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遗留在患者体内如何确定医患双方的举证责任
- 格式:doc
- 大小:3.29 KB
- 文档页数:2
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怎么分配
一、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分配
1、比例责任
比例责任是指事故双方在举证责任上,按照责任人的责任程度而划分
的责任形式,主要用来判定事故的责任人能够承担损失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责任比例分配主要是基于四要素,即责任人身份、责任
人行为、因属关系及其责任、及事故结果的程度。
例如,对于一起医疗事故,医院、医生和病人三者均有责任,其中医院可能要承担50%的责任,
医生则承担30%的责任,病人则承担20%的责任。
2、共同责任
共同责任是指事故双方在举证责任上,各具有一定责任程度而划分的
责任形式,主要用来判定责任人双方同等承担损失,损害赔偿按照双方因
责任形成的比份,而不分明责任的责任形式。
例如:医院及医生和病人三者均有相应的相应责任,则可以分担责任,比如,医院及医生担负30%的责任,病人担负70%的责任。
3、同等责任
同等责任是指事故双方在举证责任上,各具有相同的责任程度而划分
的责任形式,主要是指双方同等负责,损害赔偿责任均份分担。
例如:因医院、医生和病人三者的责任。
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证据和责任的认定作者:窦志刚隋福超发布时间:2012-12-11 10:12:04一、基本案情黑龙江省泰来县某村农民何学林与陈淑艳系夫妻。
2009年6月12日何学林妻子陈淑艳因腹部肿大消化不好到泰来县人民医院诊治,入院后医院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
医院要求对陈淑艳进行手术。
2009年6月25日医院给陈淑艳做了脾切除安装腹部引流管手术。
手术后陈淑艳腹腔越来越胀,出现胃瘘现象。
陈淑艳手术第4天,导流管不畅,第5天医院将引流管取出。
医院观察11天,采取了一些措施。
2009年7月8日医院对陈淑艳进行了脓肿切开引流手术。
术后陈淑艳无法正常进食,何学林等人要求转院。
医院于2009年7月17日将陈淑艳送至哈医大二院治疗。
哈医大二院诊断为脾切除术后,腹腔感染、肝硬化、胃瘘。
2009年7月24日陈淑艳从哈医大二院又转回泰来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2009年11月4日陈淑艳乏力、头晕、间断呕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原告何学林等人于2009年11月10日申请对死者陈淑艳进行死亡原因的鉴定,经黑龙江省医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司法鉴定,鉴定结论为:一、陈淑艳因脾切除术胃瘘,腹腔感染及严重营养不良不断加重肝硬化病情,导致消化道再次出血,继发性失血性休克,多脏器衰竭死亡;二、泰来县人民医院的医疗行为与陈淑艳死亡存在因果关系。
被告对黑龙江省医院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不服,申请重新鉴定。
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再次鉴定,鉴定结论为:一、陈淑艳多脏器衰竭而死亡;二、死亡与泰来县人民医院医疗行为有部分因果关系,医方负次要责任。
陈淑艳死亡后原告诉讼至泰来法院,要求被告泰来县人民医院赔偿各项损失合计561 984.39元, 主要证据有陈淑艳在泰来县人民医院住院病案3份,黑龙江省医院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书一份,医疗费收据、处方15张,车费收据10张,为陈淑艳处理后事各项花销票据若干份。
被告泰来县人民医院认为,陈淑艳的死亡是其自身原因造成的,不是医院导致的。
医疗纠纷中患者举证责任如何分担在医疗纠纷中,患者举证责任的分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不仅关系到患者能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医疗行业的规范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举证责任。
简单来说,举证责任就是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的真实性。
在医疗纠纷中,患者通常认为自己在医疗过程中受到了损害,因而向医疗机构提出索赔等要求。
那么,患者在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患者需要证明与医疗机构存在医疗服务关系。
这通常可以通过病历、缴费凭证、医疗卡等相关证据来证实。
如果患者连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服务关系都无法证明,那么后续的索赔主张就很难得到支持。
患者要证明自己遭受了损害后果。
比如身体上的伤害、病情的恶化、精神上的痛苦等。
这可能需要通过医疗鉴定、诊断证明、病历记录中的病情描述等方式来呈现。
接下来,重点谈一谈患者举证责任的分担原则。
一般情况下,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也就是说,患者提出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并导致了损害,那么患者就有责任提供相应的证据来支持这一主张。
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需要承担所有的举证责任,医疗纠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患者在获取证据和了解医疗知识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比如,医疗机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医疗机构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等。
此时,医疗机构需要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然而,在实际的医疗纠纷中,患者举证往往面临诸多困难。
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重要问题。
医疗机构掌握着大量的专业医疗知识和病历信息,患者通常难以理解和获取这些关键信息。
这使得患者在证明医疗机构的过错以及损害后果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感到力不从心。
医疗鉴定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患者的举证难度。
