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假借字论析
- 格式:pdf
- 大小:351.48 KB
- 文档页数:5
第六节假借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第六节《假借字》是在《汉字简化方案》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
假借字是指汉字系统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即音符借用既有的字形,用于表示新增的意义或音节。
它在汉字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假借字的定义、历史背景、分类和特点,分析其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假借字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
通过对假借字的思考和展望,旨在加深对汉字的认识,提高对汉字的正确使用和理解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给出假借字的定义,明确其所指的概念和范围。
接着,我们将追溯假借字的历史背景,探究其起源和发展过程。
之后我们会对假借字进行分类和特点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识别假借字。
这些内容将为我们深入研究假借字的影响和作用提供基础。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假借字对汉字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例如丰富了汉字的意义和音节。
同时,我们也会提出假借字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如可能导致字形混淆和语义歧义等。
最后,我们将展望对假借字的未来思考,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能够更好地利用和规范假借字的使用。
通过对《假借字》这一主题的探究,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准确地使用和理解汉字。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知识,启发对汉字的思考和理解。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假借字的定义2.2 假借字的历史背景2.3 假借字的分类和特点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假借字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其分类和特点。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背景对于深入理解假借字的影响和作用至关重要。
2.1 假借字的定义假借字是指在一种语言中,借用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或者形式,以达到扩充自身词汇表或者适应特定语境的目的。
假借字可以是音译、意译或者形式上的借用。
通过借用外来语词汇,一种语言能够丰富自身表达方式,弥补词汇缺乏,并适应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2.2 假借字的历史背景假借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
假借字举5个例子
假借字举5个例子有:其、闻、腰、乌、我。
1、“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
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
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它们。
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
2、“闻”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像是一个人,竖起耳朵在听什么的样子,表示集中注意力倾听,是个会意字。
但是后来被借用来表示用鼻子嗅物,现在“闻”字的本义和借义并行,既可以表示用耳朵听声音,也可以表示用鼻子嗅气味。
3、“腰”甲骨文是“要”,中间是一个人形,表示一个曼妙多姿的女子,上面的日字表示女子的头部,两侧各有一只手,表示女子双手叉腰站着,所以“要”的本义就是人的腰部。
“要”被假借做其他含义,比如“需要”“重要”等,人们便在“要”字,左边添加了“月”字,专指人的腰部。
4、“乌”字形是一直朝向天空的鸟,是一个象形字,本义就是乌鸦。
后来人们在表达感叹时也用到wu的发音,就在“乌”字旁边加了一个“口”字,专门做感叹词使用。
5、“我”:“我”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是象形字。
后来人们想要用wo,来表达第一人称但是没有对应的字,想到有一个
兵器的读音,也是wo,就拿来借用,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字的本义就没了,只留下了借义。
假借浅析作者:张攀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摘要:自《说文解字》成书以来,文字学界对“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一直众说纷纭。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认为应对“假借”进行分类“本无其字”的假借是造字法,而“已有其字”的假借属于用字之法。
关键词:假借;本无其字;已有其字[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131-02自《说文解字》成书一千八百多年以来,文字学界对“假借”一直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根据《汉书·艺文志》中六书为“造字之本”的说明,认为“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样,也是造字方法之一;而有些学者则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认为“假借”是用字法而非造字法。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是语言中已有某个词,本来没有造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便根据它的声音,借一个和原字同音的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像令、长就是这样。
