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作业——种群群落
- 格式:doc
- 大小:663.50 KB
- 文档页数:5
课时跟踪检测( 七)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卵、幼虫、蛹和成虫②某一池塘的全部生物③亚马逊丛林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④长白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③④①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选C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①符合种群的概念;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②符合群落的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③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正确。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A.蚯蚓B.硅藻C.硝化细菌D.酵母菌解析:选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上述生物中,只有硅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虽然是生产者,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蚯蚓和酵母菌都是分解者。
3.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细菌、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解析:选A蓝细菌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蓝细菌和腐生细菌均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还有属于消费者的,故a包含d,b包含e,d和e属于c,A正确;B、C、D错误。
4.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隐含的食物链中,至少具有的营养级数目和螳螂在此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分别是()A.3个、第二营养级B.3个、第三营养级C.4个、第二营养级D.4个、第三营养级解析:选D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该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故该食物链至少有4个营养级,螳螂是第三营养级。
5.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A.每种生物都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B.每种生物都限定在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C.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D.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解析:选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不能将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A错误;在食物网中,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同时存在多种种间关系,B错误;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C正确;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是不断增加的,D错误。
2017-2020年高考真题汇编——种群和群落(单选题)1.(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
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
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故选A。
2.(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
种群和群落课后作业一、单选题1.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个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
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A. 生物圈B. 生态系统C. 群落D. 种群2.下列不能看作一个种群的是( )A. 一个虾塘中的所有对虾B. 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C. 钱塘江中所有的鱼D. 西湖中所有的睡莲3.宁波植物园聚焦打造“最美赏花胜地”,满足了游客“春赏蔷薇夏品莲、秋看金桂冬探梅”的游览需求。
下列关于园中蔷薇、莲花、金桂、冬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嫁接可以使同一株蔷薇上开不同颜色的花B. 池塘里所有莲花是一个生物群落C. 花圃里的金桂是被子植物D. 盛开的梅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4.下列各项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 人体内全部的微生物B. 校园里所有的植物C. 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草鱼D. 一块水稻田里的所有蝌蚪5.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 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 同一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不会发生变化D. 若研究一座城市人中的变化,则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可忽视7.文成铜铃山森林公园奇花异草、野生动物众多,铜铃山内所有生物构成一个()A. 生物圈B. 生态系统 . 群落 D. 种群8.如图所示,A代表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A.该种鹰的天敌的一个种群B. 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C. 与鹰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D. 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9.学习了《重要的碱》这一课后,小科在老师的指导下采集了校园内种植的玉兰树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叶脉书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叶脉属于输导组织B. 玉兰属于双子叶植物C. 校园内所有的玉兰树是一个群落D. 制作书签的过程中需要用NaOH腐蚀叶肉10.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
专题强化练(十二)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3·广东深圳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一只穿山甲每年能够吃掉大约700万只白蚁和蚂蚁,被称为“森林卫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非法猎捕、栖息地丧失等原因,我国野生穿山甲的数量大量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长期监测,发现在广东乌禽嶂山区的60 km2调查区域内有61只中华穿山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乌禽嶂山区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约为1只/km2B.栖息地丧失会挤占穿山甲的生态位C.非法猎捕是影响穿山甲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在乌禽嶂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解析:调查区域内穿山甲的种群密度为61÷60≈1只/km2,A项正确;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B项正确;非法猎捕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穿山甲的最有效措施,D项正确。
答案:C2.(2023·广东统考二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家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检测技术而研发出“虫脸识别”技术,能够让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
关于该技术的论述,错误的是()A.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B.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C.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评估虫害等级D.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解析:有些昆虫如蛾、蝶的成虫与幼虫在形态结构差别很大,因此不能根据同一特征识别同种幼虫和成虫,A项错误;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B项正确;采样点越多,所采集的数据越接近实际情况,因此为避免偶然性,需多个采样点的数据评估虫害等级,C项正确;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数量,可以有效提供相应数据,适当适量使用农药,有利于防止盲目大量使用农药灭虫,D项正确。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作业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动物,包括多个种群,A错误;B、鱼有多种类型,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包括多个种群,B错误;C、一片农田中全部的东亚飞蝗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D、一片草原中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群落,不是种群,D错误。
故选C。
2.答案:C解析:A、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一般不用样方法,多采用标记重捕法,比如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错误;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C、样方的大小因为植物的种类不同而又不同的大小,如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一般选取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C正确;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使调查数据高于实际值,D错误。
故选C。
3.答案:C解析: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以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不作为样方法调查的对象,A错误;蛇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故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灯光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一般不同,调查乔木的样方面积要大,D错误。
