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文化叫“高台”,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 格式:docx
- 大小:15.23 KB
- 文档页数:5
后稷故里的艺术瑰宝【摘要】稷山高台花鼓,是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东特色文化的一个“绝”品。
它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高台花鼓。
千百年来,稷山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在当地民间传统节日中人们奏乐打花鼓来庆祝美好生活。
本文对稷山高台花鼓的起源、高台花鼓的特点、高台花鼓的表演形态、高台花鼓的演变方面进行研究,希望给高台花鼓今后的发展研究指明方向和方法,从而加深高台花鼓理论研究的层次,能使“华夏一绝”更好的被人们认识和了解,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关键词】高台花鼓;华夏一绝;鼓乐祭拜后稷故里指的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的历史悠久。
稷山高台花鼓是中华鼓艺术的一种,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中,根植于民间,有着肥沃的生长土壤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得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日臻完善。
在当地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奏乐打花鼓来表达自己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新生孩子过满月时也要打花鼓给主家跟孩子进行祝福,希望花鼓表演能给家庭带来财富与平安,孩子的人生带来好运,健健康康的生活。
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会有花鼓表演。
稷山高台花鼓出现于唐朝初期,明清时期就有了自己的规模和体系,现在稷山县境内以汾河为界分为汾南、汾北,汾南的花鼓以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汾北以桐上花鼓最具代表性。
一、高台花鼓的起源关于高台花鼓的起源当地稷山县志中有文献记载[1],山西省稷山县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后稷在此教民稼穑。
稷山这块热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稷山人民为了纪念后稷这位伟大的先祖,创造了祭祀稷王、欢庆丰收、祈愿平安幸福的高台花鼓。
花鼓是山西鼓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魂宝。
在远古时期,人们把鼓声与雷声相比,有“鼓声雷动可降雨”的巫术观念,认为鼓声有助春耕或农作物生长。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文化的寓意姓名:杨佳音专业:建筑技术科学班级:SJ1035 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摘要:每一类建筑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它出现的意义。
高台建筑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素来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片面的认识,其思想内涵对今天的建筑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直以来,对于高台建筑多是进行考古、历史方面的研究,在建筑学领域研究较少。
作为中国建筑曾经着力向高空发展的明证,对高台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确定高台建筑这一建筑类型的定义、特征、文化背景,找出其产生、衰落、演变的趋势,可以尽可能厘清高台建筑的发展史,补充该类型建筑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
关键词:古代建筑高台建筑文化演变发展一.高台建筑的起源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都离不开地理环境的作用。
不管是社会的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对其产生深刻的作用。
所以高台建筑起源也与地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考古发现提供的一些信息,比如说对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台的起源有了一个合乎科学的推断。
原始先民大多逐水而居。
起初,他们住在靠近水的岩洞里;后来,他们走出岩洞,在水边的土地上建造原始房屋。
如墨子所说“下润湿伤民”,另黄河流域水灾颇多,解决的办法是迁到地面,筑台以防涝,所以屋基便是台的胚胎。
为了避免水患,他们往往选择具有陡坡的高地,即今天所称的台地,或累土而成较高的屋基,即今天所称的台基。
应当说,台的直接源头就是原始房屋的这些台地和台基。
前者是自然形态,而后者已是人文形态。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两者之间的转化,这正是文化的演进。
二.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发展有的研究者认为,我国古代高台建筑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土累筑,土上架木;在土石基上,纯然用木构架;以砖石砌筑(部分为砖木混合,但以砖石为结构主体)”。
现在我们以中国古代“台”的样式以及台是怎样发展的为主要探讨方向。
1.高台建筑的分类:从建筑学的角度,“台”按其功能与建筑造型特征分类,高台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按功能分类:黑格尔说“建筑首先要适应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需要。
中考满分作文:民俗文化,我们的根民俗,是一个民族的记载,是人们代代相传、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俗。
说起我的家乡礼县,民俗文化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我最熟悉的就是红河镇高台社火和崖城镇韩山皮影戏。
