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方端午节习俗
- 格式:docx
- 大小:50.75 KB
- 文档页数:10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按照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来看,北方端午和南方端午食物又有一些区别了。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希望你会喜欢。
1、北方端午节吃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2、北方端午节吃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不过,在安海,端午节吃“煎堆”不只是“补天”,也是纪念屈原的一种形式。
过去端午时,安海人都会将一部分“煎堆”投入镇区南端的鸿江里,称之为“投堆”,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而且在“投堆”后,人们还会登上三里街西南端的白塔,临江凭吊。
不过投堆和登塔的习俗如今已经消失了。
3、北方端午节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教你做茶蛋的方法:鸡蛋、茶叶、八角、桂皮、花椒、丁香、草果、小茴香、香叶、盐。
鸡蛋清洗干净,凉水入锅,小火煮开后再煮4分钟关火焖2分钟。
茶叶先冲入开水,静置5秒钟,沥掉水不要,洗干净的茶叶用纱布包起来。
准备所有香料并装入香料盒。
煮熟的鸡蛋取出,煮蛋的水倒掉不要,用不锈钢勺轻敲出裂纹,重新放入锅中,同时放入茶叶包和香料盒。
加适量盐,加入开水至完全没过鸡蛋,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关火浸泡10小时以上,时间越长越入味。
4、北方端午节吃五毒饼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
不同地区端午节风俗端午节是中国一年中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活动就是包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习俗。
不同地区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还有丰富多样的风俗,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这些风俗。
一、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1、南方的人们在端午节会把艾叶插在门、窗、柜子上,以驱疫消毒,并在室内的炕头下铺满艾草,有去蚊、驱蚊的作用。
2、在广东、福建等地,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船只,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航海历史和文化的重视。
竞赛一般分三档次:本地比赛、省际比赛和全国比赛。
3、在潮州地区有提灯游行的习俗,人们会在黄昏时分端着艾叶灯沿街游行。
游行队伍中会有武士,还有龙、凤、麒麟等动物的木偶。
巨大的提灯挂满了彩色的纸制品,每个制品上都绘画着丰富多彩的图案。
二、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1、在河北、山西等地,端午节有“小人狂欢”表演。
这个节目是当地人民自行编排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是民间小调、顺口溜、搞笑节目等。
2、在沈阳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去郊外采摘艾叶、制作香包,香包放在衣橱、衣袋、房间等地方,有清凉驱虫的作用。
3、在北京和河南省交界处,有从家中带一盆龙须菜或自焖花,并在端午节这一天煮成节令饭的习俗。
这种节令饭叫“踩龙须”,代表消灾祈平安,特别是针对忌讳的月份和岁数。
三、西南地区端午节风俗1、在重庆地区,端午节有打龙船的习俗。
这个节目是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龙舟里通常坐着18人,每个人打一面鼓。
此外,龙舟上还有一个昂首振聋的“龙头”,由一名勇士坐在里面,通过动作与表情来挑起气氛。
2、在四川绵阳地区,端午节有“育圣杯”比赛。
这个比赛源自唐朝,得名于唐代被尊为“贤母”的吕洞宾。
比赛分为两种:一种是比手巧,另一种是比身高,并送上名叫“育圣杯”的奖杯。
3、在云南省昆明市,有端午节的花炮表演。
花炮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是传统技艺中的重要内容。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端午节有很多传说的故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1、沅陵盘瓠招魂说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
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
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
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
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沅陵龙舟起源5千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千多年。
传说归于传说,史料记载还是有其可考性。
赛龙舟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那时候的古人,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娱神乐人。
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龙舟竞渡游戏是熟习水性的南方人发明的,之后才渐渐传入北方。
龙在传说中是能够呼风唤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图腾。
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的时候,往往就是对龙进行祷告。
稻作民族的生活,与龙的寓意息息相关。
所以龙舟竞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运动,它的背后还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团结协作奋进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2、源于纪念屈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3、纪念龙神说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
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
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拓展】端午节其他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的端午节也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_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江苏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挂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虎头鞋、戴香包等。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浙江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河北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山东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陕西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漳县,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且遵循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
1.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裹成三角形。
包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传说中,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将食物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
而粽子则是用来代替这些食物的。
包粽子的过程十分有趣,首先准备好糯米、馅料和竹叶,将糯米泡水后蒸熟,再将竹叶用开水烫软,接着将一片竹叶摊平,放上适量的糯米和馅料,然后折叠成三角形,并用棉线绑住。
包好的粽子要用绳子捆成串,然后用锅煮熟即可。
包粽子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人们亲手制作美食的方式,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温馨和团结。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习俗,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舟艇,外形呈龙状,由船身、船头、船尾和船身两侧的龙头和龙尾组成。
赛龙舟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故事,当时人们为了悼念屈原,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他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划龙舟比赛的传统活动。
赛龙舟的比赛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进行,参赛的队伍要配合船头鼓手的指挥,齐心协力地划动桨。
同时,龙舟比赛也有丰富多样的仪式、音乐和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项活动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体验,融合了体育竞技和文化艺术。
3.佩戴艾草和挂菖蒲艾草和菖蒲都是端午节的特殊植物,人们在这一天会佩戴艾草和挂菖蒲,有着驱邪辟邪的寓意。
根据传统,人们会将艾草捆成束,挂在门口或悬挂在室内,以驱除邪气和疾病。
同时,人们还会将菖蒲插在鬼门关或门前,用来驱走邪恶的力量。
艾草和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具有清香和辟邪的效果。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过佩戴和挂菖蒲的方式来祈求平安祥和,预防疾病和灾祸的发生。
这种习俗既是保护自身和家庭的方式,也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一种传承。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个既庄重又热闹的节日,各地关于端午的习俗也是各种各样、各有特色。
