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品课程:逻辑学教程第八章 语用逻辑
- 格式:ppt
- 大小:457.00 KB
- 文档页数:44
《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逻辑学课程编号:010132001总学时:24学分:1。
5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1。
课程性质:《普通逻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中的必修课。
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公式、符号、图、表颇多;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处处都含有思维方法、演算技巧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解决思维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2。
教学目的:逻辑学是现代基础学科的重要门类,包括逻辑的应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以及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知识.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4.教学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大力采用互动、启发、探究、讨论、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5。
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
期末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小测验占总成绩的20%。
6。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材:普通逻辑编写组。
《普通逻辑》(第五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主要参考书目:[1] 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
[2] 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刘新友,田宏第主编《普通逻辑自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9.[4]何应灿主编《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5]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6]王海传等编著.《逻辑学》。
大学《逻辑学》法律规范逻辑课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模态命题的结构和特征及其分类;理解四种真值模态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四种基本的法律规范模态命题之间的制约关系;掌握法律规范对当推理和法律规范三段论的基本有效形式;提高在实际思维中灵活运用法律规范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模态命题及其基本分类。
2.法律规范对当推理和法律规范三段论的基本有效形式。
教学难点 1.法律规范命题的等值关系。
关键术语模态命题/真值模态命题/法律规范命题/模态推理/法律规范推理/法律规范三段论第九章法律规范逻辑第一节模态命题一、模态命题概述1.什么是模态命题所谓模态命题就是含有模态词的命题。
2.模态命题的种类(1)真值模态命题真值模态命题是含有“可能”、“必然”之类的模态词的命题,有真假之分。
例如:明天可能下雨。
真正的作案者必然具有作案时间。
例反映明天下雨的可能性,例反映真正的作案者具有作案时间的必然性。
而这些情况都可用客观事实检验其真假。
(2)规范模态命题是含有“必须”、“允许”、“禁止”等规范词的命题。
这种命题不存在事实上的真假问题,就其所及的行为而言有着可行与不可行的分别。
例如: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
禁止汽车沿公路左边行驶。
例反映了少数人先富起来是允许的、可行的。
这反映了我国现行政策的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是不允许有人先富起来,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
可见,同一行为情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行为规范不同,可以是可行的,也可以是不可行的。
例反映了汽车沿公路左边行驶是不行的,是违反我国交通法规的。
但有的国家规定汽车沿公路左边行驶。
因此,在汽车沿公路哪一边行驶的问题上不存在事实上的真、假问题,只存在按规定要求是否可行的问题。
二、真值模态命题(一)真值模态命题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1.可能肯定命题反映对象情况可能存在的命题。
可能肯定命题所用的模态词是“可能”,而其所包含的非模态命题从质上说是个肯定命题。
可能肯定命题可用公式表示为: S可能是P或S是P是可能的。
《逻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逻辑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逻辑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准确、清晰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
(2)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全人类性。
2、逻辑学的作用和意义(1)逻辑学在认识世界、表达思想、论证观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理性精神。
(二)概念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范围。
2、概念的种类(1)根据概念外延的数量,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空概念。
(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3)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3、概念间的关系(1)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2)明确概念间关系的作用。
4、定义(1)定义的结构和方法。
(2)定义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逻辑错误。
5、划分(1)划分的结构和方法。
(2)划分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逻辑错误。
(三)判断1、判断的概述(1)判断的特征和种类。
(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2、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的结构和种类。
《逻辑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逻辑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开课教研室:秘书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逻辑学在现代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中日益显出它的重要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现代七大基础学科之一,作为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的工具,任何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离不开逻辑学,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探求新知识的必要工具,是正确思维、识别谬误的必要工具,也是正确表述、论证的必要工具。
2.课程任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思维素质、认知自学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基础知识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即兴演讲、班级辩论会等,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逻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了解逻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逻辑、逻辑学、形式逻辑、现代逻辑等基本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逻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教学内容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一、“逻辑”和逻辑学二、逻辑学的对象三、逻辑学的性质第二节普通逻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普通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二、普通逻辑与语法修辞的关系三、传统普通逻辑与数理逻辑的关系第三节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二、学习逻辑学的方法第二章概念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概念以及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的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掌握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逻辑学教程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