框架进行教学,而是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来体验、探究,质疑,在教学上我设计了四大板块:一、黄河知识知多少?用于了解黄河的基础知识。
二、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了解黄河的给人类的奉献。
三、黄河灾难多沉重?了解黄河的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外流区为主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河流众多,为我国航运、灌溉、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掌握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和分布。
掌握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
3.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记住我国主要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名称和位置。
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河流分布及内、外流区的划分。
2.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难点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而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预习导学”。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外流区为主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6,自主找出有关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有关概念。
指导学生读图2-40“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提出问题:(1)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界线相似?(2)内流区与外流区哪个范围更大一些?(3)完成教材P46“活动”第1、2题。
学生: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教师总结:(1)指出中国大多数河流都在外流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和季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一致。
(2)主要的内外流河外流河——注入太平洋的河流: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钱塘江、珠江(自西向东注入海洋)金沙江、怒江、澜沧江(自北向南注入海洋)。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塔里木河。
承转: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提问:(1)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2)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和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学生:思考、讨论,完成问题。
课题: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黄河水系概况;②了解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和可持发展观念;②通过黄河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黄河水系概况;2、黄河的综合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理挂图、板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黄河视频,创设情景,展示黄河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1、黄河的概况:(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完成教材P49活动内容:①黄河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全长 5500多千米、“几”字形;②黄河干流流经省区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黄河和长江都流经:青海、四川。
③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④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孟津;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教师出示黄河干支流空白图,进行快速知识抢答,让学生把以上的内容填写出来。
(2)、引导学生总结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特征:出示黄河源、龙羊峡、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49和50页内容的介绍,并分析总结各河段的特征。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中游:落差大,含沙量大;下游:形成“地上河”。
教师结合下游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什么是“地上河”?为什么会这样呢?过渡到下一小节。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课时 1 主备人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长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认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只是浅层次的,没有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的高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的启发、点拨和引导。
我们一方面培养他们对长江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让他们了解长江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识记长江流经的省级区;2、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2、通过学生对长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长江面临问题的讨论,强化忧患意识,加强保护长江、保护资源的责任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五、教学难点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水文特征六、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落实方式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3分)播放《长江之歌》歌曲导入,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展示目标(2分)1、能在地图上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区、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以及主要的支流。
2、记住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简要分析各河段的特征。
3、运用已有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河流》这一节是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最后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地形等知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地图上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区、内流区,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6.了解河流水能开发评价的基本方向,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重点:1.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掌握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掌握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1.外流区、内流区的划分与空间识记。
2.根据长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的开发治理措施。
3.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综合治理的对策。
课件准备备课时间月日授课时间月日授课人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注一、导入:水系图导入二、新授1.阅读课本P46“外流区为主”,说一说:(1)什么是流域?什么是水系?(2)、什么是外流河、内流◆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河?(3)什么是外流区、内流区?2.阅读材料“流域和水系的命名”并结合地理地图册19页理解。
3.完成课本46页“活动”。
(1)读图2-40,找出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
从内、外流区的划分看,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2)下列河流中自北向南注入北冰洋的是①塔里木河②额尔齐斯河③雅鲁藏布江④怒江。
(3)塔里木河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4)在地图上找出京杭运河,看一看,京杭运河经过哪些省市?连通了哪些水系?小组讨论完成后汇报成果。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并能在图上标注。
2、在地图上找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支流并能在图上标注。
3、分析黄河各段的自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说出我国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在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黄河的自然特点。
2、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3、治理黄河的关键。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学生欣赏一组黄河风景的图片,观看一组黄河危害的录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根据学习长江的方法,阅读黄河水系图,完成54页活动题目1——5。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质疑。
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是我国第二大河?(2)、教师点拨:(3由于黄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径流量仅为长江的1/20,并且不如珠江的水量丰富,所以不能称为第二大河。
