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规划的理念和趋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唐子来)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5
全球视野下上海城市发展战略思考作者:唐子来李粲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4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关联性。
随着中国的世界经济影响日益显著,中国首要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令人关注的。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目标,既是上海城市愿景,更是国家发展战略。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竞争力可以归纳为3个实力维度和4个资本维度,“卓越的全球城市”应当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上海应当强长板和补短板,在继续提升经济影响力的基础上加速提升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在继续优化物质资本的基础上加速优化体制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
关键词Keywords全球城市 | 上海 | 战略思考19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亚洲、新兴经济体、中国正在迅速崛起。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外贸总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易国;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实际利用外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本文聚焦全球视野下上海城市发展战略思考,首先讨论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关联变化,其次解析全球城市的目标内涵,最后提出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功能的相关策略。
1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如图1所示,基于经济活动的地理扩散(Geographical spread of economic activities)和经济活动的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迪肯(P Dicken)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分为4种过程:地方化过程是地理上集中和功能上不同程度整合的经济活动;国际化过程只是地理上扩散的跨国经济活动,但功能整合程度并不高;全球化过程是地理上高度扩散和功能上深度整合相结合的经济活动;区域化过程类似于全球化过程、但仅限于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
唐子来:城市规划应该首先尊重市民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教授认为,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城市面临很多挑战,城市规划应该坚持建设宜居家园、坚持可持续的城市化、坚持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坚持科技创新,实际上就是坚持尊重市民、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科技的价值取向。
【总页数】1页(P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解决制度问题 [J],
2.如何应对新型城镇化的转型伍江、诸大建、唐子来教授三人谈 [J], 周希冉
3.唐子来:应建立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绩效评价体系 [J],
4.唐子来:上海世博会是城市再生的最佳实践 [J],
5.唐子来:上海世博会是城市再生的最佳实践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未来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科学地规划城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是未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未来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发展方向,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还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城市居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等。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城市规划者将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人本主义思想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因此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人本主义思想要求城市规划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更加贴近居民需求的城市规划。
同时,城市规划者还应该注重居民的文化和社会差异,给予不同居民群体不同的服务和保障,以实现城市公平和谐的发展。
第三,智能化是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城市将以智能化的方式迎接挑战。
智能化城市将是一个高效、便捷、智能的城市,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
同时,智能化城市还将打造一个更加智能、开放、自由的城市,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城市生活。
第四,城市规划需注重城市民生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
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城市的民生问题,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规划者要加强城市公共事业的建设,改善城市民生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未来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发展方向是多方面的。
城市规划者需要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制定出更加贴近居民需求的城市规划。
48 MAY 5, 2010 商务周刊博会3.2平方公里的围栏区里,面积仅15公顷、位于世博园东北角的“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受到媒体最大量的关注。
不仅因为UBPA 最能直接呈现本届世博会“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而且因为它在整个园区的卓尔不群。
这是一个建筑物围合空间(与之相对应的是空间环绕建筑)构成的城市模拟街区,建筑物除了展示自己以外,还界定区隔着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广场、街角、街道、院落、绿地等。
专业人士会发现,这块小小的园区集中了当今最前卫的环保技术、建筑理念和工艺材料。
你能在此发现温哥华的木构亭、马德里的“空气树”、汉堡的“被动屋”,体验丹麦奥登塞的自行车出行,你还能在南市发电厂厂房改造成的展馆墙上看到花花绿绿的“涂鸦”。
U B P A 总策划师唐子来说:“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有活力的混合用途街区,而不是单一用途的。
”要在世博会开幕前约到唐子来的专访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实在太忙了。
这位曾到中南海去跟政治局委员讲解城市问题的上海学者烟瘾极大,采访结束,他掐掉手里的第4根烟头准备出门,转身又补充一句:“世博会嘛,的确是嘉年华,但总要有一些展区去认真、严肃的演绎主题,否则世博会就只是一个秀了。
”《商务周刊》:现在U B P A 这么热门,您作为总规划师之前是如何预期它能达到的效果的?最初您怎么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呢?唐子来:我是2006年底接手主持这个项目,前面已经做了几轮都太不成功。
我接手的时候,只是让我们搞成世博会的一个亮点,但我们不满足于这个。
我们希望UBPA 能成为一个街区改造范例,并被认为是一个“城市最佳实践”的案例。
U B P A 最后选定了80个参展案例,我们提出“80+1”,这个1就是UBPA 自己。
我们希望它从一个传统的工业街区重生为一个新的后工业化“世博会不只是一个‘秀’”——专访同济大学教授、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街区,而不光是世博会6个月时间里的一个亮点展区。
90品质生活·四史讲堂总体规划上海曾经编制过五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目标定位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
第一阶段的两版总体规划是1927年的《大上海计划》和1946年的《上海市都市计划》,突出港口和工商中心。
1927年《大上海计划》依据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东方大港设想,城市目标定位是“设世界港于上海”。
在 1946年《上海市都市计划》中,一批留学归国的规划师带来西方的规划理念,城市目标定位是“上海为港埠都市,亦将为全国最大工商业中心之一”。
第二阶段的两版总体规划是1959年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1986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强调上海的国内工业基地职能,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国家发展思路和“冷战时代”的国际发展环境。
195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情况下,工业进一步向高级、精密、尖端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198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还应当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第三阶段的时代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1999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国务院批复文件明确: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的城市目标定位取得了显著进展,上海的各类全球城市排名不断提升,在国内上榜城市中始终名列前茅。
“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上海城市目标定位,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上海已经进入全球城市行列,应当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