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植物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药材形态: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别名有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采收与储藏:种子繁殖培育3年;珠芽繁殖培育在第2年,块茎繁殖春栽当年9月下旬至11月收获。挖取块茎,筛去泥土,按大、中、小分开,放筐内,于流水下用棍棒捣脱皮,也可用半夏脱皮机去皮,洗净,晒干或烘干。炮制方法: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法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己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2斤,甘草16斤,石灰块20斤)。姜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清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雷公炮炙论》: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鄛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入丸、散。外用:适量,生品研末,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

各家论述如下:

《本草衍义》: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湿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己。

成无己: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声音。张元素:半夏,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汤液本草》:半夏,俗用力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主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位,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本草会编》: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皆能生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待毙矣。《纲目》: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洁古张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氏云,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和剂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乃重竭其精液。

《本草经疏》:半夏,柴胡为之使。辛温善散,故主伤寒邪在表里之间,往来寒热。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则心中坚,胸胀咳逆;邪在上焦,则头眩;邪在少阴,则咽喉肿痛。《别录》亦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阴之所治也,有湿有热,清浊不分则肠鸣,湿热胜则自汗,入足太阴故并主之。辛能散结,故消痈肿。脾家湿热,则面色痿黄,实脾、分水、燥湿,则前证俱除,面目因而滑泽矣。辛温有毒,体滑性燥,故堕胎也。半夏,古

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其所最易误而难明者,世医类以其能去痰,凡见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热骨蒸,类皆阴虚肺热,津液不足之候,误服此药,愈损津液,则肺家愈燥,阴气愈虚,浓痰愈结,必致声哑而死。若合参术,祸不旋踵。盖以其本脾胃家药,而非肺肾药也。寒湿痰饮作嗽,属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阴虚火炽,煎熬真阴,津液化为结痰,以致喉痒发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带血,口渴、咽干,阴虚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风,痰壅失音,偏枯拘挛,及二便闭涩,血虚腹痛,于法并忌。犯之过多,则非药可救。《本经逢原》:半夏,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栝萎、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萎、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药征》:余尝读《本草纲目》半夏条曰,孕妇忌半夏,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语有之曰,有故无殒,此证而用此药,夫何忌之有。妊娠呕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参半夏丸,余亦尝治孕妇留饮掣痛者,与十枣汤数剂,及期而娩,母子无害也。《本草经读》:今人以半夏功专祛痰,概用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药,祛痰却非专长,故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加半夏也。张寿颐: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则又速降,《本经》以主伤寒寒热,是取其辛散之义,又治心下坚满而下气者,亦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咽喉肿痛,头眩咳逆,皆气逆上冲,多升少降使然,滑而善降,是以主之。胸胀即心下之坚满,肠鸣乃腹里之窒塞,固无一非泄降开通之效用。止汗者,汗出多属气火上逆为病,此能抑而平之,所以可止,固非肌腠空疏,卫气不固之虚汗可知。后人止知半夏为消痰主将,而《本经》乃无一字及于痰饮,然后知此物之长,全在于开宣滑降四字,初非以治痰专长,其所以能荡涤痰浊者,盖即其开泄滑下之作用。《本经》主治,皆就其力量之所以然者而诠次之。至《别录》主治,大率皆与《本经》同义,惟多痈肿痿黄两症,盖痈肿仍是脉络之结滞,痿黄又多湿热之不通,此能主之,亦犹是开泄之力。悦泽面目,则外敷之面脂药也。俗本医书,皆谓半夏专治湿痰,贝母专治燥痰,此其说实自汪?庵开之。究之古用半夏治痰,惟取其涎多而滑降,且兼取其味辛而开泄,本未有燥湿之意,惟其涎莶甚,激刺之力甚猛,故为有毒之品,多服者必有喉痛之患,而生姜则专解此毒。古无制药之法,凡方有半夏者,必合生姜用之,正取其克制之义。而六朝以降,始讲制药,且制法日以益密,而于此物之制造,则尤百出而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灭,甚至重用白矾,罨之悠久,而辛开滑降之实,竟无丝毫留存,乃一变而为大燥之渣滓,则古人所称种种功用,皆不可恃,此所谓矫枉而过其正。或者又疑古书之不可信,不亦冤耶。古书每谓半夏善治风痰,说者辄以辛能散风作解,遂谓治大人中风,小儿惊痫,皆其法风搜风之功。其实半夏泄降,惟积痰生热,积热气升,而内风自动者,此能降气开痰,则风阳自息,决非可以发散外感之风。《本经》:生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朱震亨:治眉棱骨痛。《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由此开始应用一些辅料制法,

以去其毒副作用,增强祛痰作用。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水、生姜、甘草并桑根白皮煮,白矾水浸焙。《和剂局方》中曰:“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者枣肉,和丸梧子大。”并记载有“水煮”“汤泡炒黄”等等方法。

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

明代医药学家总结前人经验,增加了皂角矾生姜制。《婴童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片拌焙入药。”《增补万病回春》有半夏“治风痰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泡透晒干用”的阐述。《本草原始》亦记载:“半夏以滚汤2~3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白矾、生姜同煮过。”

清代,除仍沿用前人炮法外,在炮制工艺、辅料和制品规格方面均有所创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出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侵七日,日晒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后入药。”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法炮制。黄宫绣《本草求真》曰:“半夏七日夜用净水淘浸,再皂荚水浸七日夜,又用石灰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白矾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洗净焙干。”

从古代医书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夏的炮制去毒理论及方法在古代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其中包括汤洗、煮法,加辅料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些炮制方法成为今天对半夏进行炮制现代研究的历史文献研究依据。

2 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历代以来,我们祖先对毒性药物的炮制十分重视。各代均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论述。《神农本草经》早就记述:“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因此,有毒中药供内服时,必须严格依法炮制以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的目的,达到保证用药安全和增强疗效双重作用。中药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生用外治痈肿痰核,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在中医临床上组方十分灵活。不同炮制品在其所组成的方中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这是中医用药的显著特色和优势。《灵枢·邪客篇》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中半夏汤药仅二味(即治半夏五合,秫米一升),治半夏即炮制过的半夏,能祛邪降逆,辛温通阳,用治于邪气内阻,营卫不利,阴阳失调之失眠证确有良效。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善用半夏伍生姜治疗多种疾病,诸如大、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方中均以半夏伍生姜,治疗不同病症。可谓辩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典范。他创立的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据统计,《伤寒论》中用半夏者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当时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其后《丹溪心法》中有“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陈修园《时方妙用》有“眉棱角痛,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末五分服”之言。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姜汁白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用不同辅料对半夏进行炮制,不仅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了半夏毒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现代应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清半夏是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祛痰化饮,大凡诸痰病饮皆选用之;姜半夏是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呕,临床上多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之呕吐泻利证;法半夏则是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温化寒痰,临床上多用于寒症痰饮喘咳之症。

其药理作用为:

1.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2.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3.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4.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然而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兹就其在代表方剂中的配伍作用总结并阐述如下。