医疗鉴定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鉴定过程漫长且费用较高,这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在医疗纠纷中的举证权利,患者自身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怎么分配医疗纠纷举证责任的分配⽅式:由患者对到该医疗机构就诊、受到损害等相关事实进⾏举证。
关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怎么分配的问题,下⾯由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怎么分配1、由患者对到该医疗机构就诊、受到损害等相关事实进⾏举证;2、由医疗机构对就民法典第⼀千⼆百⼆⼗四条第⼀款规定情形等抗辩事由进⾏举证。
3、法律依据:《最⾼⼈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四条患者依据民法典第⼀千⼆百⼀⼗⼋条规定主张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提交到该医疗机构就诊、受到损害的证据。
患者⽆法提交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员有过错、诊疗⾏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据,依法提出医疗损害鉴定申请的,⼈民法院应予准许。
医疗机构主张不承担责任的,应当就民法典第⼀千⼆百⼆⼗四条第⼀款规定情形等抗辩事由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百⼀⼗⼋条【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和责任承担主体】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千⼆百⼆⼗四条【医疗机构免责情形】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医务⼈员在抢救⽣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三)限于当时的医疗⽔平难以诊疗。
前款第⼀项情形中,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医疗纠纷⽆过错是否仍需要承担责任医疗纠纷⽆过错没有责任的。
因为医疗事故实⾏⽆过错责任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由医疗机构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因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诊疗、限于当时的医疗⽔平难以诊疗等情形导致损害结果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的分配⽅式:由患者对到该医疗机构就诊、受到损害等相关事实进⾏举证。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点击下⽅按钮咨询,或者到店铺咨询专业律师。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医疗纠纷是指患者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之间因诊疗行为引发的争议和纠纷。
在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是判定争议的重要依据。
在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是由我国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所确定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民事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以及我国的相关卫生法规和医疗纠纷处理实践所确定的医疗纠纷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
根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民事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具有完全证据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二是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不具有完全证据,但相关证据已经被另一方占有,或者能够由另一方容易取得的,应当由对方承担举证责任;三是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不具有证据,而其他当事人主张相反的事实具有证据的,应当由后者承担举证责任。
在医疗纠纷中,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一般认为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这是因为,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医疗过程中拥有对病情、诊疗过程和医疗结果等相关信息的掌握,并且有义务对病人进行医疗,提供充分的医疗服务和保障。
因此,在医疗纠纷中,若患者主张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过失或不当行为导致纠纷的发生,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有责任提供证据来证明其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符合医疗规范的性质。
然而,在医疗纠纷中,患者也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例如,患者需要提供病历、诊疗记录、医学检查结果等相关证据来证明其主张,以及证明其损失的事实和数额。
此外,若患者主张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过失或不当行为,患者也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存在过失或不当行为。
总的来说,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有法可依的。
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纠纷中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这是因为其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义务对患者进行医疗服务和保障。
但同时,患者也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其主张和损失,并证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存在过失或不当行为。
