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礼仪昭行 仁爱执教风盛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有关师风师德的古文在古代中国,师风师德一直被视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而师风师德作为教育中的基石,在古代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古文作品来一窥古人是如何看待师风师德的。
师者尊也清代学者颜元曾在《异论荟议》中写道:“师道尊严,所以在德,所以处人上。
”这句话不仅是在表达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更是在强调师者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
古代师德最重于尊严,一位师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应该成为学生们的楷模和榜样。
只有拥有尊严的师者,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先正其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句话出自《论语》。
在古代,师者除了要求学生守规矩守纪律外,更要求师者自身正道、严格自律。
只有先正其身,才能言传身教,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师者的品德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师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知行合一南宋朱熹在《理学造次集》中有言:“知则行之以正,正之以成;行则知之以道,道之以生”。
这段话表达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古代师者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求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将道德规范贯穿于日常生活。
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师者礼也在古代,师者讲究礼仪之道。
《周礼》中有“教、养、义、齐”等内容,这些都是师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师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遵循礼仪,用礼待人。
师者应该以礼待人,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怀师道恺怀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表现出人们对于师道的怀念和敬意。
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云:“怀师道恺怀,抱道忽忘官。
立身为师隐,行世侍王端。
”这句诗表达了对师道的怀念,也表现了师者应该以教育为己任,尽心尽力教育学生的责任感。
总结古人对于师风师德的看法,无不体现出尊师重道、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师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只有师者以高尚的品德引导学生,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师道昭昭,师德为重的演讲稿: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场合发表演讲。
今天,我想谈一下“师道昭昭,师德为重”的话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要传承文化,引导学生的成长。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师德、师风。
所谓“师道昭昭”,就是指我们要坚持正道,恪守教育的底线,不得抵触道德、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底线。
“师道昭昭”是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养。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严格管理教育行为,规范教学行为,反对一切不良班风、校风,培养正义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师范形象,做到尽善尽美。
同时,我们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
在我们面对学生时,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还应该积极地关心学生,以真诚的心态与学生沟通交流,尽心尽力地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忠实伴侣。
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师德为重”。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学生的生命历程中,付出我们的爱和关心。
因此,我们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牢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全身心地奉献,用心灵和行动滋润和激励我们的学生们。
在这个全员关注、全方位防控非常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做到心系学生、疫情防控、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
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全力以赴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我们的行动和态度,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让我们再次重申,“师道昭昭,师德为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我们应该时刻以这样的理念,加强自身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在教育战线上做出应有的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以“君子教师”为题,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塑造人类未来的基石。
而君子教师,则是这个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教学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一、君子教师的品德“君子”一词,源于《论语》,意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君子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爱国敬业。
君子教师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2. 诚实守信。
君子教师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3. 爱岗敬业。
君子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尽职尽责,勤奋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尊重学生。
君子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
5. 严于律己。
君子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自律,为人师表。
二、君子教师的教学能力君子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具备卓越的教学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渊博。
君子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营养。
2. 教学方法灵活。
君子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态度严谨。