1 降逆止呕:半夏其性主降,《神农本草经》谓之“下气”;《别录》说其能止“呕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气而止呕吐之功,为临床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尤常与生姜配伍善疗寒饮(痰)之呕吐。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恶心、呕吐;《金匮要略》小半夏汤,主治痰饮犯胃之恶心、呕吐;如《金匮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呕,吐涎沫;另如《伤寒论》干姜人参半夏丸,与干姜、人参等配伍可治中虚胃寒呕吐。半夏与他药合理配伍,可治各种原因之呕吐:与黄连、橘皮、竹茹同用,可治痰热犯胃,或胃热呕吐,如《温热经纬》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半夏与黄芩、黄连配伍,可治胃热呕吐,如《金匮要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与栀子、黄连、芦根配伍,可治湿热霍乱之

呕吐,如《霍乱论》中的连朴饮;与竹茹、竹沥、胆南星配伍,可治痰热呕吐;与人参、大枣等配伍,可治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与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可治阳明腑实之呕吐,如《伤寒论》大柴胡汤;与茯苓、橘皮、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恶阻之呕吐,如《备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汤;而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上逆之“气逆欲呕”,又可与竹叶、石膏、麦冬等相伍,清热生津,和胃止呕,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2 化痰止咳: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善化痰消饮,适用于寒痰、湿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诸证。正如《医学启源》所载:“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方中以半夏与陈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之功。《伤寒论》中治疗表寒里饮之寒痰咳嗽的小青龙汤,半夏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以温肺蠲饮,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当,半夏可用于治疗多种痰证咳嗽,配胆南星、黄芩、瓜蒌仁可治热痰咳嗽,如《医方考》中的清气化痰丸;配茯苓、枳实、天南星等治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喘急咳嗽,如《严氏济生方》导痰汤。

3 消痞除满:痞证是患者自觉心下痞满窒塞不舒的病症,常因邪气内陷、或湿热蕴伏、或痰热互结、或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于中而导致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所致。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适当配伍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痞塞,阴阳失和之痞,可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等合用,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与干姜一起与芩连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升降调,寒温平,阴阳和而痞满消。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之效。故成无己曰:“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伤寒邪气侵及少阳三焦,而致少阳经气不利,三焦气机不畅者,当治以小柴胡汤,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能疏利少阳经气,畅达三焦气机,为主药。半夏辛温,辛散温通助柴胡以疏理气机,调畅三焦。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其他如痰热互结之痞,可与黄连、瓜蒌配伍,如《伤寒论》之小陷胸汤;若湿热蕴伏,清浊相干之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可与厚朴、黄连、芦根、石菖蒲等相伍,如《霍乱论》之连朴饮;若属于中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又可与旋覆花、代赭石、生姜、甘草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之旋覆代赭汤。

4 通痹止痛:痰湿阻滞,不通则痛。半夏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达气机,使气血调畅而疼痛自止。正如《别录》说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2]。《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用半夏助瓜蒌实、薤白、白酒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之力,治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之胸痹证。《伤寒论》小陷胸汤,半夏既可助瓜蒌实涤痰散结,又可与黄连辛开苦降,通畅气机,可治结胸证之心下按痛。《伤寒论》黄连汤、大柴胡汤分别治“腹痛呕吐”、“按之心下满痛”;以及《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络止痛之功。

5 涤痰利咽: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疗“喉咽肿痛”(《神农本草经》),与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结于咽喉而致的“少阴病,咽中痛”,如《伤寒论》半夏散及汤;与肉桂、草乌头配伍,治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如《卫生宝鉴》玉粉丸;《伤寒论》中的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配伍鸡子清,苦酒(即醋),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绛雪园对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评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全方有利窍通声之功,而无燥津涸液之虑”[3]。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与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等相伍,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至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又当与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合用,共奏散结行滞化痰之功。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运用,皆取其行气涤痰,利咽消肿之功。

6 健脾益气:半夏入脾胃二经,善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者,故半夏有益气健脾之功,如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曰:“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湿健运之专药”。《主治秘要》谓半夏:“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张仲景在黄芪建中汤方后加减运用中亦指出:“补气者加半夏三两。”半夏若作为益气健脾来用,常与人参、甘草、大枣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中主治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之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甘草,配伍半夏、人参、大枣,既可增强全方益气健脾之功,又使全方补而不滞。又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选用“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以豁痰止呕……导逆而能益其气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以上二方均以半夏益气健脾,然细究半夏益气健脾之功,实乃燥湿也,脾喜燥恶湿,喜通恶滞,半夏辛温而燥,可燥湿运脾,行气化滞,恰投脾之所好,脾运如常,胃气自健。

7 和胃安神:胃不和则卧不安,本品能燥湿和胃,故可治失眠。如《灵枢》中的半夏秫米汤,用其与秫米相伍,治痰浊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安卧之失眠;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忧,若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则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对此胆热犯胃,虚烦不寐者,可用半夏与竹茹、枳实、陈皮等配伍,以求胃和胆舒,痰除寐安。方如《备急千金要方》之温胆汤;若痰浊壅塞胸中,气机阻滞,见胸痛及背,喘息不能安卧者,又可与瓜蒌、薤白相配,以宣痹痛,豁痰利气,使痹除气畅痰行,阴阳相通而卧安。方如《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半夏汤;“阴平阳秘,精神乃和”。若阴阳违和,二气不交,则阴阳不通而卧不安。《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中用半夏与夏枯草各3钱治阴阳相离之失眠,旨在使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阴阳相合,精神乃和而寐安。

8 辛温布津:半夏辛温,可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而布达津液,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配合,运用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之证。如《伤寒论》治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之竹叶石膏汤,方用石膏、竹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人参、麦门冬益气养阴;配伍半夏除可治“气逆欲呕”外,还可借其辛温之性条达脾气,使津液得输,口干可解,虚烦而安。《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选用半夏配伍麦门冬、人参、甘草、大

枣、粳米,用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劳肺痿。喻嘉言深谙仲景制此方配伍半夏之奥妙:“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然半夏毕竟为温燥之品,临床实践配伍运用中,需与清热生津之品合用,且用量宜轻于他药,方能体现其布津之功。

9 解毒散结: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用于痰湿凝结,瘿瘤瘰疬,常与海藻、连翘、贝母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用于痈疽肿毒,坚硬不溃,可与生川乌、生草乌、芙蓉叶等配伍,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铁箍散;若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又与肉桂、草乌头配伍,如《卫生宝鉴》玉粉丸。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从半夏新鲜鳞茎中分离的外源性凝集素(PTA,低分子蛋白)可以凝集人肝瘤细胞、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细胞;半夏多糖组分PMN也有活化抗肿瘤作用。

10 润肠通便:半夏味辛,本体涎滑,滑而能润,辛而能散,可通大便、泄小便。用于中寒内盛,阳气不运,冷积便秘,四肢不温者,可与硫黄合用,以温通寒凝,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老人虚秘之半硫丸。

11 化痰止眩:痰饮内生,上蒙清阳,或痰饮夹肝风上扰,致人眩晕。半夏辛温而燥,功善化痰,常与白术、天麻、蔓荆子等健脾、祛风之品配伍,可治痰饮或风痰上蒙清窍之冒眩。如《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用半夏与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等配伍,治风痰眩晕;《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所治“眩晕”等症,亦取半夏祛痰定眩之意。

