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7.69 MB
- 文档页数:51
动物实验室建筑卫生要求1.引言1.1 概述动物实验室建筑卫生要求是指在设计与构建动物实验室时需要遵守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实验室建筑卫生要求主要包括实验室内部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动物饲养区域的健康与安全等方面。
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实验室动物的福利与健康,并提供一个合适的研究环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实验室建筑卫生要求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实验室内部环境的清洁与卫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动物实验室来说,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和病菌滋生,同时也有利于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
实验室应该定期进行清扫消毒,去除积尘、异味和污染物,确保实验室的基本卫生状况。
其次,动物饲养区域的健康与安全是关键。
实验室应该设立合适的动物饲养区域,确保其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降低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
另外,动物饲养区域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参数也需要适宜,以保证动物的生理健康和行为正常。
此外,实验室还应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如防火、防溢漏等,以确保实验人员和动物的安全。
总之,动物实验室建筑卫生要求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它不仅关系到实验室内动物的福利和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研的进展。
因此,在进行实验室建设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卫生要求进行设计和规划,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研究的顺利进行。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它对于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动物实验室建筑的卫生要求,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结构和内容,下面将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介绍。
文章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旨在引出文章的主题,并对文章进行概述,明确文章的目的。
在概述中,将对动物实验室建筑卫生要求的重要性进行简要说明,为后文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之后,描述文章的结构,即介绍本文的各个章节内容和顺序,使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为读者提供有关动物实验室建筑卫生要求的相关信息。
动物实验室的设计布局是规范工作流程和人员、动物、物品等相互关系和移动,并确保实验室安全,此外,对形成屏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防护区(外围防护区、建筑防护区、饲养防护区)和四条控制路线(人员控制路线、动物控制路线、物料控制路线、废物控制路线)等方面详细介绍。
动物实验室1.外围防护区外围防护区主要指建筑外围的区域。
鉴于实验动物饲养的特殊性,外围可能需要设监控设备、人员进出的控制、卫生防护带等。
如果设施内从事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活动,须考虑设施的安保要求,以及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后对周围控制区域、疏散和救援的需求。
外围的防护主要通过设置栅栏、围墙等方式实现。
鉴于景观的需求,使用栅栏更显人性化。
栅栏不应低于2米,栏杆的间距不大于10厘米,栏杆要坚固、易于清洁。
此外,需要设置照明系统、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更高级别的防护包括地下的电磁场报警、红外线报警和运动物体报警、低压电击等措施。
防护区内一般不布置绿化,以免影响监控,同时也可减少昆虫、老鼠等。
为保证正常的外来服务,如邮件、送货、访客等,通过风险评估决定是否需要建设安检、特殊通道、中转站等措施。
对控制区域应设置警示牌,避免无意闯入。
对防护要求高的设施,应保证外来车辆不能靠近设施,距离保持至少30米。
在外围防护区,宜设专用的外部人员和车辆入口。
2.建筑防护区建筑防护区主要指动物实验室所在的建筑。
建筑内有动物设施和其它设施之分,其它设施可以与动物设施有关,也可以无关;动物设施可以就是建筑的主体,也可以是其部分。
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动物设施环境与建筑物内其它区域环境的相互隔离与相互关系,人员、动物、物料和废物的进出路线。
使用时,动物设施及其相关的设施宜集中布置,从事感染动物活动的设施需要单独布置。
建筑除主入口外,要考虑设置动物、大型设备和废物的出口和入口。
出于安全考虑,必须评估和明确对门窗的性能要求。
在合理控制数量的前提下,对门窗的大小、形状、耐冲击能力、耐火性、保温性、光学特性等均要有要求。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gb50447-2008
GB50447-2008《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体系结构分为总规范和专业规范。
总规范中包括实验动物设施的通用要求,包括设施的范围、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建筑科学技术设计原则、材料和建材的选择以及实验动物设施的性能与质量检查。
专业规范主要包括:
(一)实验动物室设施:包括实验动物室、繁殖、新药毒性实验室、用氧室;
(三)动物室系统:包括空调排风系统、抗污秽和消毒系统、药品发放系统;
(四)生命支持系统:给水、供电、污水处理;
(五)其他系统:照明、噪声控制等。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设施建筑的设计要求,并对该设施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
通过遵循本规范,能够显著提高实验动物的照顾水平,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异常安全的研究环境,以及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因素,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1 总则1.0.1 为使生物安全实验室在设计、施工和验收方面满足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通用安全标准,切实遵循物理隔离的建筑技术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动物实验、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等使用的新建、改建、扩建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1.0.3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应以生物安全为核心,确保实验职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四周环境的安全,同时保护试验对象不被污染。
在建筑上应以实用、经济为原则。
1.0.4 生物安全实验室所用设备和材料必须有合格证、检验单位的检验报告,并在有效期之内。
属于新开发的产品、工艺,应有鉴定证书或试验证实材料。
1.0.5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施工、检测中采用的技术文件、合同文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1.0.6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 术语2.0.1一级屏障primary barrier也称一级隔离,是操纵对象和操纵者之间的隔离。
通过生物安全柜、正压防护服等防护设施来实现。
2.0.2二级屏障 secondary barrier也称二级隔离,是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
通过建筑技术(如气密的建筑结构、平面布局,透风空调和空气净化系统、污染空气及污染物的过滤除菌和消毒灭菌直至无害排放)达到防止有害生物微粒从实验室散逸到外部环境的目的。
2.0.3气溶胶 aerosol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0.001~100μm的固态、液态微粒所形成的胶溶态分散体系。