君子教师对待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认真备课、上课、辅导,确保学生掌握知识。
4. 教学评价公正。
君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客观公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5. 团队协作。
君子教师善于与同事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三、君子教师的奉献精神君子教师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默默无闻,甘为人梯,为学生、为学校、为国家默默付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甘于寂寞。
君子教师乐于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心血。
2. 舍小家为大家。
君子教师为了学生的利益,有时需要牺牲自己的家庭和个人时间,无怨无悔。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的句子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威以端行,庄重以昭德;俭以礼节,谨以明法。
此修身乃其所以得人识,德行乃其所以立节,礼节乃其所以立名,法度乃其所以正行,其可以驱使众,而不可奈何也”,这是《爱莲说》中关于君子正大、方正、美名远扬的比喻。
这段话告诉我们,君子的行为必须轻重有度,多思细虑,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正大、方正以及美名远扬的优势。
首先,“修身”是修养自己,淡泊寡欲,专注于内在、心理,增强自身实力,才能不被外界因素影响;其次,“端行”是要求君子严谨持重,敦厚嚣张,通过威严的言行来彰显自己的尊严;接着,“礼节”则是通过一定的格调和程序,作为一个有规矩的人,来显示自己节俭、恭敬的特质;最后,“明法”则是要求君子遵纪守法,坚持正义,笔直而实,遵守法律,不让自己权力失去正当前程,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
如此一来,君子的正大、方正和美名远扬就可以被优雅地展示出来,他的影响力也就可以驱使众人,而不可奈何。
崇德尚礼,教师楷模教师是社会中最值得尊敬的群体之一。
他们不仅要承担起传授知识的责任,更要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
崇德尚礼是教师楷模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了教师应有的品质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探讨崇德尚礼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崇德尚礼精神。
崇德是指对道德价值观的高度尊重和崇敬。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带着诚信、正直和责任心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
他们不仅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还要具备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将这种崇高的情操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教师应在日常言行举止上做出榜样。
他们要对学生坦诚相待,诚实守信,言行举止要合乎道德规范。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用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崇德的重要性。
尚礼是指遵循社会礼仪和学校规章制度。
作为学校的一员,教师首先要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的纪律要求。
教师的尚礼表现在与学生、同事及其他社会人士的交往中。
与学生相处时,教师要展现出耐心、友善的态度,真诚关心学生,在言谈举止中展现出良好的教师形象。
与同事相处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互相尊重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与社会人士相处时,教师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不以权威压制他人,而是以平等的心态与他人交流。
只有尊重礼仪,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崇德尚礼精神的培养。
首先,在教师培训中,加强道德教育的培养,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先进和优秀的教师,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践行崇德尚礼。
此外,教育部门可以加大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力度,确保崇德尚礼在教育中的落地实施。
总而言之,崇德尚礼是教师楷模的重要内涵,体现了教师的品质和行为规范。
教师以身作则,践行崇德尚礼,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同时,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确保崇德尚礼精神在教育中得到有效实施。
作为一名国风礼仪教师,我有幸投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礼仪之邦精神的伟大事业中。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国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国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基石。
国风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礼仪的内涵,让他们明白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国风礼仪,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国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增强。
作为国风礼仪教师,我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挖掘国风礼仪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再次,国风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国风礼仪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如服饰、器物、建筑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国风礼仪中的美学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国风礼仪,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此外,国风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国风礼仪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礼仪表演时,要求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任务。
这种团队协作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以下两点:一是国风礼仪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风礼仪教育也要不断创新,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国风礼仪的过程中,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生活。
二是国风礼仪教育需要注重实践。
国风礼仪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践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礼仪应用于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礼仪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国风礼仪。
传统师德师风