在咽喉疾病中的运用

1、半夏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性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山谷。”《本经》谓半夏主治“喉咽肿痛”,桂枝(日本学者考证即是牡桂)主治“喉痹吐吸”。现代《中药学》将其归于化痰药,言其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呃、消痞散结”等功效[2]。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痰湿阻肺之咳嗽、眩晕及消化系统疾病等。虽有经方半夏厚朴汤言明用于治疗梅核气等咽喉疾病,但历来医家们认为半夏性偏温燥,会伤津耗阴,故在咽喉疾病中大都慎用半夏。临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偏于油腻辛热食品,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起居劳逸失常,常聚湿生痰。结于咽喉。痰湿与阴虚相见,养阴益气则碍湿,化痰湿则气液亏损更甚,而使咽喉疾病缠绵反复,难于痊愈。如梅核气多因七情郁结、痰凝气滞、壅积于咽喉之间所致,仲景用理气消痰之半夏厚朴汤治疗,以行气调气之力而收化散痰结之功。如仲景方的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半夏厚朴汤都是以半夏为主药的,以咽喉为主治目标的。《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唐容川曰:此节所言生疮,即今之喉痈、喉蛾,肿塞不得出声,今有用刀针破之者,有用巴豆烧焦烙之者,皆是攻破之使不壅塞也。仲景用生半夏正是破之也,余亲见治重舌敷生半夏立即消破,即知咽喉肿闭亦能消而破之矣。且半夏为降痰要药,凡喉肿则痰塞,此仲景用半夏之妙。正是破之又能去痰,与后世刀针、巴豆等方较见精密,况兼蛋清之润,苦酒之泻,真妙法也。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夫二经之脉,并络于喉,故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即今之所谓喉痹喉风喉蛾等类是也。夫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咽喉,然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者,何也,盖以君相二火独胜,则热且痛也,愚历考咽喉汤方,皆用辛散咸软,去风痰,解热毒为主,如玄参升麻汤、圣济透关散及玉钥匙、如圣散、普济消毒饮子,皆急于治标,而缓于治本,恐缓则伤人,故以治标为急耳。又尝考仲景伤寒论,咽喉生疮等症,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汤为主,一为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以致咽喉生疮,不能出声,故以半夏之辛滑,佐鸡子清利窍通声,使以苦酒入阴,劫涎敛疮,桂枝解肌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升发,而半夏治咽痛,可无燥津涸液之患,一为阴火上结而为咽痛,故用生甘草甘凉泄热,功在缓肾急而救阴液,佐以桔梗开提足少阴之热邪。李东垣说:“大抵少阴多咽伤咽痛之证,古方用醋煮鸡子主咽喉失音,取其酸收,固所宜也。半夏辛燥何为用之?盖少阴多寒证,取其辛能发散,一发一敛,遂有理咽之功也。”

2、案例介绍

例1,男,51岁。有慢性咽喉炎病史十多年,常易感冒,感冒后咽痛症状加重,服用抗生素和寒凉药物后咽痛症状缓解,但增胃部胀、恶心等不适感。刻诊:咽痛不适,如有物堵,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偶有痉咳,咯少量黏稠白痰,咽干而口不干,食欲不振,大便溏,小便清长。查体:精神稍软,面色少华,两扁桃体稍有肿大,但色不红,咽部后壁少量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濡。考虑患者久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寒凉药物后,造成阴损及阳,转化为虚寒之证。结合舌证脉象,分析其病机是脾虚肺寒、阴寒凝滞咽喉所致。治宜温阳降逆、祛寒利咽。方用半夏散及汤加减。药用:法半夏10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桔梗10 g,党参12 g,白术10 g,炮姜10 g,熟附子6 g,患者服用3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1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以后感冒后咽痛稍有发作,但症状不重,服用上方5剂后症状基本上均可缓解。例2,女,54岁。前期因情志波动后出现气急、咽喉不适,近期又因外感后出现高热,经抗生素治疗后诸症好转,唯留咽部不适加重。刻诊:咽中如有物堵,咯吐不出,咽之不下,偶有咳嗽,咯少量黏白痰,晨起刷牙有恶心感,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缓。结合病史及证舌脉象,分析为肝喜疏泄条达,脾主升,胃主降,肺主布散津液。现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胃升降失职,不能运化和敷布津液,聚湿生痰,与气相搏,逆于咽喉,遂呈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咽之不下之征。治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用:法半夏10 g,厚朴6 g,茯苓15 g,苏叶6 g,生姜6 g,川楝子6 g,桔梗6 g,浙贝10 g,患者服用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2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症状未再复发。

3 结语

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疗“喉咽肿痛”(《神农本草经》)。半夏与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结于咽喉而致的“少阴病,咽中痛”,如《伤寒论》半夏散及汤;与肉桂、草乌头配伍,治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如《卫生宝鉴》玉粉丸;《伤寒论》中的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配伍鸡子清,苦酒(即醋),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绛雪园对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评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全方有利窍通声之功,而无燥津涸液之虑”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与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等相伍,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至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又当与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合用,共奏散结行滞化痰之功。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运用,皆取其行气涤痰,利咽消肿之功。

旱半夏种植流程

旱半夏种植流程 一、选地 半夏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种植地宜选择疏松、肥沃、湿润的小平地或缓坡地,土地经过多次翻耕打碎,每亩施50kg三元复合肥作基肥,起畦高20cm,宽150cm。 二、繁殖方法 球茎繁殖:旱半夏春秋两季均可种植,11-12月选择无病虫害、不受伤、直径1.2-1.5cm的球茎作种用,放通风处晾1-2天后可开始种植。按行距15-20cm开沟,沟深5cm,再按株距1.5cm把球茎均匀播于沟内,覆土平畦面,可盖一层稻草,浇一次透水。 三、田间管理 旱半夏喜肥,出苗后即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复合肥50kg。小满后,长出新植株时,田块内植株密度增大,且球茎生长迅速,需要养分较多,要再次施复合肥50kg。在行距中间开小沟施于内,然后培土防治肥料流失。 高温和土壤干燥会引起植株枯黄、倒苗,直接影响球茎生长,因此在半夏生长发育期内,要保持土壤湿润,雨季要抓好排水工作,防止球茎腐烂,每年6月后成熟的种子和株芽陆续落地,宜在芒种至小暑进行2次培土,以利株芽生长,长成新的粗壮植株。 为了促进球茎生长,减少营养物质消耗,当植株抽苔时,要分期分批把长出的花苞摘除。此外,半夏繁殖力强,株芽落地后,生长极快,不易清除,因此佛焰苞长出时必须把它摘除,使球茎积累更多的

