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7.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
- 格式:doc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7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掌握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守恒定律;(3)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物质守恒定律的应用;(3)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比例运算;(2)实际问题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准备相关实例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2)讲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守恒定律;(2)介绍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中的化学方程式;(2)引导学生运用物质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讲解练习题中的关键步骤。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守恒定律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
2.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中物质的质量、组成和反应物的量等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2.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的理解;2.化学方程式计算应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讲解方程式表示各种化学物质的数量关系。
通过图片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化学反应中物质数量的变化。
2. 讲解1.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写法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以单项反应为例,详细介绍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和计算方法。
例如:化学反应式2H2 + O2 → 2H2O,表示2个氢气加1个氧气可以得到2个水分子。
这里,“2”表示一个分子里的原子数,氢气的符号是H2,氧气是O2,水蒸气的符号是H2O。
那么,在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原子数与生成物的原子数相等,原子守恒定律得到体现。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摩尔量、水解量、生成量、剩余量等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尝试手动计算一些简单反应的物质量。
例如:Na + H2O → NaOH + H2。
已知反应物的质量为1.5g,计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和剩余反应物的质量。
–首先,求出反应物的摩尔质量,由Na的原子质量得到为23g/mol;H2O的分子量为18g/mol,摩尔质量为34g/mol。
–反应物的摩尔数可以用质量除以摩尔质量得到,即1.5 / 34 = 0.044mol(约)。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得知,1摩尔Na可以产生1摩尔的H2,即0.044mol Na可以产生0.044mol H2。
–再根据生成物的摩尔质量,得到生成物的质量为:0.044 × 40(NaOH的摩尔质量)= 1.76g。
–最后计算剩余的Na量,剩余量为1.5 -0.046×23 = 0.454g。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会: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算及其应用;2.了解物质的化学计算步骤;3.了解如何计算某些物质的摩尔质量及其化学式;4.掌握普通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算;5.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与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2.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化学计算步骤及其应用;3.某些物质的摩尔质量及其化学式计算;4.普通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算;5.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与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化学计算步骤及其应用;3.普通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算和应用。
3.2 教学难点1.某些物质的摩尔质量及其化学式的计算;2.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与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需较强的逻辑思维。
4.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与学习采用情境模拟、案例对比、问题导入、应用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过程5.1 学习前情境模拟:案例对比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它可以通过光伏发电转化为电能。
但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往往受到影响,如不同角度收集光线的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不同等。
现在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10 km²的光伏电池板铺在华北区域,发电效率为10%,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18点,实际发电时间为10个小时,那么一天可以发电多少千瓦时?(提示:需要化学方程式的应用)5.2 学习中5.2.1 第一步: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概念介绍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化学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可以反映出反应物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可以通过方程式进行化学计算,例如反应物的质量和摩尔数、生成物的质量和摩尔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等。
应用介绍化学方程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质的?质量及其构成,进而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代入量均为纯净物的质量三个要领: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计算要准确新知学习环节:一、涉及物质体积的计算。
例1:实验室需要180克氧气,如果用电解水的方法来制取,那么同时可以得到氢气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ρ(H2)=0.1克/升)【讲解】学会运用密度公式:ρ=m/V二、涉及物质含杂的计算。
例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含CaCO3 80%)125g,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克?【讲解】学会使用纯量公式: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某物质的质量分数三、涉及物质过量的计算。
例3:若将1g氢气和10g氧气混合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使之充分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多少?【讲解】关于过量的问题,“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才可直接使用。
【小结】强化解决三类题型的技巧与方法。
学生尝试解题学生代表讲解,统计加分。
学会运用密度公式:ρ=m/V。
学生尝试解题(例2)(利用小组合作,解决较难的题目。
)学生代表讲解,统计加分。
学会使用纯量公式: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解题(利用小组合作,解决较难的题目。
)学生代表讲解,统计加分。
学会分析过量问题。
况,为本节课重点内容做铺垫。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性捷和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小组合作式学习(加分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生生互动的良好习惯。
【课堂检测】见“目标检测”【总结】重点强化解题步骤的规范性和对三种题型的梳理。
表彰优秀小组。
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小组互判,加分。
目标达成度检测,教师及时掌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目标检测含杂质20%的石灰石100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高温煅烧后,(1)可得氧化钙(CaO)多少吨,(2)可得二氧化碳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克/升)。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设计
名校教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第42中学张静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过程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
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1.能够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已知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的格式和步骤。
重点和难点:1、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已知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的格式和步骤。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和步骤教学方法:复习提问→思考讨论→总结归纳→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
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
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二、预习检测:1、利用化学方程式地简单计算一般解题步骤有哪些.(1);(2) ;。
(3) ;(4) ;(5) ;2、可概括为:、、、、。
三、新知新解:[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
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
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2×158 32,x==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
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100 56x 10 tx==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投影]展示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学生分析、讨论][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选择学生板演并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及结果][板演]%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H2+Cl22HCl2 71 73100g x y。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
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
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代入x=3550 g,=,解得y=3650 g。
可见计算结果相同。
[评价]该同学不仅计算步骤和结果完全正确,而且讲解得也非常好,讲出了多种方法,真是难能可贵。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并板书]》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注意事项]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四、随堂练习:1.电解36克水能够得到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克/升)2.将16 g硫在给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如下实验数据: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给定氧气的质量g16 g20 g生成二氧化硫质量g)32 g32 g(1)在三次实验中,第_________次恰好完全反应;(2)在第__________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__________g;(3)第__________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__________g。
【分析】在实验Ⅰ中,16 g硫在g氧气中燃烧生成了g二氧化硫。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板书设计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2)写出化学方程式;(3)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4)列比例式,求解;(5)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答案预习检测:1、(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2)写出化学方程式;(3)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4)列比例式,求解;(5)简明写出答案。
2、设、方、关、比、求、大、答。
随堂练习:1、解:(1)设未知量,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 O2↑(3)计算出有关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2H2O 2H2↑+ O2↑2×18 32(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36克xx = 32克(5)进行质量、体积间换算:V氧气= x/克/升=32克/克/升=升(6)答题:电解36克水可制得标准状况下氧气升。
2.分析:在实验Ⅰ中,16 g硫在g氧气中燃烧生成了g二氧化硫。
由数据16 g+g≠g,可知:此反应不是恰好完全反应;实验Ⅱ,16 g硫在16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由数据16 g+16 g=32 g可知,实验Ⅱ是恰好完全反应的;并且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是S:O2:SO2=1:1:2。
实验Ⅰ硫和氧气的质量比大于1:1,说明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质量为16 g-g =g。
实验Ⅲ中16 g硫在20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了32 g二氧化硫,由数据16 g+20 g≠36 g说明反应并没有反应完全,硫和氧气的质量比小于1:1,说明氧气有剩余,剩余质量为20 g-16 g=4 g。
(7)答案:(1)Ⅱ(2)Ⅲ、 4 g(3)Ⅰ、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