高台社火是社火的一种,样式繁多,最早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由人装扮成神,先在庙内表演,然后走村串街供人观赏。
由于在本来就不宽敞的街巷里游走时站立于后面的人群难以观看,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设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既增加了表演的主动性,也方便了观众欣赏,由此产生了高台。
我县的高台社火盛行于盐官、红河,是一种集铁工、木工、纸扎、绘画和戏剧、祭祀等为一体的“空中立体艺术”,制作工艺精细,程序复杂,经过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制作手艺比较完整的传承了下来,成为一门“绝活”,有五大特色,一是高:高度常在六至七米左右;二是险:造型奇特,样式险峻;三是奇:让人意想不到;四是巧:精巧的制作工艺;五是秀:呈现人物美态。
传统表演包含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一架高台一般代表一部戏剧或一个神话故事,其思想内容大多表现祥瑞和人们的良好祝愿等,经过高台艺人们设计制作,高中寓奇、奇中藏险、险中有巧、巧中取胜,展现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场景。
韩山皮影作为陇东南最古老的皮影戏之一,至今已传承六代人、上百年历史,现被列为甘肃省非遗项目。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韩山皮影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二弦、四弦、三弦、皮鼓等。
皮影戏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戏棚内点一盏灯,把皮影按在布上,皮影戏要透光,但不能透过头,让观众看见光影,不能看见皮影。
表演时,由四到五名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光与影之间,几根竹棍、几张皮影,皮影艺人唱念做打,带来妙趣横生、魅力无限的皮影戏表演,给大家带来震撼的视觉盛宴。
打铁花文化传承作文初三800篇一:你听说过打铁花吗?据说它是流行于河北张家口一带民间传统节日里表演的节目,用铁水打出焰花来。
还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决定去一睹它独特的风采!星期天,妈妈带着我直奔宣化天籁谷景区看精彩的打铁花表演。
天黑下来。
我来到表演场地等待观看表演。
表演在一个大广场,立着一堵墙,一炉铁水已烧沸腾。
盼着盼着,表演终于开始了。
我激动得都可以一蹦三尺高了。
只见其中的一位叔叔握着一把木勺子,两腿分开,双膝微微弯曲,身体向左斜,用右手盛一勺烧熔的铁水儿,胳膊使劲,顺时针往墙上一洒,“哗”地一下子勺子里的铁水儿像一个个爆竹似地炸开,在半空中画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形成无数的“烟花”,只不过很快就灭了。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仿佛眼睛都不够用。
接下来的这位叔叔可更厉害了。
肩膀向左斜,胳膊伸直,抓住桶的把手,建步如飞地走过来,再双腿轻轻一弯,胳膊一伸,“咚”地一声,桶稳稳地站在了地上。
接着,用一个更大的木勺子,弯下腰从桶里深深地盛了一勺铁水儿,使劲向空中一洒,那泼开的铁花,己经大到可以超过墙上的“宣府打铁花”这几个红色的大字了。
叔叔马上又迅速弯腰盛铁水儿,挥动胳膊,以半圆形状洒在墙面上,接二连三地打上去,爆开来……形成连续爆闪的烟花。
此时,我的脖子向前伸着,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巴张成“O”形,一边拍手,一边叫着:“哇!简直太美丽了!”现在是最激动人心的双人打铁花时刻。
快看,这两位叔叔一起左手提桶,右手拿着木勺子,帅气地走了上来。
右边的叔叔身体向左斜,左腿弯曲,而左边的叔叔,身体向右斜,右腿弯曲,他们一起盛上铁水儿,胳膊画了一个圆圈,互相看了一眼,顺着人们的.欢呼声洒出去。
瞧,那无数粒花珠多像晶莹的莹火虫,从天空中飞下来。
那景象,可真是太美了,我都无法用语言形容了。
此时,我的两手托住腮帮子,再一次地发出了“哇哦,太好看了”的声音。
随着一波一波的铁花打出来,我就像坐在弹黄上似的,高兴地一边拍手一边跟着节奏弹跳起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积累与运用展厅(45分)1.铭刻文化自信,感受汉字之美。
中国少年需有强壮的体魄——shòu ruò____的jǐbèi____无法抵御外敌的qīn lüè____;中国少年需有勤劳的双手——lǎn duò____会huǐmiè____人的才智;中国少年需有zhìpǔ____的性情——ài mù____虚荣只会让你在一次次攀比中yùfā____迷失自我;中国少年还需有强烈的文化自信——那灿烂辉煌的历史,tónɡxīn xiélì____的人民,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pánɡbó)力量!(1)感受汉字形体之美,我能根据拼音将汉字正确、工整、美观地写在文中横线里。
(2)感受汉字音韵之妙,“强”字有三个读音,我能把正确的读音选出来。
中国少年需有强(qiánɡjiànɡ)壮的体魄,更需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学习不应该成为被父母强(qiánɡqiǎnɡ)迫去做的事情,更不应该倔强(qiánɡjiànɡ)的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
(3)感受汉字意义之趣,结合语境,我想“磅礴”在文中的意思是()A.扩大B.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C.混同;充满D.箕坐2.铭刻文化自信,展现大国风范。
①国泰民安②流离失所③安居乐业④内忧外患⑤丰衣足食今年杭州亚运会为世界生动的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风采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历多事之秋。
____的苦难,让人民____、家破人亡,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如今的中国政通人和、____,人民____,过着____的生活。
【游记】游高台民居快乐的游玩作文500字游玩高台民居,是一次充满快乐的旅行。
这是一个将我和我的家人带入寻找历史文化的奇妙之旅。
从一开始,我们就被高台民居的美丽和独特吸引住了。
高台民居位于中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高台镇。
这个古老的村庄以其独特的民居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而闻名。