医疗纠纷中患者举证责任如何分担在医疗纠纷中,患者举证责任的分担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问题。
了解这一责任的分配方式对于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以及保障医疗行业的正常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举证责任。
简单来说,举证责任就是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是真实的。
在医疗纠纷中,患者要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自己受到了损害以及过错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那么,患者在医疗纠纷中承担怎样的举证责任呢?一般情况下,患者需要提供初步证据来证明自己与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医疗服务关系。
这通常包括病历、挂号单、缴费凭证等。
这些证据能够证明患者在该医疗机构接受了医疗服务。
患者还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受到了损害。
比如,身体上的伤害可以通过医疗诊断证明、伤残鉴定报告等来体现;经济上的损失可以通过医疗费用发票、误工证明等来证明。
然而,对于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医疗行为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患者往往不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判断和证明。
为了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举证责任进行了调整和减轻。
例如,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实行过错推定原则。
这意味着如果医疗机构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推定其有过错。
比如,医疗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等。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也会考虑到患者在举证方面的困难,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患者。
比如,允许患者申请司法鉴定,由专业的鉴定机构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因果关系进行鉴定。
但是,患者也不能完全依赖法律的倾斜和法院的帮助,自身还是需要尽可能地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
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要有意识地保留各种相关资料,如病历复印件、检查报告、与医生的沟通记录等。
同时,如果对医疗过程有疑问或者不满,应当及时提出,并要求医疗机构作出解释和说明。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医疗纠纷是指医疗行为引发病患或其家属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之间产生争议的情况。
在医疗纠纷处理中,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司法实践中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之一,用于决定医患双方在举证过程中的责任分配。
下面将详细介绍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1.医疗机构追溯责任原则: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法人主体,在医疗纠纷中承担着主要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医疗机构有义务保证提供的医疗服务符合规定,医务人员应当按照医疗行为规范进行诊疗,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因此,如果病患提出责任主张,医疗机构应当首先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医疗行为符合规范。
若医疗机构未能证明其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可推定其有过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患者危害责任原则:在医疗纠纷中,患者或其家属往往面临着举证困难,尤其是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缺乏的一方来说。
为了保证患者的权益得到合理保护,法律规定了患者危害责任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应当举证证明其未存在过错或者过错与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另外,若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主张患者存在过错或不当行为,亦应负有相应的举证责任。
3.司法举证责任倾斜原则:在医疗纠纷中,鉴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远高于患者,因此司法实践中普遍采用了举证责任倾斜原则,即倾向于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给予更高的举证要求。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患者只需提供初步的证据,而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则需要提供全面的证据,证明其未存在过错或过错与患者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
4.合理可能性责任原则:在医疗纠纷中,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可能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身的无过错或过错与患者损害结果的无因果关系。
为了保护患者的权益,司法实践中普遍采用了合理可能性责任原则,即当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行为存在可能性会导致患者的损害时,应当对其承担责任。
这种原则充分体现了法律对于患者的保护态度。