许慎的假借说不是汉字的使用方法,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造字法。
所谓独具特色,是说“假借”是一种没有造出新字的造字方法,它不同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造出来一个个新的寄托此一的实体,“假借”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文字符号。
主张和赞成“四体二用”的人认为,假借只是“字之用”,并不是造字,因为假借没有体现造字中的构形,没有新增加文字形体。
此说自戴震首倡,广为文字学家所接受,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文字的构造”一节中就提到:“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因为根据转注和假借的原则并不能产生新字。
”在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和假借的种类进行分析之后,笔者认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应为造字之法,而“已有其字”的假借是用字之法。
原始汉字产生于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资料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字,距今约三千八百年左右。
甲骨文动植物字假借现象的研究假借字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前人的研究多是侧重全貌的字数、字频的统计。
本文对动植物字假借的比例进行重新统计和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意义层面上假借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对假借字的总体描述应分层次、分类别来进行。
标签:甲骨文动物字甲骨文植物字假借一、前辈学者对甲骨文中的假借字的研究假借字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殷代的甲骨文,在汉字发展的初期阶段——甲骨卜辞中,汉字构形以象形、会意为主,而假借字又大量存在于这一系统当中。
对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前辈学者已做过系统的研究。
姚孝遂先生以《殷虚书契菁华》为基本材料,提出假借字在甲骨文总数中占74%;李孝定《从六书观点看甲骨文字》中,从1225个甲骨文字中考察出129个假借字,仅占10.6%;李玉洁对郭沫若先生《殷契粹编》中的假借字进行了统计,此书中一共用字20856个,其中各类假借字加在一起,共12701个,占全书总字数的61%;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学述要》一书中,选择了《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作为对象,把其中所收的2703个甲骨文字作为考察卜辞中假借字的基本材料,整理出广义的假借字540个,除去其中的多义实词和情况不明的,则准确义的假借字少于46.5%;郑振峰依据《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所提供的字料,通过对甲骨文做穷尽性的筛选,测查了全部不重复的个体字符,分析其形、音、义及其在卜辞中的用法,在所考察的1481字中共确定假借字1229个,占总字数的83%。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各家的结论颇不相同。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材料选取的不同,二是对假借概念的界定也不一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甲骨文动植物字中的假借字前辈学者的研究多是侧重全貌的字数、字频的统计,看到的是表层的用字情况。
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做更具体的描写,以甲骨文动植物字中出现的假借字作为材料,分析这一具体类别的词语中假借字的使用情况,从中归纳出这一特定语义层面上的假借面貌。
假借是造字法辨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
从“借音字”和“分化字”的形成来看,分化字是造成汉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假借义造字是形成分化字的途径之一,不能作为假借字是造字法的证据。
标签:假借造字法用字法分化字一、引言假借字,顾名思义,是指运用“假借”方法而产生的一类汉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意思是口语里有这个词,但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于是依托其声音找一个同音字来记录。
如“难”,《说文解字·鸟部》:“难,难鸟也”。
本是鸟名,假为“难易”之“难”;又如“易”,《说文解字·易部》:“易,蜥易,蜒蜓,守宫也。
”。
假为“难易”之“易”。
“假借”是传统六书之一,六书是否就是六种造字方法,历来观点不一。
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首倡“四体二用说”。
其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戴先生曰: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意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乃“用字”之法。
清人桂馥、王筠等均维系此说。
近年来,学界对假借字有了纵深的研究,尤其是对一部分假借字在使用中促成了一些“新字”产生的研究,使得“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的争论被再次关注。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从“借音字”和“分化字”说起。
二、借音字文字承担着与它的字形相一致的本义,同时也承担着由本义引申、而尚未分化出去的引申义,这是它固有的职能。
但是文字在使用时,其记词职能却常常发生变化。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文献在使用汉字时,常常会有音同互借的现象发生。
即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我们称被借用来书写该词或字的别的音同、音近的字为这个词或字的借字。
这时,本字的职务就转移到借字上了。
