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化时代下交往实践观的转变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新时代下的立场观点方法:感受和体会】一、引言新时代,是一个时代的更迭,是社会在发展、进步中迈入新阶段的标志。
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这些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探讨新时代下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对此的感受和体会。
二、新时代下的立场1. 对立场的深入思考在新时代下,立场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或社会议题上的选择,它更多地涵盖了个人在面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的态度和信念。
在职场上,一个人的立场可能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也可能是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又或者是追求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
对立场的思考需要更多的是从内心深处来考量,而不仅仅是从外在环境和条件来界定。
这种立场即是我们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
2. 在文章中反复提及新时代下的立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种种选择和抉择,而这其中就包含了我们的立场。
在做出这些选择和抉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思考自己的立场,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接下来所做的决策和行动。
也正是通过这些选择和抉择,我们的立场才会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得到升华和完善。
三、新时代下的观点1. 观点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新时代下,信息的多元化和传播的便捷性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观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在网络上可以自由交流和传播。
这也让我们更应该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包容不同观点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接纳和融合这些观点,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丰富的认知和思考。
2. 观点在思考中的重要性在我们形成自己的观点时,需要有理有据,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
一个无根据、无原则的观点往往难以取信于人,更难以持久。
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需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和引人深思。
四、新时代下的方法1. 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新时代下,我们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年轻人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应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年轻人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要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首先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有基本的了解。
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在价值观、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沟通方式和行为举止。
因此,年轻人应主动学习和了解各种文化的特点,包括尊重他人的信仰与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习俗和礼仪等。
二、提升语言交流能力语言是跨文化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提升语言交流能力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关键一步。
年轻人可以通过学习外语,特别是全球使用较为广泛的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等,来拓宽沟通的范围。
此外,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关注不同语言中的习语、成语以及文化隐喻的特点。
三、培养跨文化敏感度要进行跨文化沟通,不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更需要有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敏感度是指对不同文化的敏感程度和意识,能够在跨文化交往中灵活变通,避免冲突和误解。
年轻人可以通过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投身于多元化的社会活动等方式来培养跨文化敏感度。
四、开放的心态和尊重在全球化时代,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则之一。
年轻人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传统,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在跨文化交往中,不要过于主观地评价他人的文化和行为,而应以平等和理解的心态进行交流。
五、借助科技手段提升跨文化沟通效率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借助科技手段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年轻人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网络会议等工具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文化知识,学习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六、实践和经验积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网络化时代交往方式的变迁李南潘玉进(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00)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33-0204-03作者简介:李南(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摘要网络为人类的生存和交往构建了与现实世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虚拟环境的时候,使人类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迁。
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交往方式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来了解在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交往方式变迁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化交往方式变迁The Chang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yle in the Internet Era //Li Nan,Pan YujinAbstract When the network,for human existence and relation-ship,built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that has both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with the real world,the tradition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yle had a revolutionary change.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review and analyze the literatur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yle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tyle in the Internet era.Key words the Internet;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yle;changes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迅速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速电子信息网络在全球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启示人们的交往实践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交往实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启示。