在医疗纠纷处理中,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律原则。
医疗纠纷中如何确定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分配在医疗纠纷中,确定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分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也影响着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和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举证责任。
简单来说,举证责任就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如果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可能会面临不利的诉讼后果。
在医疗纠纷中,传统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
这意味着如果患者认为自己遭受了医疗事故,就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自己受到了损害以及过错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这种分配方式在实践中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医疗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患者往往缺乏医学知识和相关信息,难以获取和理解医疗过程中的关键证据。
例如,病历资料通常由医疗机构保管,患者难以直接获取详细的医疗记录。
而且,对于医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存在过错等专业问题,患者很难自行判断和证明。
为了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我国在医疗纠纷领域引入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没有过错、与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呢?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因医疗机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或者医疗机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而导致无法认定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及因果关系的,此时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
此外,还有一些情况也可能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比如因医疗产品的缺陷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作为销售者或者使用者,需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然而,举证责任倒置并不是绝对的,患者仍然需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患者需要证明自己在医疗机构接受了医疗服务,以及受到了损害的事实。
在实际的医疗纠纷处理中,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医疗行为的复杂程度、患者获取证据的能力、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等等。
医疗事故纠纷医院举证责任有哪些一、医疗事故纠纷的举证责任原则医疗事故纠纷属于民事责任纠纷,在民事诉讼中,一般适用的是事实举证责任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
因此,在医疗事故纠纷中,原告患者通常应承担举证责任,即原告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医院存在过错,并由此造成了患者的损害。
然而,由于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具有专业技术和信息优势,因此医院也被要求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二、医院举证责任的内容1.事实性法律关系的证明:医院应当首先证明其与患者之间确立了医疗合同关系,并在该关系下承担了医疗义务。
2.医疗水平的证明:医院需要提供医疗证据,以证明其的医疗水平符合当时的医疗标准。
医疗证据可以包括病历资料、检查报告、手术记录等,用以证明医院在医疗过程中是否按照正常的医疗规范和程序进行操作,并提供了符合医学科学的治疗方案。
3.过错的证明:如果患者主张医院存在过错,医院需要进行真实、全面的陈述,并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医院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的过错。
这一过程需要医院提供医疗人员的专业资质、培训记录、操作规范等证据,以证明医院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并采取了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措施。
4.原告自责的证明:如果医院主张原告自身存在过错,医院可以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原告患者的过错,例如原告患者没有提供完整的病史、不听从医嘱等。
5.所需证据的保存:医院有义务保存与纠纷案件有关的医疗记录和其他证据,以供双方当事人和法院进行查阅。
如果医院不能提供相关证据,可能会被认定为过失,并导致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
三、医院举证责任的限制综上所述,医院在医疗事故纠纷中需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医院需要提供与医疗事故相关的事实性法律关系证明、医疗水平证明、医疗过错证明等证据。
然而,医院的举证责任并非无限制的,可能会受到特定情况下的限制。
对于医院来说,保持完整、真实的医疗记录和相关证据,以及合理的管理和监督措施,将有助于更好地履行举证责任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体内异物滞留引起医疗损害纠纷一、引起医疗损害的原因以下情况之一的属于医学鉴定中的医疗事故,凡是构成医疗事故的一般都构成医疗性损害。
1. 手术后将异物(如纱布、棉球、手术器械及坏死组织等)遗留于患者体内者,即可认定为医疗事故损害。
2. 工作不负责任,或技术水平差,将应该诊断出的小儿呼吸道异物误诊,导致小儿窒息死亡,可认定为医疗责任或技术事故(统称为医疗事故)。