营养物质,从而提高半夏的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 球茎腐烂病:一般在雨季和低洼渍水处发生,发病后球茎腐烂,地上茎叶枯萎。防治方法,注意排水,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并用5%的石灰水浇灌病穴,四周撒施石灰粉防止此病蔓延。 缩叶病: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多在夏季发生,发病后小叶皱缩扭曲,植株变矮、畸形。防治方法,选无病植株留种,彻底消灭传播病源的蚜虫。 蚜虫:其成虫和幼虫吮吸嫩叶嫩芽的汁液,使叶片变黄,植株生长受阻。防治方法,在蚜虫生长期,用40%乐果乳油1500倍稀释喷洒,或灭蚜灵1500倍稀释喷洒。 菜青虫:其幼虫咬食叶片,造成孔洞和缺口,严重时整片被吃光,可在发生期用90%敌百虫1500倍稀释并稍加肥皂液喷施。 五、采收加工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当植株地上叶片枯黄后,选晴天用小四齿铁耙,顺着畦面浅翻细翻,将直径1cm以上的球茎收起,加工做药用,其余则留地里继续培育,待来年继续收获。将采收的球茎堆放室内10-15天后,待其发酵(外皮稍腐烂易脱即可,但不宜堆放过久),放入竹篮内,置流水处,带胶手套不断搓揉,以脱去球茎外层粗皮,冲洗干净晾干表面水分,再硫熏至透心,取出在太阳下晒干,成品以足干、成个、粉足结实、去净皮、外表淡黄色、肉洁白、直径1cm以上者为优质品。

中药清半夏的功效

中药清半夏的功效 清半夏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药物,这个清半夏的主旨功能很多人表示不解,不知道清半夏到底可以用来治疗何种疾病,也不知道这个清半夏主要的功能到底有哪些,清半夏很多人用来止咳化痰,在患上了肺炎这个疾病的时候就会想到用这个清半夏的方法来治疗,足以见证这个清半夏的功效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中药清半夏的功效有哪些呢? 清半夏为在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 其它名称:地文,水玉,清半夏,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鹧鸪,老和尚头,野芋头,天落星等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轮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

佳。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 功用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①生半夏为类圆球形或扁圆球形,大小不一,白色或浅黄色,粉质,味辛辣,麻舌并刺喉。 ②清半夏为白色透明片状,质硬而脆,味微辣并涩。 ③法半夏为黄色或淡黄色,较为均匀的颗粒,质疏松,味甘淡。 ④姜半夏为淡黄色片状,质硬而脆,味辛辣。

这些就是关于中药清半夏的各种功效和作用,选择清半夏来熬制还有解毒的功效,大家如果患上了某种需要使用清半夏药物的疾病就要及时的利用这个清半夏的功效来给自己治病,当在使用清半夏来治病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的用量,最好是严格的遵守医生的用药规则。

半夏种植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选地

半夏种植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选地 中药材旱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可谓多年走红,畅销不衰。但有人种植并不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旱半夏在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能生长或长势较差。在粘性或碱性土壤中种植就得不偿失,种50公斤球茎,到收获不过100公斤。在山区或缺水的地区生长不良甚至绝收。旱半夏其实最怕旱而喜欢湿润,喜欢在沙质或带有沙性的土壤中生长,要有较好的水利条件。这个品种属于半遮阴植物,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其产量就会大大减少。 怎样进行人工遮阴呢?根据经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 做畦时以东西走向为好,畦埂放在南边,一般畦宽 1.5米左右。在畦埂上,于谷雨节前后种上两行玉米或高粱,在6月份长大成形,正好遮阴用,玉米、高粱伴随旱半夏一生。旱半夏的种植方法类似种土豆一样简单。 在杂林木果树下间作也可以,但必须离开主树根部位,防止二者争水争肥或病虫害。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结论,其它的间作方式在实地操作中很不理想,如旱半夏对锄草、成熟期、水肥条件的要求与实际格格不入或相反。 半夏高产栽培“六选择” 严格选择地质生长在土壤中的半夏块茎对地质有较严格的要求,它既怕酸又怕碱,既怕砂又怕黏,既要求土壤肥沃、又限制化肥的使用,前期喜土壤湿润、后期喜土壤干燥。因为半夏生长对土壤的四大矛盾特性,所以,种植半夏的地块应选择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较强、质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土壤,也可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和有一定光照条件的树林、果园种植。地质要符合: pH值在 6.5~ 7.5之间、不砂不黏、有机质含量应大于 1.2以上。

灵活选择地势对地势的选择,往往是半夏种植者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一般认为不重要;其实,对半夏种植而言,地势的合理选择,与半夏的优质高产有直接关系。半夏种植地的地势要达到: 在低山和岭地,应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山坡,坡度为10度~30度之间最好;在平原地区种植半夏,需选择能浇能排、地势高操的地块,种植前一定要作好排水沟。另外,还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1000米之内没有污染源,离交通主干道100米以上,所用的灌溉水应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正确合理选择地势,是半夏高产的基础,切不可马虎大意。 正确选择良种由于半夏人工栽培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半夏的特性、价格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截至目前还没有正式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良品种。根据笔者从事半夏近20年的栽培研究观察,单从半夏生长的叶型上可分为竹叶型、似竹叶型、柳叶型(笔者称“狭三叶”)、杏叶型、手掌叶型等几类。竹叶型、杏叶型分布较广,在全国半夏主产地均有发现;似竹叶型、手掌叶型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狭三叶”半夏主要原产地山东。从以上半夏不同叶型中比较筛选,其中以山东菏泽和江苏丰县原产的“狭三叶”半夏产量最高,质量较好,其长势旺盛,茎叶分蘖多,叶片大而厚,光合作用和抗性较强,珠芽形成的早而多,商品个体大且圆整,是目前人工种植半夏的优良品种。 慎选药剂浸种人工栽培半夏的病虫害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一旦在生长期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治疗起来相当麻烦,不但影响了半夏的生长,同时容易产生农药残留,还增加了种植成本,所以,播种前对种茎进行处理,非常重要。但是,在浸拌种茎的药剂选择、剂量及方法上,要正确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和拌种药剂;用量和处理方法,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切不可乱用或滥施,以免起反作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选择栽种时间半夏在我国的大多数省区均可生长。为了最大限度增加半夏的生长时间,提高产量和质量,应根据不同的地区,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无霜和霜期较短的南部省区可在晚秋或冬季栽培;黄淮地区的最适栽种时间是2月下旬至3月上旬(雨水至惊蛰);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的栽种时间可适当向后推迟。总之,半夏各省区最适宜的栽种时间,当地实际测量,在5cm的地

半夏种植技术

二、生物学特性 半夏为浅根性植物,一般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土、砾土、重黏土以及易积水之地不宜种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深厚,含水量在20%~30%、pH 6~7的砂质壤土较为适宜。野生多见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喜温和、湿润气候,怕干旱,忌高温。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在阳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情况下,易发生倒苗。耐阴、耐寒,块茎能自然越冬。 半夏具有明显的杂草性,具多种繁殖方式,对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 一年生半夏为心形的单叶,第二至第三年开花结果,有2或3裂叶生出。半夏一年内可多次出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平均可出苗3次。第一次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第三次在9月上、中旬。相应每年平均有三次倒苗,分别为3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下旬。出苗至倒苗的日数,春季为50~60 d ,夏季为50~60 d ,秋季为45~60 d 。倒苗对于半夏来说, 一、植株形态特征 半夏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40 cm 。地下块茎球形或扁球形,直径0.5~4.0 cm ,芽的基部着生多数须根,底部与下半部淡黄色,光滑,部分连年作种的大块茎周边常联生数个小块状侧芽。顶基生叶1~4枚,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5~25 cm ,叶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径3~8 cm ,偶见叶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径2~4 mm 。实生苗和珠芽繁殖的幼苗叶片为全缘单叶,卵状心形,长2~4 cm ,宽1.5~3 cm ;成年植株叶3全裂,裂片卵状椭圆形、披针形至条形,中裂片长3~15 cm ,宽1~4 cm ,基部楔形,先端稍尖,全缘或稍具浅波状,圆齿,两面光滑无毛,叶脉为羽状网脉。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边缘多呈紫绿色,长6~7 cm ;内侧上部常有紫色斑条纹,佛焰苞合围处有一直径为1 mm 的小孔,连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状,伸出佛焰苞,绿色或绿紫色,佛焰苞下部管状不张开,上部微张开,直立,或呈"S"形弯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轴下部着生雌花,无花被,有雌蕊20~70个,花柱短,雄花位于花序轴上部,白色,无被,雄蕊密集成圆筒形,与雌花间隔3~7 mm ,花粉粒球形,无孔沟,电镜下可见花粉粒表面具刺状纹饰,刺基部宽,末端锐尖。浆果卵圆形,顶端尖,绿色或绿白色,成熟时红色,长4~5 mm ,直径2~3 mm ,内有种子1枚。种子椭圆形,两端尖,灰绿色,长2~3 mm ,直径2.2 mm ,不光滑,无光泽,解剖镜下观察有纵向浅沟纹。鲜种子千粒重10 g 左右。花期4-7月,果期8-9月。图10-10. 图10-10 半夏植株形态图