高台民居建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农村建筑的瑰宝之一。
这些民居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雕刻而著称,被誉为“东方的雕塑艺术”。
当我们到达高台民居时,我们被那些古老而美丽的建筑所震撼。
这些民居有着复杂的结构和精致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
它们的外观饰以彩绘和雕刻,展示了村庄居民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在每一座民居前停下来,欣赏它们独特的美丽。
除了欣赏建筑外,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和艺术工作室,了解高台民居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展示了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村庄的发展过程,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个古老村庄的故事。
艺术工作室是一座展示民间艺术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学习了剪纸、雕塑和绘画等传统手工艺。
这些艺术品展示了高台民居居民的创作能力和才华。
除了文化体验,我们还品尝了高台民居的美食。
高台民居的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健康的食材而闻名。
我们尝试了各种传统的当地菜肴,比如糕点、炒菜和汤。
这些美食口感鲜美,充满了传统的味道和村庄居民的热情。
而在村庄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
他们友好和热情地与我们交流,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
我们了解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以及他们对村庄的热爱和保护。
与他们的交流让我们更加了解高台民居的魅力和魅力所在。
这次游玩高台民居不仅让我和我的家人感受到了快乐,还带给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这个古老的村庄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历史的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每一座民居都是一个艺术品,每一个居民都是一个传承者。
我希望未来还能再次来到这里,继续探索这个美丽而富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游记】游高台民居快乐的游玩作文500字我最近和家人一起去了高台民居游玩,这是一次快乐的旅行。
我们一早出发,一路上风景优美,大自然的美丽让我们心情愉快。
终于,在中午的时候,我们到达了高台民居。
一进入高台民居,我们就被独特、古朴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高台民居是一种典型的汉民族传统建筑,它的特点是三合院式的建筑,四合院的中央是一个庭院,四周是房屋,屋顶斗拱形成方形。
这些建筑既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又富有汉民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参观了一座叫做“典雅堂”的高台民居,里面陈列着各种古代家具、工艺品和日常用品。
我看到了古代的炕,床上的被子和枕头都是用羊毛做的,看起来非常舒适。
还有一些木雕品,有的是小动物,有的是花草树木,手工非常精细。
还有一些陶瓷器和铜器,它们将中国传统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
在“典雅堂”里,我不仅看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除了参观高台民居,我们还参加了一些有趣的活动。
我们参观了附近的土家族村寨,看到了土家族人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我们还去了附近的山里,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在山里,我们还品尝了当地特色的农家菜,特别美味。
还有一项活动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水上漂流。
我们坐在一个大大小小的橡皮艇上,在水面上飞速穿梭。
这种刺激的感觉让我兴奋得不得了!这次旅行,不仅让我开心,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回家的路上,我和家人谈论着这次旅行的美好回忆,我们都觉得非常满足。
我对高台民居的印象非常好,它既有古老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
这次旅行让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受,也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
这次高台民居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我会一直记得这次快乐的游玩,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再次去高台民居,继续享受它带给我的快乐和美好。
【游记】游高台民居快乐的游玩作文500字我家住在一个小城市里,离高台民居不远。
高台民居是一个以塔楼住宅为主的古建筑群,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每年暑假,我都会去高台民居游玩,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
这一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发,一路上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终于到了高台民居,我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塔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雄伟壮观,有的古朴典雅。
我驻足在其中一座塔楼下面,仰头见楼顶,视线被一根根木质的梁柱穿插交错,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图案,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不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我们进入了塔楼内部,一阵凉爽的风吹过,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古老的时空。