(二)、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9——52页,回答:(1)、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2)、下游的“地上河”是怎黄河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3)、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工程?它的作用与长江三峡工程有什么异同?个性化修改: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质疑。
(答案:问题:上游干旱、荒漠化严重;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断流。
措施:上游还林还草,南水北调;中游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下游加筑堤坝,水量调度。
)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2)、教师点拨:从黄土的性质、降水的特点、植被特点等方面分析。
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该地区夏季暴雨集中,对地表冲刷作用大;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植被差。
(3)、探究结论:a、黄土高原土质疏松;b、夏季多暴雨;c、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流失严重。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黄河上游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黄河的自然特征及综合治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3课时滔滔黄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相关图文资料,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2.阅读“黄河水系图”和“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3.知道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及观看微课认识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
2.通过探究活动及观看视频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
难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河》(详见教学素材和课件),导入新课。
自出示学案,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形成凌汛。
(2)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
(3)下游: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多洪水灾害;开封至入海口河段初春或初冬时易形成凌汛。
2.综合治理(1)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2)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3.开发: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设施。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母亲河的忧患与治理1.母亲河的“血稠”——含沙量大分别说出黄河年平均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的演变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案:黄河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年平均流量先减少,再增加,后减少;含沙量先逐渐上升,再急剧上升,后逐渐下降。
原因:上游少有支流汇入,加上生产、生活用水,河流水量减少;中游有众多支流汇入,使河流水量增加;下游为“地上河”无支流汇入,加上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增,河流水量减少。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流含沙量急剧上升,下游因部分泥沙沉积,使河流含沙量逐渐降低。
2.母亲河的“血栓”——“地上河”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达一千五六百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月总第课时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记住长江的源流概况。
2、阅读长江水系图和干流剖面图,记住长江水能最丰富的河段,水利枢纽的名称、位置和意义。
重点1、长江的源流概况。
2、长江水利枢纽的名称、位置。
难点长江的源流概况。
教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板书课题滚滚长江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主学习(1)读图2—32“长江水系图”,完成P46“活动1—4”。
(2)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它的发源地、流经哪11个省市区、注入海洋。
(3)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八大支流(或编号1—8,从北到南,自西向东。
)注意北岸支流分别在哪四个城市汇入长江干流?南岸的湘江和赣江经什么湖汇入呢?(4)用红笔描出上中下游的分段地点:宜昌、湖口两个分段城市。
(5)指图说出长江各段的名称。
学生自主学习并填图,然后组内检查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学生主体活教师主导活动动教学过程2、小组交流提出质疑3、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吗?(2)读图2—37“长江干流纵剖面图”,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是什么?(3)完成P47“活动2”(4)完成P47“活动3”(5)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6)阅读“P48长江三峡工程”,该水利枢纽的重要作用有哪些?(7)为什么长江的航运价值这么大,被称为“黄金水道”?三、课堂小结四、当堂训练做地理填充图册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小结做练习板书设计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一、源流概况1、源远流长2、支流汇集3、分段地点4、别称众多二、上中下游的特征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三、利用和保护1、“水能宝库”2、“黄金水道”3、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教学札记教学反思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2课时滚滚长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相关图文资料,掌握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2.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纵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3.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观看微课认识长江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长江的“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江概况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江概况、水能资源的开发及航运价值。
难点: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纵剖面图,分析长江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详见教学素材和课件),导入新课。
自出示学案,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主学习一、源流概况1.发源地: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
2.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青、川(或蜀)、藏、云(或滇)、渝、鄂、湘、赣、皖、苏、沪(或申)。
3.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湖泊长江北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长江南岸乌江、湘江、赣江、鄱阳湖、洞庭湖5.重要城市:嘉陵江与干流交江处为重庆,汉江与干流交汇处为武汉。
6.第一大河:长江全长 6 300 多千米,流域面积 180 多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约10 000 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 1/3 以上,是中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7.上、中、下游分界点:湖北省宜昌、江西省湖口。
8.长江各河段的特征(1)上游: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很大,多峡谷急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著名峡谷有虎跳峡、三峡等。
(2)中游:流速锐减,多支流,曲流多, 荆江河段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3)下游:水流平稳,江面开阔。
二、丰富的水能1.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月日总第课时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重点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难点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教法及教具自主合作、活动探究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黄河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黄河的远流概况1、自主学习阅读《中国的地形图》和教材内容,解决以下问题:1 、(1)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2)流经哪些省区?、、、、、、、、。
(3) 长多是多少?。
(4) 注入什么海?。
2、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填图)3、上、中、下在哪里的划分的?上游和中游分界点:,中游和下游分界点:。
4、各段的特征是怎样的?自主学习,完成问题上游:中游:下游:教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什么是凌汛?。
2、发生凌汛的原因是什么?。
3、黄河哪些河段产生凌汛?。
4、长江为什么没有凌汛现象?。
(二)学习任务二:黄河的治理。
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学过程1、自主学习阅读P61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黄河的各河段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治理?上游:。
中游:。