弱光逆境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姓名:@@@ 学号:#########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生物教育 班级:11级A班 综述名称:弱光逆境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弱光逆境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应用生物教育***班) 摘要:弱光环境属于逆境的一种,虽然不是植物基本生存的限制因素,但弱光对植株光合作用、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营养元素的吸收、内源激素水平和抗氧化酶系活性等植物的生理代谢及形态建成有影响。弱光影响植物的光合特性,是目前影响设施生产的重要不利环境因素之一。研究弱光逆境适应性的调控及改善措施,付诸于生产实践。 关键词:弱光、光合特性、生长发育、调控。 Low Light Stress on Plant Photosynthesis Characteristics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pplied Biosystems## education classes)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is a low light environment, though not the limiting factor in plant basic survival, but light on plant photosynthesis, transport and distribution of photosynthetic products, nutrient absorption, endogenous hormone levels and activity of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other plant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morphogenesis affected. Low light affect plant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facility currently affecting adver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regulation of light stress adapt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put into production practices. Keywords: low light, photosynthesi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regulation.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泡酒配方大全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 其主要功能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 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半夏想泡好药酒?这些问题是你必须要注意的 泡药酒作为一种古老的养生保健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泡酒有着很大的学问:用 什么酒泡?酒要多少度?用什么容器泡好?每一步都有讲究,如果掌握不好,不仅起不到 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伤害到身体。 下面,笔者从一个泡酒爱好者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一、半夏泡酒用什么样的白酒好? 最近权威媒体接连报道,市场上70%的白酒都是食用酒精+香料+甜蜜素+水勾兑而成(符合 国家标准)成本原因,中低端更达95%以上,很多打着纯粮酿造的酒却是食用酒精勾兑而成,而食用酒精酒与纯粮酒区别在于,纯粮酒是自然发酵酿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天 然物质,而这些天然物质会和半夏发生反应,才会产生神奇的保健医疗作用,而食用酒精 酒因为添加剂原因本身对人体就没有好处,还会破坏药材的功效。因此,半夏泡酒一定要 选用无添加的纯粮酒,这种无添加的纯粮食酒在市场上不好找,在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款 谷养康纯粮酒,真正无添加纯粮酒,适合半夏泡酒。 二、半夏泡药酒不宜选择塑料桶装酒 市场很多PET塑料桶装酒,价格便宜,这种PET塑料装水很安全,但白酒具有很强腐蚀性,尤其是高度白酒,会把塑料成分腐蚀到酒里。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要选择玻璃瓶或陶瓷 瓶装酒,不能选择塑料桶装酒。 三、半夏泡酒要用多少度白酒合适 稍高度数的白酒更易于杀死半夏的细菌和病菌。半夏中水分的渗出也会稀释酒精度,而且 随着存放时间的推移,酒的度数会下降,酒精度过低,长时间存储容易变质。因此半夏泡 酒60度的优质纯粮酒最佳。 四、半夏泡酒用什么容器比较好?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用于痰多咳嗽:姜半夏性燥可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性温,也可治寒痰,可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又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姜半夏有辛散温通、化痰、燥湿之效,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如寒热互结,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姜半夏可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白术功效与作用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 与白术健脾益气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其燥湿利水功效与利尿作用有关;而安胎功效与抑制子宫收缩作用有关。白术还有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等作用,白术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组织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避免有害物质对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白术有延缓老年肾脏衰老的作用,可使老龄的肾脏结构有明显改善。 炒白术功效很多,食用方法也很简单,但常常用于食疗,有预防的作用,炒白术属于中药,我们都知道中药一般无副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白术进行食疗,作用明显、取材方便,是值得推荐的食疗药材,体虚的人们都不妨试一下。 枳实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能够破气,散痞,泻痰,消积。临床常用于治胸腹胀满,胸痹,痞痛,痰癖,水肿,食积,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等。响石潭下面详细说一下枳实的功效与作用。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sinensisOsbeck的干燥幼果,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5~6 月间采集自落的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洗净、闷透,切薄片,干燥。生用或麸炒用。 【药性】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用法用量】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