“借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本无其字”的假借由许慎首先提出。
这种假借认为,当语言中产生了某个新词还来不及为其造字,或本应为这个词造字,但某些词词义抽象,很难“据义构形”(如副词、连词和表示人称的代词等),便借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这个词,不再另造新形。
“假借”浅议“假借”浅议分享到:更新日期:2012-05-07 | 点击:14次 | 一键收藏本论文摘要: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其为造字之法,另一派认为其是用字之法。
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对假借字进行分析,并论述假借字的作用。
关键词:假借用字之法造字之法作用说起假借,就不得不说到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以六艺教国子。
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六书的内容包括假借却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说明。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认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认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不难看出,以上三家对于六书的解说基本上是相同的,都含有假借。
清代以后,一般人于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说法。
许慎对假借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一、“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之争关于假借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造字之法,一是用字之法。
清代小学研究空前繁荣,名家辈出,推出许多创建性理论。
最具代表性的是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将“六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认为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
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云:“指事、象形、谐声、会意四者,书之体止此矣。
由是之于用,数字其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
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申,借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
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端也。
”从静态结构来看,汉字的形体结构不外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体,也有的字的形体结构在四体之外,但数量很少。
因此,戴氏之见,不无道理。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第十五卷中的理论阐述完全取其师说:“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
论假借刘又辛近来看到不少讨论假借字、通假字的文章,觉得有些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例如,什么叫假借字?假借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居于什么地位?“本字”跟假借字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于假借字的了解就比较透辟了。
这对于读古书、编字典,编写古汉语教材,都有好处,而且也牵涉到了汉字整理、上古音韵研究的材料等问题。
这篇文章打算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先谈谈什么叫假借。
《周礼·地官·保氏》,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解字·叙》都谈到“六书”,总结了汉字六种造字方法。
《周礼》只在六艺中提到六书,《汉书·艺文志》提出了六书的名称,许慎则对六种造字法一一给予解说,并且举了例字,这是汉代人对汉字造字法的最有权威的说明,一直到今天,还有参考价值。
我们研究假借字,也就从许慎的解说说起。
许氏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现在看来,这个定义有正确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
先说他正确的一面。
他把假借字的特点概括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八个字。
他概括得好,抓住了假借字的本质。
要记录一个词,没有记录这个词的本字,就用一个与之同音的字来代替,用以寄托所要表达的事物。
换句话说,就是用一个同音字做记音符号来记录那个词。
这种情况是文字从较原始的象形字(包括指事、会意字)向表音文字发展初期的共同现象。
用象形、会意的办法造字,局限性很大,有些字不可能用这种办法造,就只能用表音的办法。
因此,从甲骨文开始,历代文字中都有大批假借字。
比如,表示地名的“邢”字(现在河北省邢台),是汉代才造的字,甲骨文、金文中都只写作“井”(如井侯簋),因为“井”和那个地名同音,就借用“井”做记音符号,依“井”字之声来寄托“邢”这个地名。
不然,如果用象形、会意的办法,怎么造这个代表地名的“邢”?此外,如“胃”假借为“谓”,“易”假借为“赐”,“才”假借为“在”,“者”假借为“诸”,“冬”假借为“终”,“某”假借为“谋”,可以列出许多。
假借的研究假借是早期文字普遍采用的据音用记的记录语言的方法,亦属于六书造字法之一。
两种假借不属于同一个层次。
假借,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中的假借是造字法,就是在口语中本来只有此声,无对应的字,依照它的读音借一个其他的字过来。
如“其”字本为象形,簸箕的本状,是“箕”的本字,假借为代词qi,是因为代词qi无字。
后“其”固定代表代词qi,反倒为本字“箕”新造字。
代词有了固定的用字,通过假借出现此类结果。
所以这个字的产生途径为假借,是造字法。
假借,是借用另外的字,久借不归,因此假借用字是一种主观过程,而从本无其字到拥有一字则为客观结果。