大家知道有哪些端午习俗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_端午节各地风俗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浙江端午节习俗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黄”,指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雄黄酒,俗信以为可以祛五毒。
有的地方小孩吃过粽子,会把粽箬往桃树干上去贴,一边还口中反复念叨:“你疰我不疰!”这也是某种古老的语言巫术残存。
而这一带民间讲述端午节起源,则大多与伍子胥有关。
杭州人过端午节喜欢游雷峰塔,喜欢看白蛇传戏曲,则大多与白蛇传传说在这一带深入人心的事实有关,这也是大同中的小异。
白蛇传传说一开始就和杭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旧时在武义,有端午日推龙船驱恶鬼的习俗。
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风俗,据老人回忆,当年的人们用毛竹扎制龙船,船上绑五个纸人,称为“五鬼”。
端午上午,一人敲锣绕船三圈,称“侧船”。
午时,七名男青年推船,从城隍庙出发,沿大街向东,一直推出八素门外,然后把这只龙船抛入熟溪河中。
一路上,两旁人群纷纷向龙船抛掷银黄炮或茶叶米,以为辟邪,人称这种活动为“推龙船”。
龙船后面还有城隍仪仗和鼓乐,表示城隍押送“五鬼”出城。
这样一种风俗的内涵是“送瘟神”,应该是很清楚的。
其实,旧时在浙江各地,类似的“送瘟神”旧俗是很普遍的,各地的民俗学者有过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叙述各地端午的民俗事项,诸如送龙船、送纸船、送耗、拔茅船、送花船、送草船、送大暑船、龙船灯等,具体做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而其民俗内涵则大致相仿。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古老的风俗毕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顺便要提到的是,个别地方的端午节期也与众不同。
温州文成的黄坦、西坑一带,五月初四过端午;缙云的漕头,六月十五过端午;余杭的和睦,又称五月十三为小端午。
在当地还会有传说,用来解释这一特殊风俗的由来。
在江山一带,有端午敬师的传统,学生给老师送粽子、馒头,老师回赠纸扇,这样的传统也是充满着情感的。
内蒙古的端午节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化的文化导致内蒙古的端午节风俗与其他地区的风俗有所不同。
内蒙古的端午节既有汉族的龙舟赛、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也有蒙古族的打马球、放鹰等特色活动。
一、汉族端午节风俗汉族是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内蒙古的各个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汉族的端午节风俗也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
1.吃粽子中国人自古就有吃粽子的习惯,而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更是成为了传统。
内蒙古的粽子以肉馅为主,馅料丰富多样,包括牛肉、猪肉、羊肉等。
粽子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在竹叶中包裹上糯米和馅料,再用线捆扎。
而内蒙古的粽子特色之一是使用银杏叶,馅料也会根据地方习俗有所变化。
2.龙舟赛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它寓意着勇气和团队合作,同时也是一场视觉盛宴。
内蒙古的龙舟比赛场地大多在湖泊或者河流中,船上装扮着彩旗和灯笼。
比赛时,选手们会全身心地挥桨,向前划动,竭尽全力催动龙舟前进。
这是一场非常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活动。
3.传统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世界所熟知的,而端午节正是一个展示这种文化的好机会。
在内蒙古的端午节庆典中,人们会展示各种传统文化,比如舞蹈、音乐、戏曲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并且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蒙古族端午节风俗除了汉族的端午节,内蒙古还有着蒙古族的端午节风俗。
这些风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1.放鹰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主要以养马和养鹰为生。
在端午节这一天,他们会把养在家中的鹰放出来进行训练和表演。
放鹰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而且也是蒙古族人们展示技艺和展现自身品味的好机会。
2.打马球打马球是蒙古族的传统运动,类似于现代的骑马比赛。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组队打马球,每个队伍都有自己的马匹和球杆,比赛一般在沙地上进行。
打马球不仅有利于锻炼身体,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团队协作和比赛技巧。
3.赛马除了打马球以外,内蒙古蒙古族人还有赛马这一传统活动。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北方端午节传统习俗有哪些每个地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传统习俗是跟南方不一样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方地区端午节传统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一、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我国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
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
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
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
《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
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
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
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
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
”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
相传,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
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
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各个地方端午节习俗
[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 往往于节前预汲, 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
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 , 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 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 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 称为“踏柳” 。
[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 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 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 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 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 女孩带石榴花, 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 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 山西省]
解州端午, 男女戴艾叶, 称为“去疾” , 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
隰州端
午,各村祭龙王, 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
定襄县端午, 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 称为“白团” , 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兴安州端午, 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 称之“踏石” 。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 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 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 称为“镇病” 。
[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 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 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 在鸡鸣前焚烧, 俗称“烧高山” 。
[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 各家皆以清水一盒, 加入少许雄黄, 鹅眼钱两枚, 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 称为“破火眼” , 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 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 的习俗。
是日, 成都人皆买李子, 于城东南
角城楼下, 上下对掷, 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 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 还举行盛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