4.答案:A解析:A、去除取样法通过连续捕捉并不放回环境的方法,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该种群的总个体数,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x+b,当y=0时,x=-b/a,此时x值即为种群的总数量,A错误;B、运用去除取样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适用于个体小、不易标记的动物种群,B正确;C、繁殖期或迁徙期种群数量变化较大,不适合进行调查,C正确;D、去除取样法的原理是通过捕捉数量的变化来估算总数量,不需要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捕尽,D正确。
故选A。
5.答案:D解析:A、依据题意可知,第一次收集到的动物粪便个体数是80个,第二次收集到的动物粪便个体数是66个,其中20个个体是第一次采集中出现过的,由此估算该分布区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为66x80-20=264个,A正确;B、微卫星DNA标记调查是以普氏原羚的粪便为样本,不会伤害到普氏原羚,不易惊扰到普氏原羚,B正确;C、该方法是根据粪便来源比例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类似于标记重捕法,故需要调查期间分布区没有普氏原羚的迁入和迁出,C正确;D、微卫星DNA分子序列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具有个体差异性,可以此作为调查统计的依据,D错误。
农业生态学(四)形考作业答案及解析农业生态学作业答案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1、农业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包括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性整体,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种群与群落: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叫种群。
群落是指由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某个地区或物理生境中的许多生物种群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物系统。
4、生态位:是指各种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的生态位置。
具体来说,某物种的生态位即指该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
5、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等化学化合物,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
二、填空题1、农业生产2、生物组分环境组分3、生产者4、随机分布5、人工生态系统6、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7、内禀自然增长率8、生态对策 r对策 k对策9、次生演替10、理化型的集约农业11、人三、单项选择题1、B2、D3、A4、C5、A6、A7、B8、D9、B 10、A四、简答题1、答:(1)农业生态学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3)农业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4)农业生态系统调节、控制、改造和管理途径及方法的研究;(5)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的研究。
2、答:(1)正相互作用是指两种生物之间有意或无意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以至自始至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不能分离。
具体有偏利作用、原是合作、互利共生;(2)负相互作用是指对相互作用的种群的生长和其他特征有害或受到抑制。
(3)化感作用是指生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5)种群和群落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随机分布、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C.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2.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个体大,有巨型田螺之称。
引入我国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成为外来入侵的生物,对当地的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若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的感染。
下列有关我国野外福寿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福寿螺进入野外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S”型C.气候、天敌、食物等均会影响福寿螺的种群数量D.出生率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也是造成福寿螺蔓延的主要原因3.近年来随着观鲸旅游的风靡,观鲸船的数量大幅增加,观鲸船的引擎噪音严重干扰了鲸鱼休息和育幼。
研究表明与没有船经过的情形相比,有观鲸船经过的时候,抹香鲸种群中母鲸平均花费在休息上的时间少了1/3,照料幼崽的时间少了4/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观鲸船向抹香鲸传递的物理信息会影响其生命活动B.母鲸体力消耗会降低幼崽能量摄入,对幼崽存活造成不利影响C.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的栖息地遭受破坏,影响其种群数量D.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种群数量增长由“J”形变为“S”形4.某学习小组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某昆虫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虫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杀灭害虫效果更好,还可避免污染,保护环境B.电离辐射使昆虫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雄性不育,该方法称为人工诱变C.若a组第7代起换用其他杀虫剂处理,则7~14代数量变化与曲线b相似D.a组数量逐渐回升,是抗性个体在定向选择中得以存活并继续繁殖的结果5.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合理改善该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B. 该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C. 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 该种群的数量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达到最大, K值处于a和b之间6.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
第26讲种群及群落A组基础过关1.(2017课标全国Ⅰ,5,6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 D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图中甲、乙、丙点时的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2,丁点时超过K/2,D正确。
2.(2018江苏单科,13,2分)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 D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但已经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阶段Ⅱ由阶段Ⅰ演替而来,两个阶段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部分相同,C错误;和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结构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3.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答案 B 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一定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
感碍州碑碎市碰碗学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作业第4、5、6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30)(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2·大纲全国卷)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准确把握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
A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错误。
B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正确。
C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共生关系,错误。
D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寄生关系,错误。
【答案】B2.(济南原创题)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A.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解析】b、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
从图甲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故B、C均正确。
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以前,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对。
【答案】A3.(2011·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此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具体分析如下:4.(2011·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1、如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舞農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只(M×n)÷m 只6、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7、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高三年级生物学科 滚动作业——种群、群落1.(07山东)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 .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 .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 .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2.(07广东文理基础)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 .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3.锄足蟾蚪、雨蛙蝌蚪和蟾蝌蚪均以浮游 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 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 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 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 型增长 B .