半夏的生长习性与环境条件

半夏的生长习性与环境条件 半夏原野生于湿润而又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地中,耐阴蔽,根浅喜有机肥。家种喜温和湿润气候,忌高温、干旱,又怕土壤过分潮湿。从整个生长期来看,春季喜阳光充足、温暖天气;夏季高温期间宜地半阴半阳环境中生长,一旦干旱缺水就要倒苗;秋季地下块茎膨大加快至成熟期,最适宜疏松、湿润土壤,水份过多会发生烂母减产。如何根据半夏的生长习性与环境条件的要求,采敢相应措施,促使生长的更好,才能获得稳产高产。根据多年观察实验结果,现将半夏对土壤、肥料、水、温度、空气、光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介绍如下。 (一)土壤 土壤是半夏生长发育的基础,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的疏松砂质壤土地中产量高,土壤性质及有机质含量对半夏倒苗影响很大,从而也影响着产量的高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产量也越大,反之,产量越小,土壤全含盐小、PH值越高,半夏倒苗率越高,产量越低,所以盐碱地、粘性土及涝洼地皆不适宜种植。试验结果有机质含量达1.12%以上,全含盐量在0.11%及PH值7.4以下砂壤土地中种植半夏,多不发生倒苗,产量也高。 (二)肥料 肥料是半夏高产的基础,半夏生长发育需多种元素,其中氮、磷、钾为主。三种素中需要最多的是钾,其次氮和磷。据分析,块荭和珠芽中氮、磷、钾含量比例为0.5:0.1:4.缺氮时,半夏生长受抑制,叶色呈灰绿、黄、或红色。磷是细胞分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缺磷严重,叶呈古铜色、叶背面叶脉呈紫色。钾对光合作用、抗旱抗病力的提高起关键作用。严重缺钾、叶面出现青铜色褐斑。试验证明,栽种半夏施用农家肥产量高,农家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又含有丰富的氮、磷、钾三要素和其它多种营养元素。施后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使土疏松。 经对比试验,施用化肥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特别在偏碱性地中不宜施用氯化钾、氯化铵、碳酸氢铵等化肥,施后半夏易发生倒苗和烂母,造成减产。 种植半夏,施用生物钾肥有增产效果。土壤中的钾95%以上为矿物态钾,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生物钾肥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钾细菌,它能使土壤中的矿物态钾(K盐)分解,释放出可溶性有效钾素(离子态K),增加土壤中的有效钾含量,直接被半夏吸收利用,从而促进生长,加速块茎、珠芽的膨大,达到增产作用。经试验,生物钾肥亩施5000克增产效果最佳,可增产6-7%。 (三)水 半夏喜水怕旱,但整个生长期相差较大。春季发芽出苗和秋季成熟期需水偏少,夏季长生和块茎膨大期需水偏多。整个生长期土壤含水量达19.5-25%最为适宜。生长初期植株小,叶子少,气温低,耗水量也低。随着植株的生长,叶子的增多,气温的增高,蒸腾作用加大,需水量逐渐增多。 半夏最怕干旱缺水,土壤含水最低于15%以下,生长期发育就受到影响。出苗期缺水,发芽极慢也不生根。生长阶段干旱缺水,叶片卷曲,气孔缩小或半闭,气体交换少,光合作用低,有机物合成减少,在炎热的夏季严重缺水时,呼吸作用增强,有机物消耗多,半夏植株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而停止生长,不久地上植株便干枯倒苗。地下块茎在干旱时,地上不仅不能供给积累的物质,相反在干枯倒苗前,植株还要靠块茎供给水份和养料维持生命,因此干旱缺水时块茎、珠芽不但不膨大加重,而且还消耗体内的物质养分,使产量降低,半夏块茎有极强的发芽能力,缺水倒苗后,雨后水分充足时又能发芽生根,继续生长,但间断干旱缺水和间断出苗要消耗块茎中的大量养分,从而导致产量连续降低。因此适时浇水或采取防旱保墒措施,严防缺水倒苗,方可保证半夏稳产高产。 中国半夏网https://www.doczj.com/doc/6f17312803.html,庞福海

弱光环境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综述

弱光环境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综述 陈慧欢 弱光环境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综述 (1) 摘要 (2) 关键词 (2) 叶绿体与叶绿素含量 (2) 光合速率 (3)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4) CO2的需求特性 (4) 蒸腾比率 (5) 光合产物的合成、运转与分配 (6)

摘要:弱光环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部分植物在弱光环境中都会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弱光环境虽不限制植物的基本生存,但对植物的光合特性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及形态建成等。本文综述了弱光环境对植物光合特性几个重要指标影响的情况。 关键词:弱光光合特性 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诸多因子中,植物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实际上是光照使植物产生的光化学反应,是光照的物理效应和植物的生物化学转换的有机统一的过程[1-2]。近年来,新型的栽培方式如间作、套作等以及设施农业迅速发展,间套作中较矮小的植物受到较高大植物的遮挡、设施覆盖物及骨架结构对设施内的植物造成遮光,使得植物经常处于遮光所造成的弱光环境中生长,有时遮光率可高达90%以上,严重制约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由于不同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关于弱光的概念,植物生理学上还没有严格的定义,对于不同植物所需的光照环境本身就存在差异,有人认为弱光逆境指环境光强持久或短时间显著低于植物光饱和点,但不低于限制其生存的最低光照强度时的光环境[1]。 对于大部分植物而言在弱光环境中都会产生生长不良的现象,大量的研究报道称,在弱光环境中,植物会出现叶片变大变薄,夜色变淡,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总生物量严重下降,开花期则会造成大量落花落果,生殖能力下降,果实品质降低及成熟延迟。弱光环境之所以会造成植物生长缓慢、生物量积累少,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弱光环境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生态适应性反应,这些适应性的反应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过程和基因表达等各方面,是植物对弱光环境信号进行感受、转到和适应调节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植物耐阴性产生的机理和耐阴性体现(Fernando)。研究弱光环境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对间套作栽培模式及设施农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弱光环境中植物光合特性的几个重要指标的相关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叶绿体与叶绿素含量 叶绿体是高等绿色植物细胞内特有的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结构,是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影响叶绿体形成的环境因子有光照、水分、温度、氧气及矿质营养等,其中光照是影响叶绿体形成的主要因子,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叶绿体的发育受到光环境的严密调控,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叶绿体的结构是不同的,长期在高光强和弱光以及红光条件下可分别发育形成阳生型叶绿体(sun chloroplast)和阴生型叶绿体(shade chloroplast)[1-3]。与阳生型叶绿体相比,在弱光环境中形成的阴生型叶绿体基粒、每个基粒类囊体及类囊体总面积都较多或较大,捕光天线大,碳还原酶活性低,这类叶绿体适应于低光照和高CO2环境[3]。有报道表明,耐弱光生态型黄瓜在弱光(20~90μE·m-2·s-1)处理后叶片叶绿体内基粒数增多,基粒的类囊体排列紧密,从而有利于弱光环境下光能的有效利用[4];沈文云等研究发现不耐弱光的黄瓜品种(津研3号)在弱光处理后叶片组织细胞叶绿体排列紊乱,方向不规则,海绵组织叶绿体及基粒发育不正常,基粒片层膨胀解体,叶绿体外被膜受到破坏[5]。弱光环境对叶绿体超微结构有显著的影响,研究郁金香时发现遮光率超过50%时,不耐遮阴的夜皇后部分叶绿体呈不规则椭圆形,而耐阴的牛津则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较小[6]。 叶绿体的类囊体中含有两类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通常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

半夏高产栽培“六选择”

半夏高产栽培“六选择” 生长在土壤中的半夏块茎对地质有较严格的要求,它既怕酸又怕碱,既怕砂又怕粘,既要求土壤肥沃、又限制化肥的使用,前期喜土壤湿润、后期喜土壤干操。 一、严格选择地质 生长在土壤中的半夏块茎对地质有较严格的要求,它既怕酸又怕碱,既怕砂又怕粘,既要求土壤肥沃、又限制化肥的使用,前期喜土壤湿润、后期喜土壤干操。根据以上半夏生长对土壤的四大矛盾特性,所以,种植半夏的地块应选择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较强、质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壤土,也可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和有一定光照条件的树林、果园种植。地质要符合:PH值在6.5-7.5之间、不砂不粘、有机质含量应大于1.2以上。 二、灵活选择地势 对地势的选择,往往是半夏种植者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一般认为不重要;其实,对半夏种植而言,地势的合理选择,与半夏的优质高产有直接关系。半夏种植地的地势要达到:在低山和岭地,应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山坡,坡度为10--30之间最好;在平原地区种植半夏,需选择能浇能排、地势高操的地块,种植前一定要作好排水沟。另外,还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1000米之内没有污染源,离交通主干道100米以上,所用的灌溉水应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正确合理选择地势,是半夏高产的基础,切不可马虎大意。 三、正确选择良种