塔楼内部设计精美,每个房间都摆放着古老的家具。
我走进一个卧室,看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红木大床,上面摆放着一床红被,仿佛还能闻到床上还残留的被子的味道。
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踏上红木地板,仿佛怕打扰了里面的主人。
我仔细观察,发现屋内每一个角落都有别致的摆设,处处都充满了古朴的韵味。
走出塔楼,我来到了高台民居的周边环境。
这里的街道干净整洁,房屋规划有序,让人感到舒适宜人。
我在街道上漫步,看到了一个个小巷子,巷口处有着传统的中式拱门,拱门上方刻着着“高台民居”四个大字。
我跟着拱门走进去,发现这里一个一个的小巷子通向了不同的住宅区,每个住宅区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有的住宅区是以一排排对称的院落为主,院内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清新宜人;有的住宅区是以一幢幢青砖砌筑的楼房为主,楼梯上铺设着鹅卵石,犹如一条条小瀑布从楼梯上流下。
我在这个环境中散步,心情愉快。
游玩的我和爸爸妈妈坐在一家小店里,品尝着当地特色美食。
这里的美食丰富多样,鲜美可口。
我吃着美食,回味着一天的游玩,心中充满了满足和快乐。
高台民居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魅力的地方,每次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验。
我喜欢这里的古建筑和环境,更喜欢这里的文化和风俗。
我想,以后还会再来这里,继续感受这里的魅力和快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四街镇七街村的“高台”艺术第一部份:概述在滇中腹地的杞麓湖畔,有一个热闹的小集镇,在这个小集镇里,有一项民间艺术享誉四方,这就是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四街镇七街村的“高台”艺术。
“高台”这一民间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
据考证,清朝初期,当时的通海县为了发展生产并鼓励生育,凡生了男孩的人家,到小孩周岁时,主人家就用方桌将男孩摆在门前,设香案,供乡邻前来庆贺,并抬着男孩在城里游行。
此时,县令还要亲自前去祝贺,并赠以“百家锁”以表示官方的盛意。
随着时间的发展,生育男孩的人家多了起来,就几家人将男孩供于一张桌上抬着游行。
再后来,有人就砍来弯腰树将树固定于木架上,几个男孩捆坐在树上,再由四人抬着游行,称为“土高台”。
清朝乾隆年间,七街的向宗昆、向宗豳入仕中举,经选拔后,分别出任广东省阳春县县令和福建省建阳县县令。
弟兄俩出任的地方在每年的春节都有类似“土高台”的展演活动,而且装点别致并有故事情节。
弟兄俩任期满回乡,并将所任地方的这一艺术带回家乡,还对原有的“土高台”进行了改进,在人物、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高台”艺术。
第二部份:杰出价值七街“高台”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最终形成了能代表地方特色的一项民间艺术,首先它在做工上非常考究,每架“高台”形象各异,并赋予了传奇故事和内容。
在制作工艺上,首先要确定每台的主题和人物,然后选用铁杆在根据铁杆的造行采选花草树木家具用具兵器以及篾扎的假山石岩,各种飞禽走兽等10余种装饰品,进行彩绘装裱。
在内容上,主要取材于神话故事小说戏曲,后来随着发展又增加了现代题材。
群众喜爱也是这一艺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七街成立了“高台会”在每年春节的大型节庆中,“高台”都要出来游演,为节日增添气氛。
近年来,在通海发现了一块道光年间的“高台会碑”,会碑中记载了当时高台活动的盛况。
新中国建立初期,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有一种文化叫“高台”,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作者:张志刚
今天,我想写一种文化,
因为这种文化触动了我的灵感。
可我却不知道如何下笔?
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因为这种东西,
我们经常会看见,
但无法更加具体追溯它的发展历程。
它,就是“高抬”,
为什么叫做高抬?
都源于一个传说!
它,流传了一千多年以前,
相传发源于古代的一个战争时期。
那时候,
宋朝和西夏正在打仗。
宋朝大将杨文广,
此时,正驻守甘谷县安远镇。
每次胜仗,
士兵们都要把他抛向空中,
或者把其他将领也抛向空中,或者由士兵抬着,
欢欢喜喜的四处游走。
那份荣耀,
那份热情,
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
也只有自己才能真的体会。
人们把胜利者抛出去,
或者,抬着游街的形式,
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欢腾。
喜庆,
还有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情。
通过把胜利者高抬着游街,
淋漓尽致的把它展现了出来。
后来,战争结束了,
一些历史学家,
为了留住曾经的一些记忆,
还有,那刀光剑影,
以及鼓角争鸣的痕迹,
空中抛人的习俗,
还是流传了下来。
只是,改变了一些形式,
譬如:将原来的大人改变现在的小孩,
而抛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由原来的几个人操作,
把其抛在空中后,再迅速接住,
改变为成如今把小孩,
用铁架子,
把他们固定在上面,
然后用戏曲的方式,
表现出来的依然是那些,
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
或者,那些经历了千百年以来岁月的洗涤,但依然栩栩如生,
历历在目的人物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高抬”已经不知不觉之中,
变成了"高台"!
被固定在铁架子上的孩童们,
画上了戏妆,
穿好了戏服,
周围也被装饰成相符的环境予以衬托。
造型之奇特,生动而传神,
真的让人惊叹不已!
然后,由众人将镶入石块的铁架子,抬起来之后,
前后,或者左右移动,
如今,进行高台这种传统文化。
游街或者表演时,
不再是依靠众人之力来抬,
而是将其绑在了各种农机上面。
但铁架子下保持稳定的石头,
在车厢内依然形成一个大大的石台,所以,又被称为“高台”了!
而“高台”的游行,或者移动,
或者通过行走展现出来的各种表情,譬如:动作,眼神,形态,
又很自然的被人称为“高台”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