2.0.4生物安全柜biosafety cabinet防止操纵处理过程中含有危险性,或未知性生物微粒气溶胶散逸的箱形空气净化负压安全装置。
通常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
2.0.5生物安全实验室 biosafety laboratory具有一级隔离设施的、可实现二级隔离的生物实验室。
2.0.6主实验室 main room生物安全柜或动物隔离器所在的实验室,或穿正压防护服工作的实验室。
水生动物检疫检验实验室建设规范DB43/T 433-2009水生动物检疫检验实验室建设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生动物检疫检验实验室的分类与建设目标、工作任务、检验能力、仪器设备、人员配备、设施与环境要求以及实验室的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水生动物检疫检验实验室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4925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50346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T 15805.1 淡水鱼类检疫方法第一部分GB/T 2702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dt ISO/IEC 17025:2005, CNAS-CL22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动物检疫领域的应用说明SN/T 2025 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DB 43/ 221 水生动物检疫规程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53号湖南省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实施意见,试行,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湘牧渔发〔2002〕21号 ,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生动物检疫检验实验室Aquatic animal quarantine and inspection Lab从事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免疫学、酶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诊断与研究的专设场所。
3.2 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Aquatic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tions由同级或上级人事编制和渔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从事水生动物病害测报、疫病预防与治疗和疫病检疫检验的公益性事业机构。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前言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
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
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 及附录I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代替GB 14925-1994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08-29 批准发布2002-05-01实施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5.1.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采用全新风系统。
以保护动植物和环境为主要目的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可采用部分循环风,但应确认其对人的危害较小,并经过特别论证可行。
采用部分循环风的空调系统,其正压送风段应采取隔离措施。
5.1.6送排风总管应安装气密阀门,以便进行室内化学熏蒸消毒。
5.1.7二级,四级生物实验室的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内不得安装普通的风机盘管机组或空调器以及局部净化设备。
5.1.8生物安全实验室污染区宜临近空调机房,以使送、排风管道最短。
空调机组也可设在技术夹层内。
5.1.9 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同时满足GB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的有关要求。
5.2送风系统5.2.1不论是全新风空气净化系统还是循环风空气净化系统,均应设置粗、中、高三级空气过滤。
第一级宜设置在新风口或紧靠新风口处,除应安装保护网外,至少应设对?5μm 大气尘计数效率不低于50%的粗效过滤器。
全新风系统的粗效过滤器也可设在空调箱内。
第二级中效过滤器宜设置在空调箱的正压段。
第三级应设置在系统的末端或紧靠末端,不得设在空调箱内。
5.2.2一级和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如设净化空调系统,第三级过滤器可采用亚高效过滤器。
5.2.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送风末端应采用B类或B类以上高效过滤器。
其中动物隔离器室,以及其他有要求的场合,可采用不在室内检查或更换过滤器的送风末端。
5.2.4送风系统新风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采用防雨性能良好的新风口,或在新风口处采取有效的防雨措施。
2、新风口应高于室外地面2.5m,并位于排风口的上风侧宽敞位置,同时应尽可能远离污染源。
5.3排风系统5.4.7 实验室内排风口下边沿离地面不宜低于0.1m,且不应高于0.15m;上边沿高度不不应超过地面之上0.6m。
5.5 空调净化系统的部件与材料5.5.1 送、排风高效过滤器均不得使用木制框架。
5.5.2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排风管道应采用耐腐蚀、不吸水的材料制作,一般可采用不锈钢或塑料焊接加工。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Architectural and technical code for biosafety laboratories标准号:GB 50346-2004发布日期:2004年08月03日实施日期:2004年09月01日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督检验防疫总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摘要:为使生物安全实验室在设计、施工和验收方面满足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通用安全标准,切实遵循物理隔离的建筑技术原则,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动物实验、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等使用的新建、改建、扩建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按现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有关要求执行。
★Summary: In order to make the biosafety laboratories meet with current safe standard of biosafety laboratories in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and follow the architectural and technical principle of physical isolation, we constitute this code. This code can be applicable to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newly built, rebuilt and enlarged biosafety laboratories that used for microbiology, biomedicine, gene recombination and biological produce. Except for this code, the construction of biosafety laboratories should also accord to other forcible respect standards that are being enforced at present.1 总则1.0.1为使生物安全实验室在设计、施工和验收方面满足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通用要求,切实遵循物理隔离的建筑技术原则,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