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第18课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18.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探究导入:通过展示本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欢腾的中华世纪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世纪坛熊熊的圣火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之火越燃越旺。
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呢?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板书)(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板书)启发迁移:1、中华民族精神是怎样形成、发展和丰富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丰富和充实着自身的内涵。
从中国历史上看,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
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族人民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最强大力量。
2、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探究交流:第一组学生展示课外探究成果,教师适时以历史背景知识引导: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容:坚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红岩精神的主要内容: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启发拓展:想一想: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等,谈谈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什么意义?革命传统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精神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十九大精神一、指导思想学习十九大报告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所以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是必不可少。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同时,更要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
二、教学内容初二下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学情分析经过快两年的学习,初二学生的历史兴趣逐步提高,初步具备历史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史实。
但是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方便、综合应用方面,尚需要加大训练力度。
四、教学资源及工具1.常规教学2.电子白板(视频、PPT),导学案五、教学时间一个课时(40分钟)六、教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七、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2.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分析人们对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收集文字、图片资料,或调查采访周围的人,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历史资料。
2.指导学生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粮票、补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3.了解自己所在村庄或社区的公共设施是否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班级学科八年级思想品德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能力目标: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对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牛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公平的相对性和如何理智地面对社会不公平现彖。
学情分析及课前准备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活动设计1、众说纷纭话公平活动一:★你认为怎样做才公平?公平是社会牛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垂、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公平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究竟选谁去才公平,只要能言Z有理即可(1)对公平的不同理解例: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
公平是一种美徳,这种美徳知道在特定环境中如何行动,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是最好的。
公平就是每个人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合其天性的职务,每个人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
公平体现在一种均衡的关系中,公平走“百德之总”。
公平是人们为生活得更好、快乐和谐而共同制定并遵宁的社会契约。
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
你的观点是:活动二:★你认为李伟受表彰公平吗?为什么?略★你是怎样理解公平的?见“人们心目中的公平”(2)人们心目中的公平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益。
如果一个人承担着少于应承担的责任,或者取得会认为这不公平。
2、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活动三:★该公司推销人员最初跳槽的原因是什么?t青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了多于应得的利益,人们就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第11课 <<关心社会亲近社会>>学案项目一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教师寄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2、能力: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3、知识:了解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知道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对社会和个人的不同影响。
【重、难点】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掌握基础知识1、社会生活是_____________的,也是_____________的2、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们不仅要学会_____________,还要学会_____________,学会_____________。
3、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正确的_____________,辨证地_____________。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要正确认识_____________,还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二、合作释疑,掌握重点,突破难点:1.结合课本P16上方4幅图画,你对P16 右下方的江泽民名言是怎么理解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2.小组讨论:课本P17中间的一段材料说明了什么?作为社会的一员,面对这些观念,青少年应该怎么做?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组讨论:课本P18上面的两段材料(1)在上述材料中,从众心理对个人的想法和行为分别起怎样的作用?结论:(2)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从众心理?结论:积极地一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极的一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例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好美,这都得益于()(1)、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2)、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3)、依赖对外开放,吸引国际资金(4)、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A、(1)(4)B、(2)(3)C、(3)(4)D、(1)(2)(答案 D )【课堂小结】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存在的疑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检测】选择题1.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
政治八年级上首师大版 4.18讲究礼仪教案课程标准: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不讲礼貌为耻、讲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将礼貌落实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故事导入:一、讲述"孩子与大山的对话"故事。
故事: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一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
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 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孩子忍不住生气了,喊道"我恨你!"他哪知道这一喊不得了,整个世界传来的声音都是"我恨你!"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了妈妈。
妈妈对他说:"孩子,你回去对大山喊'我爱你'试试看结果怎么样,好吗?"孩子又跑到山上。
果然这次孩子被包围在"我爱你,我爱你"的回声中。
孩子笑了,群山也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同学回答:略道理:礼貌是尊重和文明的体现。
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以礼相待的需要,礼貌在满足人的这种需要的同时,更满足了人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