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 .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 .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4.(07全国II)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5.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b 点时物种资源再生能力最强B .cd 段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C .该种群发展过程中,ab 段幼体所占比例小于cd段幼体比例D .环境容纳量(K )可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6.生活在一个池塘的两个种群(a 、b )数量 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 与b 有捕食关系,二者数量的变化相互制约B . a 与b 有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 . a 为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 .种群a 在最高点处增长率最大7.(海南)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 .初生演替B .生物入侵C .生物进化D .种间竞争8.下图表示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某种群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后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 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B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C .图②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D .若图④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的种群,d 点时进行捕捞的最大捕捞量应大于K/2 9.(山东)右图曲线a 、b 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曲线a 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 .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种群数量海洋 中 鱼 类 的 食 物 分 布C .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 .种群密度为d 时,曲线b 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10.在农田里,为消灭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下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蜘蛛引入前害虫没有危害农作物B. 在A 期的后阶段,蜘蛛数量将增长得更快C. 在B 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D. C 期间的平衡与A 、B 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 相互作用没有关系11.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 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 获得最高产量A .①②B .①④C .①③D .③④ 12.如图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①a 、b 、c 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 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e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A .只有①③B .只有①②③C .只有①③④D .只有②③④13.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X 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基本代表出生或迁入B.若X 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C.若X 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D.若X 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利用14.如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 、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 、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 .d >b 时,M 与N 的种间竞争激烈 B .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当曲线不重叠时,M 与N 不存在竞争D .当M 呈“S ”形增长到达k 值时,会将N 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15.某种群出生率变化如右图中的曲线Ⅰ,死亡率的变化如到其环境负荷量的顶点?A .aB .bC . cD .1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B .生产者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上 C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环境 D .弃耕的农田形成灌木林后抵抗力稳定性提高17.如图所示,如果茎的a 侧生长素在曲线B 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 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A .在OA 段范围内B .在BC 段范围内C .在BD 段范围内 D .在BA 段范围内18.甲、乙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细胞1与2及细胞3与4之间通过某种化学物质直接发生联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3和细胞4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的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 递到细胞2的速度快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其分泌物能直接作用于细胞2,则细胞2最可能是甲状腺细胞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调节过程有关,也可能与甲调节过程有关害虫1害虫对农作物的损害引进蜘蛛种群个体数蜘蛛 ABC19.为了观察小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病变,可以采取下列哪项措施:A.用甲状腺制剂连续喂养发育正常的小狗B.向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C.用碘制剂连续喂发育正常的小狗D.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20.(08江苏)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21.(1)果农在石榴果园中种植牧草,花期放蜜蜂,蜜蜂帮助石榴传粉,提高果树产量,牧草养羊,羊粪施入果园。
则果树和牧草,蜜蜂和羊等生物构成了。
这些生物在结构上的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和食物资源,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在生物防治中,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降低了,从而使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22.右图是某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l)该动物种群的增长方式符合_________型曲线。
(2)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到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决定bc段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有。
(5)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特点是。
23.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法。
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株/m2。
(2)一个物种的及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3)据调查发现,在2000年前当地并无豚草分布。
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2~2006年间其种群数量呈型曲线增长,这样增长的原因可能包括气候适宜、空间条件充裕、及等。
(4)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存在着明显的生存优势,对于豚草的这种生存优势的形成原因,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抑制了龙葵等植物的生长。
请你利用下列给出的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究这一假设。
写出第四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及用具:完全营养液、蒸馏水、龙葵、豚草、锥形瓶、量筒、滴管等。
方法步骤:第一步: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甲,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取长势较好的豚草植株种植于瓶中。
第二步:将甲瓶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全部取出其中的豚草植株。
甲瓶中的培养液保存备用。
第三步:另取两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乙、丙,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完全营养液。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期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三年级生物学科滚动作业——种群、群落答题卡21.(1)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2.(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期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三年级生物学科第十七次滚动作业答题卡21.(1)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2.(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期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三年级生物学科滚动作业——种群、群落参考答案:1-5.ADADC 6-10.CDDDC11-15.CACAC 16-20.ACCAC21.(1)生物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2)性别比例;出生率;能量;22. (1)S(2)b(3)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食物等资源减少,天敌增加(回答一半意思不给分)(5)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