一切的古文字都经历了从表形字向表音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有的文字发展成纯表音文字,如印欧语系的字母文字,而汉字却向着兼表音形的形声字方向发展。
象形,指事,会意都是表形文字的表现,假借则是表音文字的代表,而发展到形声字则是形音的结合体。
在汉字的发展史中,商周文字以假借为主,称为假借字阶段,又称表音文字阶段。
从秦代以后至今,以形声字为主,假借字大量消失。
假借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兴盛与衰落时古今汉字发生本质变化的关键。
孙诒让《与王子壮论假结书》中写道: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
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
是嫁接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大多数学者将六书又分为四书二体。
“据义构形”的四书虽然直观,易懂,易记,但是“见形知义”远不能满足语言的发展和记录语言的需要。
譬如抽象的概念,词序及虚词只有音无义,不能通过四书造字。
因此假借应运而生,是造字的必然。
如虚词之、乎、者、也、其、岂,再如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都是假借而来。
然:本义为燃烧。
借表连词。
后为本义造新字“燃”。
具体假借可分为以下几类1、本义已经佚失,假借称为专用义:我本意指兵器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本意消失而本义为胡须,借表连词难(本义是一种鸟,借表难易的难九(本义为曲钩,借表数目)自(本义为鼻,借表自己的自)、止(本义为人脚,借表停止的止)、来(本义为麦子,借表来往的来)、东(本义为橐,借表方位)、南(本义为悬挂的瓦制乐器,借表方位)、西(本义为鸟巢,借表方位)、豆(本义为盛器,借表菽豆义);焉(本义为产于江淮的一种鸟,借作指示代词兼语气2、为本义造字:北本义为相背之意如士无反北之心后为本义造字为背孰本义为生熟之意如宰夫胹熊蹯不孰后为本义造字熟莫本义为暮然燃西栖3 为假借义造字辟避僻昏婚取娶景影假借的意义1、解决了字少词多的矛盾,弥补表意汉字的不足,完善了汉字的记录功能。
假借”新释引言“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
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很多人对于“六书”中的“假借”是否如戴震等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二用”之一的用字法产生怀疑,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所收集的材料,对“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由“令”、“长”二字理解“假借”的含义东汉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为“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是:语言的发展要先于文字的发展,语言中已产生了某个词,但书面上还没有特定的字来表示,于是在已有的文字中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记录它,这种用现成汉字作为表音符号来记录尚没有产生新字的新词或新词义的方法就叫假借。
比如“令”字,罗振玉说:“集众人而命令之,故古令与命为一文一谊。
”[1] 《说文》:“发号也。
”令的本义就是号令或发号令。
在语言中发号令的人如县令的令和发号令的令同音,文字上还没有造字,于是就假借号令的“令”来寄托县令的“令”的意义。
又如“长”,甲骨文像一长发老人拄着拐杖,余永梁《殷墟文字考续考》中说“实像人发长貌,引申为长久之义。
” [2] 本义应该是指头发长,也就是长短的长。
语言中长久的长,长老的长,县长的长和长发的长同音或音近,但是还没有造字,于是古人就假借长发的长来寄托、记录长久、长老、县长等意义,这种方法,古人就叫做假借二、历代学者对“假借”的不同观点对于“假借”是否为造字法,从古至今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定义“六书”为“造字之本”,有的学者便以此为根据,认为假借与转注、形声、会意、指事、象形一样,都是造字之法,清代学者许宗彦在其著作《六书转注说》中写到:“六书之来古矣。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指造字之始言之,则假借转注亦出于造字之始可知也。
或分事形声意为体,假借转注为用者,非也” [3] 。
而戴震则极力主张“四体二用”说,认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的这一观点见于《答江慎修先生小学书》(一)对“字”的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判断“假借”究竟为“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首先必须弄清“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的含义。
假借字的来源及意义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
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
如“北”,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背。
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背”来表示北方的意思。
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
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
如借“汤”为“荡”;《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
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假借的基本概念: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例如:“长”,《说文》云:“象人之长发猋猋也。
从长从彡。
凡髟之属皆从髟。
必凋切。
又,所衔切。
”注:①猋〔biao一声〕:暴风。
②彡〔shan一声〕:长毛。
③髟〔biao一声〕:头发下垂的样子。
④衔〔xian二声〕:头衔。
语言中的长久的“长”、长老的“长”、县长的“长”,和长发之长同音,没有造字,于是古人就假借它来寄托长久、长老、县长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