中国古代讲师德的传统与风范,坚持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三原则作为师道的最高追求。
师者,必先修身;身正不易教人。
师最基本的修养在于诚实、仁爱。
诚实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品质。
教学中或对学生私下的一言一语,都必须诚恳可靠。
教师不宜以虚伪言论误导学生。
修身以诚,诚以成学。
仁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属性。
治学以仁为本,师生关系需要以慈祥仁爱的心态建立。
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要以亲人之恩相待,不分优劣。
朋友般的关怀和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
在内容方面,传统师风强调以礼业为主,渊博通达。
教书必须以道德修养为先,知识的传授要以德为地。
同时,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
只有精深的学问和广博的见闻,才能使教学得心应手。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日常表现自己圣洁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教导学生。
言传身教,君子之风自然而能感染人。
这就是中国传统师德育人的精髓与核心所在。
提升教师素质,树立四有形象——甘守三尺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提升教师素质,树立四有形象——甘守三尺演讲稿”。
伟大的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之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肩负重任,我们的心中无限热爱,我们的信念坚定,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为下一代人的未来奠定基础。
我要介绍一个词语——“甘守三尺”,它出自《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一则故事。
孔子在开坛上讲学,有门徒来送钱赞助他的讲学,孔子拒绝了,并告诉他:“我有道无术,有文无卷,万物之情,皆得主宰,寡人以为,使法之彝伦,化之辞章,挟天之德以命之,鉴世之民以教之,甘维三尺之讲台,以命道之正官。
子何为以钱与我哉?”正是这种“甘守三尺”的精神,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而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教师是举国上下的楷模,我们的形象也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要成为一名有素质,有激情,有良心,有道德的教师,树立四有的形象。
一名有素质的教师。
好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
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了解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现状和变化的工作。
只有学习和运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才能持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同时,一名有素质的教师还应当具备爱心与耐心,尽心尽力地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因为只有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信任我们,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一名有激情的教师。
教育要想真正地发挥作用,要让学校真正地建设成为一个让学生爱上学、爱学习、勤奋向上的场所,必需要有一支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充满激情的教师队伍。
充分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创造力,才能推动学校教育课程改革,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推动学生成长成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的竞争力。
一名有良心的教师。
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公,我们作为老师,也是肩负着他们未来的责任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一颗纯洁、谦卑和有一颗为学生服务的良心。
教师要有德行,要用良心去做每一件事情。
教育是一份奉献的事业,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我们教的多,而是我们教的好。
国学第十三课君子风范
国学第十三课《君子风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强调了君子的行为操守和道德修养。
君子风范是指君子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处理事务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道德标准。
一个君子风范的人,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和修养。
他应该具有谦虚、宽容、守信、正直等美德,以及勤奋、勇敢、诚实等品质。
他应该对自己有明确的要求,以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并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高尚情操。
君子风范还要求一个人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要有礼貌和尊重。
他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注重与他人的正常互动,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他应该对他人的需求给予关注和帮助,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君子风范还体现在君子在处理事务时的态度和方法上。
他应该具备思考问题的能力,注重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不随波逐流。
他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君子风范的核心是做一个真正有内涵和实力的人。
君子风范的人应该具备博学多才的素养,不只是外在的风度和气质,更为重要的是内在
的修养和涵养。
他应该在不断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从而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总之,君子风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一个具备君子风范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修养,尊重他人,注重实事求是,并具备内涵和实力。
通过学习国学中的君子风范,我们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关于礼仪的诗句古诗》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些关于礼仪的诗句古诗。
你们知道吗?“不学礼,无以立。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不学习礼仪,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
就好像我们在学校,如果不遵守纪律,不尊重老师和同学,大家就不喜欢和我们一起玩啦。
还有“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就像在说,有品德的人心里装着仁爱和礼仪。
有爱心的人会爱别人,有礼貌的人会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一直尊敬他。
比如说,我们对小伙伴友好,他们也会对我们友好;我们向长辈有礼貌地打招呼,长辈也会夸我们懂事。
小朋友们,这些诗句是不是很有道理呀?《关于礼仪的诗句古诗》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关于礼仪的诗句古诗。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是说在交往中要有礼貌地互相回应。