下游:。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
2、治理“地上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三:黄河的水能开发及利用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黄河流域的地形图分析: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做作业教学反思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课型新授课课题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时间课时 1 主备审核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以及内流河和外流的水文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的湖泊及其分布。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图资料,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获取地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等。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
教学准备地图册、课本插图、有关图表。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复习:中国的气候二、自主学习以下概念:流域水系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三、情境导入展示图片:长江、黄河、青海湖、壶口瀑布师:在我国广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大江大河,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四、新课学习(一)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提问:你知道流域和水系是如何命名的吗?(学生回答)明确:流域和水系往往按照河流的干流或注入的海洋、湖泊来命名,如:太平洋流域、长江水系、珠江水系。
外流河是指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是指最终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所在的区域是外流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是内流区。
指导学生在图2-28上,找出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
从内、外流区的划分看,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它们最终流向了哪里?学生边找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明确:外流河主要包括三大水系:太平洋水系: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印度洋水系:怒江、雅鲁藏布江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内流河:塔里木河(全长2176千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提问:为什么我国东部多外流河,西北多内流河?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为枯水期,冬季一些河流断流。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
出示题板:1.,奔流到海不复回。
2. ,一片孤城万仞山。
3. ,浪淘风簸自天涯。
学生回答。
小结承转:黄河之水真的来自天上云间吗?它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民族的另一条母亲河-------黄河。
首先,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黄河之歌》
展示自编《黄河之歌》
《黄河之歌》
青川甘宁内蒙古,
山西陕西河南鲁;
形状像个大几字,
注入渤海五千五;
上游源头至河口,
桃花峪起是下游;
上游水清多峡谷,
中游地区多黄土;
下游形成地上河,
历代人民受甘苦;
河南洛阳小浪底,
防洪减淤造幸福。
学生齐读《黄河之歌》
出示探究问题1.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鲁;
读黄河水系图,找出:
①黄河的发源地。
②黄河流经的省区。
学生探究。
学生展示。
小结:①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
②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先后流经9个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鲁。
出示探究问题2.形状像个大几字,注入渤海五千五。
①在黄河水系图上描绘黄河干流的轮廓。
②读图找出黄河在哪个省注入什么海。
③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④读中国干湿地区图,说出黄河干流流经的干湿地区。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
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探究。
学生展示。
小结:①黄河干流的形状像个巨大的“几”字。
②黄河在山东省注入渤海。
③黄河全长5464千米,约5500千米,仅次于长江。
④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所以黄河水量较小,比长江、
珠江等河流小得多。
出示探究问题3. 上游源头至河口,桃花峪起是下游。
读黄河水系图,结合课文,说出黄河上中下游三段的划分。
学生活动。
学生展示。
小结:黄河自源头至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为上游,河口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出示探究问题4.上游水清多峡谷,中游地区多黄土。
①读中国地形图,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②读黄河水系图,找出黄河上游主要的峡谷,分析上游水流清澈的原因。
③读黄河干流纵剖面及主要水文站观测数据图,从地形、气候、生产等方面分析黄河上
游水量变化的原因。
④总结黄河上游的特点。
⑤读黄河水系图,找出黄河的两大支流渭河和汾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泥沙主要
来自哪里?并分析多泥沙的原因。
学生探究。
学生展示。
小结:
①黄河干流自上游而下游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
原。
②黄河上游主要的峡谷有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
上游水土流失较小,所以含沙量
较小,水流较清。
③黄河上游自源头至宁夏青铜峡段,因有湟水、洮河两大支流汇入,水量较丰富;自青
铜峡至河口段,地势平坦,气候干燥,因下渗、蒸发、生产和生活引水增加,水量渐小。
④黄河上游的特点是:上游水清多峡谷。
⑤黄河泥沙近90%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地表缺乏植被
保护,加上支流众多,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多泥沙的原因。
出示探究问题5. 下游形成地上河,历代人民受甘苦。
①说一说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②如何化害为利治理黄河?
学生探究。
学生展示。
小结: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地平→水慢→沙沉→河高→堤升→地上河。
②上中游通过植树种草、打坝淤地、整修梯田来保持水土;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出示探究问题6.河南洛阳小浪底,防洪减淤造幸福。
读黄河水系图:
①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游。
②黄河流经地势的哪几级阶梯?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什么河段?
③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功能有哪些?
学生探究。
学生展示。
小结:
①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黄河中游。
②黄河流经我国地势一二三级阶梯,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
③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功能主要有: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和发电等。
出示探究问题7.课标对接练习:
①从水位、流量、含沙量、冰期等方面说一说黄河的水文特征。
②说一说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探究。
学生展示。
小结:①黄河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水位和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因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因地处1月0℃等温线以北,所以有较长的冰期;冬初冬末有凌汛现象。
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为广大地区的人民提供了水、电、水产之利;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至今,国家每年都要投巨资用以维护黄河安全。
回顾巩固:学生背诵《黄河之歌》
②上中游通过植树种草、打坝淤地、整修梯田来保持水土;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出示探究问题6.河南洛阳小浪底,防洪减淤造幸福。
读黄河水系图:
①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游。
②黄河流经地势的哪几级阶梯?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什么河段?
③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功能有哪些?
学生探究。
学生展示。
小结:
①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黄河中游。
②黄河流经我国地势一二三级阶梯,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
③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功能主要有: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和发电等。
出示探究问题7.课标对接练习:
①从水位、流量、含沙量、冰期等方面说一说黄河的水文特征。
②说一说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探究。
学生展示。
小结:①黄河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水位和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因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因地处1月0℃等温线以北,所以有较长的冰期;冬初冬末有凌汛现象。
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为广大地区的人民提供了水、电、水产之利;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至今,国家每年都要投巨资用以维护黄河安全。
回顾巩固:学生背诵《黄河之歌》
教学反思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