交往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 交往实践是指多元主体间为改造共同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物质交往关系的物质活动。
实践概念是从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它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即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
实践本质上就是具有交往性的实践。
交往实践观,就是将交往实践作为理解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本性、基础和一以贯之的主线的哲学观念,其本质是一种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交往实践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
传统的实践理论是建立在主体客体框架或单一主体观的基础上,这种框架中的单一主体观忽视了人生活在社会中这一前提,忽视了他人,排斥社会主体间的差别,忽视了主体间关系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容易导致个人中心论。
后现代实践观以主体主体的框架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乌托邦的色彩,撇开了客体中介,消解了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交往模式上,主体际关系实际上难以直接建立,容易走向虚无主义。
交往实践观是传统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统一。
交往实践观认为,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关系和相关律决不是相互脱离、相互冲突的双元过程,它们是以实践客体为中介而联结起来的诸主体模式,在交往实践中,任何单一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都不过是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断和环节,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同时就承载、实现着主体主体交往关系,并受其牵引和制约。
另外,客体既不是脱离主体关系的孤立存在物,而是诸主体间物质交往活动的中介,主体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建立与实现,必需借助于客体中介才能完成。
(二)交往实践是一个双向建构、双重整合的过程。
在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有句名言:吾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对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的思考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的思考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捷,全球各地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常见和重要。
然而,面对这个复杂而多元化的世界,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首先,全球化带来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互联互通。
通过全球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这为各国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然而,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一些发展中国家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
在文化方面,全球化也导致了一些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丧失。
其次,跨文化交流需要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面对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时,我们应该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文化背景。
这需要我们拥有一种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去超越自己的文化框架,认识到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此外,语言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和工具。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以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技术性的语言,以免造成误解和隔阂。
此外,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通过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并与他们建立更加深入的联系。
这需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愿意去接纳和理解那些与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最后,建立有效的跨文化沟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和困惑。
但是,只要我们保持谦虚、包容和愿意学习的态度,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并建立起稳固而持久的跨文化关系。
总而言之,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现实,对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思考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摘要:交往实践观的发生逻辑和基本路径交往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全球化的结果,也是资本“世界历史性”或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为“世界历史性”事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的结果。
在黑格尔那里,资本全球化被理解为“世界历史”,但这个“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的逻辑推演史;青年黑格尔派则坚持唯心史观,认为资本全球化泛滥的症结在于世界的“非哲学化”,没有按照“普遍理性”或“世界精神”的原则对其加以规范和改造;而此时带有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的马克思则用“自我意识”去解答“世界问题”,力图把世界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哲学的世界化,但马克思所解答的资本全球化问题的“世界历史观”,由于黑格尔唯心史观与世界历史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驾驭真实的“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革命实践中失败。
而标志着马克思具有世界观变革意义的纲领性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几乎通篇都在提醒人们关注他的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在《提纲》中,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将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统一起来,到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多重视角考察,获得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世界历史图景,即“生产和交往”为核心的唯心史观。
实践唯物主义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走向了以真实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研究为主线,以实践的主体性原则突出点的交往实践观。
从黑格尔开始,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对象性原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同他人发生关系的个人不是现实的人。
因此费尔巴哈提出的社会性原则也因为没有赋予社会关系以物质经济内容而无法彻底贯彻,他提出的“交往”范畴也因为没有赋予其实践的性质而无法找到社会关系革命化的途径,最终只能求助于爱的宗教来救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救助交往。
新全球化时代下交往实践观的转变
【摘要】:随着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把握新全球化时代的交往实践值得我们关注。
随着与后现代思潮对话并作批判性超越的实践中也在发生着多样化的改变,”交往实践观”的视野与话语方式、内在结构和张力成为新的交往实践观。
通过探求交往实践理论可以从根本上反映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全貌和特色,并指出在新全球化社会里,如何用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引导人们去应对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生存虚拟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践