比如,同学过生日送了你礼物,等他过生日的时候,你也要送礼物给他,不然就不礼貌啦。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这句话是说,我们人类比动物可贵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懂得礼仪。
像小狗小猫可能会随便抢东西吃,但是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知道要排队,要分享。
小朋友们,礼仪是不是很重要呀?《关于礼仪的诗句古诗》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说一说关于礼仪的诗句古诗。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就是说对人恭敬而且符合礼仪,就可以远离耻辱。
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大家都会觉得你很棒,而不会觉得你不好。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意思是说,你对别人礼让一点,别人会对你更加尊敬。
就像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你让着他一点,下次他也会让着你,这样大家就能玩得更开心。
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这些诗句,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哟!。
君子礼仪昭行仁爱执教风盛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本来互相接近,由于习俗不同才渐渐的相差很远了。
我们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印度狼孩与人的差别深刻说明了人类因为“习相远”而产生的天壤之别。
又例如孟母三迁,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孟子,非常注重外部环境的熏陶渲染,曾经三次迁徙,最终迁到了一个学堂附近,从此贪玩的孟子便喜欢上了学习,成了一个思想家。
到了近代,曹禺深受父母亲的影响,喜欢戏剧,从此也诞生了戏剧家曹禺的辉煌一生。
这些都毫无例外的说明了“性相近,习相远”对后天君子成长的重要性和迥异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由此可见,教育力量不可估量,值得后人借鉴。
孔子把教育目光锁定在“习相远”的征程上,因此十分重视文化的同化思想。
他不厌其烦的赘述着君子的品格,也念念不忘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在唐代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宰相魏征和房玄龄讲团结,他们给唐太宗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大唐帝业的发展,也缔结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小人李林甫和杨国忠是当朝宰相,他们相互勾结,成了“安史之乱”的推动器,他们也因此身败名裂,害人终害己。
我想:教师要远离社会上的某些小人,营造心灵上的世外桃源。
针对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言论,我发现华夏的高堂里,自古就有胸怀豁达、深明大义的君子。
他们中有“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有戎马倥偬、纵横驰骋于沙场的爱国老将陆游;有重民族气节、凛然就义的文天祥;有为民族利益牺牲的邓世昌;也有宁愿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朱自清。
他们都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可是,历史的微尘里也有小人在作乱。
他们中有献媚于皇帝,钻营取巧、构陷岳飞的秦桧;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太后;有巧取豪夺的袁世凯。
他们的丑恶行径,被正人君子的目光汇聚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教师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近贤人,远小人,以免学生拉帮结派欺凌弱小。
君子在言行上有什么规范?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意思是说:身为君子,要办事敏捷,说话谨慎。
与此意思相辅相成的还有“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意思是说:赤手空拳打老虎和过大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
同我共事的一定是处事谨慎小心、办事考虑周全又能完成任务的人。
也就是说孔子不喜欢莽撞用事、妄自菲薄的人,盲目自大的人必定导致失败,例如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就像空手套白狼,导致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这样“欲速则不达“的悲剧骇人听闻。
孔子喜欢埋头苦干、对事情体察入微、深谋远虑的人,这样的人,能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然后“三思而后行。
”能成全火烧赤壁的成功,能扭转战争的局面。
我想:教师的谋略和良苦用心就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
君子待人接物还体现在“彬彬有礼”、不与人结怨这方面。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意思是说,君子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执,能够群策群力而不与人勾结,于此相关的理论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是讲君子要将心比心,善于理解别人。
此外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
”也就是说小事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这样的历史教训相当深刻,明朝末年明崇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名将淳于越,导致清军乘虚而入,明朝大败,皇帝上吊自杀。
在“小不忍”方面,教师如果不能忍让学生的缺点,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就会埋葬学生一生的前途。
君子的品格还表现在“言必信,行必果”和坚守仁道这方面。
语出《子路》,指一个人讲话要守信用,行动要坚决。
君子要安于贫困,即“君子固穷”,无怨无悔。
为了“求仁得仁”,“匹夫不可夺志。
”君子有了这种人生意向,即使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也在所不惜。
正如他在《述而》篇中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吃粗粮,饮白水,挽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这样的志向,被孟子进一步阐释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他宣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君子要坚守“仁道”,以“仁”为最高目标和最高要求,并把成“仁”当成最大的快乐。
他要求弟子多和仁者即君子交朋友。
后人把“有杀生以成仁”这句话概括成“杀身成仁”这个词语。
为了成仁,很多仁人志士甘愿慷
慨赴难,近代史中有秋瑾、邱少云、刘胡兰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君子的概念,谱写了成仁的生命乐章。
我想在和平时期,当教师虽然两袖清风,但从不为物欲横流所动,我们甘心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师,这就是在成全我们的君子品格。
读了孔子的《论语》,我反思自己,我直觉感觉到我的教学行为缺少的是儒家气质和君子品格,以往的教学总少不了直线型的呵斥,学生感觉到了我的冷峻,后怕的让我们的师生关系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
今后我应该做宽厚仁爱的君子教师,和粗犷型、流线型教师告别,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