3. 支气管异物者盲目体位引流引起患者死亡者。
4. 取异物所用器械不合适或方式不对(如用成人纤维支气管镜为小儿取支气管异物)导致患者死亡者,认定为医疗事故损害。
5. 将胃管留滞于气管内造成严重后果者,可认定为医疗事故损害。
6. 将重症肌无力、肠源性青紫症、有机磷中毒等疾病,不经过仔细检查误诊为气管异物,盲目手术造成不良后果,认定为医疗事故损害。
7. 食管异物采用食管镜取出操作中,误插入气管或动作粗暴穿破食管,造成严重后果者即可认定为医疗性损害。
8. 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操作中未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导致气管被食管镜及食管异物压迫而造成窒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者。
9. 对已有食管穿孔者仍用钡剂造影,或未及时进行修补造成严重后果者。
10. 眼外伤后未仔细检查导致眼内异物残留引起不良后果甚至患者失明者。
11. 角膜异物挑摘术中消毒不严或术后未用有效抗菌素继发感染导致严重后果者。
二、并发症或医疗意外性医疗损害1. 枪弹创或较深的盲管创等引起的外伤性异物滞留,由于患者体质或异物所在的解剖部位等方面的原因,难以用一般性手术治疗取出,此时由于异物滞留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
2. 有的小儿呼吸道异物吸入后,由于病史不清,症状不典型,而误诊为其他疾病者。
3. 食管异物病史不明,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导致的误诊误治。
4. 严重眼外伤可导致眼球失明,此时若合并异物由于当时病情危重,为抢救生命而未及时取出者。
内容摘要:「案情」
原告贾玉娥。
被告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原告贾玉娥因患右乳癌于2001年3月7日至2001年4月12日至被告医院住院治疗,于3月9日行右乳癌根治术。
术后,右下肋部留有两根引流管,分别为硅胶管和乳胶管。
原告出院前,由被告医师拔出一根引流管,由原告带另一根引流管出院。
手术记录及出院记录中虽对住院期间被告医师拔除其中一根,另一根由原告携带出院有记载,但均未明确引流管的材质。
「案情」
原告贾玉娥。
被告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诉讼中,贾玉娥称住院期间被告医师已将硅胶观引流管拔除,由自己携带乳胶引流管出院。
此后,贾玉娥分别于4月20日、4月27日、5月18日至被告处门诊复诊,称复诊期间由被告医师将硅胶引流管拔除,门诊病历亦被医师借故收回。
对上述原告主张的事实,原告仅有医疗费收据证实确实进行了复诊,复诊详情无证据予以证实。
之后原告常感右腋窝处疼痛,于2003年12月11日在徐医附院查出右腋窝处有一索状物,推测系手术遗留物,原告遂以被告在其体内遗留引流管造成痛苦要求被告赔偿。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双方当事人协商,在法官现场监督下,由原告在徐医附院住院手术取出该索状物,为5厘米长硅胶引流管,系拔除时不慎折断所留。
「裁判要点」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对本案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分析如下:
关于原告携带出院的引流管为硅胶管还是乳胶管,该事实应由何方承担举证责任的认定。
在案件事实难以查清的情况下,适用证据规则推定法律事实,由举证不能一方承担败诉风险。
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应当根据原被告双方的举证能力和公平原则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本案原告为普通患者,不具有医疗专业知识,对于医疗纠纷的发生缺乏预见性,难以苛求原告举证证明出院时究竟携带何种引流管出院。
而被告系专门的医疗机构,掌握医学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对于卫生行业规章制度、职业习惯具有一般常人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对于原告出院时应当拔除何种引流管、保留何种引流管,负有举证证明的义务。
首先,被告既无证据证实原告出院时携带的是硅胶管,也无证据证明原告出院前医师拔掉的是乳胶管。
被告在原告的手术记录中记载:“引流材料为硅胶管、乳胶管;数目各一根;放置部位右腋窝;”出院记录中医嘱记载:“保持引流管通畅……一周后复诊”,均不能证实原告出院时究竟携带何种引流管出院。
即使原告携带硅胶管出院,被告医师亦未明确告知原告必须在被告处拔除引流管,故被告仍具有一定过错。
其次,原告在被告处手术、复诊,却在他处自拔引流管,不符合日常生活经验法则。
原告有门诊医疗发票证实于2001年4月20日、4月27日、5月18日至被告处进行了复诊。
鉴于原告系癌症患者,应比常人更为注意自身健康。
即使原告出院时携带的是硅胶管,其在被告处复诊却在他处拔除该硅胶引流管,有悖常理,不符合经验法则。
综上,本院依照证据规则推定以下法律事实:原告贾玉娥体内遗留的硅胶管系被告医师拔除时不慎折断所遗留。
据此,被告对原告取出该遗留物引起的相关费用以及引起的精神痛
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原告主张交通费300元,酌定支持50元,其护理费和营养费按照人均消费性支出额(6363元)计算 10天。
原告的精神损害,根据被告的过错和原告所受实际损失,本院酌定为2000元。
综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二款、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第六十四条、第七十三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一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判决如下:“一、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被告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赔偿原告贾玉娥医疗费2300元、护理费174元、营养费105元、交通费50元,以上费用合计2629元。
二、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被告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赔偿原告贾玉娥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
案件受理费50元、其他诉讼费400元,由原告贾玉娥负担225元,被告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负担225元(原告已预交,被告负担部分连同案款一并交付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