由于半夏人工栽培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半夏的特性、价格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截止目前还没有正式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良品种。根据笔者从事半夏近20年的栽培研究观察,单从半夏生长的叶型上可分为竹叶型、似竹叶型、柳叶型(笔者称“狭三叶”)、杏叶型、手掌叶型等几类。竹叶型、杏叶型分布较广,在全国半夏主产地均有发现;似竹叶型、手掌叶型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狭三叶”半夏主要原产地山东,现已扩展到山西的南部、河南的中北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从以上半夏不同叶型中比较筛选,其中以山东菏泽和江苏丰县原产的“狭三叶”半夏产量最高,质量较好,其长势旺盛,茎叶分蘖多,叶片大而厚,光合作用和抗性较强,珠芽形成的早而多,商品个体大且圆整,是目前人工种植半夏的优良品种。 四、慎选药剂浸种 人工栽培半夏的病虫害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一旦在生长期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治疗起来相当麻烦,不但影响了半夏的生长,同时容易产生农药残留,还增加了种植成本,所以,播种前对种茎进行处理,非常重要。但是,在浸拌种茎的药剂选择、剂量及方法上,要正确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和拌种药剂;用量和处理方法,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切不可乱用或滥施,以免起到反的作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五、选择栽种时间 半夏在我国的大多数省区均可生长。南到广东,北至吉林,西至

光合作用的各特征点的含义

1 光合作用的各特征点的含义 CO2补偿点:当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外界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如图1中M点)。 CO2饱和点:当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外界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如下图1中N点)。 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如图2中P点)。 光饱和点:当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如图2中Q点)。

2 光照强度变化时CO2补偿点和饱和点的变化 分析:当光照强度适度增大时,因其他条件不变,呼吸作用速率基本不变。而植物光反应增强→单位时间内产生了更多的NADPH和ATP→单位时间内还原的CO2量增大→对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增大→光合作用速率增大,因此光合作用速率可以在更低的浓度下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二氧化碳补偿点降低,即图1中M 点左移,在M点时光照强度和CO2浓度都可以成为制约光合作用强度的限制因素。 光照强度增大时,植物可以利用更高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因此CO2饱和点增大,即图1中的N 点右移。其变化如图3所示,M'代表降低后的CO2补偿点,N'代表增大后的CO2饱和点。 讨论:改变前的光照强度不能过大,即不能超过图2中的Q点强度。若超过Q点强度则光照的增强不会

引起CO2补偿点和饱和点的变化。而减小光照强度则CO2补偿点和饱和点的变化刚好相反。

3、CO2浓度变化时光补偿点和饱和点的变化 分析:当CO2浓度适度增大时,因其他条件不变,呼吸作用速率基本不变。而在弱光下植物光反应未增强→单位时间内产生的NADPH和ATP不会增多→单位时间内CO2的还原量不变(CO2固定量短期内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变,因此光补偿点不变,即图2中的P点不会移动。 在强光下,植物可以利用更高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NADPH和ATP会增多→单位时间内CO2的还原量增大(CO2固定量短期内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增大,因此光饱和点增大,即图2中Q点会右移。其变化如图4所示,Q'代表增大后的光饱和点。 讨论:改变前CO2浓度不能过低,即不能低于图1中的M点浓度。若低于则可能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

半夏种植技术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其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主治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头晕不眠等症。 一、植物学特征 半夏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0厘米。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呈心形,两年后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呈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叶子两面光滑无毛。花期在5~7月,果期在8~9月,浆果成熟时呈红色,果内有1粒种子。二、生物学特征 半夏每年出苗和倒苗两次,3月上旬地温渐高,从母块茎顶部生出叶子,即为第一次出苗,6~8月倒苗。第二次在9月出苗,10~11月倒苗。半夏的种子、珠芽和块茎只要条件适宜均可萌发。 半夏喜温和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和强光照射,一般野生于河边、沟边、灌木丛中和山坡下。半夏块茎的耐寒能力很强,0℃以下能在地里正常越冬。半夏是耐阴而不是喜阴植物,在适度遮光条件下,能生长繁茂,在半阴条件下生长最为适宜。三、种植技术 (一)选地、整地半夏根较短,喜水、肥,以选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为宜。医`学搜集整理整地前,每亩施腐熟的圈肥或土杂肥2500~4000公斤、过磷酸钙15~25公斤,混合堆沤后做基肥,深翻20厘米深,耙细整平,做 1.2米宽的高畦或平畦。前茬可选豆科作物,也可和玉米、油菜、果、林等进行套种,在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也可种植。 (二)养殖及种植方法 1、块茎养殖。两年或3年生的半夏萌出的小块茎,可做养殖材料。在半夏收获时选取直径 0.7~1厘米的小块茎做种,并稍带些湿润的沙土,储藏于阴凉处,以待播种。

春季日平均气温在10℃左右即可下种。此方法能使块茎增重快,当年就可收获。在整好的畦内进行双行条播。其行距20厘米,株距3厘米,沟深4~5厘米,每畦开四沟将种茎交叉放入沟内,每沟放两行,顶芽向上,覆土搂平,稍加镇压,每亩用种110~125公斤。也可在9月下旬进行秋播,方法与春播相同。 2、珠芽养殖。母块茎抽出叶后,每一叶柄下部或叶片 基部可长出1个珠芽,直径 0.3~1厘米,两端尖、中间大。 5~6月选叶柄下成熟的珠芽, 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15厘米、株距3厘米,栽到3厘米深的沟内,栽后医`学搜集整理覆土。当年可长出1~2片叶子,块茎直径1厘米左右,翌年秋天可加工入药,小的可继续做种用。 3、种子养殖。夏秋季节半夏种子成熟时,随收随种。 也可将种子储存于湿润的细沙土中,到翌年春季,按行距15厘米,开2厘米深的沟,将种子撒入沟内,搂平保湿,当温度上升到14℃时即可出苗。利用种子养殖的方法,在 种子播种后3年才能收获,生产中较少采用,但在养殖材料缺乏及引种时可采用此法。6月中旬播种新鲜的半夏种子,10~25天出苗,出苗率80%左右,种子发芽适温22~24℃。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半夏行间的杂草用特制小锄勤锄,深度不超过3厘米,以免伤根;株间杂草用手拔除。 2、施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要追肥4次。第一次于4月上旬齐苗后,每亩施入1:3的人畜粪水1000公斤。第二次在5月下旬珠芽形成期,每亩施入1:3的人畜粪水2000公斤。第三次于8月倒苗后,当子半夏露出新芽,母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用于痰多咳嗽:姜半夏性燥可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性温,也可治寒痰,可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又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姜半夏有辛散温通、化痰、燥湿之效,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如寒热互结,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姜半夏可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白术功效与作用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与白术健脾益气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调整胃肠运动

功能、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其燥湿利水功效与利尿作用有关;而安胎功效与抑制收缩作用有关。白术还有抗氧化、延缓、、抗凝血、抗肿瘤等作用,白术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组织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避免有害物质对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白术有延缓老年肾脏衰老的作用,可使老龄的肾脏结构有明显改善。 炒白术功效很多,食用方法也很简单,但常常用于食疗,有预防的作用,炒白术属于中药,我们都知道中药一般无副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白术进行食疗,作用明显、取材方便,是值得推荐的食疗药材,体虚的人们都不妨试一下。 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能够破气,散痞,泻痰,消积。临床常用于治胸腹胀满,胸痹,痞痛,痰癖,水肿,食积,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等。下面详细说一下的功效与作用。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sinensisOsbeck的干燥幼果,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5~6月间采集自落的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洗净、闷透,切薄片,干燥。生用或麸炒用。 【药性】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用法用量】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的概述 说是米中第一,一点也不为过。薏米具有丰富的和药用价值,我国古籍对此多有记载。相传,薏米原产我国和东南亚,公元754年我国即把它列为宫廷膳食之一。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大将军马援官至伏波将军,因他在交趾作战时,南方山林湿热蒸郁、瘴气横行。他经常食用薏米,不但能轻身省欲,而且能战胜瘴疟之气,屡立战功。 薏米的功效 1、生薏米煮汤服食,利于去湿除风;用于健脾益胃、治脾虚泄泻则须炒熟食用。