一、新旧全球化的区别
黑格尔与马克思都说过:真正的哲学总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其主题与视野必然与时代的特点相关联,哲学研究应当探究到时代的特点与前沿。
在世纪之交,一个重大事实就是世界已进入一个”新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性质、结构和趋向正在出现重大转变。
第一,全球化的基础不同
马克思用”世界历史”概念科学指出旧全球化时代主要是建立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的;而20世纪末叶以来,全球化的基础已经从工业文明转向以信息与通讯技术、电子、空间技术、海洋科技、生命科学等新科技为基础的经济或知识经济体系上来了。
经过一二十年的结构调整与努力,已经基本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经济-政治-文化控制体系的过程。
第二,全球化的结构构成不同
旧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格局是以”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两极结构为基础的”中心-边缘”发展格局。
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西方国家成为世界发展的中心极,而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欠发达国家则成为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边缘极。
新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结构是”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知识经济与全球互联网为手段相继完成了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变,在金融资本之上建筑起新的知识资本帝国,成为全球新霸主;发展中国家则进入了工业文明的中期,形成了一个新的”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全球化格局。
第三,全球化时代的基点和工具不同
旧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化”主要是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来剪裁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内在张力十分有限。
而新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化”是以全球性公司、跨国公司与多元文化为基点,将世界各国联系起来。
第四,全球化的控制手段不同
旧全球化时代其手段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与武力征服等,以民族国家为基点,目的是建立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
而在新全球化时代,主要的西方国家借助全球互联网、知识经济及其文化传播等手段,通过人才掠夺,或信息、科技、政治、文化及大众传媒等方式控制全球,在全球进行新的更为隐蔽的殖民和掠夺。
第五,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不同
旧全球化时代下人们以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旗帜,将西方的工业文明视为惟一的文明,并以此为标准,来构造和规范全球化结构。
新全球化时代主张多元文化,如东方的儒家文化、西方的文化都可并存,而反对单一文明,强调差异政治而否认单一正义观,世界各国人民思维方式变得灵活,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追求大家都能认同的价值观或全球化结构等。
总之,新全球化时代深刻改变了人类全球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从而必然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观念,进而改变着人们把握世界的总体观念即哲学。
”新全球化时代是交往实践宏观拓展的结果”,交往实践是新全球化的本质、基础和动力。
二、新全球化趋势下交往实践呈现的新特征
交往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类的交往实践是一个由要素、结构和功能组成,并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复杂系统。
”它是动态的、多维的、非线性的”,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活动是从”主体-中介-主体”出发的。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基本特征,同样适用于交往实践,除此之外,交往实践还有另外一些显著的特征。
1. 差异化的主体性
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发生的行为。
参与交往的人都以主体的身份出现。
互为主体性是指在交往者的眼中,对方是与我一样具备主体性的人,这与生产性行为中人与事物所发生的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交往的参与者来说,无论哪一方是交往的发起者,但只要一进入交往过程,交往双方就进入了互为主体的状态。
另外,交往的参与者是异质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异质的主体性是说主体的差异性,也就是个人的”生活世界”所造就的主体独特性。
在交往过程中,只有异质主体才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2. 以知识交往为主线的社会交往性
任何社会实践都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统一,因而都是交往实践。
从新全球化内在结构来看,以全球互联网、知识扩张为轴心,任何知识主体的实践都与他者的实践衔接,以信息的和物质的客体为中介,任何民族都面对
全球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关系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一个方面,而它自身同时就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这主客体关系。
3. 双向互动和整合性
交往实践的互动性是指主体之间通过接触、交往而产生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交往活动中,交往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或人群的结合体,如利益集团、国家、民族等,每个交往主体都通过交往向对方施加影响。
交往双方都作为主体并将对方作为客体来对其积极主动地发生着作用,同时又作为客体而接受对方的反作用,形成交往主体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双方利用交往实践活动的收获来重新建构自我,以形成新的有差异和个性的主体。
因此,不同的主体在交往实践过程中,必须通过整合形成共同的新的秩序、格局和规范。
必须明确,整合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是一种社会必然性过程,而不是自然的过程。
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实践中自觉、主动地遵循交往实践整合性特质,从而使交往实践过程顺利地展开。
4. 规范性
新全球化的条件下,交往实践都是在不同主体遵循一定的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人的实践要同时受到外部对象运动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的需要结构两方面的制约。
交往实践本身造就交往规范,它对交往实践起约束作用。
这些规范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来说是既定的、不得不服从的。
交往实践只有在遵循一定的交往规范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同时,这些交往规范又在交往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调整。
三、新全球化下交往实践理论的意义
交往实践首先是人类生产的一般前提,然后又构成分配的、交换的、消费的关系,构成社会共同体的纽带。
考察和辨析马克思交往实践思想,不仅仅是为了理清这一思想的具体观点,更重要的是运用它去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
文章只是论述了在新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在当代多元文化共存条件下的指导意义。
首先,了解新全球化与旧全球化的区别,可以让大家更了解新全球化的特征,按照新全球化的要求和规范重新制定自己的交往实践活动,以便更好的顺应时代的要求,获得更好的实践结果。
其次,了解新全球化下交往实践的特征,在交往实践中要强化互动性,同时可以让人们更清醒的按新实践观来思考问题,解决在新全球化下产生的一系列过去没发生的问题。
了解新的实践观与旧实践观存在的不同点,可以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和特点。
最后,了解新全球化和交往实践的新特点,有利于世界人民在交往实践的差异互动中实现整合,实现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各民族各国家间的互信和文化间的交流,促使各国按新的实践观来进行交流和沟通,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平. 交往实践观研究:对话历程与未来走向.求是学刊, 2000,(3):14.
[2] 钱伟量.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批判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从实践哲学到后马克思主哲学动态. 2002,(7):6.
[3]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 袁贵仁.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