一、“逻辑”的含义•Logic•在中国古代为“名学”、“辨学”、“理则学”、“论理学”1、含义:⑴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⑵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者看问题的⑶人们的思维的规律性⑷指一门科学,即逻辑学、㈠、逻辑学的产生1、逻辑学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名举定,以辞抒意,以说出故”2、逻辑学发源地之二:古代印度代表作:陈那《因明正确门论》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3、逻辑学发源地之三:古希腊㈡、逻辑学的发展1、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重演绎,轻归纳2、17世纪的逻辑学培根著作《新工具》3、18世纪到19世纪的逻辑学康德“形式逻辑”第二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一、认识与思维1、思维具有间接性2、思维具有概括性3、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二、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律1、所有S都是P2、如果p,那么q3、所有的M都是P所有的S都是M所以,所有的S都是P4、如果p,那么qP所以,q三、演绎性与可靠性1、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形式有效,前提真实2、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可靠性第三节逻辑与语言一、逻辑与语言(逻辑≠语言)逻辑是思维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
二、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自然语言:便于交流、沟通三、对象语言与元语言1、对象语言:作为讨论对象的语言2、元语言:用来讨论对象的语言四、学习逻辑学的意义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基础性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概念1、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总是不全面的)2、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3、事物与其属性是不可分离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质4、属性:⑴偶有属性⑵固有属性①一般属性②本质属性Ⅰ特有属性Ⅱ派生属性二、概念与语词、词项㈠、概念与词语之间的关系1、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
2、区别:⑴概念具有全民性,语词具有民族性⑵所以的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以语词都表达概念(如虚词不表达概念)⑶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语词来表达(同义词)⑷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㈡、词项1、词项是现代逻辑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概念和词形的统一,即表达概念的语词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属性、是什么)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对象、有哪些)3、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4、概念的外延是一个类,同一类的对象叫做“类”,把从属于“类”的每个对象叫做“分子”,把一个“类”中包含的小类叫做“子类”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外延个数)1、单独概念是外延仅有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2、普遍概念是外延有2个或2个以上的概念3、从语言角度看,用专有名词和摹状词表达单独概念;同时用普遍名词、形容词、动词表达普遍概念※摹状词:通过对某一个别事物某方面特征的描述而泛指该事物的语词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1、集合概念就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2、非集合概念就是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反映事物的类)3、⑴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判定要依据一定的语境⑵集合概念拥有的属性个体不一定具有;非集合概念所拥有的属性个体也必须具有⑶集合概念不具有传递性,在三段论中不能做中项三、正概念和负概念1、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具有则为正概念,不具有则为负概念例:正概念—黑色负概念—非黑色3、论域=相应的正概念+负概念四、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1、反映对象的是实体概念;反映属性的是属性概念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属种关系相容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概念间关系不相容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第四节概念间的限制和概括一、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1、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反之,外延越小、内涵越大二、概念的限制和概括1、定义: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由一个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2、规则:(1)必须由属概念推衍到种概念(2)单独概念不能再限制三、概念的概括1、定义: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2、规则:(1)由种关系推衍到属概念(2)哲学范畴不能再概括,如:物质、意识第五节定义一、定义及定义的结构1、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2、一个完整的定义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3、定义项通常由“是”、“就是”、“即”、“称为”、“是指”等语词来表达4、定义的公式是:Ds就是Dp二、定义的种类及下定义的方法1、真实定义(也叫属加种差方法)(1)公式: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2)具体步骤:第一,找到属概念第二,找到种差(即可以将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与包含在同一属中其他种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有属性或本质规定)第三,用种差限制邻近属概念以构成定义项第四,用适当的定义项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定义(3)不同的种差,从不同角度去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发生定义、性质定义、功用定义、关系定义)2、语词定义(1)说明的语词定义是对某个语词的已有的、并得到社会承认的意义作出解释、说明的定义【对字面意思作出解释】(2)规定的语词定义是人们通过约定对某个原有的或新出现的词赋予特定意义的定义三、定义的规则1、定义概念的外延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完全相等【定义过宽、定义过窄】2、定义不能循环【同语反复:定义项中直接包含被定义项(圆就是圆形的曲线);循环定义:定义项中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3、定义应当用肯定的语句形式和正概念【定义离题】5、定义必须明确,不可以用比喻代替定义【定义含混:使用的语词含混不清;以比喻代定义:定义中运用了比喻】第六节划分一、划分及划分的结构1、划分就是以对象的一定属性为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个种概念,以明确其外延的逻辑方法2、划分由三部分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和划分的根据3、母项:被划分的概念;子项:划分后得到的概念;根据:把母项划分为子项所依据的标准二、划分的类型1、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一次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层•连续划分:把一个母项划分划分为若干个子项,再对子项进行划分2、二分法划分标准: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划分出来的是正概念和负概念】三、划分的规则1、划分所得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全同于母项的外延→【子项和母项外延是全同关系】【划分不全、多出子项】2、每次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多标准划分】3、划分的各子项之间必须互不相容→【划分出来的子项外延具有全异关系】【子项相容】❤【多标准划分必与子项相容同时出现】四、划分、分解与列举1、分解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解后的部分不具有整体的属性;划分后母项和子项是属种关系,子项具有母项的属性2、单独概念不能再划分,但可以再分解3、列举是划分的省略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划分4、列举的规则:⑴每次列举的标准只能是一个⑵列举的各子项外延之间互不相容第三章命题逻辑第一节命题和推理概述一、命题及其特征1、命题:用语句来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2、命题的特征:(1)