旱半夏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旱半夏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谷雨前后气温达 18℃~ 20℃,旱半夏苗高 2~ 3cm 时,应及时“破膜放苗”,或苗出齐后揭去地膜,以防膜内温度过高,烤伤小苗,以后应及时浇水,追肥培土,遮荫保墒,防止 夏季倒苗。 一、中耕除草 半夏植株矮小,在生长期间要经常松土除草,避免草荒。中耕深度不超过 5cm,避免伤根。因半夏的根生长在块茎周围,其根系集中分布在 12~15 cm 的表土层,故中耕宜浅不宜深,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半夏早春栽种,地膜复盖,在其出 苗的同时,狗尾草、马唐草、牛筋草、画眉草、香附草、苋菜、小旋花、灰灰菜,马齿苋、车 前草等十余种杂草也随之出土,且数量多,往往造成揭膜后出苗困难,影响半夏的产量。因 此可选用乙草胺防除半夏芽前杂草。乙草胺是一种旱田作物低毒性选择性芽前除草剂,主要 用于作物出土前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早春地面喷洒再盖上地膜,对多种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具体用法用量按药品说明书中规定 )。除此之外,在人工栽培半夏中,根据季节不同还 可选用不同的除草剂,如春播半夏的除草剂宜选择稳杀特,秋播选用稳杀特和乙草胺均可, 除草剂稳杀特和乙草胺均可在播种复土后喷药,稳杀特还可在杂草出苗初期施药。 旱半夏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二、摘花蕾

为了使养分集中于地下块茎,促进块茎的生长,有利增产,除留种外,应于 5 月抽花葶时分 批摘除花蕾。此外半夏繁殖力强,往往成为后茬作物的顽强杂草,不易清除,因此必须经常 摘除花蕾。 三、水肥管理 半夏喜湿怕旱,无论采用哪一种繁殖方法,在播前都应浇 1 次透水,以利出苗。 出苗前后不宜再浇,以免降低地温。立夏前后,天气渐热,半夏生长加快,干旱无雨时, 可根据墒情适当浇水。浇后及时松土。夏至前后,气温逐渐升高,干旱时可 7~10 天浇水 一次。处暑后,气温渐低,应逐渐减少浇水量。经常保持栽培环境阴凉而又湿润,可延长 半夏生长期,推迟倒苗,有利光合作用,多积累干物 质。因此,加强水肥管理,是半夏增产的关键。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追肥 4 次。第一次于 4 月上旬齐苗后,每亩施入 1∶3 的人畜粪水 1000kg;第二次在 5 月下旬珠芽形成期,每亩施用人畜粪水 2000kg;第三次于 8 月倒苗后,当子半夏露出新芽,母半夏脱壳重新长出新根时,用1∶ 10 的粪水泼浇,每半月一次,至秋后逐渐出苗;第四次于 9 月上旬,半夏全苗齐苗时,每亩施入腐熟饼肥 25kg,过磷酸钙 20kg,尿素 10kg,与沟泥混拌均匀,撒于土表,起到培土和有利灌浆 的作用。经常泼浇稀薄人畜粪水,有利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半夏生长,起到增产的作用。 每次可施用腐熟的人畜粪水和过磷酸钙。若遇久晴不雨,应及时灌水,若雨水过多,应及 时排水,避免因田间积水,造成块茎腐烂。 四、培土 珠芽在土中才能生根发芽,在6~ 8 月间,有成熟的珠芽和种子陆续落于地上, 此时要进行培土,从畦沟取细土均匀地撒在畦面上,厚约1~2cm。追肥培土后

仙人掌的形态光合特性与用途

仙人掌的形态、光合特性与用途 摘要: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为仙人掌科仙人掌属[Opuntia Mill]多年生肉质植物。产热带、亚热带干旱地区或高山干旱地区或沙漠地带。墨西哥分布种类最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其叶、茎、花、果、根与其他双子叶植物有很大区别。仙人掌是景天酸代谢植物, 光合途径是CAM途径。全株均可入药,具有降血糖、抗炎、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抑菌、激活消化酶活性、抗癌、防止癌细胞蔓延等作用。 关键词: 仙人掌;外形特征;光合作用;生理特性;用途 Abstract Opuntia dillenii cactus for a cactus cacti Opuntia perennial plant to meat. Arid regions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or drought or mountain desert. Mexico, in most specie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west. Leaves, stems, flower, fruit, root and other dicotyledonous plants have very big distinction. The plant can be used to heal, have fall blood sugar, anti-inflammatory, enhance immunity, antioxidation, antibacterial, activate digestive enzymes activity, anti-cancer, prevent the spread of cancer cells. key words the cactus, Shape characteristics, Photosynthesis,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se 仙人掌特有的性能,具有很大的开发探究价值。本文对仙人掌外形特征、光合作用的生理特性及用途进行简述,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研究植物生物活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仙人掌的外形特征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仙人掌为仙人掌科多年生肉质植物,分枝曲折,茎节扁平、扁枝状或柱状等,刺单生或簇生于刺基上。花侧生,黄色、红色或白色。虽然少数种类栖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但多生活在干燥地区。 1.1仙人掌的叶 仙人掌原始也和其他双子叶植物一样,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叶子也退化了,有的变成针状或刺状,一般把它看作变态叶。这样就从根本上减少了蒸腾面,紧缩了水分开支。 1.2仙人掌的茎 仙人掌的茎通常肥厚,其的内部构造与其他双子叶植物一致,在内方的木质部与外方的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但茎的大部分由薄壁的贮藏细胞组成,细胞内含黏液性物质,可保护植株避免水分的流失。仙人掌多数种类的叶或消失或极度退化,从而减少水分所由丢失的表面积,仙人掌的茎含叶绿素,光合作用由茎代行,所以仙人掌的茎是主要的制造养分和贮藏养分的器官。 1.3仙人掌的花 每一种仙人掌类植物都能开花,花通常着生在刺座上,通常是辐射对称,形状有漏斗状、喇叭状、高脚碟状、杯状等。少数属种的花是两侧对称,如蟹爪兰、花冠柱和吹雪柱等。花瓣通常只有--层或两层,目前在毛花柱属中通过杂交产生了开重瓣花的品种,但国内尚术引进。花瓣通常为全缘,只有棱波等极少数种类花瓣边缘呈睫毛状。花期以3-5月最为集中。花色有黄色、红色、白色紫色、金属色等等。 1.4仙人掌的果实 果实通常为肉质浆果,少数为干果。形状有梨形、圆形、棍棒形等。果皮上有刺座或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