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计算中的几个相关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34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常用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一、概述⏹矿产勘查、资源储量核实的核心是查明工作区的的资源储量,资源储量估算是各类勘查和核实报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业主、评审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审查的重点。
只有做到资源储量估算的全过程正确无误,才能保证资源储量的可靠性。
所以,必须对资源储量估算予以高度重视。
⏹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资源储量估算的最终结果。
因此,要根据矿床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勘查工作实际,以有效、准确、简便、能满足要求为依据,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方法主要有几何图形法、地质统计学法和SD储量计算法(简称SD法)等。
⏹几何图形法:是将矿体空间形态分割成较简单的几何形态,将矿石组分均一化,估算矿体的体积、平均品位、矿石量、金属量等。
这种方法目前运用最多,也是这次要讲的重点。
⏹地质统计学法:是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作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作为主要工具,对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的变量进行统计学研究,估算时能充分考虑品位的空间变异性和矿化强度在空间的分布特征,使估算结果更加符合地质规律,置信度高,但需有较多的样本个体为基础。
此方法还能制定或检验合理的勘探工程间距。
SD法: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以断面构形替代空间构形为核心,以spline函数及分维几何学为工具的估算方法,立足于传统的断面法。
适用于不同矿床类型、矿体规模、产状、不同矿产勘查阶段,还可对估算成果作精度预测。
目前,国家鼓励和提倡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二、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1、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各项探矿工程的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的要求。
⏹2、资源储量估算必须在综合研究矿床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的基础上,严格按工业指标正确圈定矿体的前提下进行。
3)根据矿床资源储量的分类结果,按矿体、资源储量类型、矿石类型[当选(冶)试验证实矿石性质差异大,有可能进行分采、分选时,应考虑分矿石类型进行估算]和块段分别估算各矿体及矿床的矿石量、金属量(金属矿产)和平均品位。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一般要求、常见问题及处理技巧一、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要求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是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确定矿产资源的储量规模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要求:1.严格遵循规范和标准:进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时,应严格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如国际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国家矿产资源评价标准等。
确保估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2.数据来源可靠: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需要来源可靠,包括地质勘查、地质调查、钻探、采样等工作的数据。
数据采集应遵循科学规范,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方法合理可行:选用合适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进行估算。
常用的方法包括概略估算法、统计方法、模拟方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4.模型适用性: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模型需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模型应包括地质条件、矿体规模、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矿产资源储量的影响。
5.结果可靠可信: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结果需要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能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估算结果应包括储量规模、分布图、储量分级等信息,并提供相应的估计精度和可靠性评价。
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技巧在进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介绍几个常见问题及处理技巧:1. 数据不足或不全处理技巧:•深入开展地质勘查和调查工作,获取更多的数据,尤其是钻探数据和采样数据;•进行数据补偿和插值处理,通过地质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等方式将数据补充完整;•依据已有数据,借助地质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数据预测和补全。
2. 地质条件复杂处理技巧:•利用现代地质调查技术,综合应用电磁法、重力法、地震法等,加强对地质条件的调查和研究;•借助地质模型和地质图图解、人工判读等方法,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解释和评价;•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采用适当的储量估算方法和模型,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矿体外推圈定矿体圈定,可按某矿种在勘查过程中所确定勘查类型的基础上,以规范中规定的工程间距(结合地质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选冶试验程度等因素)进行控矿工程间圈连矿体。
矿体外推圈定要在可靠地质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矿体赋存形态、空间产出的地质规律条件下进行。
当矿体赋存有规律条件下,即矿体长度与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时,在有一定数量控矿工程和数据统计的充分依据情况下,可科学地确定外推长度。
当矿体赋存无规律可循时,无限外推一般按相应网度的二分之一尖(楔)推或四分之一值平(板)推为宜。
当有限外推时,对有色和贵金属矿产,由于矿体特征复杂,当边缘控矿工程存在大于边界品位的二分之一矿化时,可做三分之二尖推或三分之一平推;当边缘工程未见矿时,同无限外推处理,即二分之一尖(楔)推或四分之一平(板)推;上述有限外推和无限外推中的二分之一尖推和四分之一平推、三分之二尖推和三分之一平推的结果都是等值的,可兹证明。
在沿矿体走向或倾向方向上,常按一定间隔进行取样。