任何命题都有所陈述→【断定性】(2)任何命题都有真假→【真假性】→【主要特征】二、命题与判断1、区别(1)命题只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而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也就是对陈述事物情况的命题的断定(2)命题比判断的外延要广,包括已被断定的命题——判断和未被断定的命题——非判断❤【命题比判断的外延大,命题具有主观性】三、命题与语句1、虽然命题都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命题•一般来说,陈述句直接表达命题,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命题(反问句也是表达命题)2、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3、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4、命题是描述事件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命题属于思维范畴,语句是一种符号】四、命题形式及种类1、命题形式:⑴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所有的S都是P】⑵法律与道德是相联系的→【a与b有R关系】⑶他或者是医生,或者是教师→【P或者q】⑷如果明天不下雨,那么我们就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如果P,那么q】2、命题形式的种类❤(1)根据命题是否有模态词→(可能、应该、则、必须等)命题模态命题非模态命题(2)划分关键是逻辑变项逻辑变项是概念→简单命题逻辑变项是命题→复合命题简单命题性质命题关系命题命题复合命题联言命题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负命题五、推理及其分类1、推理是一个命题序列,它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2、推理的结构:P,所以,Q ❤【前提,逻辑标志“所以”,结论】3、推理的分类:(1)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性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2)思维进程方向的不同: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3)前提数量的不同: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第二节联言命题及推理一、联言命题1、联言命题是陈述若干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2、形式:p并且q(p、q都表示命题) ,也可表示为合取式:p∧q(p合取q)二、联言推理(一)分解式公式:(p∧q)→p(二)组合式公式:(p,q)→p∧q第三节选言命题及其推理★既然命题反映情况,那么选言命题是反映若干事物中至少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一、相容选言命题一个二肢的相容选言命题的形式是:p或者q,也可表示为析取式:p∨q二、相容选言推理1、否定肯定式:蕴涵式:(p∨q)∧┐p→q※无效的推理形式即肯定否定式2、析取附加式:蕴涵式:p→p∨q【两条规则】①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②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三、不相容选言命题★陈述若干事物情况中有且仅有一个为真的命题【排斥同真】一个二肢的不相容选言命题的形式是:p要么q,也可表示为析取式:p q(p 不相容析取q)四、不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是前提有一个是不相容选言命题,并且根据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逻辑学练习题( 附 案 例 分 析 )华 东 政 法 大 学 逻 辑 学 教 研 室2 0 0 7年9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部分构成的。
2、判定属于何种逻辑形式的根据是_________。
3、“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体”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4、“有的S是P”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5、“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不发展的”和“无论什么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这两个判断所共有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6、“如果物体受到摩擦,那么它就会发热”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7、“只有p,才q”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8、“并非p并且q”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9、“或者p,或者非p”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各种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①逻辑常项②逻辑变项③语言表达形式④思维内容2、“p并且q”与“p或者q”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②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③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3、在直言命题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情况取决于()①逻辑常项②逻辑变项③语言表达形式④思维内容4、如果A与B两个命题具有矛盾关系,则它们必具有()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②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③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5、如果A与B两个命题具有等值关系,则它们必具有()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②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③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6、下列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是()①¬p∨p与p∨q ②p∧¬q与r∧¬s③SAP与SEP ④Lp与¬M¬p7、A与B是两个逻辑形式不同的直言命题,因此,它们的()①主项和谓项都不同②主项相同,谓项不同③量项和联项都不同④主项不同,谓项相同第二章 必然性推理 (上)一、填空题1. 命题的逻辑特性是 。
《语用逻辑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语用逻辑学英文名称:Pragmatics Logic课程代码:011521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修订人:滕定明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核人:韩明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语用逻辑学是师范院校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里的一门重要课程。
语用逻辑学在本质上是现代自然语言逻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语用因素尤其是语境、语感、预设和言语行为等与逻辑思维的联系。
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是否了解语境、语感、预设和言语行为等与逻辑思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自觉贯彻“在发展受教育者的自然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
语用逻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师范院校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影响。
(二)课程目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用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语境、语感、预设、言语行为等语用因素是如何控制汉语自然语言对逻辑思维的表达的。
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汉语自然语言的现代逻辑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能力,并达到以下目标:1.深入了解国内外学者的语境观,明确语境的主要分类,把握语境的实质;2.明确预设的特征,能够区分衍推、断言与预设,能够辨识不同类型的预设,形成基于预设规则的逻辑语感,具有对预设谬误的敏锐的分析能力。
3.对汉语言语行为理论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辨识不同类型的语旨行为,尤其是能够从复杂的汉语自然语言语篇中提取出语旨行为信息。
4.初步了解汉语对话逻辑,为以后深入探究逻辑与语文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课外作业两个部分组成。
这两个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1章语用逻辑学绪论(理论讲授4学时)了解语用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明确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语用逻辑学的意义和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