当相邻样品工程有一工程样品达不到工业要求,相邻样品之间各种边界点的确定和界限的圈定方法常用插入法进行;当矿体厚度变化比较规律,有用组分分布比较均匀情况下,可采边界线基点计算用内插法、印格法、图解插入法圈定。
对厚度较薄(达不到可采厚度)、品位较高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体采用米.克/吨值之品位、厚度之综合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此时,当矿脉厚度有一定变幅,品位变化不均匀时,矿体(脉)不能进行外推圈定。
而对厚度较稳定、品位相对均匀的较稳定的薄脉型矿体采用米.克/吨值圈定矿体边界时,可参照前述矿体外推原则进行。
1、矿体外推圈定的起点问题矿体外推不论是沿矿体走向抑或矿体倾向外推,均应以控制矿体的样品工程为起点进行外推。
在已评审的报告中,已发现几例将矿体外推起点置于没有工程控制的矿体(块段)边界上;这种外推相当于对矿体的连续外推,是不允许的。
2、关于外推距离问题⑴、当实际控矿工程间距小与规范网度时,矿体外推可以实际工程间距为依据,按前述规定比例确定矿体外推距离,不论是矿体倾向抑或矿体走向。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矿产资源储量勘查(核实)报告》编制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及处理意见各类矿产资源储量勘查(核实)报告编制的技术要求必须遵循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相关国标、规范与各项规定,执行中不能超越,也不能降低要求,否则都属质量低劣。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各类勘查(核实)报告必须通过国土资源部或省级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评审、认定后,才算完成任务,如何符合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要求,正是今天要交流的内容。
对一份勘查(核实)报告,作为一个评估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报告编制人员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
我国自建立部、省级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简称:(评审中心)》以来,组织评审各类勘查(核实)报告,促使地勘行业和矿山企业执行国标、规范、规定,提交符合规范要求的矿产资源储量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现行国标、固体矿产勘查总则以及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各类矿产行业标准、规范、各项规定,是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中必须遵守的准则。
现仅对勘查(核实)报告在编制中,应该着重注意并解决处理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第一部份关于报告类型及报告名称方面一、关于报告的分类问题(一)勘查类1、勘查报告:在获得探矿权以后,分别按照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要求,通过正规地质工作后编制的地质报告。
提交:预查地质工作总结(或报告);普查、详查、勘探(普终、详终)报告。
2、补充勘查报告:在获得采矿权以后,在原采矿区范围边沿或深部,分别按照详查或勘探阶段要求,通过正规地质工作后编制的地质报告。
(二)核实类1、核实报告:在获得采矿权以后,因资源储量整合、转让、拍卖或为了查明保有矿产资源储量,进行了一定的核查地质工作后编制的地质报告。
2、压覆矿产资源储量核实评估报告:对重要工程、水体、建筑物压覆,禁止开采范围内的资源储量,进行一定核查地质工作后编制的地质报告。
一、煤炭资源储量报告中的常见问题1.可采煤层包括全区可采、大部分可采、局部可采煤层三种,报告中却出现了零星可采煤层。
2.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储量以推定边界(包括向外无控制控制或未见煤的外扩地段)为界不妥,推至风氧化带边界、火烧区边界也不妥。
3.煤层对比基本可靠和不可靠的,只能圈定333资源量。
不可采煤层也可能对比可靠。
4.煤层的平均厚度不能用各煤层中所有钻孔的厚度直接相加平厚。
应该先用一层中的钻孔平均出这一层的平均厚度,然后再用各煤层的平均厚度求总煤层的平均厚度。
5.报告中夹矸剔除与煤层厚度的计算方法与小柱状图煤层厚度不一致。
6.极不稳定煤层不参与算量。
7.根据地层的总厚度(各段之和)算含煤系数。
8.老硐有无积水?是否已查明?9.以往报告估算面积上次报告是用坐标法,本次是用GPS重新量的,误差是多少?引起多少量的变化?10.平面图上采空区标高是顶板标高?底板标高?还是中线标高?11.采出量是来源于企业的报表还是根据图上算出来的?报告中的采出量一律采用测量计算出的方法。
二、金属矿资源储量报告中的常见问题1.按规范规定,仅有铜、铅、锌、银、镍、钼矿以米.克吨值圈定的薄脉型矿体可以外推。
2.特高品位的处理:先对副样做二次(内检)分析,当二次分析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确定为特高品位时,用第一次的结果。
处理时其影响范围不宜过大,以用特高品位所影响块段的平均品位或工程(当单工程矿体厚度大时)平均品位代替。
特高品位下限值一般取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
品位变化系数大时采用上限值,变化系数小时采用下限。
3.小体重样在混合矿、氧化矿中的分布、平面分布、垂直分布情况,是否有代表性?4.钼矿氧化矿尚难以利用,回收率一般在10-20%之间。
5.金的成色一般为900‰以上,低了说明不纯,里面可能含有Ag(主要)、Cu等。
要结合组合分析结果看Ag、Cu的含量。
6.包体金被包于黄铁矿、黄铜矿中可以通过浮选的方法选出,但在石英(密度2.6)等晶体之中就难以选出,应结合选矿回收率看(金跟着硫化物走,浮选是选硫化物)。
储量计算中的名词解释及相关问题一、名词解释1.储量分类编码编码:采用(EFG)三维编码,E、F、G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见图l)。
E经图1 储量分类三维编码示意图编码的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代表经济的,2M代表边际经济的,2S代表次边际经济的,3代表内蕴经济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代表可行性研究,2代表预可行性研究,3代表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代表探明的,2代表控制的3代表推断的,4代表预测的。
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b”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具体含义见表1。
表1 储量分类编码及含义表2.储量分类的经济意义对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的查明矿产资源,经过不同阶段的可行性评价,按照评价当时经济上的合理性可以划分为经济的、边界经济的、次边界经济的、内蕴经济的。
1)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
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2)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可变成经济的。
3)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万能变为经济的。
4)内蕴经济的: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末做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
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3.经济储量1)可采储量(11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治试验成果,己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